二战后美日产业结构演进的启示

2016-10-09 02:16项弘毅
财政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比重产业结构

项弘毅

二战后美日产业结构演进的启示

项弘毅

内容提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遭受严重打击,至今仍未恢复正常增长,我国经济也未能独善其身,增长率出现下滑,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发展遭遇诸多困难。本文拟通过对二战后美国和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的梳理与分析,揭示产业结构演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化的特点,特别是通过美国和日本在80年代和90年代经济增长此消彼长的交替,强调创新与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性。最后,本文提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三大政策建议,一是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转换;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三是使创新和新技术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演进工业化创新与新技术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据OECD之前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2.9%,这是除了2009年负增长0.01%以来最低的增长率,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外部国际环境。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长换挡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以及结构调整阵痛期“三期叠加”时期,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我国以往的高增长率已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使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下一个良性循环,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战后美日产业结构演化与调整的历史能够对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步伐。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理论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性在于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1940年发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对产业结构演进进行了研究。他通过对几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三次产业投入和产出等大量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之后又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是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逐渐增加。这个结论揭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趋势。

在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进一步研究了三次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其在全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指标,发现随着经济的增长,农业部门的劳动人口比例迅速下降,工业部门、服务部门的劳动人口比例趋于上升,也证实了克拉克发现的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二)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

1937年,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出版了《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对工业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他把工业化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品工业不发达;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较快发展,同时消费品工业的规模要比资本品工业的规模大得多;第三阶段,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规模基本相当;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规模超过消费品工业。

霍夫曼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对工业化过程的趋势进行了研究,修正了霍夫曼的一些理论偏差。目前,一般认为,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是“重工业化”,第二阶段是“高度加工化”,第三阶段进入“技术集约化”。

从本质上看,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演进是一个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首先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轻工业化阶段;其次是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重工业化阶段;三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提高的高加工度化阶段;四是各工业部门越来越多的采用高级技术,产生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尖端工业兴起的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

二、二战后美日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

(一)二战后美国产业结构演进概况

美国的GDP由政府与私人两个部门构成。2009年美国GDP(名义)为14.3万亿美元,其中私人部门为12.3万亿美元(占86.4%);政府部门为1.9万亿美元(占13.6%)。1947~2009年之间,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在GDP中所占份额基本保持稳定(私人部门约为85%~87.5%,政府部门约为12.5%~15%)(赵嘉,唐家龙,2012)。

1.美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

由于政府部门占比稳定在一定比重区间,这里仅对私人部门的三次产业占比情况进行分析。2009年,美国私人部门GDP中,一、二、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1%、21.5%和77.4%;1947年,私人部门GDP约为2137亿美元,一、二、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9.3%、37.7%和53.0%(参见表1)。1947年至2009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70年代下降至4%,80年代初虽曾一度回升至6%,但很快于80年代中期重新下降至2%左右,进入2000年,更是直降至1%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亦呈下降趋势,90年代之前一直徘徊在30%~35%之间,90年代以后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28%降到2009年的22%;第三产业比重则呈逐年上升趋势,在1970年升至61%以后,1990年突破了70%,之后逐年增加至将近80%。

表1 美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

2.第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看,制造业在美国第二产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建筑业、电力、采掘业其次。动态看,最为重要的制造业所占比重呈下降态势,1947年为77.7%,2009年则下降到了59.3%,下降了18.4个百分点;建筑业、电力所占比重略有上升,分别上升10.7和6.1个百分点,采掘业变化不大,上升了1.6个百分点(参见图1)。

图1 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金融、地产、租赁等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最高,2009年达到了32.1%;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排名第二,比重为18.1%;卫生保健、教育服务、社会救助行业的比重为12.5%;传统服务业(零售业、运输仓储业、批发贸易、艺术、休闲、餐饮等)的比重都在10%以下。从1947年至2009年的结构变化看,比重提高的行业包括金融、地产、租赁等(9.6个百分点),专业化的商业服务(9.3个百分点),教育、卫生以及社会救助(8.4个百分点),信息服务(3.4个百分点);比重有所下降的行业包括零售业、批发贸易、运输和仓储、其他服务业;艺术、休闲、餐饮行业变化不大(参见图2)。

图2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二)日本产业结构演进概况

日本的GDP包括政府、产业与私人服务三个部门。产业又包括农林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水气、批发零售、金融保险、地产、运输业、情报通信业、服务业等十个部门。私人服务主要指针对居民由私人提供的非营利服务,包括教育和慈善等。按照日本统计的分类,农林渔属于第一产业,采矿业、制造业以及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其它产业以及政府与私人服务部门等属于第三产业。

1.日本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

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万亿美元。其中一、二、三次产业的贡献份额分别为1.2%、25.2%和73.6%。1955年,GDP中三次产业的贡献份额分别为19.2%、33.7%和47.0%(参见表2)。整体来看,1955年至2009年,第一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下降了18个百分点,其中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下降速度最快,1970年比1955年下降了近1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6.6个百分点。

表2 日本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

2.第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看,和美国一样,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建筑业次之,采掘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955年至2010年制造业所占比重变化不大,从81.4%下降到77.9%,仅下降了3.5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了8.7个百分点,采矿业下降了5.2个百分点,2010年仅为0.4%(参见图3)。

图3 日本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在制造业内部13大类产业中,有3大行业比重下降,5大行业比重上升,5大行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1)3大比重下降行业包括粮食制造业、纺织业以及钢铁制造业。其中粮食制造业和纺织业比重显著下降,钢铁制造业比重略有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11.9、11.2和3.1个百分点。(2)5大比重上升的行业包括电子产品、一般机械、运输设备、石油和煤炭加工业以及金属制品行业。上升幅度分别为9.8、5.8、6.9、4.0和1.1个百分点。除了石油和煤炭加工业与金融制品行业上升幅度小于5个百分点,其他4个行业的上升幅度在5~10个百分点。(3)非金属制品、纸、纸浆及纸制品、精密仪器、化工产品等5大行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这反映出日本制造业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电子及机械制造业逐渐成为日本制造业的主导产业,传统制造业如粮食制造和纺织业的比重明显下降,日本制造业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关雪凌,2012)(参见图4)。

图4 日本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服务业比重最高,2010年达到了19.1%;运输、通信业次之,为15.7%;排在第三位的是批发零售业,为13.8%;地产业为11.9%;比重不足10%的行业分别为政府部门、金融保险业、电气水以及私人服务业(参见图5)。2010年与1955年相比,除电气水保持比重不变外,其他所有部门比重都呈上升趋势,服务业、运输通信业、批发零售业、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分别上升了9.8、8.7、3.5、6.5和1.1个百分点。

图5 日本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三)对美日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

1.80年代以前美日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

战后至50年代,美国确立了在全球经济和产业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开始进入工业化过程的重工业化阶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国内集中力量发展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同时,传统的纺织业等产业转移至日本等战后需要工业恢复的国家。这一时期,日本在美军占领和控制下开始进行战后重建,纺织工业成为制造业的中心,比重占到制造业的24%左右。

60年代,美国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步伐,除了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如化工、钢铁、汽车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电子等比重不断提高。同一时期,日本已经从1956年开始度过了战后经济恢复期进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高速增长期。1956年,日本民间企业设备投资比上一年猛增了58%左右,1955~1973年,年平均增长19%以上。制造业的主体从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力、钢铁、机械、造船、汽车、石油精炼等重工业部门过渡。

70年代,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为应对石油危机,美国各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地采用高级技术,开始注重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微新能源、电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术产业,同时将传统重工业部门,如钢铁、造船、化工等以及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家电等向国外转移。这一时期,日本受石油危机影响,结束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进入所谓的稳定增长时期。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民间企业大幅度缩小了对重化工业的投资,制造业结构开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

2.80年代美日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

进入80年代,美国经济遇到极大挑战,其背景是70年代以来以日本为首的其他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这导致在制造业的许多领域,美国经济受挫明显。首先,美国经济中传统的汽车和钢铁两大支柱产业失去优势。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超过了美国的800万辆;1979年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宣布关闭16个钢铁厂,解雇13000名工人,1982年和1983年美国钢铁工业共亏损67亿美元,1986年美国第二大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宣布倒闭。其次,美国部分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也遭到明显削弱。从70年代末开始,美国半导体工业的领先地位受到威胁,从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退居到次要角色。1978年美国公司还拥有全球半导体交易总收入的55%,日本公司只有28%;到1986年美国公司在全球半导体收入中的比例下降到40%,而日本则上升到46%。半导体工业的衰落直接导致美国电子工业的滑坡。8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出售的3/4以上的收音机、2/3的黑白电视机和15%左右的彩电都是外国生产的。美国另一项高技术工业领域——民用飞机工业也受到了欧洲公司的强大竞争。1982年和1983年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夺得了宽机身客机世界市场销售额的一半以上和美国国内市场的1/3,美国独霸世界民用飞机市场的时代结束了(王允贵,1997)。

在80年代美国经济衰落的同时,日本经济则表现不俗。此时,其制造业结构已经从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迅速转为技术、知识密集型。电子、新材料等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稳中有升,电子产业成为这一时期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结构已经得到优化,完成了由资本密集型支柱产业向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的转变。同时,人均国民所得超过美国,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1988年日本外汇储备高达900亿美元以上)。从1986年12月至1991年6月的五年间,日本经济创下持续时间最长(57个月)的景气纪录。

3.90年代以后美日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

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一改80年代的萎靡不振,开启了“新经济”时代。从1991年3月到2000年12月,美国经济实现了117个月的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左右,通货膨胀率仅为1.9%,失业率维持在4%左右,经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根据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的描述,“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关键是创新思想和技术。“新经济”是建立在“三新”——新技术、新劳动组织方式和新产业——基础上,它依托不断创新的高新科技公司。“新经济”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信息产业为高技术产业的龙头。英特尔、微软、苹果等大公司的超常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使信息业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美国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以这些公司为代表的5000多家计算机软件公司。二是第三产业贸易增长迅速。美国第三产业贸易出口主要分布在旅游、交通运输、专业和技术服务等部门。90年代,第三产业产值占美国GDP的比重超过70%,是美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是90年代美国经济转为持续高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新经济”时代,美国的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高技术服务业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80年代以前,作为高技术产业的军事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占据的比例最高,达25%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软件服务业年增长率不断提高,90年代,信息产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7%,1998年信息业的产值已接近7000亿美元。这样,美国经济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质的飞跃。

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形成鲜明对比,日本从90年代开始跌入“失去的二十年”。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被迫升值,形成泡沫经济。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本社会进入长达二十年的萧条期。80年代以前,日本汽车、电机等产业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原因之一固然有其较高产品质量方面的因素,但其长期以来的低成本优势亦不可忽视,即低汇率带来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广场协议”后日元迅速升值,日本制造业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受到冲击。为了适应这种局面,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产业出现“空洞化”。虽然之后日本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但由于没有抓住信息技术发展的良机,与美国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增长陷入停顿。

三、二战后美日产业结构演进的启示

(一)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进有其自身规律

从二战后美日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概况看,工业化进程的规律符合“重工业化”、“高度加工化”和“技术集约化”三阶段理论。这里仅以日本为例简要归纳这个过程。(1)日本战后恢复期(1945~1955年)起步于以纺织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阶段。(2)高速增长期(1956~1973年)进入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重工业化阶段。在重化工业化战略指导下,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出台各种有利于大批量、规模经济生产的政策,重点支持的重化工业得以迅猛发展。据统计,日本50年代制造业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4.6%,电气机械、石油制品、普通机械、运输机械、精密机械等行业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这一已经非常高的平均增长速度;到了60年代,日本制造业的平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15%以上,金属制品、电气机械、运输机械、普通机械、精密机械等行业的增长速度亦超过平均增长率。其结果,是日本重化工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同时期其他工业发达国家,1970年,日本重化工业比重上达到了68.9%,美国、英国、前联邦德国、法国的这一比重分别为57.4%、61.0%、62.4%和65.2%,日本成功变身为重化工业比率最高的国家。(3)稳定增长期(1974~1985年)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提高,进入高加工度化阶段。这一时期,日本制造业结构继续由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快速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电子工业、新材料工业告示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仅以电子产业为例,1985年产值为17.84亿日元,是1980年的2.06倍,而1980年则是1975年的1.99倍(马文秀,2007)。

(二)创新与新技术革命是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源泉

创新与新技术革命是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源泉。以“创新理论”闻名的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本书中对这一理论加以详述。“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熊彼特在其研究中,将经济增长周期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长周期就是以重大的创新与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熊彼特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把他之前的全球经济增长分为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是1787~1842年,是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开始了欧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第二个长周期是1842~1897年,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蒸汽和钢铁时代,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经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第三个长周期是开始于1898年,这一时期为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

二战以后,许多著名经济学家继续了熊彼特开始的“创新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门施、弗里曼、克拉克等用现代统计方法研究、检验、发展了创新理论。一方面证明了熊彼特观点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发展了被称为“新熊彼特主义”或“泛熊彼特主义”的创新理论。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特别是美国“新经济”的成功,使创新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与肯定。

(三)借鉴美日产业结构演进经验推动我国产业经济调整与升级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集中力量超前进行了重工业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高速增长的趋势无法持续。目前,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使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步入良性循环的根本保障。借鉴美日产业结构演进的经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首先要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同时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历史因素等,特别要注重在创新与技术进步方面下功夫。

1.加快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属于资本拉动型。8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工纺织等是制造业发展的重点,90年代,家电产品等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热门产业。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过高,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比重较大,高技术加工工业比重较低,属于重化工业的能源产业,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严重,存在大量落后产能,如钢铁、汽车、电解铝、电石、水泥、煤炭产业等等。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由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换。

2.切实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进入2000年以后,除传统的轻纺产业以及家电产业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住宅、汽车、通讯等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金融、餐饮业等等也快速发展,知识和技术在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传统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低,并且现代化的第三产业存在少数国有企业垄断问题,有严格的进入壁垒,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升级受限。未来一个时期,必须切实采取措施加快第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一是要逐步加大第三产业的比例。以美国“新经济”为标志的新产业革命已经使全球经济增长从以工业化为主进入到了以知识化进程为主的阶段,扩大第三产业比重,推动劳动者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不仅能够增加其对GDP的贡献还能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对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城市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要逐步提高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从美国的经验看,新经济后的第三产业更多地具有信息化、专业化特点。我国第三产业中专业化、信息化的商业服务占GDP收入的比重还较低,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3.使创新和新技术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充分发挥创新和新技术的重要作用。一是要使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顺畅。创新与技术要转化成生产力,必须有转化的顺畅通道,减少对创新转化的各种条件限制,加强创新与技术转化的对接渠道,增强技术与创新转化的活跃度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有利于增加各式各样创新的动力。二是要采取措施切实引导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升级的代表,是创新与高科技体现,是高附加值产业的重点。因此,要采取措施切实支持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使我国产业在深层次上转型升级。三是要推进包括制造业以内各行业的“互联网化”发展。信息化是即将到来的第4次工业革命时代的突出特点,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项产业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积极主动地互联化,使产业根基更加稳固,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

[1]赵嘉,唐家龙.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美国1947年—2009年经济数据的考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

[2]关雪凌.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研究,2012(7).

[3]王允贵.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10).

[4]马文秀.日美贸易摩擦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D].河北大学,2007(11).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邢荷生)

Inspiration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US and Japan after World WarⅡ

Xiang Hongyi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has had a noticeable and continuous impact on the global economy.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has also been influenced by this crisis,with a gradual decrease in GDP growth rate.By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US and Japan after World WarⅡ,this thesis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the economic growth.The thesis also reveals the feature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n the course of industrialization.In addition,the thesis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by case studi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two countries during 1980s and 1990s.In the end,the thesis makes three suggestions to upgrad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ina. Firstly,the structure needs to convert from capital intensive industry to 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y.Secondly,the government should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Thirdly,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should act as a leading role in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Evolution;Industrialization;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F13/17

A

2096-1391(2016)03-0076-09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比重产业结构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