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句”的逻辑语法特征与推演*,†

2016-10-09 02:48王欣
逻辑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充分条件歧义张三

王欣

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部英语学院

wxblcu@126.com



“什么……什么句”的逻辑语法特征与推演*,†

王欣

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部英语学院

wxblcu@126.com

针对温宾利命名的“什么……什么句”,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该句式与驴子句和关系结构的不同之处,然后从逻辑语法的角度综合分析了该句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提出其中成对出现的疑问词是不连续的全称量词,该句式是汉语表达充要条件的一种句法手段,充分条件意义和必要条件意义都是其默认含义,由语法系统自动计算得出,可在特定语境中被撤销。最后运用以不连续兰贝克演算为核心的逻辑范畴语法,推导两类“什么……什么句”。

“什么……什么句”;充要条件;默认含义;不连续兰贝克演算

1 引言

Cheng&Huang([2])认为下面这类句子是驴子句(donkey sentence)在现代汉语中的一种表现:

(1)a.谁先来了,谁先吃了。

a′.∀x[(人(x)∧先来(x))→先吃(x)]

b.张三去过哪儿,我去过哪儿。

此句式由两个平行小句构成,含有两个相同的疑问词,作者认为可以加上“如果……那么”而不改变句子意思,因此称其为无标记条件句(unmarked conditional)。温宾利([20,21])提出异议,认为这种句式不表达条件意义,而是汉语、印地语、越南语、泰语等诸语共有的一种关系结构(relative structure),第一小句是定语从句,修饰第二小句里的疑问词,称为“什么……什么句”,“什么”代表任意疑问词。

对于这一常用句式,吕叔湘([15])、刘月华([14])、王力([17])等做过初步描写,基本认识是其中的疑问词是任指代词,(1a)的意思是说凡先来的人都先吃了,在先来的人这个范围内每个人都先吃了,没有例外,也就是“在所说的范围内无例外”([15])。Chierchia([3])认为该句式的疑问词是无定代词。逻辑学界也早已讨论过这个句式,王维贤([18])认为它是一个全称量化单向条件式,(1a)的逻辑表达式是(1a′)。

本文试图从逻辑语法的角度分析“什么……什么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以不连续兰贝克演算为核心的逻辑范畴语法,同步推演该句式的句法和语义。第2节讨论该句式与驴子句和关系结构的不同之处。第3节简要评述Luo&Crain([9])对该句式的分析,提出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及基本观点。第4节讨论该句式能否表达充要条件的问题。第5节推导两类“什么……什么句”。

2 “什么……什么句”与驴子句和关系结构

下面是驴子句的经典例句:

(2)a.If a farmer owns a donkey,he beats it.

b.Every farmer who owns a donkey beats it.

根据Kadmon([8]),英语驴子句的句法特征是if从句或定语从句含有无定NP,并且该从句之外有代词回指该无定NP。比如(2a)if从句里的a farmer和a donkey是无定NP,主句里的he和it分别回指它们。学界之所以关注这类句子,是因为传统上把“a+noun”译为存在量词,并且其辖域不超越小句。如果不考虑语义,仅从句法形式入手,(2a)要译为(3a):

(3)a.∃x∃y[farmer(x)∧donkey(y)∧own(y)(x)]→beat(w)(z)

b.∀x∀y[farmer(x)∧donkey(y)∧own(y)(x)→beat(y)(x)]

然而(2a)实际表达的意思是无论哪个农夫,无论哪头驴,只要某农夫拥有某头驴,他就打它,也就是说(2a)应当译为(3b)。可以看到(3b)把a farmer和a donkey译为全称量词,并且其辖域是整个句子,大于蕴含联结词,而不是反过来。

Cheng&Huang([2])把例(1)分析为驴子句的理据是疑问词是无定NP,并且这些句子省略了“如果……那么”。为了解释句子的全称量化之力,该文假设该句式有一个隐性的全称必然算子(covert universal necessity operator)。从逻辑语法的角度看,本文认为虽然疑问代词在指称特征上跟“a+noun”一样都是无定的,不指称特定的某个体,但二者的指称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如吕叔湘([15])、刘月华([14])、王力([17])等分析的那样,当疑问词不用来提问时是任指的,无例外地指称某论域里的所有个体,而“a+noun”只是不特指某个体。反映到其量化特征上,“a+noun”表达存在量化,任指疑问词则表达全称量化,“什么……什么句”的条件式意义因疑问词的全称量化之力而获得,不必假设一个听不见的隐性算子。正如本文第3节论证的,“什么……什么句”是一个独立的句式,跟“如果……那么”句的意义不同。因此,认为(1)是汉语驴子句的观点大可商榷。McCawley([10])、Pan&Jiang([12])、文卫平、方立([22])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类似观点。

温宾利([20,21])认为“什么……什么句”是一种关系结构,第一个小句是定语从句,修饰第二小句的疑问词;第一个疑问词是关系词,引介定语从句,第二个疑问词是有定NP,是被修饰的中心语。也就是说,(4a)跟(4b)同义:

(4)a.谁先来了,谁先吃了。

b.谁先来了,他/那个人就先吃了。

c.∗谁先来了,他/那个人先吃了。

然而从作者举出的例子来看,当用有定NP替换第二疑问词时,必须在句子里添加“就”,否则句子不成立,比如(4c);而只要添加了“就”,相应地第一小句前面就可以添加“只要”或者“如果”。本文认为这种添加实际改变了“什么……什么句”的句式结构,第3节将详细论述。第二,通常认为关系结构表达合取式,比如(5a)译作(5b):

(5)a.The farmer who loses a donkey cries.

b.ιx∃y[farmer(x)∧donkey(y)∧lose(y)(x)∧cry(x)]

若“什么……什么句”确实是关系结构,则(1a)的语义结构应当是∀x[人(x)∧先来(x)∧先吃(x)],要使其成真,必须论域里的每个人既先来了,又先吃了,这等于说“所有的人都先来了并且先吃了”,而原句的意思是说那些先来的人都先吃了。

3 “什么……什么句”是歧义结构吗?

Luo&Crain([9])将“什么……什么句”称为疑问词条件句(wh-conditional),认为:1)其中的疑问词语具有“有定效应”(definiteness effect),又因为该句式有唯一性(uniqueness)解读,这些疑问词语被称为“可表达唯一性的无定表达式”(unique indefinite);2)该句式有歧义,有唯一性和类属性两种解读;3)成对出现的疑问词语表达等同关系。

根据Jackendoff([5])、Barwise&Cooper([1])讨论的“部分性制约”(partitive constraint),Luo&Crain([9])认为该句式里的疑问词语是有定的。所谓部分性制约是指在例(6)这类表达“某对象的某部分”的式子里,该对象必须是有定的:

(6)two of the students/many of my friends/one third of the class

∗two of three students/∗most of four girls/∗one third of some class

如下是合法的句子([9],例(5)):

(7)什么班表现好,什么班的三分之一就可以得到奖励。

说明其中的疑问词语“必定是有定的”(Luo&Crain([9]))。然而如下表达式都可接受:

(8)某班前十名/一个班的三分之一/三个班的四分之一

说明部分性制约这种有定性测试并不适用于汉语。另外,正如作者自己观察到的,并非所有疑问词语都可以构成表达部分性的式子,因此很难据此得出结论说“什么……什么句”里的疑问词语是有定的。况且“有定”、“无定”说明的是指称方面的语义特征,说一NP是“具有有定效应的无定表达式”似有矛盾。

Luo&Crain([9])认为有定效应与该句式的唯一性解读有关联,假定某人办生日宴,对外宣称“谁先来,谁先吃”,倘若实际只有一位客人到场,这句话也可以说,说明该句式可作唯一性解读。对此,笔者认为不能因为一个句子适用于上述场景,就据此认为唯一性是该句式的语义内容,因为当情景中有两个、三个,以至n个对象时,句子也可以说,但我们并不因此得出结论说二元性、三元性、n元性是该句式的语义内容,那样意味着该句式有n层解读、n层歧义。事实上,由于作者把唯一性看作该句式的一层固定解读,而该句式又常用来表述一般情况,比如“谁先来,谁先吃”可以表达在多个场景中,每一场景里面先来的都先吃,这种解读被作者称为类属性解读(generic reading),最终得出该句式有歧义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个结论有违语感,这一句式里的疑问词语是指谓全称量词的无定词语,第一小句设定量化域,全称量词的语义规则只要求该量域内的每一个体都具有核心辖域、即第二小句谓语部分所指谓的特征,对量域基数并没有要求,当其中只有一个个体时,就是Luo&Crain([9])所谓的唯一性解读,该句式并没有歧义。

Luo&Crain([9])运用乔氏生成语法分析“什么……什么句”,虽然从理论内部看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该文立论的两个基本观点,即该式有歧义以及疑问词语是具有有定效应的无定表达式,笔者认为都值得商榷。本文从逻辑语法的角度,借鉴邹崇理([24])对不连续量词的分析,根据王欣([19])从逻辑语法计算复杂性角度对不连续结构的定义,认为该式成对出现的疑问词是一个不连续的全称量词。也就是说,成对出现的疑问词是一个基本表达式,语义上指谓全称量词,句法形式上是不连续的,分别出现在两个小句中。这不仅避免了将该句式分析为歧义结构,也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下面,本文将重点探讨“什么……什么句”的语义和语用性质,对该句式只是单向条件式提出质疑,认为该句式在默认状态下表达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都是它的默认含义,在一定语境下会被撤销,是一种可以撤销的语义特征(defeasible semantic feature)([13])。根据Chierchia([4]),Jaszczolt([7]),Recanati([13])对默认含义的认识,充要条件作为“什么……什么句”的默认含义,在疑问词的触发下,由语法系统自动计算得出,该句式的真值条件意义可以表达为全称量化双向条件式。

4 “什么……什么句”与充要条件

条件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义关系,条件复句表达条件关系,但条件关系不一定用条件复句表达,比如简单句(9a)就表达如(9b)所示的条件关系:

(9)a.所有学生都唱歌。

b.∀x[学生(x)→唱歌(x)]

也就是说某人是学生是他唱歌的充分条件。在汉语中,充分条件关系通常用“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必”等关联词表达,必要条件关系通常用“只有……才”、“除非……不”、“不……不”等关联词([16]),与此形成比照的是充要条件却没有与之对应的句法表达手段。王维贤([18])认为关联词有时是多义的,比如“只有……才”既表示充要条件,又表示必要条件。前者例如下:

(10)只有铁路修通了,这些木材才运得出去。

本文认为,当某人(包括语言和逻辑研究者)判断“修通铁路”是“木材运得出去”的充要条件时,是针对某种具体情况做出的判断,在其它情况下“修通铁路”可能只是“木材运得出去”的必要条件,比如用电力机车运木材,除了修通铁路还要通电才可以把木材运出去;或者只是充分条件,比如不修铁路修公路也可以把木材运出去;甚或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修通铁路”和“木材运得出去”之间究竟是哪一种条件关系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就其语义而言,本文认为“只有……才”没有歧义,只表达必要条件。当根据语境,“修通铁路”确实是“木材运得出去”的充要条件时,句子(10)之所以仍然能说,是因为必要条件是充要条件意义内容的一部分,但不能据此说“只有……才”有歧义。这时说“只要铁路修通了,这些木材就运得出去”也是适当的,因为充分条件也是充要条件意义内容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如果“修通铁路”只是“木材运得出去”的充分条件,则说(10)不适当,必须用“只要……就”替换“只有……才”。

“当且仅当”表示充要条件,但严格说来只是一个逻辑学术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一类句子表达了充要条件,但这是同时使用“若……必”和“不……不”的结果。那么充要条件在汉语里有没有像关联词那样的句法表达手段?本文认为“什么……什么句”这种句式可以表达充要条件。

4.1单向条件式还是双向条件式?

对于“什么……什么句”的逻辑语义结构,学界的通行观点是全称量化单向条件式,第一小句单向蕴含第二小句,是第二小句的充分条件。本文的第一个疑问是这是否充分表达了该句式的意义内容?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的一般举证规则是:

(11)谁主张,谁举证。

说明了主张权利和举证义务之间的关系,即主张的权利等于举证义务。只要有所主张,就须做举证,不主张不举证。谁要行使主张权,谁就负有举证义务,反过来谁有举证义务谁就有主张权。由其功能决定,法律语言应尽量避免歧义和模糊,其解读要尽量少地受语境影响,或者说要适用于尽量多的语境。与日常交际中使用的句子相比,法律文本中的句子应当可以更清楚地显现其固有的意义内容。例句(11)显然表达了充要条件。类似地:

(12)a.谁犯我,我犯谁。

b.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2a)表达了(12b)的意思。还有两方面的语义论据说明“什么……什么句”可以表达充要条件。第一,如下句子都合法:

(13)a.只要谁先来了,谁就先吃了。

b.只有谁先来了,谁才先吃了。

(14)a.只要张三几点去过,我就几点去过。

b.只有张三几点去过,我才几点去过。

(15)a.只要什么便宜,小王就买了什么。

b.只有什么便宜,小王才买了什么。

既可以加上“只要……就”,也可以加上“只有……才”,假如“什么……什么句”只表达充分条件,那么加上“只有……才”应导致语义矛盾;同理,假如该句式只表达必要条件,那么加上“只要……就”也应导致矛盾。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该句式表达充要条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既与充分条件关联词一致(compatible),又与必要条件关联词一致。第二,“什么……什么句”被否定后的语义表现也说明它可以表达充要条件:

(16)a.不是谁先来了,谁先吃了。张三先来了,但他没先吃。

b.不是谁先来了,谁先吃了。李四先吃了,但他不是先来的。

c.不是谁先来了,谁先吃了。张三先来了,但他没先吃;李四先吃了,但他不是先来的。

(16a)、(16b)和(16c)都是可以接受的自然语篇,分别否定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可以验证的是,“什么……什么句”普遍地表现出上述两种语义特征。Luo&Crain([9])也提到,“什么人先来,什么人先吃”的成真条件是当且仅当所有先来的人先吃。

本文的第二个疑问是“什么……什么句”有时只表达必要条件,不表达充分条件:

(17)什么便宜,小王买了什么。

按照常理,商场便宜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某人需要的,(17)通常被解读为小王买的都是便宜的,只有什么东西便宜,他才买了什么。那么“什么……什么句”究竟表达怎样的条件关系?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意义内容:是字面义还是某种隐含义?

从通行观点的角度看,上述“什么……什么句”表达充要条件的现象可做如下解释:充分条件是该句式固有的语义内容,必要条件是根据会话合作原则(以下简称CP)推出的隐含义。根据CP的质准则、量准则和关系准则,一个真诚合作的说话者应提供就其所知为真的适量的相关信息,比如:

(18)John has two children.

其字面意思是约翰至少有两个孩子,其含义是据其所知,约翰的孩子不多于两个,最终解读是约翰只有两个孩子([6])。类似地:

(19)A:都谁先吃了?

B:谁先来了,谁先吃了。

B句本身的意思是只要某人先来了,他就先吃了,在CP作用下加强为“凡先来的都先吃了,并且就B所知,只有先来的人才先吃了”。

这一解释不能说明(17),也就是“什么……什么句”只表达必要条件的情况。另外,即便接受该句式只表达充分条件的观点,说(19B)增加了含义之后的意思是“凡先来的都先吃了,并且就B所知,只有先来的人才先吃了”也是不恰当的,意义过强。不妨比较如下两种回答:

(20)A:都谁先吃了?

B1:只要谁先来了,谁就先吃了。

B2:谁先来了,谁先吃了。

如果“什么……什么句”仅表达充分条件,那么B2应当与B1同义。若令p代表命题“谁先来了”,q代表“谁先吃了”,则B1的语义内容是如下真值表1。

p q p→q 0 1 1 0 0 1 1 1 1 1 0 0

表1:“只要谁先来了,谁就先吃了”的语义内容

根据笔者语感,B1表达的意思是“凡先来的都先吃了,并且就我所知,没有先来的是否先吃了不清楚”,也就是说它的会话含义是“我不知道没有先来的是否先吃了”,这样B1的最终解读可表达为表2。

p→q∗∗1 1 0 0

表2:“只要谁先来了,谁就先吃了”实际表达的意思

“∗”表示真值无法确定。周建设([23])认为充分条件句在实际使用中“只是断言有A必有B”,印证了我们的语感。假如B1确切地知道只有先来的才先吃了,那么根据CP,他应当直接给出这一相关真信息,因为A想知道所有先吃的人都是谁。这意味着,如果认定“什么……什么句”语义上只表达充分条件,B2跟B1同义,那就意味着它无法隐含必要条件。

B2不同于B1,假定A事后知道先来的人的确都先吃了,但王五和赵六没有先来却也先吃了,并且A还知道B1和B2回答问题时都清楚地知道这个情况,此时B1可以辩称自己并没有对“没先来的没有先吃”这个命题的真性做任何承诺,而B2则很难摆脱故意蒙蔽A的诘难。类似地,A想知道B几点去过某地,事实是张三上午十点和下午两点去过,B上午十点和下午两点也去过,此外他下午三点又去过一次。有如下对话:

(21)A:你都几点去过那儿?

B:张三几点去过,我几点去过。

此时B同样在故意隐瞒真相,至少不是真诚合作的谈话态度,使A得到他只去过两次的错误信息。以上分析说明必要条件是“什么……什么句”自动产出的意义内容,或者至少说明必要条件是由充分条件推出的会话含义这种解释并不恰当。

4.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默认含义的生成与撤销

会话含义理论研究人们在自然语言交际中如何表达和解读多于字面的意义内容。经典意义上的会话含义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依据语境(包括上文)推理得出;二是在句子被说出,其真值已确定后依据CP推导得出。Recanati([13])把前者称为“可得性”(availability),把后者称为“全局性”(global)、“后命题性”(post-propositional)。然而有些句子含义却不具备这些特征,比如:

(22)a.There are three girls at the party.

b.John believes that there are three girls at the party.

c.John knows that there are three girls at the party.

(22a)的字面义是晚会上有至少三位女孩,当某人说出这句话后,根据CP,它的含义是晚会上有不多于三位女孩,最终解读是晚会上只有三位女孩。自然数由小到大形成一个信息强度级阶,大数的语义强度大于小数,比如“张三有三个孩子”蕴含“张三有两个孩子”,反过来蕴含关系不成立。当某人在谈话中就其所知说出一个数n,即等于否定了所有比n大的数,传递了“不大于n”的含义,这种含义被称为级阶含义(scalar implicature)。(22a)在(22b)里成为嵌入成分,作believe的宾语。(22b)的含义是约翰相信晚会上有不多于三位女孩,然而这层含义却无法用格莱斯的经典方法,也就是以(22b)整句为信息强度级阶上的一员,通过否定信息强度比其高一级的成员得到。Know的信息强度大于believe,然而并不能通过否定(22c)得到(22b)的意思,即约翰相信晚会上只有三位女孩。这意味着级阶含义不具有全局性和后命题性,相反,这类含义像John、believe等基本表达式那样在意义的组合过程中即时产生、即时计算;其产生也不需要语境因素来启动,只要是级阶上的一员,比如(22b)里的数字,都会造成这样的含义,也就是说,它们是由某些表达式直接触发的,可得性不是其必要条件。

像级阶含义这样具有局部性和自动触发性的含义,被称为默认含义(default implicature)。([4,7,13])Cherchia([4])认为默认含义所代表的这部分意义由语法系统计算得出,不是在句子的真值条件算出之后被交际者推出,而是作为真值条件意义的一部分参与意义的组合运算。局部性和自动触发性使得默认含义成为表达式固有的意义内容。默认含义还有第三个特征,即可撤销性,也正是这个特征使其作为表达式的含义内容而存在。比如级阶含义可在否定句中被撤销:

(23)a.It’s false that Sue harassed some students.

b.It’s false that Sue harassed some though not all the students.

c.Sue harassed all the students.

我们要讨论的是(23a)里面的否定不是元语言否定的情况。其中some students级阶隐含not all the students,因为some和all形成一个信息强度级阶,前者弱于后者。(23a)否定Sue harassed some students之后,如果默认的级阶含义被保留,则得到(23b),(23b)跟(23c)同义,而(23c)显然不是(23a)表达的意思,说明自动触发的默认含义被撤销了。

根据4.1节的讨论,结合上面对默认含义的论述,本文提出如下理论假设:表达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什么……什么句”的默认含义,由语法系统自动计算得出,可在特定语境中被撤销。作为默认含义,充要条件由成对出现的疑问词触发,具有类似(22)的局部性,比如:

(24)a.张三认为谁先来了,谁先吃了。

b.张三知道谁先来了,谁先吃了。

(24a)张三认为先来是先吃的充要条件并不是由否定信息强度更强的(24b)而得来,这可以解释(11)和(12)在超语境的情况下表达充要条件。作为句子的一种含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可在语境中被撤销,这可以解释“什么……什么句”有时仅表达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的情况。

语境因素会影响“什么……什么句”的解读,在语境里有时充分条件被撤销,有时必要条件被撤销。比如(17),人们依据常识这一语境因素把充分条件撤销,将其解读为必要条件。再比如:

(25)谁有票,谁能进。

语境是持票看展览。如果认为某些持有特别通行证的人士没票也能进入,在此文化心理因素影响下,人们会把必要条件撤销,将句子解读为充分条件。正如否定句可以把默认生成的级阶含义自动撤销,“只要……就”和“只有……才”可以分别把“什么……什么句”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自动撤销,使得(13)、(14)、(15)成为可接受的句子,也正因此,例(20)B1和B2的回答不相同。

如果本文观点可行,即“什么……什么句”在默认情况下表达充要条件,那么可以建立如下信息强度级阶:

(26)只要……就/只有……才<什么……什么

当交际者说出“只要……就”或“只有……才”时,即否定了比它信息强度高一级的“什么……什么”;反过来,否定了后者即隐含其左端的级阶成员,例(16)即证明了这一点。

5 推演“什么……什么句”

本节运用Morrill([11]),王欣([19])等文献介绍的不连续兰贝克演算推演“什么……什么句”。温宾利([20])根据句法结构区分了三类“什么……什么句”,即完整型、省略型和嵌套型:

(27)a.什么便宜,张三买什么。

b.张三看见什么买什么。

c.张三什么便宜买什么。

(27a)是完整型;(27b)是省略型,第二小句省略了主语;(27c)是嵌套型,第一小句嵌入第二小句主语和谓语之间。又可根据疑问词的语法功能分为两类,一是疑问词独立作NP,二是疑问词修饰名词或VP。下面先推演前一类。

“什么……什么句”要求成对出现的疑问词必须相同([9,20]),但两个疑问词可以充当多种成分,并且可在两个小句中充当不同的成分。以“谁……谁”为例:

(28)a.谁先来了,谁先吃了。

b.张三喜欢谁,李四批评谁。

c.谁先来,张三表扬谁。

d.张三表扬谁,谁得意。

对于(28a),可在词库里设立如下词条:

谁…谁1=⇒谁+1+谁:(s/vp)↑vp:λPλQ∀x[P(x)↔Q(x)].

(28a)推导过程如下:

对于(28b),设立如下词条:

谁…谁2=⇒谁+1+谁:(s/np)(s↑(s/np)):λPλQ∀x[P(x)↔Q(x)].

(28b)局部一(D1)推导如下:

类似地,得到局部二(D2):

全句推导如下:

对于(28c),设立如下词条:

谁…谁3=⇒谁+1+1+谁:(s↑2(s/np))↑vp:λPλQ∀x[P(x)↔Q(x)].

句子推导如下:

对于(28d),设立如下词条:

谁…谁4=⇒谁,谁:(s/np)(s/vp):λPλQ∀x[P(x)↔Q(x)].

句子推导如下:

可以看到,虽然“谁……谁”在词库里有四条记录,但其兰姆达词项都相同,表明四个句子里的“谁……谁”只是句法分布不同,并没有词汇歧义。凡可独立作NP的都可做类似处理。

(27b)的省略型推导过程如下:

(27c)嵌套型推导如下:

现在来推导疑问词作修饰语的“什么……什么句”。疑问词修饰VP也有完整型、省略型和嵌套型三种类型:

(29)a.张三何时来过,李四何时来过。

b.张三何时想来何时来。

c.张三何时天亮何时出发。

可在词库里把(29a)里的“何时……何时”定义如下:

何时…何时1=⇒何时+1+1+何时:((vp/vp)↑2np)↑vp:λPλyλQλx∀t[P(x)(t)↔Q(y)(t)]

(29a)局部D1推导如下:

(29a)全句推导如下:

(29b)里的“何时……何时”在词库里定义如下:

何时…何时2=⇒何时+1+何时:(vp/vp)↑vp:λQλQλx∀t[P(x)(t)↔Q(x)(t)]

全句推导如下,其局部D1与(29a)局部D1推导相同:

(29c)里的“何时……何时”在词库里定义如下:

何时…何时3=⇒何时+1+何时((nps)/vp)↑s:λpλPλx∀t[p(t)↔P(x)(t)]

全句推导如下:

下面是疑问词修饰普通名词构成NP的句子:

(30)a.谁的作品有创意,谁的获奖机会大。

b.谁的作品有创意,张三采用谁的作品。

c.张三采用谁的作品,谁的作品有创意。

d.张三喜欢谁的作品,李四喜欢谁的作品。

(30a)里的“谁的……谁的”在词库中记录如下:

引入下面记号:

于是全句推导如下:

囿于篇幅,下面只给出(30 b-d)中“谁的……谁的”在词库里的记录:

谁的…谁的2=⇒谁的+1+1+1+谁的:(((s/n)↑3(s/np))↑2vp)↑n:λPλQλRλS∀x∃y∃z[人(x)∧拥有(y)(x)∧P(y)∧Q(y)↔R(z)∧拥有(z)(x)∧S(z)]

谁的…谁的3=⇒谁的+1+谁的:((((s/np)s)/vp)/n)↑n:λPλQλRλS∀x∃y∃z[人(x)∧拥有(y)(x)∧P(y)∧S(y)↔Q(z)∧拥有(z)(x)∧R(z)]

谁的…谁的4=⇒谁的+1+1+谁的:(((s/np)s)/n)↑2(s/np)↑n:λPλQλRλS∀x∃y∃z[人(x)∧拥有(y)(x)∧P(y)∧S(y)↔Q(z)∧拥有(z)(x)∧R(z)]

6 结语

本文在简要讨论Cheng&Huang([2])、温宾利([20,21])、Luo&Crain([9])等对“什么……什么句”分析的基础上,从逻辑语法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句式,认为其中成对出现的疑问词是不连续的全称量词,并着重讨论了该句式能否表达充要条件的问题,认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该句式的默认含义,具有意义产生和计算的局部性,由成对出现的疑问词触发,由语法系统自动计算得出,可在特定语境中被撤销。本文还运用不连续兰贝克演算推导了两类“什么……什么句”。

[1] J.Barwise and R.Cooper,1981,“Generalized quantifiers and natural languages”,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4(2):159-219.

[2] L.Cheng and C.-T.J.Huang,1996,“Two types of donkey sentences”,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4:121-163.

[3] G.Chierchia,2000,“Chinese conditionals and the theory of conditionals”,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9(1):1-54.

[4] G.Chierchia,2004,“Scalarimplicature,polarityphenomena,andthesyntax/pragmatics interface”,inA.Beletti(ed.),StructuresandBeyond,pp.39-103,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5] R.S.Jackendoff,1972,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Cambridge:MIT Press.

[6] K.M.Jaszczolt,2002,Semantics and Pragmatics:Meaning in Language and Discourse,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 Ltd.

[7] K.M.Jaszczolt,2005,Default Semantics:Foundations of a Compositional Theory of Art of Communic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N.Kadmon,2001,Formal Pragmatics:Semantics,Pragmatics,Presupposition,and Focus,Oxford:Blackwell.

[9] Q.Luo and S.Crain,2011,“Do Chinese wh-conditionals have relatives in other languages?”,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2(4):753-798.

[10] J.McCawley,1997,“Review of new horizons in Chinese linguistic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25(25):341-356.

[11] G.Morrill,2011,Categorial Grammar:Logical Syntax,Semantics,and Process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H.Pan and J.Yan,1997,“NP interpretation and Chinese donkey sentences”,ProceedingsoftheWorkshoponInterfaceStrategiesinChinese:SyntaxandSemanticsofNoun Phrases,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of the Society of America,Cornell University.

[13] F.Recanati,2010,Truth-Conditional Pragma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1983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5] 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年,北京:商务印书馆。

[16] 彭漪涟,马钦荣(主编),逻辑学大辞典,2010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7]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8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

[18] 王维贤,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1997年,北京:语文出版社。

[19] 王欣,类型逻辑范畴语法研究,2014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 温宾利,“英语的‘驴句’与汉语的‘什么…什么句’”,现代外语,1997年第3期,第1-17页。

[21] 温宾利,“‘什么…什么句’:一种关系结构”,现代外语,1998年第4期,第2-13页。

[22] 文卫平,方立,“汉语驴句研究——兼谈英语相关句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0卷第5期,第323-331页。

[23] 周建设,语义逻辑与语言哲学,2006年,北京:学苑出版社。

[24] 邹崇理,“关于非连续量词的类型逻辑语义处理”,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2卷第2期,第123-128页。

(责任编辑:何健坤)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shenme…shenme”sentence as christened by Binli Wen from the donkey sentence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relative structure on the other.Then it analyses the logical-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and argues that the paired wh-words in it are a discontinuous universal quantifier.It can express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Both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and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 are its default implicatures.They are automatically computed by the grammar and can be cancelled in some contexts.This paper finally deduces “shenme…shenme”sentences with the discontinuous Lambek calculus.

The Logical-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Shenme…Shenme”Sentence and Its Deduction

Xin Wang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Faculty of Foreign Studie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wxblcu@126.com

B81

A

2015-01-19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ZD073)。

†致谢:感谢审稿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帮助作者在许多重要方面改进了本论文。文中不当之处概有作者本人负责。

猜你喜欢
充分条件歧义张三
集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量词
现代汉语歧义类型的再讨论
eUCP条款歧义剖析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你不敢告我
下车就跑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寻找张三
我的名字叫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