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瘀利水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可行性研究

2016-10-09 19:09李晓杰杜镭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李晓杰 杜镭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健脾化瘀利水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内科对症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内科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化瘀利水方进行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组患者的肝功能、腹围均得到有效的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程度、腹围减少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结论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健脾化瘀利水方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其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乙肝后肝硬化腹水;健脾化瘀利水方;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72-03

肝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类疾病,其病情发展到失代偿期往往会出现肝硬化腹水。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肝硬化发展到晚期,患者出现腹水的概率约为75.85%。在我国,肝病以乙型肝炎为主,其发病率高,是导致肝硬化腹水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西医内科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以探讨中西医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可行性,为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乙肝后肝硬化腹水,均具有乙肝病史,其腹部胀大,腹水检测呈阳性,肝脏发生异常,肝功能出现异常。排除其他原因引发的肝硬化患者、肝肾综合征患者、腹水感染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对治疗方法有所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25-61岁,平均(43.7±12.4)岁。观察组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24~62岁,平均(43.7±12.4)岁。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等方面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内科对症治疗,患者进行充分的卧床休息,使用利尿剂(螺内酯,口服,每次40mg,3次/d;呋塞米,口服,每次20mg,2次/d)、护肝药物(复方甘草酸铵,肌肉注射,每次2mL,2次/d)进行治疗,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

观察组在西医内科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化瘀利水方进行治疗。健脾化瘀利水方药材成分为:青皮6g,桂枝6g,丹参10g,郁金10g,泽泻10g,大腹皮10g,茯苓10g,炒白术10g,车前子15g,黄芪15g,太子参15g;如患者合并有黄疸,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茵陈15g-30g;气滞严重者可加川厚朴9g枳壳9g;衄血者可加藕节15g、仙鹤草15g;纳差者可加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各20g。将以上诸味药材浸泡于清水中,约30min后进行煎煮,制成汤剂,1剂300mL,分为2包,1包/次,2次/d。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主要有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腹围进行对比。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疗效可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B超图像显示无腹水存在;有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肝功能有所好转,B超图像显示腹水减少;无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均未出现好转,腹水未减少,甚至增多。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基本资料和各项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l7.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性别比例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使用「n(%)」表示,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功能改善情况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组患者的肝功能均得到有效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临床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见表2。

2.3治疗前、后腹围变化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组患者的腹围均得到有效的改善(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腹围减少幅度更加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尚未发现特效的治疗方法。西医内科对症治疗的疗效并不理想,且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治疗成本也较高。有关研究表明,中医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学中,肝硬化腹水属于“水臌”的范畴,临床特征以腹胀如鼓、皮肤蜡黄、腹壁有脉络纹凸出、四肢干瘦为主。肝硬化腹水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发生原因为机体受到乙肝病毒的侵袭,导致肝胆俱损,肝失脾漏,气行不利,血行不畅,病及于肾,终致气血郁结,腹水臌胀。肝硬化腹水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血瘀为标,脾虚为本,其虚证、实证交杂。因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主要原则为活血化瘀、健脾益气、利水祛湿。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进行西医内科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化瘀利水方进行治疗。健脾化瘀利水方共由青皮、桂枝、丹参、郁金、泽泻、大腹皮、茯苓、炒白术、车前子、黄芪、太子参等11味中药药材组成,其中青皮性温,味苦,可疏肝解气;桂枝可解气利水;丹参性寒,味苦,可活血化瘀、清心宁神;郁金性寒,味辛,可活血止痛、解郁行气,促进白蛋白有效合成,抑制肝纤维化;泽泻性寒,味甘,可利水祛湿,对人体免疫机制进行调节,清除腹水;大腹皮性温,味辛,可利水行气;茯苓性平,味甘,可健脾利水,能够有效保肝,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炒白术性温,味苦,可利水祛湿、健脾益气,保护肝脏,抑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车前子性寒,味甘,可利尿止泻;黄芪性温、味甘,归于脾、肺,可益气升阳、利水消肿;太子参性平,味甘,可益气生津。该组方严谨,配伍合理,诸味药材合用,可共奏活血化瘀、健脾益气、利水祛湿之功效,用于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可标本同治。

本次研究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优(P<0.05),其肝功能改善情况、腹围减小幅度均更加显著(P<0.05),证实了健脾化瘀利水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是行之有效的,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有效减少腹水。

综上所述,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健脾化瘀利水方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其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冠心病效果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