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职幼师生普遍存在音乐基础差、学习时间短的问题,琴法教师往往难以顾及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从强奏与弱奏、左右手力度对比、节拍韵律、连音与跳音等关键点出发,与键盘基本技巧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琴法技能中的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表现力 琴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166-02
琴法是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艺术活动中必备的一项技能,是以音乐为载体对幼儿实施美育的一个基础。中职学前教育琴法教学大纲提出:通过钢琴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懂得简易儿歌的编配与伴奏,而且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乐感和一定的音乐表现力。幼儿教师作为儿童美育的实施者,如果在儿歌弹奏中能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力,使自己的琴声生动悦耳,便能更好地感染幼儿、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键盘弹奏音乐表现力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经常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另一方面源自长期的刻苦练习。然而,中职幼师生往往音乐基础差、学习时间短,让其掌握好键盘基本技巧和一定的儿歌伴奏法已属不易,因此琴法教师时常难以顾及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其实,幼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以弹奏简易儿歌为主,无需过高的表现力。如果能紧扣实际运用抓住重点,并将对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与原有键盘基础训练巧妙结合,便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下面探讨培养学生键盘弹奏音乐表现力可以抓住哪些关键点,并且如何与键盘基本技巧训练相结合。
一、强奏与弱奏
力度是使音乐产生起伏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培养音乐表现力贯穿始终的一个训练重点。儿歌虽然短小,但是也往往包含过门、间奏和尾声。这些片段由于是钢琴的独奏部分,所以大都应该稍微强调出来。即便是歌唱部分,也应根据歌词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强弱变化。例如儿歌《小鼓响咚咚》,第一段是小朋友在快乐地敲打小鼓,这段可以强一些;第二段是小朋友发现打扰了熟睡的小妹妹,于是立刻懂事地停止了敲打,这一段就应该弹得弱一些。倘若老师第二段和第一段都弹得一样强,就难以使小朋友们从歌曲中领悟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的道理。由此可见,强奏和弱奏是幼儿教师应当掌握的一项重要技巧。
幼儿歌曲中的力度变化较为单纯,一般而言只有强和弱两个层次,极少会用上渐强和减弱。要获得简单的强奏和弱奏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在平日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将一首乐曲分别运用强奏和弱奏两种不同方式回课;当学生能较为自如地弹出强和弱之后,教师还可以挑选一些包含强弱对比的歌曲,如《山谷回音真好听》《高声唱,低声唱》等,让学生学习分析哪里要强些、哪里该弱些,训练学生懂得如何根据歌曲的需要弹出强和弱。
二、左右手力度对比
左右手力度对比也是力度训练的一个重点,但它往往被忽略。针对幼儿音准不是很好的特点,幼儿教师在弹伴奏时最常用的是带旋律的伴奏,即右手弹旋律、左手弹伴奏。笔者走访幼儿园时,时常会听到有的教师把伴奏弹得和旋律一样强。这样主次不分、音质粗糙的弹奏对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无疑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加入对学生左右手力度对比的训练。
左右手力度对比是初学钢琴的学生比较头疼的一项技巧,它需要更多地结合大脑的控制,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熟练掌握。然而,音阶是所有学习钢琴的学生必须反复练习的一项基本技巧,教师可以将双手力度对比的训练与音阶结合起来,既提高学生手指的灵活度,又训练左右手的力度控制。弹奏音阶时,左右手的音是相同的,且没有节奏变化,学生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手指的触键上。训练之初,告诫学生一定要足够慢,每个音都要在大脑充分准备好两只手的不同力道之后才弹下去。不一定总是左手弱、右手强,也可以同时训练左手强、右手弱,以便应对左手弹旋律、右手弹伴奏的情况。如果学生在初学键盘弹奏技巧时就进行这样的练习,日后进行到儿歌伴奏阶段就能比较自然地弹出双手的力度区分了。
三、节拍韵律
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不仅是成人,就连儿童都会很自然地身体跟着音乐有节奏地摆动。儿歌往往是朗朗上口的,这是因为儿歌通常采用较为简单的2/4、3/4、4/4和3/8拍,且节奏单纯。幼儿教师在弹儿歌时应当有意识地区分出不同的节拍韵律,如3/4、3/8的“强、弱、弱”,利用音乐固有的律动充分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对音乐的热爱。
节拍韵律的训练归根结底也属于力度训练的范畴,通常学生不易掌握。不过,各种不同的力度训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学生能弹出强奏和弱奏,能区分双手的力度对比,在训练节拍韵律时就会感到容易许多,因此这项训练可以延后一些。训练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平日里养成边唱边弹的习惯。唱出节拍韵律比弹出节拍韵律要简单多了,而且唱可以有效带动大脑对手指动作的细微控制。三拍子的歌曲律动感更强,更容易弹出节拍韵律,因此可以让学生先从这样的歌曲开始训练,如《新年好》《生日歌》等。
四、连音与跳音
除了力度控制,奏法的合理运用也是使音色富有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在变幻多端的钢琴奏法中,与儿歌伴奏结合最为紧密的要数连音和跳音。儿歌传达的情绪大多为抒情和愉快:连音用以抒发情怀;跳音展现活泼、愉快。这两种奏法在一首歌曲里、甚至在一个乐句中交替使用的现象十分常见。因此,掌握好这两种触键技巧能为儿歌伴奏增添许多情趣。
儿歌常用的连音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长的连音,通常表现为整个乐句的语气连贯,如《老师再见了》《小白船》等;另一种是短的连音,即少则两三个音、多则四五个音的连音,如《拔萝卜》《新年好》等。长连音学生容易掌握,而短连音则必须加强训练。这是由于短连音往往要表达出一种既连贯,又“头重尾轻”的特殊语气。弹出这种语气需要用到手指和手腕的配合,在钢琴奏法里常把这种技巧称之为——“落提”。由于大多数学生的手指、手腕比较僵硬,所以他们对学习“落提”技巧感到很困难。因此,要训练学生弹好短连音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对中职幼师生而言,持之以恒的简单练习比弹练习曲更具可行性。教师可在某段时期内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做双手从左往右、从右往左两个方向的“落提”训练。学生弹不好“落提”多数是由于手腕僵硬或手腕抬起过早过迟。所以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应当要求学生眼睛关注手腕,一边口念“落—— 提”一边做动作,效果会自然地显现出来。
跳音的训练则相对要容易一些。儿歌伴奏里的跳音只要能做到“短”而“轻”,便能立刻将欢快活泼的气氛营造出来。跳音虽然不是最难掌握的,但弹好依然需要一段时期的集中训练。初学时,有一部分学生会把跳音弹得“长”而“强”,听起来笨拙生硬,缺乏跳音该有的灵巧。建议教师最初让学生在桌面上练习固定五指跳音。因为桌面是固定的,不同于琴键会反弹给学生造成干扰,所以很容易在上面找到感觉。训练时还可以配上旋律跳跃的伴奏音乐,如同手指“跳健身操”,这样既能通过声音示范带动学生找到动作感觉,又将原本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当学生掌握了弹跳音的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每次练习音阶时用跳音多弹一遍。经过长期的练习,学生便能弹出灵巧轻盈的跳音。
当学生掌握了连音和跳音这两种奏法之后,还需懂得如何将其合理运用到儿歌伴奏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幼儿园里采用的大都是简谱儿歌,只有简单的旋律和歌词,很少标注连音、跳音记号,需要凭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因此,教师应当多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分析歌曲的思想感情与风格特点,并且在弹之前先让学生歌唱。笔者发现,在充分了解歌曲内容之后,许多学生都会本能地唱出旋律中的“连”与“跳”。因此,先唱对、唱好了,再用弹奏的方式模仿自己的歌声,这样学生便能恰到好处地安排歌曲中的连音与跳音了。
【作者简介】庞茜尹,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部琴法教师。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