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成长研究

2016-10-08 14:39张群芳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访谈成长跨文化

【摘 要】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之所以选择来中国学习中华文化,有其强烈的行为动机。在中国留学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的应对策略和应对方式,东盟来华留学生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动态平衡过程,实现着各自的跨文化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东盟来华留学生 跨文化 成长 访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027-04

当跨文化学习者涉入一个新的文化空间,开始其新的学习生活时,他们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一些困惑或不适。这些困惑和不适源于何处?有何特征?跨文化学习者又如何有效应对?本文拟结合东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生活以及笔者与留学生的日常交流(包括作业分析),对此问题做一尝试性的探讨。

一、身随心动:东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成长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活动的内部原因,它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或意念,是活动的推动者”。东盟国家学生之所以选择来中国学习中华文化,并非应景式的临时起意,而是有其强烈的行为动机。正是这种动机的存在,驱使着他们来华学习中华文化。

我是老挝学生,为什么要来学习汉语?因为爸爸让我学汉语。他有一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爸爸说老挝正在发展,有很多中国人来老挝,掌握汉语这种语言很重要。

—— 老挝国立大学来华留学生浦同学

我从小对中国就有一些梦想。我上小学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看电视剧《流星花园》,这些电影会出现中文字幕。那时候就有一个想法,中文一定是很难写的一种语言,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笔画呢?怎样去读呢?那时我就对中国有兴趣了。到高三的时候,老师说有孔子学院的奖学金可以帮助去中国留学。为了得到奖学金,所以我就努力学习汉语。现在我终于获得了奖学金,来到中国留学了。

—— 老挝国立大学来华留学生陈同学

来中国留学是我的梦想,每年我们海防大学都有跟中国广西民族大学合作的交换生计划。我在学校努力学习,获得了这个交换生计划,来到中国留学。

—— 越南海防大学武同学

当我在泰国的时候,我就想来中国学习汉语。尽管我们学校有中国交换生,但是我觉得在中国比较好,在中国有更多的机会认识人,然后跟她们说汉语。同时,在中国也可以学习中国的文化。

—— 泰国崇圣大学来华留学生刘同学

概括地看,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动机类型,有追寻内心期待、兴趣的内部动机,也有父母等外部力量使然下外部动机。当然,中国政府基于教育之“第四外交”的顶层政策设计,如孔子学院、面向海外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政府奖学金计划、交换生合作计划等,为东盟国家学生来华学习中华文化知识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物质基础,使“有心学习中华文化”的他们有机会、路径和通道来到中国,亲身感受、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表现与特征:东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成长中的不适

人类的行为都发生在环境的背景之中。存在着的环境,不仅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了意义,也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态度。

(一)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进入到一个新的文化国度,一切都是新的。同学、朋友、学校、食堂、宿舍、市场等,都一改以往熟悉亲切的面庞,以一幅崭新的面孔出现在跨文化学习者的面前。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面临一种新刺激,个体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与困惑,所不同者在于时间长短或是程度高低有别而已。东盟国家留学生来华后,他们的不适与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住环境的不适。舒适的住所是维护来华留学生心理与生理安全等基本需要的重要条件,是他们日后学习生活的根据地,也是他们开启新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支点。不安全、不整洁、不舒心的住所会给居住者带来诸多不便与烦心。当居住者是以一种跨文化的新人进入之时,更是如此。因而,找一个安全、安静、安心的住所是留学生来华之后的第一要务。对于他们而言,选择的住所是否符合其原有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韵味,意义重大。一些东盟来华留学生这样描述了她们的内心世界:

我在中国有四个月留学学习汉语的时间。这是我第一次跟父母离开很长时间,也是第一次跟朋友住在一起。来到这里,我对宿舍很吃惊,我觉得受不了。宿舍比较脏,宿舍没有电梯,其他设施也不好,宿舍离教室比较远。

—— 泰国留学生朱同学

最影响我学习的事情是宿舍问题。在宿舍里面他们常常开会,他们熬夜大声地一起喝酒,常开很大声的音乐,不注意别人的休息时间。每个星期他们都会开几次。有老挝学生、越南学生和泰国学生,他们经常是晚上十点才开始,热热闹闹地一起玩。有一次第二天是考试,隔壁的房间组织生日,太晚了还不让别人安静休息,我们过来提醒,但没有作用。

—— 越南胡志明大学交换学生范同学

宿舍里没有空调和热水,还跟5个女生住在一起。每天早上上课都必须要闹钟叫起床,还要走去教室上课,与以前在国内不太一样。

—— 老挝国立大学来华留学生浦同学

整体看,留学生对其住所环境的不适甚至埋怨,一方面是由于住所的物质条件,如陈旧、脏乱、现代化程度低以及离教学区较远等导致,这属于硬件方面给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宿舍同学(主要是东盟留学生内部)彼此之间缺乏共情、移情以及过分自我中心的态度,也让一些留学生感到苦恼,这属于软件方面对留学生带来的困扰。

2.学习环境的不适。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及运用。反之,差的学习环境会给学习者带来学习上的困惑与不适。学习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比较而言,教育管理制度(如教学作息时间安排)以及校园文化(包括教风、学风、校风)等软环境,比校舍建筑及其物理空间分布等硬学习环境,更能促进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上的完善和优化以及更为重要的高效学习效果的实现。由于传统文化、社会习俗以及教育传统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学校,在教育管理制度、教学作息时间安排等政策设计上都存在差异。当异文化持有者跨进一个新的教育文化场域时,跨文化学习者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并有着不同的行为反应。笔者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的访谈印证这一点。

在学习上,我觉得早上上课的时间太早了。在泰国没有这么早上课,我很害怕会迟到。

—— 泰国崇圣大学黄同学

中国和泰国的学习时间是不一样的。在泰国上课的时间是上午3个半小时(7:30—11:00或8:30—12:00),下午3至4个小时(13:00—16:00或13:00—17:00)。可中国上课的时间有4个多小时(7:50—12:00),下午也有3个小时(14:30—17:30)。最让人受不了是中国的大学晚上也有课(19:40—22:10)。在泰国,晚上一般是不上课的。

—— 泰国崇圣大学徐同学

在中国往往有超过50个学生在一起上课,有些课甚至超过100人。感觉上课时,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泰国的大学一般都是小班上课,专业课、公共课都是这样。

—— 泰国崇圣大学黄同学

中国大学的课程设计一般采用“先紧后松”的原则。这种政策设计符合中国的实情:既与中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特别是大学生自主择业政策实施之后)系统关联,也与中国较高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水平有关。相比之下,东盟大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还比较低,精英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大学晚上有课程安排,而东盟国家的大学晚上一般不课就自在情理之中。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大学晚上教学安排的不解,实质上是用国内精英教育的思维来套装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事实。如此,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

3.人际环境的不适。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个体,只要他生活这个世界上,就避免不了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交往。东盟国家学生来华学习、体验中华文化,必然要与中华文化持有者之间进行交流、交往,甚至是一起共同生活,才能获得对中华文化最佳的理解、掌握以及应用。东盟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后,其面对的是持有不同文化的陌生人。而不同文化的持有者,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甚至是个性特征。因此,当背负不同文化类型的人相遇时,人际交往中出现一些摩擦、阻滞甚至冲突,自是难免。

刚来广西民族大学的时候,中国老师做了一个中泰互助联欢会。那个活动很好。我在活动中,主动与一位中国同学打招呼,但是她不理我,这让我有些生气。还有一次,一位中国同学知道我是泰国学生,就主动跟我聊天,问我在忙什么,然后请求我帮她做泰文作业,我花了很多时间帮她做好了。过了一段时间,我在中文作业上遇到了困难,请她帮忙,结果她好几次都不理我,还强调她忙。我觉得她很自私,甚至也认为中国学生可能都比较自私。后来又有一位中国同学用微信跟我联系。由于在此以前遇到了两个让我伤心的中国学生,我开始对她没有好感,也没有告诉她自己是泰国人。但这位同学一直主动和我聊天,由于是用中文聊,好长一段时间她也不知道我是泰国人。有一次,我用泰文在QQ上问她好,她很吃惊,才知道我是泰国人。然后她说很高兴认识我,在中文学习上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找她,因为她想真正与我交朋友。于是,我改变了以前的想法:在中国,不是每个人都很自私,也有好心人。

—— 泰国崇圣大学郑同学

(二)生活习惯的不适。一个人首先要解吃饭问题,然后才能从事其他诸如学习、交友、旅游等事情。东盟国家与中国尽管有着相同的文化源流,但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彼此在“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等上存在时间先后、要素选择、程度等的不同,使得时至今日双方在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对于东盟来华留学生而言,踏入中国这片国土之后,适应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是他们要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这里的饮食我不太喜欢。因为我不喜欢吃太油腻的东西。有一次,我问食堂的阿姨,菜里为什么要放那多油。食堂阿姨说,油放多一些,菜好吃一点。听到阿姨的回答,我真是呆了。

—— 泰国崇圣大学何同学

中国菜的油很多,不好吃。学校不让我们在宿舍做饭,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是学校允许我们在宿舍做饭就好了。

—— 泰国崇圣大学陈同学

“持特定世界观的人对自己说话和思考方式的独特性习焉不察,十分满意,以为是逻辑的必然。但是,在持有这种世界观的人看来合乎逻辑必然的事情,在一个圈外人、一个熟多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人、甚至在一位后来者,一位使用基本类型相同但多少有些差异的语言的科学家看来,却不一定是这样”。于是,当跨入一种新的文化世界时,个体及时的调整与适应就成为自然和必然。

三、策略与方式:东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成长中的应对行为

面对跨文化中的不适、困难以及冲突,东盟来华留学生各有其应对策略。从访谈记录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退行:消极的自我防御。所谓退行,又称为退化或倒退,它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以一种比较幼稚的方式应付事情,满足自己的需要。东盟来华留学生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人际交流时的语言障碍、课程学习时的学习压力、孤身一人的落寞、饮食生活中的诸多不便等,总会让一些学生感觉难以控制,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于是便产生放弃学习,想要离开中国的念头。

在中国我很害怕,很紧张,因为我的汉语水平不太高。去市场的时候,老板说什么,我听不太懂。我想旅游了,但不敢去,因为我怕迷路。第一次去上课,很害怕,很紧张。老师问我什么,我不敢说,因为我怕说错。老师让我们介绍自己,我也不敢。我的宿舍有问题,我不敢告诉阿姨,因为我怕她听不懂。每天我都讨厌去上课,因为我听不懂老师说什么。

—— 泰国崇圣大学留学生孙同学

(二)替代学习:消极的交换。课后作业常常成为教师评价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的重要路径或工具。由于课程门数多,导致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也相对较多,加之东盟留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并不是都非常突出,因而,如何应付老师的作业几乎是东盟来华留学生的一大难题。当然大部分留学生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独立完成作业,并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能力。但是,也有不少留学生违规获取不实成绩。例如,一些留学生花钱请中国学生帮写作业,尤其是请人帮写学位论文。

每年四、五月份时,留学生要写毕业论文,特别是专业学位论文,好多留学生都写不下去。字数太多了,七八千字,他们很难写下去,而且还要写得有水平,达到毕业要求,他们还是有难度的。好些学生都是走捷径,花钱请中国学生做的,他们最喜欢让研究生做。我介绍一个可以得不少的介绍费。

—— 学校门口候客的某摩托车司机

来华留学生请中国学生“操刀”、“代笔”,是隐蔽性很强的一种学术腐败行为。同等情况下,由于对来华留学生的课外作业质量要求低于国内学生的作业质量要求,加之有些老师对来华留学生有一种不自觉的同情心理,因而,东盟来华留学生中的作业舞弊行为产生了,而且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这是一个值得反思与研究的现象。

(三)主动学习:到人多的地方去。语言学习,只能多听、多读、多写、多说、多用,并无其他捷径能让人快速地掌握一门语言。特别是当遇上学习难度大的中文时,更是如此。中文不但拼写笔画多,而且意境深远,往往是同样的词语,用不同语气、不同的声调以及伴随不同的体态,就极有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意义。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把自己沉浸于日常的、复杂的语言环境中,是一种有效的语言学习方式,因为“在沉浸式教育中,语言学习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从认知角度来说,有利于语言知识从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一些东盟来华留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汉语能力,也选择将自己扔进日常的、真实的汉语语境之中。

我最喜欢去学校附近的市场逛街。在那里可以听很多人说话,对自己的汉语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 印度尼西亚来华留学生

为了学好汉语,我经常在QQ、微信上和中国朋友聊天,听中国的歌曲,看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常常去外面和人说话,哪个词不懂就问同学。来中国后,我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他们很好,给了我很多鼓励,教我做作业,与我聊天,让我的汉语有很大的进步。

—— 泰国崇圣大学何同学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我以前没有什么中文基础。在中国,我最喜欢去百货大楼,因为有很多人中国人在那里,我听他们说话,得到了语言、语法很多的知识,对我很有帮助。

—— 泰国同学崇圣大学赵同学

四、收获与发展:东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成长

东盟来华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都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获得了应有的成长和发展。

(一)重新树立了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秘诀。一个人的自信,既可以因为遭遇挫折而失去,也可以因为成功的体验而生成。东盟来华留学生跨入中华文化这一新的文化空间之初,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适甚至挫败体验,这符合心理学规律。因为人的成长和发展往往就是在“从不适应到适应”的动态平衡过程中获得了实现。皮亚杰认为,适应是智力的本质。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适应机制,人的认识结构不断发展,不断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过渡到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从而实现着对新环境的适应。类似的,东盟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之后,也都是在“不适应到适应”动态平衡发展成长着。

虽然在中国经历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但我想这样的生活会让我变得更坚强。回到泰国后,去哪儿或遇到了什么事就不会沉吟了,就会更有耐心。(中国大学的宿舍生活经历)可以让我一个人生活,也可以让我知道如何跟别人一起生活。

—— 泰国崇圣大学留学生朱同学

我高中毕业就来到中国学习中文。我开始认为到中国学习汉语应该没有太多问题,到学校后才发现事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这里与国内完全不一样,人、语言、环境让我感觉很不适应。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学习情况,我担心得不到奖学金读本科,因为我不想用爸妈的钱。我必须努力地学习。

—— 老挝国立大学来华留学生刘同学

(二)提高了汉语能力。广西民族大学东盟来华留学生多是语言类学生。这些留学生来华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国度里,不断习得、提升以及熟练运用汉语的能力和水平。经过沉浸式的语言学习,东盟来华留学生在中国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不断实现着其在汉语能力上的提升。

在QQ上与朋友聊天能提高自己的汉语能力。我的一个中国朋友,一次说要去广州出差一个星期,所以我想给他说一句话,但又记不清楚如何表达,就跟他说“上路平安”,结果朋友大笑,说不能用“上路”,“上路”是指死人的,用错词了,但我后来学会了。

—— 越南海防大学来华留学生阮同学

刚来到中国时,我的汉语水平非常差。他们说的汉语我听不懂,我说的汉语他们听不懂。后来慢慢的,我的汉语水平提高了,老师上课我能听懂,阿姨的话也能理解了,我很高兴,汉语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 泰国崇圣大学来华留学生孙同学

(三)奠定了入职的基础。教育总是为未来的生活做着准备。东盟来华留学生在接受跨文化的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习得的技能等,是其未来生活、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中国留学的时间里,我的汉语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我回国找工作很有帮助,让我能更容易找到工作。我想应聘与汉语有关的工作。

—— 泰国崇圣大学来华留学生何同学

我将来想当翻译,主要是做与中文方面的翻译。这次作为交换生来到广西民族大学留学,学习汉语的时间虽然很短,才四个月,但是,这四个月的学习,必定对我的日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中文口语翻译方面。

—— 越南海防大学来华留学生阮同学

五、思考与对策:东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

(一)完善分类管理政策,重视制度落实执行。政策制度是维持社会、组织等良好秩序的重要基础。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发展与成长而言,完善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管理特别是学籍管理制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从以东盟国家学生为主的广西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现实看,对广西高校的跨文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应出台分类管理制度,实行分类管理。现实地看,来广西留学的东盟国家学生,主要有“基于合作办学的集体来华留学”和“基于个人选择的个性化来华留学”两种类型。前者如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越南河内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的联合办学,每学期都要以“班级”为单位接受对方国家共计百数人,来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习中国文化知识。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根据东盟国家的文化特点,制订完备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其内容包括学籍管理、日常行为规范、奖惩规则、成绩评判等方面。如此,使得学校的留学生管理能“有法可依”。另外,对于那些基于个人选择而来华留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多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多能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且具有更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因而,除了在生活等方面需要兼顾他们的跨文化特点外,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直接参照(或稍低于)中国学生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就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二)跨文化住宿,探索浸入式发展的成长路径。就广西的一些高校而言,在对待东盟来华留学生的住宿问题上,可能更多的是出于方便管理的需要,来华留学生统一住宿是广西高校通行的做法。但是,从东盟来华留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视角看,混合住宿更有利于留学生更快地实现对中国文化深刻且熟练的理解、把握和应用,从而帮助留学生缩短其跨文化适应的周期。事实上,从访谈中收集到的关于东盟留学生来华后喜欢与中国学生交流、互动的信息看,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混合住宿,以探索双方浸入式发展的成长路径,无疑存在很大的空间与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K].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本杰明·李·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 沃尔夫文集[M].高一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36

[3]何伋,陆英智,等.神经精神病学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78

[4]杨逍.美国人感叹汉语最难学[J].政工研究动态,2006(16)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项目“中华文化对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高留分会课题2013Y024);广西民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面向东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教育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张群芳(1973— ),女,广西兴安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访谈成长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调查学生前概念的几种方法
访谈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研究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