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体制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6-10-08 09:52王杨明李汝珍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理事会高职院校问题

王杨明 李汝珍

【摘 要】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在理事会体制下开展社会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理事会 高职院校 社会培训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015-02

高职院校办学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社会培训是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工作开展的规模、层次和质量直接反映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优劣。社会培训是对从业人员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而开展的在职培训,是一种学习过程或训练活动,是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一般是指离开全日制学校后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职培训这种方式不论是对具有高学历的人员,还是文化水平尚欠的劳动者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方式代表着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受训者可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价值。

一、理事会体制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社会培训的情况

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院校立项建设单位。项目立项以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行业、企业成立了行业主导型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组建了理事会组织机构,设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和七个专项委员会。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委员会的组织下,学院与农业部244职业技能鉴定站、广西农垦联合成立了广西农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校企行共同开发培训项目,整合培训资源,扩充培训内容,拓展培训形式,形成了以行业主导、企业订单、学校实施的理事会合作培训机制。

近年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理事会成员单位开展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在职培训,围绕受训者的职业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以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培训岗位技术技能,提高受训者的履职能力和职业素质;职工在晋升更高职务前开展专业受训,使其了解和掌握未来职位的职责、权利、知识和技能,尽快进入角色,打开局面,胜任工作;职工综合素质的培训旨在提升受训者的文化内涵及素养,帮助其更新知识,为将来职业拓展奠定基础。在培训中往往分脱产和不脱产两种方式,受训者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到培训基地接受专门的集中培训;也有受训者不离开工作岗位,而是培训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利用生产企业现有资源对受训者在实际工作中给予培训指导,无须另设场所、另添设备,无须旅差,不影响工作,效率高,经费少。在职培训通常分层次组织进行,初级培训侧重于一般性知识和技能,中级培训增加新技术新知识,高级培训则侧重于新理念、新方法、新理论。为理事成员单位开展订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增强服务能力,创新办学体制,为学院后示范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社会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主动服务区域经济意识不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社会培训工作中,对如何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成人院校转制而来,具有明显的行业性和产业性特点,而社会对培训的需求有多样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受传统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主动服务地方意识不强,联系沟通不多,合作机会少,服务形式不了解,仅局限于为理事会合作行业企业服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制约了社会培训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二)社会培训制度建设滞后。社会培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相关制度建设滞后,没有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缺乏内部资源统筹和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无法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愿深入开展工作,更不愿大胆探索与开拓,无法形成合力,无法有效发挥社会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培训师队伍能力不足。在社会培训中学校往往安排院内教师担任培训师,采用课堂授课方式。虽然学院有多年办学经验,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但培训重点是职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相关领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采用“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下基层、聘用兼职教师等,但由于近年行业技术发展迅猛,即便有“双师”资格的教师也不能及时掌握到最前沿最贴近现场的技术技能,所以受多方因素影响,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四)培训教材开发滞后。社会培训往往是针对某个职业岗位进行培训,突出岗位技术技能和履职能力,教材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学院在开展社会培训时往往采用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使用的教材,这些教材侧重于专业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理论性,不能及时反映行业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成果,不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没有突出职业培训的特点,对于企业需求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培训教材开发方面与企业方合作欠缺,使开发这类教材有一定难度,造成培训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受训者的实际需求。

(五)培训效果不显著。为企业开展员工在职培训的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行为,提高职场能力和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收获,从而实现校企共赢的目的。但由于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方面研究不深,培训内容、标准、时间、形式等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有些培训内容相对单一、陈旧,应用性不强,针对性不强,随意性较大,与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不对应,甚至脱节,使得培训的预期效果不显著,无法形成精品的培训项目,这就需要院校和企业从培训目的、任务、作用等方面重新进行认识和反思。

三、对策

(一)依托培训项目,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培训体系。社会培训项目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的重要载体,项目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培训工作与区域经济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学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及管理团队等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项目的顶层设计、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构建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建设人文类、管理类、技术技能类的,含初中高、技师层次的培训项目库。另外,深化行企校合作,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提供个性化订单式的培训服务模式,补充和完善项目库内没有涵盖的培训内容。

猜你喜欢
理事会高职院校问题
《职业》理事会理事
《职业》理事会理事
《职业》理事会理事
《职业》理事会理事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