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月秀
民族文化教育由民俗文化教育以及其他类型教育所组成,民俗文化教育是学科教学建设的重要依据。教师对课本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应充分挖掘,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进行强化,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学质量。
强化民俗文化教育意识
课本中涉及的民俗文化主要有民族节日、民族习俗以及民族服饰等,这些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将祖国各地的民族风俗在课本中再现,渗透着各民族人民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各民族朴实的审美观进行传递,体现出各自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课本中的民俗文化都融入了民俗的教育意义和功能,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自身民俗文化素养的高低对学生民俗文化的学习和民俗文化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自觉加强对民俗文化掌握的意识,通过学习研究提高对民俗文化教育的理解程度。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生活精粹,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寄托。当今世界各民族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激烈,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存在于民俗、民间之中。一个民族若不能保护好自身优秀传统的核心部分,必然会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因此,教师肩负着重大使命,必须从自身思想最深处意识到民俗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增强自身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感。
课堂渗透民俗文化知识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越来越丰富。立足课本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延伸阅读,学生通过学习文字、词语和语法等知识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再以这些能力为手段进一步地去学习其他知识。通过课外阅读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读物,可以拓宽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面。例如《红楼梦》被称为“风俗宝鉴”,其包含了大量民俗文化内容,像婚俗、葬丧、节庆、戏剧、园林建筑等。其内容十分丰富,简直可以称为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在汉族民俗文化中,九被称为阳数,中国农历的九月初九因为有两个九,二九相生,所以称为重阳节。每年重阳节,民俗中有登高的行为,所以重阳节又叫做登高节。作为我国四大祭祀节日之一的重阳节,民俗文化活动有赏菊、登高和插茱萸。现如今,我国又为重阳节添加了新内涵,称作老人节,所以每年此时又称为全民尊老敬老、爱老扶老的节日。
重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节日也是种类繁多。重视中华传统节日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在节日期间举办传统民俗文化的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民俗文化的魅力感受更加深刻。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孕育了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像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春节,紧随其后的元宵节,祭奠先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精神的端午节以及表达思乡之情的中秋节等,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表达。这些节日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尊老爱幼、团结奋进等优秀品质。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民族生活丰富多彩,这就在本质上要求课本内容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当端午节到来时,除了吃粽子体验节日乐趣之外,还应该在门前插上一支菖蒲或者艾草,这些都是治病草药,这类习俗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通过在各种节日活动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之外,还要用心去体会节日背后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以及文化韵味。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珍贵财富,保护民俗文化,开发民俗文化,合理利用民俗文化需要全民行动,尤其是从小学生抓起,这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桃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