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 周婷
摘 要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两个问题困扰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一是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不匹配,称之为外向问题;二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薄弱问题,称之为内向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基于绩效的专业评价的理论基础,建立符合高职特点的绩效型专业评价的体系。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绩效的七个关键成功因素及相应的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词 高职教育;绩效;能力;专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4-0013-04
一、前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教办学方针。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 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及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等文件也对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评价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本研究通过对基于绩效的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期望构建以分项绩效指征为支撑的、体现专业竞争力全要素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引导建立进出有据的、教育资源竞争性配置的专业代谢机制,逐步推行专业建设状况可说明的、公开化、社会化的现代专业管理模式,从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专业管理水平,为构建现代专业管理体制机制奠定基础。
二、主要问题分析
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是两类问题困扰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可以称之为外向问题和内向问题。外向问题主要是指专业布局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部分专业的就业率不佳及过度教育问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是研究两者之间是否同步和相互适应的主要理论研究框架。在这一领域,库兹涅茨首次将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演化趋势结合起来研究 ,指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既相互联系又不完全同步发展的关系。大量专业的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引起学生及其父母在专业选择上的无所适从,也使过多的毕业生涌入社会造成就业压力,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样的问题既需要各院校决策层审时度势,提早谋划,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在宏观层面上进行专业布局的总体引导及筹划,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
内向问题主要是指专业管理能力趋弱导致专业的竞争力不强、特色不鲜明、发展后劲不足及缺乏足够的建设经费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管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的专业培养水平不高,人才培养质量一般。这些专业通常表现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改革无力度、教学规划模糊及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这样的专业也需要主管部门加以提醒并积极予以督促整改。
三、专业评价的方法维度
从理论层面来看,按照所处的视角不同,教育评估可以分为两个重点研究领域,即内部教育评估和外部教育评估。一般来讲,针对学生的学习评估、针对教师或课程的检查评估属于内部教育评估;而外部教育评估应该是由独立的教学研究机构组织的针对学院、专业层面的质量保障、授信、确认或审计的评价活动。同时,从评价所关注的焦点来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基于产出;二是基于绩效;三是基于能力。基于产出的评价标准有三种方式:规定性标准、禁止性标准及产出性标准。当评价主体具有远见战略时,规定性标准体系才是有效的(Kvan & Thilakaratne,2003)。而产出性评估更加具有适应性,并且是目标导向的,因此更适用于教育界(Wolf,1995)。基于绩效的评价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实操评估的方式。从术语角度来看,绩效是行为导向的并且受环境参数的影响,因此绩效并不是实际知识的准确反映(Messik,1984)。但是,在实操环境中,个体的绩效可以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内得以观察,并且在取得最终总结式回顾之前可以通过行进式的回顾进行评估。基于能力的评估专注于对某项规定产出所取得成效的评估:比如,学生能力或实际成效评估(Edwards&Knight;,1995;Wolf,1995)。产出所指清晰且事先说明、理解评估什么及将得到什么,这些对评估者及被评估者合理形成关于成果的客观判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绩效取向评价体系的选择
文献对所谓的“能力”及“绩效”进行了区分。许多学者将“能力”定义为真实知识,笔者认为,所谓真实知识是学习性知识内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表现,是学习性知识的高级形式,而不是预先排练行为的展示。工作环境成就绩效,而教育体系成就真实知识。知识可以被转换、改编并应用于许多其他状态。专业化教育就是将知识灌输于学生并使其内化为新的状态。承认能力根植于知识的真实结构(Eraut,1994)说明能力与特定的智力水平或专业化技能有关,而不是操作技能。这说明能力标准与专业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Erauts(1994)的观点与Robinson et as.(2005)就有关“设计工程师能力”的发现是一致的。这项研究表明非技术能力在能力结构中是相当重要的。如建筑师是专业技能性强的专业科目,但在许多有关它的“确认”标准中并不是很明显地出现对实操技能的高关注和高要求。
Greet研究调查了在工作表现和自我评估技能范围内基于绩效和基于能力评估标准的不同效力,此调查是在39所高职院校中的护理专业新生中开展的,基于绩效评估组提供了一套预设的绩效评估标准,描述了学生对于给定的任务应该做什么。评估组提供了一套预设的能力评估标准,其描述了学生应该能干什么。测试显示基于绩效组表现优于基于能力组。另外,基于绩效组在任务完成中所需要的智力支援也更少,表明其对于新生的高教学效率(Greet Mia Jos Fastreet al,2010)。
Esther(2009)认为,能力与绩效高度相关,但又有不同。绩效一般能被观察到,但能力不能。通过考虑其他形成绩效的要素,能力一般可从绩效表现中推导判断(Roe,1999)。一个有能力的人可能由于环境和个人因素而并不具备好的绩效。一个暂时或长期的心理生理状态也许影响绩效的达成,如,压力、动机或疲劳(Hockey,Gaillard. & Coles,1986)。因此,好能力是好绩效的前提,但反之不然(Roe,2002)。
毫无疑问,基于绩效状态的评价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实操评价的方式,起源于工业系统中质量管理概念。起初,经常被用于管理决策,如促销、涨工资等。从术语角度来看,绩效是行为导向的并且受环境参数的影响,因此绩效并不是实际知识的准确反映(Messik,1984)。而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采用绩效对专业进行考评,兼顾了专业建设的产出和能力两方面,符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特点。
五、指标体系设立的基本原则
全面性与典型性相结合,但更着重典型性的“点睛”作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指征要素具有牵扯面广、涉及点多且相互支撑、互为印证的关系特点,如果简单地将一众指标数据组合在一起将难以体现专业在各个层面的能力表现。典型性就是采用一个关键性指标即能说明专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强弱,同时以关键性指标为标杆,辅之以同纬度内的其他次级指标,从而形成经纬分明、重点突出而又结构完整、评价全面的层级体系。
导向性与诊断性相结合,但更偏重导向性的引领作用。考虑到专业评价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的施加作用,需要在评价体系中植入能引导专业建设朝高职教育所倡导方向努力的评价要素,并以权重为杠杆调节其重要程度,从而以“无形之手”来促进高职院校专业管理的内涵建设,树立专业评价的正确导向,引导参评单位建立注重质量的良好氛围。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但更注重定量评价的客观性质。一般评价的指征表现通常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而专业评价由于需要各院校的接受和认可,并积极参与其中,所以需要以对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主,以专家的定性判断为辅,定量分析注重对现时状态的客观评价,定性判断突出对发展潜力的主观评价。同时,定量评价占比增加,使指标体系更具权威性。
通用性与分类性相结合,但更侧重通用评价的统一对比性。广义上讲,专业评价工作所面对的评价对象是不同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但评价分类过细,将放大诸如周期长、成本大、有局限、难操作等弊端。将具有共性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指征提炼出来形成基础指标体系,以评分点的增减和赋权的调整来区分同专业、大类专业(根据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分类)的评价标准,将是专业评价的一个新途径,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权数来考虑跨大类专业同平台评估的可行性。
六、专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及指标分解
影响专业绩效实现的因素很多,哪些因素是关键及决定性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提取和确定是制定合理指标体系的基础。以评估方式来看,单一数据源(如学生、教师或同行)和单一收集方式(如调查表、面谈或讨论)仅能揭示教学的某一方面。多种评价角度及多侧面的评价视角的应用是一个完整评价体系的基础。
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及分析研究,采用KPI管理的分析技术,在明确提高专业建设与发展水平这一总方向的前提下,应用“鱼骨图”分析法,通过解析能够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水平的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KSF)。本文得出就业竞争力、师资队伍水平、实践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水平、改革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水平、特色与声誉等7个因素是涵盖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方面,具体见表1。
就业竞争力: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高职专业必须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培养适合岗位需求的合格毕业生。学生就业水平及就业质量的高低是反映高职专业建设成效的首要显性指标。就业率是该领域的关键绩效指标。
改革创新能力:专业改革创新能力是指一个独立的教学单位所呈现出的综合管理素养及整体的绩效表现。教学研究能力、大型活动组织能力、省级以上学生竞赛表现及学生对管理行为的满意程度等都是专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学研究获奖是该领域的关键绩效指标。
社会服务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实际上是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可以理解为在多大程度上能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或科研成果转化,同时也可以体现在专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及影响力等方面。社会培训总人次数是该领域的关键绩效指标。
师资队伍水平:教师是专业内所有教学活动的施加者,所具备的职教能力及层次是专业评价的决定性因素。师资队伍所具备的学历、学缘、职称、“双师”结构及整体性呈现出来的在教学、研究、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成果决定着一个专业培养质量的优劣。专业生师比是该领域的关键绩效指标。
实践教学条件: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形式的主要特征,实训条件的完备性反映着培养质量的高低,也是专业是否具备发展能力的主要中介性因素。这一指标的引入是区别于本科专业评价的主要衡量标准。校内实训室生均总值是该领域的关键绩效指标。
人才培养水平: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一以贯之的办学要求。在专业层面上,是否有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具备结构完备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制机制及优良的课程建设水平是反映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程度的主要指标,其中网络精品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情况是课程建设水平的导向性指标,校企合作育人状况是该领域的关键绩效指标。
特色与声誉:专业特色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是一个专业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凝练出的无法替代、难以复制的独特品质,同时也表现在办学历史的积淀本色和地域性、行业性的权重地位。专业特色指标的选择应该围绕“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差异化特色培育策略,主要体现在专业的差异化特色、历史特色及品牌特色,该指标领域以是否为省级以上特色专业作为该领域的关键绩效指标。
参 考 文 献
[1]Philip Morgan. The Course Improvement Flowchart: A Description of a Tool and Process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J]. Journa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 2008, Vol-5/2,1-13.
[2]Thomas Dei?inger, Silke Hellwig (2011).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BET):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3]Giuseppe Di Battista, Luisa Palomba, Alberto Vergani.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Italian Local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s: Towards a Sustainable and Shared Self-Assessment Tool[J]. Evaluation, 2009, Vol 15(2): 185-203.
[4]Ann Karin Sandal, Kari Smith, Ragne Wangensteen. Vocational Students Experiences with Assessment in Workplace Learning[J]. Vocations and Learning, 2014(7):241-261.
[5]Roger Harris, Michele Simons, Katie Maher (2009). New Directions in Europe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y and Practice-lessons for Australia. A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Program Report.
[6]Lung-Sheng Lee, Yen-Shun Wei, Li-Yun Wang. (2013).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and Program Evaluations in Taiwan and the Emerging Roles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Taiwan (HEEACT).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QAAHE) 2013 Conference.
[7]Esther Oprins , Ernst Burggraaff , Hans van Weerdenburg. Design of a Competence-Based Assessment System for Air Traffic Control Training.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viation Psychology, 2009, Vol(3):297-320.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its development is plagued by two problems. The first is the mismatch between specialty layou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second is the weak link i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alties. This study aims to seek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pecialty evaluation based the performance, establish the performance-based specialty evaluation system according with higher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study put forward seven key success factors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formance; ability; specialty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uthor Zhang Wu, professor of Lan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Lanzhou 730021);Zhou Ting, lecturer of Lan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