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宇
伴随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性潮流,以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中华大地上的汹涌澎湃,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规模与质量,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近年来在着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探索,但也不可否认效果依然有待提高。这既有整个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实践体系、师资体系、孵化体系、政策体系等方面不完善的客观制约,也有高职院校自身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过于“单一化”与“同质化”的主观原因。因此,构建“多样化”与“人性化”的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突破制约瓶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效路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入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分类培养人才模式,提供了经验借鉴。
创新分类培养体系。一是着力培养技能促进型学生。针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开设一批特长生工作室,承接社会项目、帮助企业开发应用产品,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以技能培养促进技术学习。二是着力培养技术增强型学生。针对学习兴趣强的学生,开设创新实验班、网络精英班、名师工作室等一批技术工作室,强化技术学习和研发,以学科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带动技能学习和技术创新。三是着力培养创业自强型学生。针对创业兴趣强的学生,开设大学生科技项目园、商贸创业街、大学生创业园、淘宝电子商务中心、“香樟大道”微商平台等创业载体,强化学生创业能力,以商务实战牵引技术学习与技能培养。
优化分类培养措施。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分类培养类型,分别设置专业拓展、综合素质、创新创业等模块选项,将培养目标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是打造众创空间载体。自2009年起,先后在校内建成占地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商贸创业街、500平方米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3200平方米的市级大学生创业园。2015年初,与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建江苏省互联网众创园。加强与知名企业合作,推行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专业名师协同育人。三是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深化学分制改革,将学生参与项目实践与技能竞赛、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的情况折算为学分,建立与常规教育课程学分互换机制。实施弹性学制,完善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根据发展需求调整学业进程。
加强分类培养保障。一是成立由院长、分管副院长和校内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分类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研究解决人才培养重点问题。二是制定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专业导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个性化培养学分认定和折合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和大学生科技项目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三是设立分类人才培养项目扶持和培育专项经费,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四是强化过程管理和绩效激励,对分类培养的各个项目实行严格的绩效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