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16-09-29 08:09郭荷娜陈瑞利宋允章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16期
关键词:出血性口服液百分比

郭荷娜,王 倩,王 妮,王 涛,陈瑞利, 杨 谦,宋允章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郭荷娜,王倩,王妮,王涛,陈瑞利, 杨谦,宋允章

目的探讨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出血性脑梗死病人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脑血疏组除接受基础治疗外加用脑血疏口服液10 mL,每日3次口服。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后14 d、30 d和60 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终点为60 d时mRS评分≤2分的病人百分比;mRS评分>3的病人百分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血疏组病人治疗后mRS评分及NIHSS评分30 d时开始出现明显下降,60 d时差异更加显著(P<0.05);60 d时mRS评分≤2分的病人百分比均显著增加,而mRS评>3分的病人百分比则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可明显改善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残疾率。

出血性脑梗死;脑血疏口服液;改良Rankin量表;中风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由于脑梗死灶内的动脉自身滋养血管同时缺血,导致动脉血管壁损伤、坏死,在此基础上如果血管腔内血栓溶解或其侧支循环开放等原因使已受损血管血流得到恢复,则血液会从破损血管壁漏出。出血性脑梗死可使原本稳定的病情骤然加重,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残疾率及死亡率,而随着溶栓率的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出血性脑梗死,减少病人的不良预后,成为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观察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后出血性脑梗死病人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从而探讨其对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 2011年1月—2016年1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病人80例,将病人随机分为脑血疏组和对照组各40例。脑血疏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63.74±7.32)岁;根据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划分为[1]:轻度18例,中度13例,重度9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63.49±10.17)岁;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轻度22例,中度 10 例,重度 8 例。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病情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参考2005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防治指南》制定的脑梗死治疗方案:调脂、脱水降颅压、清除氧自由基、呼吸功能维持、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及神经康复治疗。脑血疏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脑血疏口服液(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70059)10 mL,每日3次口服,如不能口服者改用鼻饲。

1.3观察指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开始后的14 d、30 d、60 d进行评定。观察终点 60 d时mRS评分≤2分的病人百分比; 60 d时mRS评分>3分的病人百分比(随访期末死亡和残疾率)。随时记录各种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NIHSS评分在30 d、60 d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脑血疏组NIHSS评分在30 d时开始出现明显下降,60 d时差异更加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  分

2.2两组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mRS评分从14 d已开始出现下降,30 d时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脑血疏组60 d时较对照组有显著性下降(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s)  分

2.3两组60 d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比较60 d时脑血疏组mRS≤2分的病人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RS>3分的病人百分比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60 d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比较 例(%)

3 讨 论

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灶内的出血转化,常在脑梗死后1周~2周内出现。目前研究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2]:①梗死灶周围炎性反应,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结构破坏;②再灌注损伤;③侧支循环开放等。引起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①高血压可使血管壁压力增大,导致管壁破坏,血液外渗,还可升高颅内压,压迫血管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出血转化;②高血糖可加速无氧酵解,使乳酸堆积、线粒体功能抑制、自由基生成增加;③心房颤动、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④较高的NIHSS评分等。出血性脑梗死因同时存在着梗死和出血两种卒中类型,治疗方向矛盾,处理棘手,预后不良。

脑血疏口服液主要成分为黄芪、水蛭、川芎、石菖蒲、牛膝、牡丹皮、大黄等。目前研究认为脑血疏口服液既能通过增强格子细胞吞噬功能溶解红细胞、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组织丙二醛等作用显著促进颅内血肿清除[4-6];又能通过抗凝、抑制凝血酶、抗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增加大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解除平滑肌痉挛等作用改善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7-8]。由此推断该药可能是出血性脑梗死治疗较为理想的选择。本研究结果显示:脑血疏组病人治疗后30 d、60 d 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脑血疏口服液可改善1个月后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mRS是反映功能残疾水平的主要疗效判定指标,一般将mRS 评分≤2 作为脑卒中病人是否残疾的分界值[9]。本研究中两组mRS评分14 d已开始出现下降,30 d时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6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 d时脑血疏组mRS评分≤2分的病人百分比显著增加,而mRS评>3分的病人百分比则显著减少。由此可以看出,基础治疗上加用脑血疏口服液治疗30 d后,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好转,而60 d时残疾率明显减轻。

综上所述,脑血疏口服液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出血性脑梗死病人预后,降低残疾率,是治疗出血性脑梗死较好的用药选择。但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长期随访。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 (5):313-314.

[2]肖展翅,甘小莉,吴雪花,等.出血性脑梗死误诊为进展35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4, 27(2):48-50.

[3]谭戈,刘鸣,雷春燕,等.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12(8):409-414.

[4]周小卫,左毅,陈尚军,等.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患者服用脑血疏口服液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7):866-867.

[5]王寿先,宋仁兴,王喆等.脑血疏口服液促进血肿吸收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4):452-453.

[6]王新高,赵性泉.脑血疏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配对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7):937-938.

[7]康蓓,宋允章,郭生龙,等.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2015,10(4):508-510.

[8]雷辉,刘志勤,杜晶晶.脑血疏口服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0):102-103.

[9]张世洪,吴波,谈颂.卒中登记研究中Barthel 指数和改良的Rankin 量表的适用性与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12):871.

(本文编辑郭怀印)

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 710068),E-mail:xihe821201@163.com

R743R289.5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16.037

1672-1349(2016)16-1930-03

2016-03-21)

猜你喜欢
出血性口服液百分比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HPLC法同时测定四磨汤口服液中5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
HPLC法同时测定阿胶强骨口服液中4种氨基酸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百分比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趋势攻略之趋势线:百分比线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风湿骨痹口服液急性毒性研究
环保车型最多的美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