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辉,高秀红,薛 妮
中国HLA-DQ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相关性的系统评价
李晨辉,高秀红,薛妮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我国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Embase、CBM、CNKI、万方数据库、VIP等,查找2016年6月前发表的关于我国HLA-DQ基因多态性与MG之间关联的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样本量为2 364例,其中病例组(MG组)1 073例,健康对照组1 291例。Meta分析结果示:增加重症肌无力风险的HLA-DQ等位基因有:HLA-DQA1*0102[OR=1.43,95%CI(1.14,1.81)]、HLA-DQB1*0301[OR=1.62,95%CI(1.29,2.03)]、HLA-DQB1*0501[OR=1.53,95%CI(1.16,2.01)];降低重症肌无力风险的HLA-DQ等位基因有:HLA-DQA1*0201[OR=0.61,95%CI(0.45,0.83)]、HLA-DQB1*0601[OR=0.55,95%CI(0.44,0.69)]、HLA-DQB1*0602[OR=0.49,95%CI(0.38,0.62)]。结论中国人群,重症肌无力的易感基因HLA-DQA1*0102、HLA-DQB1*0301、HLA-DQB1*0501,而HLA-DQA1*0201、HLA-DQB1*0601、HLA-DQB1*0602为重症肌无力的保护基因。
重症肌无力;人类白细胞抗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系统评价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c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AchR-Ab)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肌易疲劳,且肌无力症状具有波动性: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晨起时较轻,下午或傍晚时加重,即“晨轻暮重”[1]。目前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目前已知的人类基因组中最具有多态性和复杂性的基因系统,也是调控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决定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基因系统。HLA分为HLA-Ⅰ、HLA-Ⅱ、HLA-Ⅲ。HLA-Ⅱ类抗原主要参与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其中又以HLA-DQ基因最具敏感性,它在B细胞、T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等细胞表面上均可表达。自从1972年Pirskanen等首次报道重症肌无力与HLA-B8的相关性后,有关HLA与重症肌无力相关性的研究层出不穷。目前对HLA-Ⅱ类等位基因的研究比较成熟,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原理和方法,探索我国HLA-DQ基因与重症肌无力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究重症肌无力的遗传学机制提供依据,并为今后开展相应的免疫学治疗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1.1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有关中国人群的、内容涉及HLA-DQ与重症肌无力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通过典型临床表现、新斯的明试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方法确诊的重症肌无力病人;对照组为无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史及家族史的健康人群;病例组及对照组均明确提供或可计算HLA等位基因的频数分布;对于样本数量相差很小而文献多于1篇的情况,选择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非病例对照研究;关于HLA与重症肌无力相关性的动物基础试验;个案报道、会议摘要、综述或未能提供有效数据用于综合分析的文献。
1.2文献检索
1.2.1资料来源和检索策略英文检索词为myasthenia gravis、autoimmune diseases、HLA-DQ、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China;中文检索词为重症肌无力、HLA-DQ、人类白细胞抗原。全面检索Pubmed(1966年—2016年)、Embase(1974年—2016年)、Ovid(1993年—2016年)、CBM(1978年—2016年)、CNKI(1979年—2016年)、VIP(1989年—2016年)和万方(1978年—2016年)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于2016年6月。检索文献为各数据库收录的全文或摘要,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查找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
1.2.2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由两位评价者分别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筛选,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将收集的所有可能相关文献题目导入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剔除重复文献,进入复筛后精读全文,根据以上纳入及排除标准,确定最终纳入文献。两名评价者结论不一致时,通过协商解决;使用统一制定的资料提取表格提取相关数据。资料提取表内容包括:研究类型、研究地点、样本量、诊断标准、病例组及对照组的HLA-DQ等位基因测试方法及分布情况。
1.3质量评价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各独立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以考察各个研究是否存在偏倚及其影响程度:试验设计是否科学;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及其基本构成特征是否明确;处理因素及其方法是否准确;统计方法是否恰当;是否就本研究存在的偏倚进行了讨论。以上5项,每满足一项为1分,总分≥3分者质量可靠。
1.4统计学处理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根据研究资料的数据类型确定效应量,病例对照研究的分类资料使用比值比(OR)和95%的可信区间表示效应量大小。应用检验和P值分析各研究间异质性,并根据I2评价异质性大小。若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分析其异质性来源,去除异质性;如异质性仍存在,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如≤0.05时,表示多个研究的合并统计量有统计学意义。
2.1纳入研究特征检索到文献篇,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最终纳入15篇文献,样本量为2 364例,其中病例组1 073例,对照组1 291例,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纳入研究质量评价检索得到符合研究标准的15篇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病例对照试验的Newcastle-Ottawa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研究对象的选择:纳入的15项研究中,有8项研究明确阐述了重症肌无力组的诊断标准,剩余7项研究为门诊医生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所选病例均具有代表性。对照组均为无目标疾病的健康人。组间可比性:纳入的15项研究在设计及分析时均考虑了主要混杂因素影响。暴露因素的确定均通过PCR法,观察指标为HLA-DQ等位基因的检出率。
2.3Mete分析结果
2.3.1MG组与健康对照组HLA-DQA1比较有8篇文献对HLA-DQA1与重症肌无力相关性的研究,其中8篇[3-5,8,11-13,16]研究DQA1*0101,6篇[3-5,8,11,16]研究DQA1*0102,5篇[5,11-13,16]研究DQA1*0103,7篇[3-5,8,12-13,16]研究DQA1*0201。经异质性检验,HLA-DQA1*0101、*0102、*0103、*0201各组均具有同质性,故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Meta分析结果如下:HLA-DQA1*0102[OR=1.43,95%CI(1.14,1.81)]增加重症肌无力的发病风险(见图1);HLA-DQA1*0201[OR=0.61,95%CI(0.45,0.83)]降低重症肌无力的发病风险(见图2);HLA-DQA1*0101[OR=0.98,95%CI(0.70,1.37)](见图3)、HLA-DQA1*0103[OR=1.05,95%CI(0.72,1.54)](见图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HLA-DQA1*0101、*0103与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有关。
图1MG组与对照组HLA-DQA1*0102比较的Meta分析
图2 MG组与对照组HLA-DQA1*0201比较的Meta分析
图3 MG组与对照组HLA-DQA1*0101比较的Meta分析
图4 MG组与对照组HLA-DQA1*0103比较的Meta分析
2.3.2MG组与健康对照组HLA-DQB1比较有11篇[2-7,9-10,13-15]文献对HLA-DQB1与重症肌无力相关性的研究,其中9篇[2-4,6-7,9-10,13,15]研究DQB1*0301,7篇[2-7,10]研究DQB1*0501,7篇[2,5-6,10,13-15]研究DQB1*0502,10篇[3-7,9-10,13-15]研究DQB1*0601, 8篇[2-6,10,13,15]研究DQB1*0602, 5篇[2-3,5-6,10]研究DQB1*0604。经异质性检验,HLA-DQB1*0301、*0501、*0502、*0601、*0602、*0604各组均具有同质性,故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Meta分析结果如下:HLA-DQB1*0301[OR=1.62,95%CI
(1.29,2.03)](见图5)、HLA-DQB1*0501[OR=1.53,95%CI(1.16,2.01)](见图6)、增加重症肌无力的发病风险;HLA-DQB1*0601[OR=0.55,95%CI(0.44,0.69)](见图8)、HLA-DQB1*0602[OR=0.49,95%CI(0.38,0.62)](见图9)、降低重症肌无力的发病风险;HLA-DQB1*0502[OR=1.24,95%CI(0.83,1.86)](见图7)、HLA-DQB1*0604[OR=1.36,95%CI(0.75,2.46)](见图1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HLA-DQB1*0502、*0604与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有关。
图5 MG组与对照组HLA-DQB1*0301比较的Meta分析
图6 MG组与对照组HLA-DQB1*0501比较的Meta分析
图7 MG组与对照组HLA-DQB1*0601比较的Meta分析
图8 MG组与对照组HLA-DQB1*0602比较的Meta分析
图9 MG组与对照组HLA-DQB1*0502比较的Meta分析
图10 MG组与对照组HLA-DQB1*0604比较的Meta分析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体液免疫介导的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为: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与体内产生的AchR-Ab发生免疫应答而遭到破坏,不能产生足够的终板电位,突触后膜传递障碍而产生肌无力,但是至今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尚不明确。家族性重症肌无力的发现及与HLA的密切关系提示重症肌无力与遗传因素有关。HLA是目前己知的人类基因组中最具有多态性及复杂性的基因系统,也是调控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决定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基因系统。HLA-II类抗原主要参与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其中又以HLA-DQ基因最具敏感性,它在B细胞、T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等细胞表面上均可表达。大量研究认为多种HLA等位基因可作为重症肌无力的易感或保护因素,而且基因的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种族、疾病类型、是否伴有胸腺瘤等有关。
本研究应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了中国人群的HLA-DQ基因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Meta分析结果显示:增加重症肌无力发病风险的HLA-DQ等位基因有:HLA-DQA1*0102[OR=1.43,95%CI(1.14,1.81)]、HLA-DQB1*0301[OR=1.62,95%CI(1.29,2.03)]、HLA-DQB1*0501[OR=1.53,95%CI(1.16,2.01)];降低重症肌无力风险的HLA-DQ等位基因有:HLA-DQA1*0201[OR=0.61,95%CI(0.45,0.83)]、HLA-DQB1*0601[OR=0.55,95%CI(0.44,0.69)]、HLA-DQB1*0602[OR=0.49,95%CI(0.38,0.62)]。HLA-DQA1*0101[OR=0.98,95%CI(0.70,1.37)]、HLA-DQA1*0103[OR=1.05,95%CI(0.72,1.54)]、HLA-DQB1*0502[OR=1.24,95%CI(0.83,1.86)]、HLA-DQB1*0604[OR=1.36,95%CI(0.75,2.4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HLA-DQ*0101、*0103,HLA-DQB1*0502、*0604与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有关。
本研究的不足:HLA影响重症肌无力的相关因素诸多,如地区、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及是否伴发其他疾病,目前搜索的文献缺乏相关的亚组信息,可能会产生偏倚;其次虽然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检索,但仍不能保证囊括了所有相关的研究,只能检索到已经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可能存在文献收录不全的情况。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证据,中国人群重症肌无力的易感基因HLA-DQA1*0102、HLA-DQB1*0301、HLA-DQB1*0501,而 HLA-DQA1*0201、HLA-DQB1*0601、HLA-DQB1*0602为保护基因。
[1]蒲传强,张成寺.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
[2]王晓蓓,张小宁,韩登峰,等.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新疆人群重症肌无力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6):417-421.
[3]鲍杰,杨宏伟,孙兆林,等.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临床特点及其与HLA-DQ基因多态性相关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20(6):381-384.
[4]Yang HW,Ha0 JW,Peng XL,et al.The association of HLA-DQAl*040l and DQB1*0604 with thymomatous myasthenia gravis in northen Chinese patients[J].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2012,312(12):57-61.
[5]朱雯华.HLA-DQ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6]张艺凡,楚兰,徐竹,等.3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II基因多态性测定及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23):36-37.
[7]杨宏伟,孙兆林,张明义,等.家族性重症肌无力与HLA-DQBl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6,23(4):437-439.
[8]王海萍,王淑辉,丛志强.家族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及遗传易患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8):510-512.
[9]刑昂,杨宏伟,王淑辉.HLA-DQBl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遗传易感性的关系[J].山东医药,2004,44(31):26-27.
[10]李效良,刘京升,逢小红,等.北方汉人重症肌无力及其不同亚型的遗传易患性与HLA.DQBl基因多态现象的相关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4,25(5):406-409.
[11]廖广红,张克雄,左伋,等.人类白细胞抗原DQAl等位基因对少年型重症肌无力的疾病易感性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6):348-350.
[12]杜可明,张克雄,陈秀珍,等.HLA-DQAl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遗传易感性[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0,20(6):376-377.
[13]李霞,张克雄,范玉新,等.ⅢA-DQ分子遗传结构与中国重症肌无力的相关性[J].遗传学报,1999,26(4):295-300.
[14]龚非力,杨志章,熊平,等.中国湖北汉族重症肌无力与HLA-Ⅱ类等位基因的关联[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9,15(7):580-584.
[15]张克雄,李霞,左伋,等.HLA-DQ β遗传多态与重症肌无力的易患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l(6):348-350.
[16]潘兴华,陆建荣.江浙沪地区汉人HLA-DQAl基因对重症肌无力的遗传易感性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5,12(6):354-357.
(本文编辑郭怀印)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 030001),E-mail:1097793550@qq.com
R746.1R259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16.040
1672-1349(2016)16-1937-05
2016-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