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艺术魅力
——电影《独龙之子高德荣》观后感

2016-09-29 01:27张永权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先进人物独龙族独龙江

◎张永权

真实的艺术魅力
——电影《独龙之子高德荣》观后感

◎张永权

我是含着热泪,在感动中看完电影《独龙之子高德荣》的。对于一个曾经三次走进独龙江,和高德荣有过多次接触、交谈和较深了解的老文艺工作者,这部电影能感动我,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就已经表明了这部电影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功。

高德荣是出身在独龙江大峡谷、土生土长的独龙族。是在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他以独龙族的一腔赤子情怀曾两次走出独龙江,又两次回到独龙江。就为了在奔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个自己的民族掉队,他扎根在自己民族中,脚踏实地地带领独龙族人民脱贫致富,深受独龙族群众的爱戴。他是“三严三实”的标杆。他有“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但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老县长,是因为他曾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怒族独龙族自治县的县长。在他担任县长期间,为独龙族做的最大一件好事、实事,就是修通了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大峡谷的简易公路。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这被他和独龙人视为一个民族的“第三次解放”。为把对独龙族的整族帮扶,整乡推进落到实处,实现了对原简易公路的改造,打通了长达近7公里的高黎贡山隧道,结束了独龙江大雪封山的历史。他含着热泪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 这一喜讯。日理万机的总书记很快批复并在视察云南时,接见了高德荣等独龙族代表。老百姓有口皆碑,亲切地叫他老县长一直到今天,似乎忘记了他的学名高德荣和独龙族名字嘎木力斗了。现在高德荣带着一身病痛退休了,但他仍坚持着带领独龙族同胞为实现奔小康的美好梦想、种植草果、重楼、养殖独龙牛、黑山羊等。他是一个坚守信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用自己的点点滴滴去践行党的宗旨的焦裕禄式的时代楷模。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求是影视中心、云南润视荣光影业制作有限公司等联合制作出品、于荣光担任总导演、蒋晓云任总制片、王倦编剧、马少骅、萨日娜等主演的电影《独龙之子高德荣》,就是以真实的高德荣为原型,讴歌时代先进人物的主旋律电影。是和过去摄制的《焦裕录》、《孔繁森》、《杨善洲》等电影一样,都以时代英雄人物为原型,热情讴歌人民爱戴的英模人物和弘扬中国精神,服务人民,为观众传送正能量的电影。但是它和过去那些反映先进人物的电影又有所不同。而最大的不同,《独龙之子高德荣》反映的是活着的先进人物。这样做的结果,其好处是把人们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甚至就是自己身边的先进人物搬上银幕后,观众就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真实感、认同感。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也更能显示出榜样的力量,在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中,受到教育和鼓舞。过去常听人议论,说总是在英雄死了才宣传,为什么就不能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去歌颂、就让他们成为影视艺术形象呢?这对活着的先进人物也是个鞭策和鼓舞。

在这个问题上,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有关创作单位,可谓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也可以说是个突破。这既要有艺术胆识,也要有创作智慧。

因为以真人真事为原型,把活着的英模人物搬上银幕,会有更大的难度。就以艺术创作的典型化而言,过世的人物,在主要事件、人物真实的前题下,对人物进行适当的典型化加工,对人物语言的提升、对可能发生的事件、故事,加以想象和集中概括、对生活细节的描写等,都给创作人员提供了较大的时空范围。而面对一个活生生的真实人物,要让他走上银幕,又从银幕上走下来,走到观众面前,观众的要求,恐怕首先就是拿银幕上的那个形象和生活着的那个活人进行对比,看艺术形象是不是和原型人物一样?观众对艺术形象的苛求就更严格,稍不注意,就会留下人为拔高或贬低英雄人物的质疑。

看完电影《独龙之子高德荣》,以我对高德荣的认识和理解,这部电影真实而成功地塑造出了时代楷模高德荣的感人形象,它真实的艺术魅力,就是电影立足于高德荣平凡真实的生活,去显示他崇高的精神境界;立足于他真实的本色性格,去表现他平凡中的伟大。他从一个普通的独龙族人,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当上州官,可算是人生命运的一大转折,全家人都期待着到州上去过幸福生活,但他却毅然决定再次回到独龙江大峡谷去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让整个民族跟上时代步伐。电影从他这个重大决择切入,自然而平实地展开他和妻子、女儿、驾驶员之间的冲突,就是妻子提出离婚,他也不生气,总是那么心平气和地和他们沟通,又温和地对驾驶员说,如不愿跟他回独龙江,还可以帮他调换一个工作。这样便通过高德荣平和、钢中带柔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他善良而执着的性格,又自然地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既胸怀党的宗旨的远大理想,又表现了处处为他人着想、关心人、体贴人的人性之美。电影中还有他改变要和亲家聚会的约定,深夜进山寻找独龙族逃学的儿童,他脱下长衣为熟睡的儿童盖上的细节,又以独龙之子的乡愁情怀,循循善诱教育逃学ㄦ童,使之明白走出独龙江学好本领,又回到独龙江建设家乡的道理。他对盗猎者的既严厉又关爱,帮助被被他们自己为捕猎,偷放的铁钳夹住的盗猎人脱险以及他和女儿之间既矛盾又关爱的种种生活细节,如没能参加女儿的婚礼、背着为给他送药受伤的女儿出山以及他买下独龙人学做小生意的全部竹笋等,都是为了塑造出一个性格鲜活的高德荣、一个既平凡又崇高的高德荣的真实形象。在我和高德荣的接触中,他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记得2005年我们第一次到独龙江深入生活,那时独龙江还很落后,生活很不方便,他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就亲自钓独龙江的鱼给我们吃。他又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人。在采访中他首先带我们去看的是独龙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学校巴坡小学,又反复讲述独龙江九年一贯制义务学校建成的意义。电影表现他性格中的人性之美和寻找逃学ㄦ童的举动,正是创作人员对高德荣这个人物塑造准确而真实的把握,也是这部电影感人的关键。

电影《独龙之子高德荣》的真实感,是多方面的,高德荣是个不愿张扬做实事的人,打通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他拒绝表彰,他反复拒绝对他持质疑态度记者的采访,都非常真实。我写独龙江的长篇报告文学,原拟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章中专门写他。他知道后却对我说,不要专门写我,要写我们独龙族的许多先进人物,如孔志清等,还要写帮助我们独龙族发展的其他民族的优秀人物和边防军。去年底云南省文联为贯彻习主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号召,组织一批文艺家到独龙江采风,住在贡山头晚我打电话联系他,说有作家要来采访他,再写他。他听后生气地说:不要老是写我了,你们来我欢迎,来看看独龙江的巨大变化,要写就写今天独龙江的新气象。他的心中装着整个独龙族,装着独龙江的山山水水,电影准确而真实地把握住这点,特别反映了他和生活在缅甸和他们同宗同族的日旺人的亲密关系,要帮助他们种草果、重楼的情节,多侧面又真实地表观了高德荣的宽广胸襟。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中的崇高,是真实的崇高,平凡中的伟大是真正的伟大。电影立足于表现高德荣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坚守,通过他一件件平凡而不易的举动,去展现一个时代楷模崇高的精神境界,坚强而善良的性格,显示出了真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我看这部电影几次落泪的原因。即所谓真亦美,善亦美。艺术真实的美学力量,也是检验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电影《独龙之子高德荣》在艺术上的一个亮点,通过一名记者眼中高德荣在一天中的几个故事,时空交错地表观一名独龙族优秀人物的精彩人生。这样的艺术构思既避免了电影受时间的限制难以全面展现先进人物风貌,又能最集中、最概括、最典型地表现出高德荣平凡而伟大的生命历程。同时,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还在创作中和学习英模人物的精神品质结合起来,不计报酬,克服山高路险,生话不便等困难,创作拍摄出了一部艺术形象真实又有看点的主旋律电影。饰演高德荣的著名演员马少骅,对高德荣的塑造,其一招一式不仅形似,更是以一种心灵的沟通,做到了神似,让一个活生生的高德荣从银幕上走进我们心中。几个生活原型人物的出演,也很生活化地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由于电影的主要人物是以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为原型的,人物说云南话,营造了一种真实、亲切的氛围。电影的地理生态背景,如巍峨的高黎贡山、蓝色的独龙江、雪山、溜索、原始森林等独龙族元素,具有浓郁的边疆民族地方特色,以独特的生态景致引人神往。对主人公的塑造起到绿叶扶红花的作用。

大概是受电影时间限制,对高德荣所做的几件大事,如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贯通和实现村寨通公路的表现似乎不够。这是高德荣为改变家乡面貌的最大贡献。虽不可能全面展现,但仍可插入一两个情节或小故事。如隧道刚打通恰遇大雪封山,一个生命垂危的受伤独龙儿童在高德荣和武警筑路部队的关怀下,开通还没通车的隧道运出山,生命通道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在表彰会上采用回忆切入手法,用一两分钟表现出来,从而体现出被独龙人誉为“第三次解放”的实感。

总的看来《独龙之子高德荣》是一部成功地用电影的艺术形式为时代的英模人物塑像的好电影。他在中国的电影史上必将以其特别而真实的艺术魅力,留下可贵的一页。

(作者系《边疆文学》原主编)

责任编辑:徐晶

猜你喜欢
先进人物独龙族独龙江
老骥伏枥显担当
习近平给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的回信
少数民族音乐
独龙族的服饰艺术
独龙江乡
独龙江
我的独龙江记忆
天路造就的神话
怒江:独龙人WIFI山外
他们也是血肉之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