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小插曲

2016-09-28 15:56秦牧
求学·素材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法西斯浮士德那本书

秦牧

①当报上登出歌德故居被毁,那千万人凭吊的小住宅变成了堆瓦砾,而且屋前象征和平的橡树竟变成绞刑架的消息时,一个老德国留学生惘然地告诉我:他和一本德文书《浮士德》的美丽悲哀的故事。

②他十几年前在德国一个拍卖场上发现一本精装的早期出版的《浮士德》里面有一帧异常精美的插图,这本书许多名人曾经阅读过,老威廉皇帝读完之后在上面签了一个名字。

③显然的,这是一本名贵的,甚至有点古董气的书。公开拍卖开始了,大家都想要这本书,于是我们这位朋友和许多德国人竞争着,起初他出几个马克,之后人家加到几十个马克,最后他出到七十几个马克,势在必得,但那些德国人竞争的热情也未稍减。

④忽然,拍卖员一摇铃铛,笑着宣称道:“这位东方朋友看样子很喜欢这本书,我们大家不如本着地主之谊,让给他罢!”那些競争者们听了,热烈鼓掌表示同意,于是这位留学生以七十几个马克买了那本宝贵的书。

⑤回国后不久,战事爆发,这位朋友在战场上,每次躲空袭,什么东西都不带,口袋里却藏着那本书,但在一次大规模的轰炸下,他受了伤,那本书也被炸得粉碎。最后的结局使我们想起歌德的故居和那株染了血的老橡树。

⑥这位朋友叙述这段往事,不胜感慨的神情和声调,使我觉得他大概将终生不忘歌德的《浮士德》。那本书毁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书的精神已经感染了人。歌德的故居毁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新的德国能够重视歌德的遗泽,一如新俄时代印着更多的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一样,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白骨销毁了有什么关系呢?

⑦人类文化史上的大浩劫,秦始皇焚书,尼罗皇杀教徒,亚历山大城的火,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各个王朝的文字狱,法西斯对文化的杀戮……并不曾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角落的文化精神为之真正中断死亡!这种精神离开简帛、芦叶卷、蜡版、纸张,躲藏在人们的脑中、心中、舌尖上,向同一生活阶层的人辗转传达,机会一来,又体现于简帛、芦叶卷、蜡版、纸张中,想到这一层,我真要发狂地想到我们现在的一箪之食、一瓢之饮里面就有古贤哲们当年身体中的一滴泪水、一粒元素细胞,我们现在的一个思想、一阵感情、一种潜意识,都曾经受过无数古人的感染……想起这一层,我们真是喜悦而又颤抖。“求生的人不需要立碑碣”,西方的法西斯毁了歌德的故居,东方的法西斯铲平了鲁迅坟头的碑碣,行为如出一辙,但可断言,坟里的人如果有知,决不为自己悲,坟里的人如果能冷笑,那种笑声一定充满了坚决与轻蔑。

【写作借鉴】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叙事,后半部分偏重议论。在文章中,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人们敬仰歌德故居,而法西斯将其变为灰烬;歌德故居前的橡树本是和平的象征,而法西斯竟将其当作杀人的绞刑架;人们在拍卖场上争购《浮士德》,而侵略者竟将其焚毁……这种种行为,或对立,或近似,都由于运用对比手法而增强印象,启迪人深思。作者在夹叙夹议的描写中,还注入了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这样更能调动读者的情绪。(点评老师:张坤)

猜你喜欢
法西斯浮士德那本书
李斯特,音乐界的浮士德
取一本够不着的书
取一本够不着的书
一起去图书馆吧
论浮士德博士的性格缺陷与相对应的五宗罪
《科利亚的木匣》(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关注历史中的人与课堂中的人
法西斯是一种刑具
浮士德魅惑工厂
最后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