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娘诗歌用典艺术初探

2016-09-28 06:54李姝娴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用典典故诗歌

李姝娴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张玉娘诗歌用典艺术初探

李姝娴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张玉娘的诗用典精当,技巧娴熟,内寓新意。在她的117首诗中,事典语典迭出,达51首、82处,可谓广多。其用典特色有三点:一是巧取意象,化典活脱;二是意境重构,化实为虚;三是如盐着水,隐而不显。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诗人那兰雪般的品行,倍过易安的节义,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张玉娘;诗歌;文学典故;典故运用

张玉娘诗学秀雅绝伦,贞节炳若日星,在中国文学史上与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并称为宋代四大女词家,所著《兰雪集》两卷,存诗117首,词16阙,誉为《漱玉集》后第一词集。可惜她才丰运蹇,婚姻侘傺,悲追梁祝,堪比古希腊式悲剧,仅仅度过了27个春秋便过早地陨落了。但诗人的早逝、七百年的尘封终未淹没这颗璀璨的文学明珠,她留下的《兰雪集》已经成为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观《兰雪集》,如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好似展开了一卷情韵清新、悠扬婉约的民歌集。她的诗歌用典踏实熨帖,屡有佳句,丰赡粹美,达到一种满纸烟霞随典生的艺术境界,其书通二酉、腹笥广博可见一斑。下面主要从用典的内容分类、艺术特色、艺术感受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张诗用典的内容及分类

所谓用典,实质就是借古事表现现实生活内容的一种手法,诗人引古比今,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就典故的来源而言,张诗用典主要有事典和语典两大类。事典有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语典主要是对《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庄子》和其他诸子散文、史书、诗文等的化用。据笔者统计,在女诗人117首诗歌中,用典有51首、82处之多。其中,事典有56处,语典有26处。详见表1:

表1 张玉娘诗用典统计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玉娘诗歌用典的内容包括以下几大类:一是借用古代神话传说,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勾勒出深闺忧思的怅惘情状。二是化用史书典籍中的名人逸事,表达对美满幸福婚姻的向往,祈盼伉俪相随。这些典故中寄托着她的希望、她的理想,她是在用美好的想象来冲淡现实的悲苦。三是借用古代名士、贞女的典故,表达对爱情的矢志不渝、坚贞自守。四是玉娘用典主要集中在国家民族、个人遭遇等种种感触比较复杂深厚,不便明说的情况之下,只好用典故来加以影射。

二、张诗用典的艺术特色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恰当地运用典故,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展现出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以典入诗,能使作品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情思隽永,含蓄深刻,意蕴深厚,起到寓万于一,言简义丰,四两拨千斤之效;能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耐人寻味,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正所谓“片言可以明百义,坐弛可以役万象”[1]121。

玉娘的诗词称得上文学精品,是汉语文字魅力的极致表演,而独具特色的用典艺术,正是其语言魅力的重要体现。具体讲,有以下三点:

(一)巧取意象化典活脱

玉娘文化积淀深厚,堪称语言大家,善于引经化典,且化典活脱,使幽深者曲折以明之,微妙者譬喻以形之,在朴素清新的文字里,蕴藏着丰富和邈远的想象。例如《山之高》这首诗当为女诗人明心志的相思写愁之作。其写作背景是:饱学多才、容貌出众的宦门之女张玉娘,与表兄沈佺,十五岁时,双方父母做主为二人订下婚约。两人青梅竹马,订婚后更是情投意合,经常互赠诗物以表深情。实不幸,沈家后来家道中落,日趋潦倒,张父有意悔婚,无奈玉娘竭力反对。张父遂知会沈家,欲为佳婿,必待乘龙。为了与心上人比翼连枝,沈佺不得已随父宦游京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就是在玉娘、沈佺这次分别后不久。她把对未婚夫的无限爱恋、满怀思念凝聚笔端,在愁绕春丝的泪水中,饱蘸一腔激愤、一泓瀑情,写就了这首文学价值极高的传世名篇。在这首诗里,女诗人巧取山、月、人、事、思的天地意象,造句简古,字字滴泪,托物寄情,缠绵幽怨,情笃意浓,深情悲恸。其文采情商,一展无遗,令人吟之动容。例如 “试吟月小山高句,清夜哀猿共此音”“兰雪新诗手编成,山高月小传好句”[2]355和“兰雪遗篇示后人,山高月小感情真”[2]361等,都是后人披阅此诗后发出的由衷感受。见表2:

表2 《山之高》用典统计

全诗的突出特点是用典恰切,化典活脱,巧于构思,在气畅意通的语境之中,对原典加工改造,达到改变原意或另释新意之目的,这就好比用米酿酒,不见米的形、味,只见已成佳酿,巷深醇香。元代著名学者虞集、欧阳玄盛赞其文学价值直与《诗经》的《卷耳》《草虫》并读。由此可见,玉娘学识渊博,对圣贤书和古诗篇中的情事了然于胸,用时可信手拈来。

(二)意境重构化实为虚

张玉娘用典的精奥之处在于借助典故的内容和情节对情感氛围和意境进行重构,使主体情感和典故情感互渗变形,赋旧话以新意,流泻出真挚和深沉的感情。如《春睡》:

绣倦南窗下,翛然睡思催。红日过墙去,清风入幕来。幽梦迷庄蝶,荒云隔楚台。觉来香缕在,虚室绝尘埃。

诗中不仅引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而且用一个“迷”字将此典活化;不仅借喻她对生命的迷幻,而且也把她的情感迷茫注入典故中,人生虚幻,虚幻人生,生死物化,引人深思。女诗人用自己的笔触将此典演绎得淋漓尽致。再如《灯夕迎紫姑神》:

淑气回春雪渐融,星河天上一宵通。芙蕖万点交秋月,鼓角三更度晓风。烛影晕迷光绰约,帘环声彻佩玲珑。不妨鸟篆留仙迹,凤辇殷勤出紫宫。

紫姑神(厕神),典出《异苑》卷五:“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云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3]10

封建社会妇女地位卑微,美丽聪明、知书能文的紫姑尽管成了神仙也只是个位卑的厕所之神,天地一样歧视妇女。于是,玉娘元宵夜无心赏灯,一反常人思维,丫环展锦笺磨墨,自己神思驰骋,蕴文挥笔,妙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将典故刷新,调动天上人间、宏观微观的各种元素有序入诗,重构出一串串迎女神下凡的奇幻场景意象。可以肯定地说,在让紫姑神尽情享受王母娘娘才有的待遇的同时,不单单是女诗人的心理从中获得了慰藉,而实则是借此典故指向女诗人要表达的深层真意“妇女的社会尊严”。如此高超的用典艺术,实在令人折服啊!

(三)如盐着水隐而不显

自然巧妙、不留痕迹,让读者通过揣摩古事与今情之间的联系,判断诗人真正想表达的感情,这才是用典的最高境界。诗论家曾把这一特点形象地描述为:“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1]135。即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之中,以隐喻象征出之,好比“盐溶于水”,虽不见盐,但能觉得水有咸味。换言之,从诗的内容已看不出用典的痕迹,即使不知道典故出处也同样可以理解。玉娘作诗用典十分讲究,常于无形之中嵌典入诗,无凿痕,辞若己出,浑然天成;她的诗在许多情况下把复杂的情感表现的含蓄内敛,将自己无奈的相思之苦、对沈佺的爱情笃深与执着意绪,多采取曲折的笔法用典故来表达。如:

曲罢岂知鸾鹤在,翠霞飞去石台空。

(《风》)

这里用了“石台孝经碑”的典故。碑中记录了唐朝“以孝治天下”的思想,据说李隆基当年因为爱上儿媳妇杨玉环而达到寝食不安的程度,在宦官高力士的积极谋划之下,玄宗皇帝传旨诸皇子颂研《孝经》,用计逼迫杨玉环“自愿”出家,天宝四年,李隆基在立下此碑后便册封玉环为贵妃,从此也拉开了李隆基与杨玉环千古爱情佳话的序幕。张玉娘以此典故暗喻自己与沈佺的爱情刚刚开始却因父亲的悔婚而落空。再如:

湘江旧事迷归梦,陆海春阴无羽翰。

(《烟》)

句中“陆海”“春阴”二典,前者出自钟嵘对晋代文学家陆机的赞语“陆才如海”[4]207,后因以“陆海”比喻富于文才的人,女诗人在这里暗喻自己的恋人沈佺。后者语出唐·郑谷《水轩》“杨花满床席,搔首度春阴”诗句,喻指春日的时光。张父悔婚,沈佺随父宦游京师,玉娘对沈佺的情思在名义上已经名不正言不顺了,她与恋人的美好往事只能在梦幻中重现,虽然自己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这个富有才学的人的音信了,但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止她对沈佺一如既往地深情和思念。其诗意蕴有余,道出了她对沈佺的爱情态度:灵魂相爱,生死不渝。

凤咮山荒幽草合,雀台春老野花妍。

(《马肝砚》)

“凤咮”和“雀台”二典,均为砚名。前者典出苏轼“凤咮砚铭”序,后者是指曹操所建铜雀台,历经改朝换代遭兵焚毁台,后人用其古瓦制砚,称“铜雀砚”。此二典故与“山荒幽草合”、“春老野花妍”相连,表面上看不露任何痕迹。但是再深入研究揣摩,可以体味到玉娘还有另外的深意:古时“凤”喻指婚姻关系的男方,“凤咮”在玉娘的笔下明说砚台,暗喻已逝的爱人沈佺墓地的荒山上已被青草覆盖;“雀台”按诗意而追诗人的用典本意,是借曹操临终前眷恋妻妾的典故比喻自己的悲伤,形象且含蓄。一句一典,一典两意,真是立意深邃,用典精准,才识高妙。

三、张诗用典的艺术感受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可以说,宋代文学中的精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精英,那些人物就像打着灯笼一样从我们的眼前走过,远远近近,蔚为壮观。这是一个中国文学极其丰盈的时代,它好似一座宏大建筑,遮蔽了历史的天空,荫郁了文化的繁荣,令后人受益不尽。作为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的张玉娘,她的诗歌从总体而言,辞约义丰,委婉含蓄,典雅精致,能给人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震撼,这与她的恰切用典是分不开的。她常常借助典故所蕴含的丰厚历史文化,使自己的情感心路得以表达,赋予了诗歌更多的意味。但是,玉娘的作品也并非完美无缺,例如有人就说她“用了一些生僻的典故影响了对作品的理解”[2]266。笔者认为对此应以历史的眼光看之,其原因很简单:时空距离与专业修为的差异。今人看似生僻的,古人却并不觉得晦涩,专业修为深的今人也不会感到难懂,因此,我也更佩服叶嘉莹老师的独到见解:“如果有一个辞语,诗人以为用之可以有更恰当更丰美的含义,那么,当然就可以用这一辞语,而不必为了要适合世俗的读者而去削足适履更换一个浅俗而狭隘的辞语来用”[5]72。所幸玉娘用典少有生僻,多简洁明白,通俗易懂,为诗歌的表情达意和艺术表现力增色不少。读张玉娘的诗,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诗人那兰雪般的品行,倍过易安的节义,给人以西屏一纸情多少,后世临诗难再言的强烈艺术感受。她的诗歌秀句,就像是那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那青天里的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白帆,潜过了漫漫的历史长河,就让吾辈们弹去她七百年的尘埃,用如水的感情,如冰的理性,任目光驰骋鸟瞰,一睹兰雪之雅尚,一贞之高才。

[1] 薛雪.一瓢诗话[M].杜维沫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 松阳县文联,松阳县兰雪诗社.兰雪集与张玉娘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3] 刘敬叔.异苑[M]. 北京:中华书局,1996.

[4] 张怀瑾.钟嵘诗品评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

[5] 叶嘉莹.伽陵论词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袁培尧]

The Art Analysis of Allusive Using inZhangYuniang’s Poems

LI Shuxian

(LiteratureSchoolofTaiyuanNormalCollege,Jinzhong030619,China)

InZhangYuniang’s poetry, she used a lot of literary allusions, which are accurate and proper, proficient and rich in new ideas. Of her 117 poems, more than 82 allusions were used in her 51 poems. There are three characteristics that lie in her literary quotations: Firstly, skillfully taking images and using flexible codes of allusions. The second is reconstructing the poetic imagery, using the writing technique of turning direct narration into indirect narration. The third is like salt melted into the water, which is latescent. These features can make us deeply understand the pure heart of the author and admire her moral integrity twice as much asLiYi’an. Thus present us a strong artistic impression.

ZhangYuniang; poetry; Literary Allusions; Allusion application

2016-02-28

李姝娴(1991- ),女,满族,河南洛阳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I207.22

A

1671-8127(2016)04-0083-04

猜你喜欢
用典典故诗歌
诗歌不除外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诗歌岛·八面来风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