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

2016-09-28 01:32王民英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16期
关键词:立德课题中华民族



浅议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列入教育的根本任务。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在导入课题时进行德育渗透、利用课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感恩教育、联系社会实际提高立德树人效果等方法,把党的十八大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就是在教学中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来塑造学生、改变学生、发展学生,使其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努力在教学中把党的十八大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1 在导入课题时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中,课题是文章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笔者在导入课题时挖掘课题的深刻含义,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达到在析题中辨是非、在学习中树人的目的。如在讲授 《囚绿记》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思考:“绿色是美好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藉,它是快乐’,但是把绿‘囚’起来会怎么样呢?‘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再结合文中“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使学生明白:本文是托物言志,赞美在日寇铁蹄之下的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再结合学生在历史课上学过的中华民族通过八年浴血奋战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让学生感悟正义一定能够战胜邪恶,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 利用课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1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迤逦的河山。八年级(上)语文教材的前三课 《巴东三峡》、 《周庄水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从三个不同角度描绘了祖国绚丽多姿的山河。教学中先播放声情并茂的景点宣传片,在PPT中展示课文中描写的景致,请游览过这些景点的学生讲讲切身感受,使学生在生动直观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观,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2继承、发扬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叙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锲而不舍地研发杂交水稻; 《陈毅市长》讲述了陈毅元帅在解放初期担任上海市市长时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以诚挚的态度,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打动、感化了知识分子齐仰之的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首次向国内外展示了我国核科学家的艰苦经历,展示了他们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毕生的崇高精神。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华儿女在振兴我们伟大祖国的征程中付出了自己辛勤的努力。联想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的新的历史时期,作为祖国的下一代应该怎么做?对此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3 利用课文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成长路上帮助、支持过我们的社会各界人士,才能在今后励志奉献,回报社会。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感恩的文章: 《我的老师》讲述了莎莉文老师对双目失明、又聋又哑的女孩海伦·凯勒奉献一生,在她的慈母般的关怀、循循善诱下,海伦·凯勒成长为一名著名的女作家的故事; 《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同志以十分质朴的语言回忆了母亲勤劳节俭、宽厚仁慈的一生,识大体、顾大局、支持儿子走上革命道路的高风亮节。通过课文学习,从教材中挖掘出感恩题材,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学生的正确人生观。

4 联系社会实际 提高立德树人效果

语文课文中有些事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树立的正面形象在学生的生活中也不一定完全对号。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明是非、辨美丑。一是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现象正确识别,二是要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进行剖析讨论,三是把惩恶扬善的观念融于阅读分析和作文写作中。

121219辽宁省锦州市第二十一中学王民英

猜你喜欢
立德课题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