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中小城市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瓶颈及破解

2016-09-28 05:26刘玉
老区建设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公共政策社会工作

刘玉

[提 要]社会工作职业化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获得高度的社会认同,在我国特别是中小城市,由于缺乏专业的职业服务平台和制度保障、公共政策支持不足等原因,社会工作职业化在城市发展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难以实现“本土化”。通过增强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加大对社会工作的职业培训、合理设置社会工作相关岗位等途径,可以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化;社会工作;公共政策;社会认同

[作者简介]刘 玉(1990—),女,江西省赣州市委党校,助教,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物与思想研究等。(江西赣州 341300)

在发达国家,社会工作职业化水平已成为评价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虽然1988年就在北京大学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但由于社会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原因,发展比较缓慢。2006年,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印发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社会工作者考核实施办法》首次肯定社会工作者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范围,加速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近些年来,随着智慧城市理念的深入和中小城市的飞速发展,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地位日益凸显。

一、我国中小城市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意义

实现城市的智慧、健康发展,除了政府出台相关规定予以指导和控制,社区进行片区化、网格化管理和预警外,社会工作者通过自身技能的专业介入,潜移默化地助力于城市的管理。城市化水平越高、经济社会发展潜力越大,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程度也越深。中小城市的发展重心多放在城市中心商业化、乡镇新型城镇化、招商引资等方面,此过程不可避免地触及不同群体的利益。实现在中小城市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可以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矛盾和阻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十八届五中全会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但是人口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周期,我国老龄化形势依然严峻。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可以对“失独”家庭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独居老人进行针对性帮助和关爱,缓解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此外,社会工作职业化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具有专业性、多选择性和高效性的特点,是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区治理的良好抓手。

二、我国中小城市社会工作职业化面临的现状和瓶颈

(一)缺乏专业的职业服务平台和制度保障

中小城市较沿海一线城市而言,针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服务平台还没有建设完善,有些城市甚至没有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没有与社会工作者匹配的工作岗位。不少中小城市虽然有孤儿院、敬老院、救济中心,以及民营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但其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低,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都是经过短暂培训的阿姨大叔,不需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可上岗,职业的定位基本和保姆、服务员差不多,获得的社会尊重不高,这与社会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的定性格格不入。此外,国家对于社会工作者针对性的制度保障不多,没有设立相应的技术指标体系、规范操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准入退出体系、晋升薪酬体系等,没有解决社会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地方政府也没有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像教师、农技师等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保障补助,不利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建设。

(二)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不足

任何产业、行业、职业的兴起和发展都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引导,社会工作这一后起之秀需要更多政府公共政策的投入。切实有效的公共政策必然包含准则规则、实施运转等方面,针对社会工作职业化,首先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保护性、指导性、肯定性的规则纲要,从业者才能从文件中感受到国家对于这一职业和自身技能的认可。在具体的从业过程中,也可以增强对自身的保护。在政策的实施运转及执行过程中,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专业的指导方向,促使这一职业健康发展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

(三)公众对于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度较低

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包括国家的认同、公众的认同以及从业者的自我认同三个方面,社会认同尤其是公众的认同是任何一个职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公众认同犹如风向标,反映了人们的态度和社会的需求,明晰了职业的发展方向。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起步较晚,美国等国的公民已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社会艺术家”、“社会治疗师”,其作用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我国中小城市说到社会工作者,也许有人从未听说或将其与“居委会大妈”划上等号。中小城市家庭的观念比较强烈,当产生需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向家人、亲人朋友或者直接向政府寻求帮助,极少考虑接受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介入。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的认可度不高。此外,由于外界的认知原因,从业者自身的自我满足也不高。

(四)社会工作职业群体流失率较高,职业稳定性差

据统计,截止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1170所本科院校,有28%的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1]每年都有不少“科班出身”的社会工作者要步入工作岗位,但另据统计,在应届毕业生中几乎只有不到30%的人从事了相关工作。其中还有不少人在工作了一定年限之后,放弃了这一职业。社会工作最有活力的力量慢慢流失,而且“半路出家”的从业者也会不断谋求更具发展前景的职业,社会工作者的稳定性较差。分析原因,与较高的心理期望和实际所得薪酬差距过大、劳动成果难以获得认可等密不可分。

三、我国中小城市社会工作职业化瓶颈的破解对策

(一)政府增强公共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针对我国中小城市社会工作职业化面临的现状和困境,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应该首先发力,增强对于这一职业发展公共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可以加大调研的力度和扩宽调研的广度,综合考虑不同群体对社会工作的需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认可社会工作者的地位作用,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大对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职业培训

要实现某一职业的良性发展,提高其从业者的素质意义重大。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中小城市更是对于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划分,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不一,专业技术水平也有高低,政府和劳动机构应该区分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社会服务提供人员及新晋社会工作者的不同培训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可以充分发挥理论水平扎实的优势,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锻炼;对于社区工作人员和社会服务人员在肯定他们丰富经验的同时,注重知识技能的提升,努力使其获得资格认证;对于新晋社会工作者则应更侧重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

(三)完善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上的欠缺必然导致社会工作社会认同感降低,影响其职业化进程。[2]针对对社会工作者的制度保障不多,没有设立相应的技术指标体系、规范操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准入退出体系、晋升薪酬体系等特点,应该完善配套的制度体系建设,尤其应尽快出台社会工作者薪酬、晋升、社保的保障性措施,缓解群体流失率较高的现象。

(四)合理设置社会工作相关岗位

每年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针对社会工作专业设定的招考岗位少之又少,很多地方都是为了照顾本地高等院校有这个专业适度缓解应届毕业生严峻就业压力而少量设置的,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也偏爱金融类、管理类、汉语类的毕业生,甚至有些用人单位完全不知道有这个专业,没有办法提供相关的岗位。岗位设置的不合理也进一步造成了职业前景模糊和晋升空间狭小的困境。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特点、毕业生就业需求,合理设置社会工作相关岗位,鼓励用人单位扩大录用此专业人员的录用比例。

(五)增强公众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认同

破解我国中小城市社会工作职业化面临的现状和困境,最直接的标准就是看公众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认同是否增强。从事的职业得不到认同,必然会打击从业者的积极性,否认自身的劳动付出,降低自我满足感。短期看是对新生职业的怀疑和担忧,长期来看会影响未来人民所得到服务的质量。尤其在中小城市,有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认同需要一定的时间,政府和社区应该深入宣传,使公众知晓这一职业及其作用,社会工作者自身也应该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用自己默默不断的付出换来群众的肯定和认可。

[参考文献]

[1]董志峰.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热”“冷”境遇及反思[J].社会工作,2015,(3).

[2]孟丽君.吉林省城市社区社会工作职业化瓶颈之分析——以长春市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5,(6).

[责任编辑:程文燕]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公共政策社会工作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公共政策视域下精准施策问题探究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及作用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