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英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飞速发展,大部分医药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毫不逊色。然而,一些国外药品售价更为便宜,质量更有保证,品牌影响力更大,且国人一直对国外药品存在盲目追捧心理。在此情形下,国人出境旅游采购或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国外医药成为时尚,乃至有中国游客疯狂采购日本产“汉方制剂”的局面。国人所购买的海外医药,不排除其中一些药品为国内急需且无法生产的特效药,然大部分药品为普通药品,且国内同类产品质量不差。显然,此种现象导致国内药品购买力大量外流,不利于我国医药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国产药物的品牌声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倒逼国内医药行业提高质量、注重形象、培育品牌,促成国内医药行业的提档升级。
一、国人海外购买药品现状分析
(一)国人海外购药呈增长趋势
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为国人海外购药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人们对国产药的认识和国内药品市场的特点也成为国人购买海外药品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民众出境旅游采购、借助电商代购、委托亲朋好友出国捎购海外药品蔚然成风,购药渠道呈现出多样化,购药规模与日递增,种类不断扩大,既包括国内无法生产或质量稍差的抗癌药等特效药,也包括感冒药、创可贴等基本生活药需品。民众出境旅游购药和委托亲朋好友购买数据分散,难以统计。然而,海外购药发展速度可通过近年我国海外代购的快速发展略窥一斑。据新闻网数据显示,2013年时,我国海外代购规模为700亿元,2014年增加到1500亿元,预计2018年将达到10000亿元。在海外代购商品中,除奢侈品和基本生活品外,以化妆品、药品和孕婴产品为大宗。其中,药品所占比重约为10%。可见,目前,我国每年仅通过海代、海淘等代购平台购买的药品便高达数百亿元。若加上其他途径购买的海外药品,其规模当更大。
(二)境外旅游购药是主流方式,药品最受国人热衷
目前,国人海外直接购药的目标国家主要为日本、韩国和印度等。有的是专门到海外购药,有的则是到海外旅游时顺便买回,其中旅游附买占很大比例。除了奢侈品和景区出售的旅游纪念品外,药品、奶粉、纸尿裤、坐便凳、电饭煲等日用品也进入了旅游者的视线。药品是海外旅游的国人热衷购买的大宗商品,虽然购买的大多并非国内不能生产的特效药,但日本、韩国、香港所产的,不仅质量高,品牌好,而且设计感强,注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说明书可让人明明白白,很能让人产生购买欲望。日本小林制药公司2016年2月份发布消息称,去年小林制药产多款产品被中国游客扫购一空,去年该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5倍。日本其他制药企业产“汉方制剂”也因中国游客扫购而利润大涨。日本电视台调查显示,2015年春节10天之中,45万中国游客的60亿元人民币消费总量中,医药品消费规模排名第一,交易数量达到3892件。
(三)以跨境电商平台购买药品正在兴起
相比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有机会出国的国人还是少数,且有能力出国的人也未必有机会去所需药品出产国直接购买。然而,国人对海外医药的需求却呈现出大众化趋势。为满足无法出国的国人对海外药品的需求,“海代”、“海淘”等跨境电商购药平台应运而生。据PayPal和调研公司Ipsos发布的第二届全球跨境贸易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网购消费者中,有35%消费者通过“海淘”购买过商品,跨境业务已经成为电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庞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我国从事海外药品网络代购的商家不下几千家。另外,随着狗、猫、鸟、鱼等宠物以及鸡、猪、牛、羊等牲畜养殖数量的增长,很多宠物主人和养殖企业也开始通过“海代”、“海淘”跨境电商平台代购宠物和牲畜等动物用药。这些兽药,既有国内不能生产的特效药,也有国内虽能生产但价格畸高的药品,还有些是国外性价比更好,品牌质量更有保障的药品。
二、国人海外购药对国内医药行业的影响
(一)导致国内医药行业购买力外流
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颇具规模,却存在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技术水平不高等瓶颈。在跨境旅游中采购外国药品必然导致我国医药行业消费市场相对萎缩。据统计,截至2015年5月底,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1897家,制剂生产企业4046家,拥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数量超过7700家。2015年1到10月,中国药企实现工业总产值28842亿元,同比增长11.8%。目前,国人海外扫购医药的具体数量和交易金额虽无明确统计,但在国人的赴日扫货热潮中,医药产品的交易数量和交易规模居于首位。除日本外,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是国人海外扫购的热点地区,而药品一直居于重要位置。显然,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海外扫购潮流中,国人海外药品采购不仅频繁,且规模巨大。国人采购海外药品必然导致国内医药市场受到冲击,造成购买力外流,不利于国内医药产业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
(二)不利于医药进口规模的扩大
当前,我国医药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对国外一些稀缺药品尤其是高端特效药存在一定依赖。为此,进口国外药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成为必然需要。据统计,2015年11月,我国药品进口金额为19.08亿美元,数量为7.9万吨,全年进口总额超过170亿美元,数量近80万吨。随着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医药进口规模呈缩减趋势,然进口数量依然庞大。国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品质的关注热情导致海外医药扫货行为越发普及,出口旅游采购日本等国药品渐成时尚,从感冒药到眼药水,从维生素到抗生素,海外药品的性价比和品牌形象一直让国人青睐。国人海外扫购药品的消费热潮显然不利于我国医药进口规模的扩大。实际上,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下,我国进口国外医药产品的优势相对凸显。然而,因物流成本及海关税负偏高,国内外同类药品显著的价格产额依然使得国人扫购国外药品的热情不减。
(三)不利于国产医药品牌建设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重要的生物制药大国,并在国际医药出口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000亿美元,同比增长9.26%。其中,出口额为589亿美元,同比增长7.38%。历史上,中医自成体系且在世界医药文化史上享有至高声誉。目前,我国医药产业虽然规模庞大,但国际品牌影响力与发达国家乃至同为发展中国际的印度等国依然存在不小差距。国产药在国人心中的品牌形象难与进口药相提并论。实际上,除却部分高端紧缺药品外,随着我国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国产药的效果和性价比并不比进口药差,但国人对国产医药缺乏客观认识,受传统心理偏见等因素影响,认为进口药品质和效果优于国产药,导致国产医药难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显然,国人海外扫购医药的消费行为极大降低了国产药的国际声誉,不利于国产药品在世界药品出口市场上的品牌形象建设。
三、国人海外购买药品的原因分析
(一)跨境旅游为国人海外购药提供了便利
海外购药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绝无可能,如沟通不便捷,也即信息交流不畅,交通不便,也无可能。跨境旅游的勃兴则为国人海外购药提供了便利,而国外一些旅游景点为满足中国人的海外购药需求,甚至在旅游景点开设针对华人的药品专卖店。除处方药外,家庭常用的感冒药、退烧贴等非处方药品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旅游景点超市的药品专柜中一般都能买到。例如,每家美国超市都有一个非处方药专柜。随着中国入美旅游人数的增多,夏威夷、五大湖、黄石公园等华人入美旅游胜地或景区超市中的药品专柜成为华人采购美国药品的重要渠道。同时,在如今信息化时代,手机、互联网、微信等便捷的信息交流工具已经被商家和消费者广泛运用,再加高铁、飞机等快捷交通工具的发展,国人可很方便地掌握海外药品的功效、价格等信息,到海外旅游时顺便购买,方便又快捷。
(二)国外药品的品牌影响力强大,许多国人也会即兴购买
与国内相比,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医药产品生产及销售管理体制不仅更为健全,而且更加严格,其药品质量更有保障。以中药为例,“洋中药”不仅占据中国市场很大份额,且在除中国外的世界市场,日本产中药所占份额达到80%,中国仅占5%。中国游客赴日采购中药不仅因为价格便宜,还因为日本产中药药剂规范化程度更高,有效成分、不良反应等标注更为清楚,质量更有保障。正是在此种认知下,国人或出于自己需要,或受亲朋好友所托,每逢有出国机会便从国外捎带购买药品。对于那些购买国外感冒药等一般非处方药的国人来说,则多为一时兴起,主要是受国外药品优质的质量、合理的价格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影响。许多国人听说国外某些药品怎么好,就即兴购买。
(三)收入提高后消费需求的升级趋势
不论哪一个国家、民族或区域的居民,随着收入的提高,对消费品的要求都有个从松到严,从重量到重质的演变过程。就药物而言,收入低下时,只关注把当下的病治好,而在收入提高后则会关注其是否有副作用,对长远健康有利还是有害。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维持了30多年的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近年来虽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2013-2015年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我国GDP增速分别为7.7%、7.3%、6.9%,比以往要慢些,但仍是全球金融风暴后发展最好的经济体之一。如此,国民的收入就有了显著增长,自然会更关注消费品的质量问题,使消费品出现明显的升级趋势。同时,由于国内三鹿毒奶粉、瘦肉精、山东毒疫苗等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国民到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抢购奶粉,到日本、韩国等地抢购药品,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四)某些新药好药国内缺少
中国的制药水平虽然在不断进步,但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导致缺少自主创新药品,多为仿制国外药品,但其质量却达不到国外标准。中国的药品上市标准较低,很多缺少临床验证环节,质量尚未得到一致性评价。中国药物的生产工艺较低,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以致出现山东毒疫苗那样的重大安全事故。中国医药行业潜规则盛行,“劣药驱逐良药”现象突出,疗效确切的好药,如不懂潜规则,也会被拒斥;而劣药却能通过潜规则而广泛进入正规渠道。目前,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多达5000家,但医药产业却是大而不强,创新乏力。据统计,我国百强药品生产企业的营业收入才相当于美国辉瑞的规模,且多为仿制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国外药品。在此背景下,国人购买具备特殊疗效的国外新药好药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某些药品国内价格畸高
有些药品,虽然国内也能买到,但却比国外贵很多,患者负担不起,为降低成本,而通过各种渠道从海外购买。以“抗癌神药”易瑞沙为例,印度产易瑞沙的“海代”价格为3000元每瓶,可以吃1个月,而国内正规的易瑞沙为5000元每瓶,只够吃10天,1个月就需15000元。以最简单的儿童退烧贴为例,日本售价为45元的退烧贴,内有十几帖,而国内售价50元以上的退烧贴,里面不到5贴。再如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国内常见的药,有口服化疗片和羟基脲干扰素,都很便宜,一月不过90元,但效果不佳。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格列卫效果良好,国内虽能购买到,但每盒达23500元;而印度仿制的格列卫,现在的价格每盒价格已降价到不过200元,但国内却买不到。陆勇等白血病患者自然会从印度购买这种药品。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品价格过高,乃至2016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坦言,中国医药品价格可降低50%。
参考文献:
[1]周慧萍.对我国医药商品进出口结构及其原因的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1(12):244-245.
[2]林建宁.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对比分析[J].中国药房,2011(24):2218-2221.
[3]齐力.上半年医药进出口:增速放缓压力加大[J].中国对外贸易,2013(09):88-89.
[4]郑亚兵,沈昌明.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02):110-111.
[5]孔学东,干荣富.中国医药产业的机遇、挑战及相应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42):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