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现状调查研究

2016-09-27 05:37陈翠芳姜雅楠
决策与信息 2016年9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家庭教育环境保护

陈翠芳 姜雅楠

[收稿日期] 2016-05-3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

研究一般项目“生态文明视野下科技生态化研究”(13YJA710002)和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湖北青少年环境道德教育研究”(201309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翠芳(1962-),

女,湖北钟祥人,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生态文明研究;姜雅楠(1990-),女,山东烟台人,山东省烟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依赖于民众较高的环境道德素质。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是民众环境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分析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现状,了解影响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因素,引导并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活动,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关键词] 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生态文明;家庭教育;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X5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9-0050-08

生态文明建设依赖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环境伦理道德是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正如贾丁斯所指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如果一味依赖于科学技术(甚至包括经济和法律)而不考虑伦理或哲学的话,新问题就会层出不穷。”[1] 7环境道德指人类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怀扩大到自然万物,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等” [2] ,环境道德素质指人在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对自然环境的关怀、爱护、责任感等道德情操和道德水平,包括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情感和环境道德行为等方面。

生态文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和重要前提,也是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方面,而环境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依托。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构成,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主力,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现状

(一)调查情况说明

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调查于2015年9-11月开展,调查范围为武汉市武昌区实验中学、武珞路中学、水果湖中学、武汉中学、湖北大学附属中学,调查对象是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了30个问题,这些问题以环境道德为主题,围绕中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生活环境等进行设计的。问卷共发放2500份,每个年级(高三除外)选择两个班,每班发50份。回收问卷2358份,有效回收率为94.32%。

当前,我国中学生处在同一社会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基本相同,且其生理心理特点、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均具有明显共性。因此,以湖北省武汉市几所中学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的环境道德素质状况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中可以基本了解我国中学生群体的环境道德素质现状。

(二)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环境道德是基于对环境及环境保护等的认知,并转化为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最后落实在保护环境的行为上。中学时期是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其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人生观等正初步形成,与此同时,环境道德素质也在形成之中。分析他们的环境道德素质现状,了解其水平和特点,并寻找有效方式予以提高,使他们具备善良、高尚、仁爱等优良品质,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影响者和未来的杰出主体,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发展。根据上述调查,我们对中学生环境道德各个方面的状况进行具体分析。

1.环境道德认知现状

环境知识和环保知识是环境道德的重要内容,它使人们对环境道德具有理性的认识,对环境知识的掌握能促使中学生的环境道德行为成为主动自觉的行为,同时,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也是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从表1的选项结果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学生的环境道德认知现状。

环境保护日应是中学课程中的基本知识,也是一般常识,从表1中可以看出,正确选择6月5日的学生仅占40.71%。生活中离不开淡水,对于我国的淡水资源情况,中学生应有基本的认识,调查中发现,仅有49.65%的学生认为很缺乏,而仍有5.89%的学生认为很充足。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施工建筑和各类车辆等造成的噪音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成了一种新的公害。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中学生,正确选择的占83.53%,不了解它是环境污染的却占16%以上。每到春节等重大节日,烟花爆竹造成我国重大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中学生应有正确判断,但调查中只有43.06%的学生认识正确,3.53%的学生居然认为无害,52.24%的则认为“可能有害但可有限地燃放”,这反映出学生的矛盾心理,也与政府在此类问题上的决策反反复复、态度不坚定有很大关系。在影响环境污染的最密切最重要因素上,选择环保态度的最多,占63.77%,其次选择人口增加的占34.82%,选择科技不够发达的最少,占16.94%,这表明在中学生心目中,环保态度应是坚决的,而科技的发展并不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在涉及人对自然的应有态度时,82.35%的人选择了“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敬畏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分别为8.47%、6.12%,还有约1.65%的同学选择不知道。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环境知识和环保认知总体上较为积极、合理,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2.环境道德情感现状

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的主观感受,具有能动性又富有感染力。环境道德情感是人对自然环境的关心、热爱和呵护意愿等,它直接影响着环境道德行为的主动性、持续性和感染性。对此,美国学者利奥波德有深刻体会:“我不能想象,在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尊敬、赞美以及高度认识它的价值的情况下,能有一种对土地的伦理关系。”[3] 212对中学生环境道德情感,我们可以通过表2中的数据来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中学生关爱环境的重要动力。在问及对环境问题的兴趣时,学生中选择很感兴趣的只占23.53%,选择有点兴趣的占64.24%,选择不感兴趣的占11.77%。表明中学生的环境兴趣不浓,这必然会限制他们的环境道德行为。在问及环境保护是否很紧迫时,82.59%的人认为“确实很紧迫,必须从现在、从每一个人做起”,2.35%的人认为“我国的环境还没到非要刻意去保护的地步”,8%的人选择“应该先把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再谈保护环境”,5.88%的认为“确实很紧迫,但那是国家的事”。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在问卷第17题环境保护与自己的关系的答题中可发现,67.77%的人认为环境问题“与自己关系密切”, 28%的人认为“与自己有一点关系”,2.8%的人觉得“离自己很遥远”。而在第4题问及“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仅有44.47%的人认为个人的作用“非常大”,48.94%的人选择“一般”,6.35%的人选择“几乎没有”。这一调查结果与上面两题的调查结论相矛盾,其矛盾原因在于:一是我国对待环境问题客观上存在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即理应是涉及到个人利益,也应该是每个人都应参与,但实际上却是个人参与的机会少、成效小;二是环境保护目前还没有成为中学生必须关心的内容,与其现实生活相距较远。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环境道德情感总体上较积极而强烈,但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心理,特别是对个人在环保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觉得个人的力量太弱,起不到有效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个人在环保问题上热情低、责任感差等。更重要的是,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学生,而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导致人们环保认识与环保行为分离的根本所在。

3.环境道德行为现状

环境道德行为直接而现实地体现着环境道德素质,也是中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态度、情感等最集中、最现实的表现。正确的环境道德行为是环境道德教育所期望的重要目标。从表3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学生在其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环境道德行为。

中学生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能真实地反映中学生环境道德行为和素质。在第8题问及“日常生活中会注意节约用水吗?”,69.41%的学生作了肯定回答,30%的学生持否定或不太确定的态度。在第10题“你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时会自觉关灯吗?”的回答中,82.82%的学生选择“会”,6.35%的学生选择“不会”,其余学生则选择“偶尔会”。节约用水、用电是节约自然资源的具体形式,相关的各类宣传也很多,但中学生在这方面的行为还存在不足。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环境道德行为的重要表现。第9题涉及到对校园内的草坪爱护,调查显示,73.18%的学生选择“不走”草坪,选择“经常走”和“偶尔走”的分别占3.77%和22.82%。相类似的第13题涉及到名胜古迹观光时是否会乱涂乱写时,90.59%的学生选择“不会”,但仍有近10%的学生选择“会”或选择“想留没机会”。一次性塑料餐具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而在第11题中,选择“不用”的人数仅占16.94%,选择低于“经常用”的占19.53%,选择“偶尔用”的占63.06%。这一调查结果令人堪忧。

各类垃圾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环境,正确处理垃圾直接体现个人的环境道德素质。调查中第12、14题涉及到中学生如何处理自己产生的垃圾,结果显示,正确处理垃圾的分别占65.18%、67.29%,而错误处理的占10%。表明中学生这一群体环境保护行为总体良好。

第15题问到,看到别人乱扔垃圾或有其他破坏环境的行为时,你会如何做,选择“阻止”的仅占44.47%,选择“不管”的占47.06%,此调查结果远低于正确处理自己制造垃圾的比例,选择“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只有8%。这一结果表明,中学生在涉及监督他人环境行为时的态度大多是置身事外,任其所为,无论是主动直接阻止还是间接阻止的选择都很低。这与中学生应有的率真、热情和无所顾及的正义感的特征不相符合。参加环保活动,是良好环境道德素质的直接体现,而在参加过任何组织形式的环保活动的问题上,44.24%的学生从没参加,15.77%的学生参加过一次,参加过三次及以上的学生占25.88%。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在环境道德需求的节水节电行为方面,中学生做得相对较好,而涉及到相关的社会监督时,他们则积极性偏低,能正确处理的比例不到50%,说明中学生的环境监督行为总体上偏低,且低于其环境道德认知水平。

二、影响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因素分析

中学生年龄普遍在18周岁以下,属于未成年人,其身心处于生长发育期,具有如下特点:好奇心、求知欲强,但知识储备有限;思维活跃,但独立判断能力有限;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处于形成之中,可塑性强,易受环境影响。

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在家庭和学校,其环境道德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对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影响的性质、程度、方式等,努力改善这些环境,为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素质创造有利条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影响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家庭因素

在我国,中学生在家里的时间相对较多,其环境道德素质必然深受其家庭环境影响。家人及与家人关系密切的朋友对环境知识的掌握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身边的孩子。表4反映了家庭对中学生环境道德的影响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和家人、朋友谈论环境的情况,“很少”谈的比例最高,为37.88%,“从不”谈的为8%,经常谈的仅占11.53%。这表明在中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中,环境及环保问题很少成为他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可以说,父母是中学生的半个老师,其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而在谈到父母的环境意识时,20%的学生认为“不强”,44.47%的学生认为“经常谈到,但做得并不多”,明显高于占比为33.41%的“以身作则,并指导我的言行”。这些数据表明,中学生的家庭里并没有较好的环境道德氛围,父母在环境道德方面积极的言行十分不足。这必然限制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也会影响中学生良好环境道德素质的养成。

(二)影响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学校因素

对于中学生来说,除了家庭因素,学校是其生活学习的另一重要场所,学校对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环境教育课方面,选择“非常必要”的占28.71%,选择“有必要”的占54.12%,仅有14.82%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说明中学生对学校的环境道德教育有较高期望。而在学校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上,选择“三次以上”的占15.29%,选择“无”的占22.12%,选择“一次”的占18.59%。这表明在环保宣传工作上,学校做得明显不足。在老师课堂上是否涉及环境方面内容上,选择“偶尔”的占61.65%,选“没有”的占13.41%,选“经常”的占23.29%。说明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少谈及环境知识和环保问题。

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家庭和学校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高,教育很有限,这样的环境必然限制中学生的环境兴趣、环境道德情感和环境道德行为。

三、提高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措施

提高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必须从影响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主要因素着手。改善这些影响因素,增强其环境道德内容认知和相应的行为,将有助于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养成与提高。至于采取何种具体措施,如何才能有效落实,其依据不仅有理论方面的,也有中学生的期望和现实选择,从调查结果中,可分析出提高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有效具体措施。

(一)营造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期望改善环境状况的同时,中学生较重视的是“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其次是加强环保知识学习和环保宣传力度。将环境问题纳入德育教育,“化做德育的组成部分或者德育之所以要生态化、绿色化,环境教育与德育之所以要结合而构成环境道德教育具有必然性”[4] 19。

调查显示,中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具体方式中,通过网络获取的占73.18%,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获取的占77.88%,从家庭中获取的占42.35%。由此可知:一方面,要适应时代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网络和传统媒介宣传环保;另一方面,必须将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渗透到家庭,通过提高长辈环境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因此,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肩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形成全社会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并改善学校环境道德教育方式和途径

环境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遵循环境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环境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它能促使环境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的环境道德品质[5]。

然而,学校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环境道德教育?调查显示(见表6),选择最乐意从“课堂教学”中获得环境教育的仅占13.18%,选择“活动参与”的比例最高,占53.65%。这意味着,课堂式的环境教育并不很受学生欢迎。因此,学校在开展环境教育时,应多举行一些相关的活动,如开展环保宣传、植树和清洁垃圾等直接保护环境的活动,这类活动既适合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又能通过环境道德行为强化其环境道德兴趣和情感,从而提高中学生环境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M].林官民、杨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莫神星.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道德建设[J].生态经济,2009,(12).

[3]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孙春月,古 萍.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内容[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责任编辑:李利林]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家庭教育环境保护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