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庆
决策,需要基于有效论证之上。怎样进行有效论证?怎样评价一项论证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今天的国际论证研究领域,图尔敏模型是最重要的论证模型。
斯特芬·图尔敏于1958年出版了《论证的使用(Uses of Argument)》一书,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以“三段论”为代表的传统逻辑体系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不同于形式逻辑的非形式逻辑,图尔敏将之称为“工作逻辑”“实践逻辑”或“实质逻辑”。图尔敏指出,在法律、经济、科学和医学等许多专业领域,基于传统形式逻辑的论证意义很有限,实际上真正大量使用的是“实质论证”。他指出,在传统的论证研究领域人们常常将注意力聚焦于“怎样论证才合乎逻辑”,却往往忽视“人们实际上如何论证”。在论证中,人们常常采用静态的“解剖学”方法,而不是采用动态的“生理学”方法。
在图尔敏提出的论证模型中,论证不再是简单地收集证据或事实,而是一个持续的、层层深化的过程。在图尔敏的论证模型中包含资料、支撑、理据、限定、反驳和主张等6个基本要素。论证的基本过程是:资料(D)和支撑(B)共同构成了理据(W),在接受了反驳(R)之后,经过限定(Q),使主张(C)得以成立。图尔敏指出,仅仅事实(D)不足以成为支持一个命题(C)的理据(W),还需要一些必要前提的支撑(B)。一个有效论证只能基于一定的前提约定之上。根据同样的事实,基于不同的前提约定,才可能得出非常不同的结论。
今天,我们面临着许多艰巨的论证任务。在展开这些论证时,我们必须约定支撑论证的必要前提,注意在论证和决策过程中不应忘记“初心”:
——我们不应忘记《礼记》中记录的孔子的“初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我们不应忘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表达的“初心”:要“消除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要使“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我们不应忘记毛泽东曾经表达的“初心”:“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
在实现“初心”的漫漫路途上,世界名人之外,国人宋教仁、廖仲凯、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等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直至今天,“初心”的实现仍然任重道远。
当我们面对种种复杂的论证决策难题时,当我们面对种种艰巨的选择时,我们不应忘记,我们正走着一条由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孙中山、毛泽东等先贤智者开拓出的道路——尽管路途艰难曲折,尽管路途遥远,但我们需要逐步地把“初心”变为现实。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教育学会统计测量分会副理事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