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学视域中的大学生学业不诚信问题研究

2016-09-27 05:37问青松浦粹云
决策与信息 2016年9期
关键词:价值观传统文化

问青松 浦粹云

[收稿日期] 2016-07-20

[基金项目] 本文是湖北省

廉政文化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问青松(1955-),

男,湖北荆州人,湖北省廉政文化建设研究会会长,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浦粹云(1985-),女,彝族,贵州六盘水人,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摘 要] 学业不诚信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这种亚文化具有事件多发性、主体多层性和表现形式多样性等特征。高校的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生文化中存在一些缺陷,是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得以生成的主要原因。加强高校与学业诚信相关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是解决大学生学业不诚信问题的基本路径。而治理不诚信亚文化的根本举措在于矫正价值观。要认识并明确“诚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德目中的基础性、内生性地位。要克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要在文化濡化和涵化过程中培育诚信文化。

[关键词] 教育文化学;学业诚信;传统文化;价值观;濡化;涵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9-0042-0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1]。对大学生来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最起码的要求是做到诚信。学业诚信是大学生道德品质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当下我国大学生中各种各样的学业不诚信现象,已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学生亚文化(subculture)。本文拟从教育文化学这一视角,对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问题进行研究。

一、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的主要特征

学生文化是学生某一或某些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2]。亚文化相对于主文化(dominant culture)而存在。主文化是在特定群体中被广泛认可和遵循的主流文化。亚文化是主文化的次属文化。学业不诚信亚文化是指某些大学生群体在学业方面表现出不诚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非主流的学生文化,是学生文化的次属文化。它具有事件多发性、主体多层性和表现形式多样性等特征。

1.学业不诚信事件的多发性。学业不诚信现象在全国各地各类高校普遍存在。首先,我国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的大学生均存在学业不诚信问题。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学生的学业不诚信问题尤为突出;全日制学习的大学生中,学业不诚信问题也不少见。其次,从高职高专到研究型大学,学业不诚信现象普遍存在。董娅等调查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64所高校的大学生学业诚信现状,发现重点高校的被调查对象中有48.7%的大学生认为以“谎言请假或帮缺席同学编个理由搪塞”的现象是存在的,有67.9%的被调查对象在对待平时作业时选择“自己做一些,抄一些”,其余类型高校的调查情况与重点高校的相似[3]。其他学者的研究同样揭示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业不诚信现象普遍存在。学业不诚信事件多发,已经引起教育界甚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2.学业不诚信主体的多层性。我国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均存在学业不诚信行为。学者们关于高职高专、本科生诚信品德问题的研究几乎都涉及考试作弊等学业不诚信问题。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现状也不容乐观,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伪造和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4]在研究生中并不罕见。例如,2014年山东大学陈振的硕士论文涉嫌造假引发热议,最终被认定为硕士学位论文作假,撤销其硕士学位。

3.学业不诚信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第一,抄袭作业。学生们面临作业较难时,一个仅有几十人的班级,会有十余人的作业像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甚至文字、标点符号都会丝毫不差。第二,考试作弊。很多大学生会采取偷看、夹带、刻桌印、手记等“单打独斗型”的作弊手段应对相对容易的考试,有时还会采取交换试卷、聘请枪手替考等“协同作弊”的方式应对较难的考试。第三,日常考勤作弊。大学生在日常考勤和学术报告中,时有冒名代答和代签姓名的行为,尤其在上大课时,这种作弊情况更为普遍。

综合以上3大特征,我们不难看到,大学生学业不诚信现象作为一种学生亚文化普遍存在,而且,这种亚文化在性质上与主文化相背离,对大学生主文化具有严重的戕害性。有些文化学者称这种亚文化为反文化(counterculture)。反文化的存在和滋长,时刻消解着主文化。因此,我们不能不对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的发展或蔓延保持足够的警惕性!

二、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的生成原因

高校中的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生文化是教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教育文化学关注的重要内容。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生文化的健康发展,能营造出努力向上、勤奋认真、刻苦钻研的校园主流文化。但是,这三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些缺陷,阻碍了高校立德树人功能的实现,大学生学业诚信品质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由此得以逐渐生成。

1.教师文化对大学生学业诚信品质的培育乏力。教师文化是教师群体秉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规定着学校的价值系统。良好的育人环境仰赖优良的教师文化。高尚的师德、深厚的学术造诣、优秀的教学方法等是优良教师文化形成的基本要求和必备条件。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达到这些要求。教师文化自身的缺陷,不利于培育学生学业诚信文化。而且对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的生成具有负面的诱导作用。

首先,教师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形成教师学术不诚信亚文化,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这是由教师亚文化对学生亚文化的强大张力决定的。尽管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颁发了一系列学术规范,从严整治学术不端行为。但是,高校教师剽窃、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事件仍有发生。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上海大学陈湛匀论文抄袭事件、西安交大李连生造假案……少数教师的不端事件亵渎了教师群体的光辉形象。更有甚者,有些高校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为之。因此,学校要求学生坚守学业诚信的效果自然不会好。当然,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学业不诚信行为完全或直接归咎于教师,而且不应该否认在诚信的教师教育下,学生仍然可能发生不诚信行为。但是,我们的确应该看到,教师学术不端作为一种亚文化存在,对学生学业诚信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

其二,教师对学生学业不诚信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的生成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大学生在学业上是否选择诚实表现自己的真实水平,实质上是诚信文化和不诚信文化间的一场博弈,需要教师在两种文化博弈的适当时机介入。然而,当学生发生学业不诚信行为时,有的教师不能及时惩处或不愿及时惩处;有的教师对学生学业不诚信行为既不惩罚也不教育;有的教师虽予以惩罚但不予教育;有的教师会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但不深入、不到位,达不到效果;有的教师对学生学业不诚信行为遮遮掩掩,不向学校有关管理部门报告。正是部分教师不及时认真地处理学业不诚信事件,错失了向学生传播诚信文化的良机,客观上放任和助长了学业不诚信文化的滋生或蔓延。

其三,教师对学生的德行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针对性不强、重视不够,不能有效引导和帮助学生培育诚信文化、抵御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的侵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大批学子涌进高校,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困难和压力。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摸清每个学生不诚信的原因,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不能很好地对症下药。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重智育、轻德行,很难做到将“德”放在评价的首位,更难将作为“德”之一部分的“诚信”放在重要位置。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评价流于形式,对诚信品德缺少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总之,由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德育特别是诚信教育重视不够、用力不足、效果不佳,这必然给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留下了生成和发展的空间。

2.课程文化中有关大学生学业诚信的养料供给不足。课程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产物。不少文化人类学家将文化类型分为显型文化与隐型文化。与文化中的显型与隐型划分相似,学校课程也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划分,两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分别承担着显型文化与隐型文化的角色,是显型文化与隐型文化在课程领域的反映[2]。检视高校的课程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两类课程中与大学生学业诚信相关的内容相当欠缺,不能很好地为学业诚信文化培育提供必须的养分。

首先,显性课程中与学业诚信相关的分量缺乏。显性课程主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目前我国高校现有的显性课程中,与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直接相关的显性课程内容很少,也极少有高校专门开设学业诚信这门课程。与学业诚信相关的教育内容多在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要求、考场规则、学生守则或一些讲座中略见一二。尽管以上方式提供了一些大学生了解学业诚信的渠道,但就学业诚信教育效果而言,显得相当微弱。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事件时有发生,不能说与显性课程体系中的诚信文化养分缺少毫无关系。

其二,与学业诚信相关的隐性课程养分不够。道德教育专家柯尔伯格认为学业诚信品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隐性课程。但是,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隐性课程没有为学生诚信品质的培育提供充足的营养。隐性课程为学生学业诚信品质提供的养分不够,有多种原因。表层的原因是,许多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教师对隐性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挖掘课程中隐含的与学业诚信相关的教育资源,忽视了隐性课程的实施。从深层原因看,课程研发过程缺少学生主体的参与,影响了隐性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研发工作是高校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应坚持全员参与、学生参与、社会参与、专家主持四项基本原则[5]。但在课程实际研发过程中,学生基本没有话语权,很少有课程设计者去了解和倾听学生对课程及课程实施的感受和意见,更不用说在变革方案中采纳他们的建议了[6]。学生在课程研发中的缺位,尤其容易影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动地接受或挖掘课程隐含的观念。

3.学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成分是滋生学业不诚信的根源。总体上看,我国高校中的学生文化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高校学生文化中也存在着许多消极成分。正是这些消极成分特别是价值观念中的消极成分相互浸淫,日积月累,不断滋生着学业不诚信亚文化。

首先,部分学生价值观倾斜是产生学业不诚信问题的内在文化根源。有的学生信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美丑不辩,廉耻不分,因而在他们身上,种种不诚信、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都可能发生。有的学生把诚信品质看得无所谓,甚至认为讲诚信会吃亏,他们对自身要求不严,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吹牛撒谎、说话不算话、欠钱不还等不诚信行为,因而产生学业上的不诚信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有的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不努力,不刻苦,面对作业或考试,想走“捷径”,甚至铤而走险,作业抄袭、考试舞弊。总之,这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诚信观、荣辱观、学业观等都发生了偏差,是学业不诚信亚文化产生的内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其二,部分同学的默认或赞赏是滋生学业不诚信的温床。“如何对待同学发生的学业不诚信问题”是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间接反映。当下许多大学生自身虽然并无学业不诚信行为,但是对待同学学业不诚信的态度令人担忧。有学者的研究表明:仅有近4成大学生会坚决制止考试作弊现象;超过5成的学生对考试作弊持无所谓、不赞成也不举报或者跟着作弊的态度[7]。部分大学生对同学的学业不诚信见怪不怪,视而不见,不闻不问,表示默认,甚至表示赞赏。这些都成为学业不诚信滋生的温床。

其三,少数同伴的支援是学业不诚信问题发生的助推器。这里的同伴,是指那些与学业不诚信者关系密切的同学。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最亲近的就是身边的同学。欺骗行为更容易在关系亲密的成员间发生[9]。例如,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常常会“帮助”同学考试过关。他们对学业不诚信提供的支援,增加了大学生学业不诚信行为的发生率,既提供了考试舞弊行为上的便利,更形成了践踏诚信价值观念、无视校规校纪的负面精神力量。学业不诚信这种负文化似乎有了群众基础。在这样的学生文化氛围中,学业不诚信问题更容易发生,更加容易蔓延。

三、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的治理路径

大学生学业不诚信既已成为一种亚文化,就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其治理路径。文化学者们认为广义的文化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10]。本文也从这四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问题的治理路径。

1.重视与学业诚信相关的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文化的内核,在文化的整体结构中不仅处于核心位置,而且具有放射性或渗透性。大学的精神文化包括大学传播的各类知识和信息,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传统风气、道德规范[11]。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面貌,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学业不诚信问题加强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可以突出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诚信”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培育诚信为本的精神文化。要认识并明确“诚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德目中的基础性、内生性地位。所谓“诚信”,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信”价值观的直接指向是主体自身的内心世界。如果不能建立“诚信”价值观,其它德目的实现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要注重解决学生价值观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趋向。在这种深层价值取向的支配下,大学生为谋求个人利益,容易在学业中表现出不诚信。因此,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应着重把诚信这一核心要素落细落小落实,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克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学校要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息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公私观、义利观,正面灌输学业诚信的价值观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业水平,养成学业诚信的良好习惯。让大学生对诚信文化的亲近从被动转为主动,逐渐成为诚信文化的建设主体,逐渐习惯于用诚信的态度对待学业,用诚信的态度对待一切人和事,从而培育出诚信为本的精神文化。

二是引导大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文化濡化过程中自觉培养诚信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诚信相关的内容非常丰富,古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今天,诚信品质的培育仍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大中小学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培养青少年成为讲文明、守诚信的中国人。因此,教材编写者、高校教育工作者、学生应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让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成为培养大学生学业诚信的思想源泉,让每一个大学生自觉传承诚信文化。

三是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在文化涵化过程中培育自身的诚信文化。各国的文化需要交流互鉴。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处于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许多大学生对外来文化似乎比对本土文化更感兴趣,比较容易接受外来的思想和文化。我们要善于因势利导,教育引导学生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原则,学习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比如,西方一些著名大学中,教师的学术诚信和学生的学业诚信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学校拒绝招收有学业不诚信记录的学生。这正是西方的大学文化和教师文化中值得借鉴的精华。

2.培育与学业诚信相关的行为文化。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人在学习、教学、科研、管理、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12],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需要大学内部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从大学行为主体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教职工和学生两大类来研究。

首先,要注重通过教职工的行为文化建设来带动学生诚信行为文化建设。我国的许多高校非专业教师占教职工的比例比较大。有些学校的领导或管理干部,并不是专业教师。他们一般不从事教学活动。但是他们在学校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和学生行为文化的生成过程中有比较大的影响力。所以行为文化建设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每个教职工应在拒绝弄虚作假、拒绝学术不端行为等方面做出示范,还应该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方面做出示范,要用高尚的、充满诚信的教师行为文化来化育学生的学业诚信文化。

其次,要注重开展各种学生实践活动来促进诚信行为文化建设。高校有关部门和各级学生会、各类社团,可以多举办一些与诚信有关的讲座和活动,有意识地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如江苏科大为创新诚信教育,设立“诚信超市”,建立诚信公告榜,鼓励学生讲诚信,引导学生诚信做人、守信做事,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我们提倡多一些类似“诚信超市”的举措,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在活动中感受诚信带来的荣誉和骄傲的机会,让诚信行为文化在大学校园蓬勃发展。同时,我们还提倡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工具来加强学生诚信行为文化建设。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截至2016 年6 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1.7%,网民总数已达7.1 亿。上网、用网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行为。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各种信息平台,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网上活动,或者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活动,借以培育学生文明上网、诚信用网的行为文化,让诚信行为文化在大学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皆蔚然成风。

3.大力加强与学业诚信相关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的目标是形成规则和构成秩序[13]。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的总和。它既约束着大学的办学行为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行为,又为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14]。制度文化建设既可以作用于精神文化建设,又可以作用于行为文化建设。

首先,以制度保障将诚信教育内容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促进诚信精神文化建设。诚信教育内容不仅要贯穿于大学德育过程中,还要贯穿于大学智育、体育、美育过程中。以严密、科学的制度为诚信精神文化建设的传播保驾护航,促进学业诚信的精神文化传播。

其次,以制度来明确规范、及时监管学业行为,促进学业诚信的行为文化建设。比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记录大学生各个方面信用情况的跟踪记录,尤以对学业的记录为主,为客观评价大学生学业诚信情况提供依据。再如,完善与学业不诚信相关的事前预防和实时监管制度,尽可能减少学业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又如,建立严苛的惩戒制度,一旦发现学业不诚信行为,严厉惩处,毫不姑息。一次严厉的惩处,可以让学业不诚信的学生终身难忘,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我们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惩戒制度来促进学业诚信文化建设。

4.加强与学业诚信相关的物质文化建设。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教育教学物质条件构成、能被人们直接感知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文化[15],承载于大学的物质基础,内化于校园的每一个物质存在[16],与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共同构成大学文化整体。对于大学的物质文化,一方面不应该直接简单地贴上诚信或不诚信的标签;另一方面又不能不看到它对于大学诚信文化培育的确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

首先,大学的校园环境、建筑布局、人文景观应体现出对诚信的高度肯定,使诚信文化融于其中。例如与诚信有关的历史人物的雕像建于其中,或人物事迹刻于廊上,让学生在诚信文化中耳濡目染。

其次,可以适当建设一些用于传播、弘扬诚信文化的设施。例如在图书馆中设置诚信专门阅读区域,增加与诚信相关的中外文献查阅和借阅处。在校园里或者在校园网上设置不诚信行为的举报箱、曝光台。这些设施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诚信文化建设作出贡献。总之,通过大学物质文化的建设,使之与大学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发展相协调,这是我们进行大学诚信文化建设、消弭学业不诚信亚文化时不应忽略的重要方面。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文化自身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它的整体性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渗透性、互动性。大学生学业不诚信亚文化现象,不仅与大学内部的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有关,还与社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众多文化因素相关。学业不诚信亚文化表层看起来是行为文化失范,但是一种不诚信行为的背后会有一定的价值选择作为驱动力,因而治理不诚信亚文化的根本举措在于治理更加深层的精神文化,在于矫正价值观。必须坚决克服极端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同时,学业不诚信的治理措施应当是全方位的。大学生要泡在以诚信为原料的社会文化、大学文化、家庭文化大缸中,才能散发出浓浓的诚信味道。唯有如此,学业诚信文化才能长盛不衰,才能在文化变迁中不迷失方向;唯有如此,才能谱写大学生诚信之歌,铸就大学生诚信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董 娅,廖小明,刘 维.大学生学习诚信的现状调查与深度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武晓峰,王 磊,张 颖.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

[5]赵光怀.课程研发与现代大学课程建设[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5).

[6]董金山.高师课程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7]袁本新.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基本现状及特征分析——基于广东高校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5,(9).

[8]Donald L. McCabe, Linda Klebe

Trevino.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Academic Dishonesty: A Multicampus Investigation [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97, 38,(3).

[9]问青松.文化建设视域中的廉政文化建设[J].领导科学论坛,2013,(2).

[10]赵沁平.大学需要文化 文化需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7,( 9).

[11]王少安.试析大学文化的内涵、特色和功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12]冯永刚.刍议制度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功效[J].教育研究,2012,(3).

[13]金 艳.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结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11).

[14]刘湘溶.大学应积极成为社会创新文化的引领者[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15]彭 宗.大学物质文化建设[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1).

[责任编辑:马昌运,王丽琼]

猜你喜欢
价值观传统文化
我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