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大师 何绍基的书法世界

2016-09-27 02:36□卢
收藏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何绍基纸本湖南省

□卢 莉

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

□卢莉

Hunan Museum held HE Zhaoji’s Calligraphy Exhibition at the end of 2015.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omprehensive exhibition that displays his family, circle of friends as well as collection and art achievement. The exhibits are collected from the Shanghai Museum, the Nanjing Museum, the Liaoning Provincial Museum and the Hunan Provincial Museum and other museums.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cademic and art achievements of HE Zhaoji grounded on the exhibition.

图1 清 何绍基画像 141.8×77.5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又作猨叟,斋号有东洲草堂、惜道味斋等。湖南道州人,故世称何道州。晚清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其家族四代均有书名。他幼承家学,年少成名;他博学多才,勤奋刻苦;宦游之余,亦醉心金石书画收藏,他在诗文、考据、鉴藏等方面均有成就,且名噪一时。何绍基一生中以书法最为人称道,楷、行、隶、篆四种书体皆擅长,并在晚年打破四体限制,熔铸古今,形成独特的风格,书法修养如此之全面、精深,被誉为“有清二百年以来一人”,曾国藩更是评价其“字必传千古无疑”。

湖南省博物馆作为全国收藏何绍基作品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品类最齐全的博物馆,推介何绍基及其书法成就不遗余力。17年前,何绍基诞辰二百周年之际,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何绍基作品曾渡海台北,展开海峡两岸学术交流;11年前,湖南省博物馆馆藏何绍基书法精品在日本东京展出,引起日本文化界的深度关注。本次展览集20年来何绍基研究成果之大成,联合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馆、长沙博物馆、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共9家单位主办,共展出何绍基书法精品及重要相关藏品共计153件(套)。与此同时还举办何绍基学术研讨会,以期通过展览及学术研讨会,全面探讨何绍基的艺术人生,更立体真实地勾勒出清代学术史书法史上的何绍基形象。

展览分五个部分:“家学渊源”、“真名士”、“雅好金石”、“宋诗派中坚”、“文人余兴”,呈现何绍基独特的精神面貌,从而揭示其独特书风及学艺成就。

1.家学渊源

何绍基,清嘉庆四年(1799年)生于湖南道州东门一个书香家庭。道州何氏,祖籍山东青州,宋朝时南渡,世代儒业相继,明代时尚有先人仕宦,但入清后,皆在本地耕读传家。其父何凌汉(1772-1840年)更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幼年,父母又相继去世,“夜不能具灯烛,恒燃松枝自照,读经书必兼传注”①,因其聪慧过人、勤奋刻苦,少即有文名,得以在当地课徒为生。何绍基、何绍业双胞胎兄弟诞生时,家中尚不宽裕,何绍基3岁时,何凌汉独自赴北京应试、任小京官,其母带着兄弟三人艰难度日,“家有四壁立,粮无三月赊”②,只好投奔同样以耕读为生的寒儒舅父,直到父亲高中探花后,举家才迁到北京,彼时何绍基8岁。

何凌汉立身行事,极有矩度,“居恒庄敬刻厉,无欹坐,无疾趋,独坐必敛容,急遽时作字必裁划正坐而后书……家范严肃称于时”③,他在为人、治学等方面给了何绍基兄弟最好的示范。在父亲“不许出书屋”④的告诫之下,何绍基发愤读书,“惟书爱最真,坐卧不离手”⑤,成长为一名深受长辈、老师喜爱的青年才俊。何凌汉官运亨通,先后任广东、福建、山东等省考官及浙江学政,培养了大批朴学人才,累官至户部尚书,他的地位及交友圈给了何绍基等兄弟最直接的影响,他们青年时即与当时学术圈中的领袖人物交往,如阮元、程恩泽等。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傅,博学融通,尤以经学名重后世,对后进多有提携。他对何绍基甚为器重,而何绍基24岁时即阅读阮氏朴学、金石学著作,他亦继承了阮元的“南北书派论”。

图2 何凌汉行书 吕坤《呻吟语》节选屏 1837 纸本 144×36.5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3 清 四集册 纸本 35×26.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何凌汉“书法重海内,朝鲜琉球贡使索书,应之不倦。”甚至曾“入乾清宫侍书,宠光稠渥,可谓极儒臣知遇之荣矣。”何绍基评价其父何凌汉:“书名重海内,行笔动遵古法,其庄敬日强,天性自然,而加之人事焉。”何凌汉书法学唐褚遂良、欧阳询,晚年喜临颜真卿楷书,一生未停止探索,他追求“筋骨”、“锥沙”、“印泥”之趣,否定“米董俗陋”之“奴书”,晚年书法日趋雄强(图2)。他的书法审美及实践深刻影响了何绍基四兄弟。何绍基兄弟四人习书沿续其父路径。四兄弟学书之始,应是临习过欧书、褚书等。而到了30岁这个阶段,何绍基便开始受父亲影响练习颜书,这一练便是20余年。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本何绍基兄弟四人的书法集锦(图3),时间为甲午年(1834年)。该册内容丰富,有何绍基临颜真卿《仆射帖》、何绍业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何绍京临米芾《蜀素帖》、何绍祺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可见,摆在兄弟四人面前的法帖种类多样,而何绍基追随父亲的审美趣味,36岁时已写得一手好颜字。

2.“真名士”

何绍基自37岁登进士第至57岁从四川学政任上被罢,20年间淡泊名利、刚直不阿,被士民称赞“是真名士”。48岁在国史馆任史馆提调时,曾建言史馆总裁穆彰阿为三品以下大臣作传,遭拒,当日即愤然辞官。55岁简放四川学政的任上,他不仅视学各地、督学有功,使四川僻壤“文教蔚兴”,还关心民生、严劾贪官,终因得罪权贵而被罢官。

他正直澹泊的襟怀与唐代的忠臣颜真卿有几份相似,故他亦十分推崇颜书,他曾说“鲁公为人刚劲不阿,观其书,如观其人。吾爱其书格之高,实仪其立身之峻。”在他辞官后,仍心系时事,任教书院,以期为政府振兴培养人才。

图4 何绍基 苦雨喜晴 诗稿册 1855年 18×24.3厘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图5 秦 “张睦”鼻纽印 铜2.05×1×1.2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6 秦 “苏被”鼻纽印 铜1.55×1×1.2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7 清同治元年 何绍基诗稿横披 纸本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8 1863年 何绍基诗稿手卷 纸 24.5×460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对于何绍基而言,咸丰五年(1855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虽然他在四川学政任上尽职尽责,并按圣谕:“访查地方一切情形具奏”,平反冤案,奏参高官,百姓为之一快,但终于因“权贵侧目,谤焰炽腾”,“上责以肆意妄言,由部议以私罪降调”。自此,他正式结束了官宦生涯,于“六月八日交印于寿臣(川督黄宗汉)”“七月初一出游峨眉瓦屋,匝月回省。士民上匾建祠立碑,纷纷相属”。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一件何绍基的诗稿(图4)能够真实反映何绍基当时的境遇与心情,落款“作时乙卯六月廿六”,可见是罢官不久,出游峨眉之前所作。此诗不是写一己遭际之不平,却是为民间疾苦而“每饭屡投箸”,述蜀中“苦雨喜晴”的感怀,表现出何绍基关心民众的胸襟与情怀。

3.雅好金石

自明末以来,文人访碑,鉴藏青铜器、印章、瓦当、权量等古物的风气日盛,而考据之学亦兴起。何绍基亦乐此不疲,踏遍荒野僻壤去访碑,广泛搜集汉印,朋友之间相互订正考据。他在金石鉴藏、考据上所花的功夫,开拓了眼界,也为他书法的精进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图9 1864年 何绍基 行书《金陵杂述四十绝句》二十句屏 纸 73.5×17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10 清道光十八年 吴荣光 授经图 纸本 佛山市博物馆藏

何绍基自20岁开始学习说文解字,对汉晋古印也有特别的爱好,他的藏印蔚为大观,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何绍基藏印中,现存官印50余方、私印200余方。收藏体系完备,涵盖秦至汉、魏晋南北朝每个阶段,汉印除中期典型风格的印章很多之外,还搜集了汉早期及两汉交替新莽时期的印章。而印文也多样,有朱白文相间者,也有鸟虫书,还有肖形印;治印水平堪称典范者很多,“如‘张睦’(图5)、‘苏被’(图6)等秦半通印,其线条多方劲稚拙,布局自然质朴,看似不甚经意,实际包含机敏和情趣,所以后人多称之为上乘境界。”⑥印章除铜印外,也有银印;既有两面穿戴印,也有子母套印、六面印,各种形制与特点,不一而足。大部分印至今仍保存完好。

何绍基的好友苗夔在《使黔草序》中谈到何“虽贵为公子,乃健步善游南北。应试二十年,芒履箬笠,打碑访古,雨餐云卧,遇者不知为何许人。通籍后,使车所至,奇山秘壑,探幽蹑险,不能自休。”而其诗稿中关于访碑、拓碑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点。如同治元年所作的诗稿(图7)曰:“归舟十次过浯溪,两番手拓《中兴碑》。细观笔势虽壮阔,中有细筋坚若丝。……唐人书易北碑法,惟有平原吾所师。”

4.宋诗派中坚

清代乾嘉以来汉学考据学风盛行,与之相应在诗歌领域也产生了新的流派,即宋诗派。该诗派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宗,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为一,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趣味。何绍基自十三岁即有诗稿存世,遍读杜、韩、苏、黄等名家诗作,并学习苏轼等人质朴淡然的风格进行创作,以学问、金石考证等入诗,为宋诗派的重要人物。歌咏山川、赠答友人、感事伤时、关心民生,是何绍基诗歌创作的主流。他甚至以学问、金石、考证入诗,实践了“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的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诗歌潮流。(图8、9)何绍基传世诗歌作品集有《东洲草堂诗钞》、《使闽草》、《使黔草》、《使粤草》、《峨眉瓦屋游草》、《惜道味斋诗钞》、《金陵杂咏》等。

图11 清 石涛 山水图册 纸本 24×14.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图12 清 王宸 仿黄鹤老樵紫芝山房图轴纸本 169.5×73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5.文人余兴

何绍基出身名门,宦游多年,来往者非名流即时俊,既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如魏源、龚自珍、林则徐;亦有著名文人、学者、大藏家,如阮元、包世臣、程恩泽、张祥和等。在他的文人生活中,友朋间互相品鉴书画、诗文唱和,富于情趣。何绍基作为书法家的一面广为人知,而其作为文人,雅致的生活却少为人关注。

何绍基和当时的大藏家交往非常密切,经眼的书画作品也非常多。早年曾多次拜访吴荣光,获见所庋藏书画碑帖。吴荣光(1773-1843年),字殿垣,号荷屋,广东南海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官至湖广总督,奉阮元为师,工诗善书画,亦精鉴藏。何绍基作为阮元的小门生,与吴荣光亦关系密切。吴荣光曾绘《授经图》(图10)记录阮师与门人之间的情谊,画中除阮师和他自己之外,还绘出了青年何绍基的形象。⑦

何绍基也曾收藏过不少清早期书画,如石涛的《山水图册八开》(图11)、王宸《仿黄鹤老樵紫芝山房图轴》(图12)。

何绍基作为文人,读书、炼句、临池之外,也经常乘着酒兴涂抹两笔,最爱画也最擅长的是墨兰。朋友认为其绘画可贵在大胆,但在他自己是一种遣兴方式。他微醉后所画的兰草(图13)配上自撰的诗文,文人气十足。

6.书法成就

清代三百年史,何绍基无论在作品传世的数量、作品风格表现的丰富性、书法才能的全面与精到等方面都超越了他人。他以“横平竖直”中锋用笔为绳,刻苦训练,甚至采用猿臂法这一艰难的手法磨砺线条功夫。而在对书法史的认识上,亦不断上溯,从汉魏唐碑、周秦篆籀中吸取养分,最终在六十岁左右打通了楷、行、篆、隶四体的限制,融汇一体,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尤其在行书上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一扫清初馆阁体的姿媚,将“生、拙、奇、崛”的书法美学发扬光大,而其在篆隶书风上的大胆开拓也给人以启迪,“遂开光、宣以来书派”,清末民国以来书坛重要人物如谭延闿兄弟、曾熙、李瑞清等皆深受其影响。

图13 清 何绍基墨兰扇面立轴 绢 26×26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14 1843年 何绍基 黄庭内景玉经 纸本20.6×10.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15 1835年 何绍基 楷书“安得壮哉”七言联337×51.3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练习书法最开始是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欧体楷书,27岁时在济南随侍父亲四处问碑访帖的过程中,偶得魏碑《张黑女墓志》宋拓孤本,欣喜若狂,三年中无日不研读。后长期临写颜书,壮年所做的小楷和榜书都具有浓厚的颜字风格:小楷点画精微,一丝不苟,如《何绍基写黄庭内景玉经》(图14),卷后杨翰跋曰:“何贞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数十年功力,溯源篆隶,入神化境,此册书《黄庭》,圆劲清浑,仍从琅琊上掩山阴,数千年书法于斯一振。如此小字,人间不能有第二本”;而其榜书(图15)则气势雄浑,震撼人心,这一时期作品尽显中和之美。年近50,何绍基开始取法欧阳通的《道因碑》,吸收了小欧笔画的险峻,整体风格也走向奇崛。

何绍基行书向为世人称道,其学书涉古面广,三、四十岁就已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图16),朴实而文气十足,至五、六十岁间或有一变,特别是六十岁全力学习汉碑以后,行书有了较大的变化,变得更为奇崛矫健,轻重燥润的笔墨对比也愈来愈大。

图16 清 何绍基 行书苏轼《跋韩退之送李愿序》屏 纸  163×30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晚年作品体现了其纵放雄奇的情兴寄托。他将圆浑饱满的颜书、俊爽锋利的欧书及古朴雄浑的魏碑自然融合于笔底,故能出奇生妙。

何绍基六十岁以后沉迷于篆隶,其孙何维朴说他:“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61至66岁年间,何绍基临习了《华山碑》、《樊敏碑》、《张迁碑》、《西狭颂》、《礼器碑》、《衡方碑》等10多种碑帖,尤以《张迁碑》、《礼器碑》用功最多,达百余通。何绍基临张迁碑册为多家博物馆收藏,湖南省博物馆藏本为第五十九通(图18),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本为第九十七通(图17)。何绍基临隶书旨在取神,他吸取了汉隶的自然之态以及舒展线条中饱含的力量感,他的创作既可表现大气磅礴之美,如“驾言游好”五言联(图19),去掉一切修饰,厚重古朴;亦可展示典雅含蓄之美,如“小影珠吟馆”横幅(图20),行笔错落有致,优美至极。对于何绍基隶书的成就学界基本上是肯定的,认为何绍基将自我审美和性情注入其中。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书林纪事》中认为何绍基之所以在隶书上能够成功是因为临书时采用了先分后合的方法,每临一次所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临到最后则将所学之处合在一起。⑧沙孟海认为:“何绍基各体书,隶书第一,真书还在其次。真书病在写得太熟了……他的隶书,还不至于熟……至于他的大气盘旋处,更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

何绍基篆书出自周秦籀篆,《秦诏版》、《石鼓文》及三代鼎铭皆为他所好,广泛临习。其篆书极重气韵,不以分布为工,而以挺拔隽逸见长。他的篆书(图21)不类邓石如、赵之谦等清人之篆的光滑秀媚,于笔画牵引中有微妙的起伏变化,笔意苍老,与其纵放的行书神韵一致。这一反流俗的笔法或许正是何绍基的创新之处,相比同时代的书家,其艺术观点可谓超前。

图17 清同治元年 何绍基 临《张迁碑》 纸本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图18 清咸丰十年 何绍基 临《张迁碑》 纸本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20 清 何绍基 隶书“小影珠吟馆”横幅 纸本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21 清 何绍基 篆书七言联 纸本129.5×32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今人胡小石评何绍基篆书取法周金,为篆书史上的第三次变革:“篆书,汉以前其变三,汉后其变三。殷人尚质,其书直,变一矣。周人尚文,其书曲,变二矣。秦改周之文,从殷之质,其书反曲之为直,所谓小篆者也,变三矣。汉魏继嗣,无所能发明。李阳冰出,化方以为圆,齐散以为整,而小篆之敝极焉。邓石如攻八分,由汉碑额以操秦篆,其书深刻,往往得李斯遗意,变二矣。何绍基晚而好篆,取笔于周金,因势于汉石,势则小篆,笔则大篆,遂易沈滞之习,变三矣。”⑨

何绍基60岁左右打通了真、行、篆、隶四体的限制,融为一体,创造了独特的风格,他的行书奇崛中带着古朴,篆隶在典雅中带着肆意。关于他四体水平的评价莫衷一是,但总体视之,他实现了前人未有的突破。他四体修养全面、个性彰显,在书法实践中熔铸碑学与帖学并达到一定高度,可谓清代第一人。

注释:

①据湖南省博物馆藏《清拓何绍基书何凌汉神道碑》碑文内容整理。

②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③李元度撰《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十四,《续修四库全书》538册,光绪二十五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印,第547页。

④《东洲草堂文钞》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1528册,693页。

⑤《东洲草堂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⑥陈松长编著《湖南古代玺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239页。

⑦据吴荣光五弟绶光之孙吴荃选记录:“文达公为荷屋座师,道光戊戌(1838),荷屋公曾绘《授经图卷》以明渊源之自。师为文达公,门生为余伯祖,小门生则何氏子贞也。”转引自张盈袖《何绍基书法及其书学思想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第36页。

⑧马宗霍辑《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239页。

⑨胡小石著《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92页。

(责任编辑:劳棠)

He Zhaoji’s Calligraphy World

Lu Li

猜你喜欢
何绍基纸本湖南省
涵抱万有
——何绍基特展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图说书法(187)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寿苏」与「访苏」 何绍基对苏轼影响的接受与容纳
兰华生作品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