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带军事性聚落分布及其环境因素
——以明前中期大同府为例

2016-09-27 09:32徐雪强
关键词:交错带军事

徐雪强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农牧交错带军事性聚落分布及其环境因素
——以明前中期大同府为例

徐雪强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陕西 西安710062)

以明前中期大同府为例,研究农牧交错带军事性聚落时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素。利用历史文献整理、统计学、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时间分布上,大同府出现了两个军事性聚落发展的高峰期;空间分布上,这些军事性聚落主要分布在大同府的西北、北部和东北部河谷和盆地地区。从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来看,水源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地形地貌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军事环境是影响聚落时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军事性聚落;大同府;环境因素

农牧交错带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带,具有敏感性强、稳定性差、自然恢复能力差等特点。历史时期,农牧交错带往往成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流的前沿地带。明前中期,蒙古族与汉族之间交流的方式以冲突为主。明朝为了防御蒙古军队,采用强制手段,新筑了大量城堡,因而造就了许多军事性聚落。关于这些军事性聚落的研究,以往成果主要集中在形制、防御体系和选址等方面。然而,就军事聚落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这种分布特征的环境因素方面鲜有研究。本研究以明前中期大同府为例,分析农牧交错带军事性聚落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形成这种特征的环境因素。

1 概念说明

农牧交错带,这一概念是由国内赵松乔最早提出的,他从年降雨量这个地理指标的角度提出了宜农宜牧的区域,大致分布在400mm的范围[1]。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赵哈林根据多年实地考察和研究经验,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界定于年降水量300~450 mm,降水年变率15%~30%,干燥度1.0~2.0范围内[2]。该文列举了当今农牧交错带所包括的县,其中就包含了明代大同府所属县域。

目前地理学习惯上把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进行研究。但是,从聚落的功能性角度分析,上述划分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明代大同府境内许多城堡,都是军民的居住地,但它们是为了防御蒙古族的入侵,由军队专门修筑的。这些城堡很难归属到城市或乡村聚落范畴。因而,本文采用军事性聚落一词命名,泛指出于军事目的明朝造就的聚落。在历史文献中,往往以“卫城”,“军堡”,“屯堡”和“戍堡”等词汇出现。

2 时间分布特征

明朝为了防御蒙军南下掳掠,在大同建立卫所城堡,形成后来的大同镇防御体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历朝所筑的军堡数量不一,呈现出明显的时段特征。按照军堡的性质,可以分为戍卫军堡和屯田军堡。戍卫军堡驻扎着大量的军人,主要负责攻防蒙古部落;而屯田军堡驻扎着军户,主要负责屯垦,供朝廷支出。明代大同府军事性聚落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明代大同府所筑军堡时间分布统计表

资料来源:成化《山西通志》[3]、正德《大同府志》[4]和《宣大山西三镇图说》[5]

由表1可知,明代戍堡兴筑的主要时期是洪武年间(1368—1401)、永乐年间(1402—1423)和嘉靖年间(1521—1565)。洪武年间新筑了7座卫城,占总数8.6%,奠定了明前期基本军事防御格局。永乐年间(1402—1423)所筑戍堡达25座,占总数30.9%,军事防御体系得到完善。嘉靖年间(1521—1565)所筑戍堡最多,多达47座,占总数58%,确立了明代大同镇军事防御体系。就屯堡而言,主要是成化至正德年间(1465—1520)筑堡,成化至弘治(1465—1504)约60年间所筑军堡多达407座,是明代筑堡的一个高峰期,正德9年(1513)也修筑了22座军堡。总体来看,时间分布上,成化至正德年间(1465—1520)出现筑堡的第一个高峰期,嘉靖年间(1521—1565)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前者主要是屯堡,后者是戍堡。

3 空间分布特征

明代大同府通往蒙古地区的道路大致可分为东北路,北路、西北路和西路,这些地域也成为明朝防御蒙军入寇的军事要地。然而,这些军事要地的城堡并非一蹴而就的,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洪武年间(1368—1401),明朝只是在交通要塞上设置卫所城池,建立初步防御。永乐年间(1402—1423),明朝围绕着卫所城池新筑了多处军堡,建立起城堡防御体系。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504),大同府出现了筑堡寨的高潮,新筑了几百个堡寨。堡寨建筑地区不再限于交通要道,而是形成军堡密集区。嘉靖年间(1521—1565),明朝在长城沿线新筑了大量的军堡,形成带状防御体系。

图1 明代大同府历朝所筑城堡空间分布图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ilitary camps of Datong Prefecture in Ming Dynasty

就整个明代而言,大同府所筑军堡在空间上也有地域差异。本文依据蒙古军队攻入大同的路径划分为西、西北、北、东北和东南5个区域。西路是指明中后期的大同守道西路。西北路是指明中后期的大同左卫道中路和左卫道北西路。北路是指明中后期的大同巡道北东路。东北路是指明中后期的大同阳和道东路和大同阳和道新平路。

表2 明代大同府所筑军堡空间分布统计表

资料来源:明成化《山西通志》、正德《大同府志》和《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由表2可知,明朝所筑戍堡最多是大同府的西北部,有27座;其次是东北部,有17座;北部和西部相对较少,分别有15座和12座;东南部只筑有广灵城。就屯堡而言,东北、北、西北等3个区域较多,西部相对较少,东南部几乎没有新筑。整体来看,空间分布上,这些军堡主要分布在大同府的西北、北部和东北部,并出现从卫城到长城延伸的空间变化趋势。

4 环境因素分析

军事性聚落的时空分布,与军事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也离不开大同府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桑干河自大同府西南向东北流至京师地区,使得大同府成为中部蒙古部落通往京师地区的必经道路;大同府也因此有京师西北门户之称。桑干河的流经亦形成了大同府最大的盆地——大同盆地;这里海拔较低(1 000~1 100 m),水源较为充足。西部黄河支流——兔毛河(今称苍头河)与关河(今称偏关河)均发源大同府西部管涔山,形成狭长的河谷地带,亦形成大同府地区西南和西北交通[6-7]。

水源是影响农牧交错带军事性聚落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农牧交错带大致分布在年降雨量400mm左右区域。一般来说,400mm年降雨量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活很是不够。水源对于这一地区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军事性聚落选址也十分重视水资源的补给。从图1可看出,大同府境内源子河、兔毛河、十里河、御河、雁水等附近军事性聚落发育较好,即使是长城沿线的防御军堡也选择河流附近。

地形地貌是影响军事性聚落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较为平坦的地区成为聚落首选之地,如河谷地带、盆地和山间盆地。如图1所示,大同县、怀仁县、山阴县、应州、朔州、马邑县就位于大同盆地,广昌县和灵丘县位于较小的山间盆地,阳和卫和天城卫位于大同盆地的边缘。蔚州、广灵县位于壶流河谷盆地,大同右卫位于兔毛河河谷地区。另一方面军事道路和隘口也是军事性聚落兴起之地。其地貌环境形成了天然的3条主要道路和小隘口,分别是:由杀虎口入,沿兔毛河南下,往东沿十里河趋大同府,往南沿源子河趋朔州;由得胜口入,沿御河直趋大同,进而南下太原或东趋京师;由守口入,沿雁水河南下,往西掠大同,往东直趋京师。军事性聚落主要位于这些道路附近,长城沿线的聚落也集中在隘口附近。另外,地貌空间的狭小也常常制约军事性聚落发展。长城沿线或小河谷附近的聚落往往零星的分布,很难形成较大规模的聚落;而盆地地区或大河谷地区成为较大规模的军事性聚落发展之地,如大同盆地、兔毛河谷地等等。

军事环境是影响军事性聚落时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明前中期,蒙汉一直处于军事斗争状态,蒙汉军事实力对比和明朝军事策略转变是影响大同府军事性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嘉靖年间之所以筑大量的戍堡,是因为强大的蒙古部落兴起。嘉靖年间,俺答部落军事实力大增,为了获得物质和人口,常常南下掠夺。据《历代战争年表》[8]和《两镇三关通志》统计,嘉靖年间蒙古入寇大同府的次数多达44次,占明前中期战事总数的65%以上。嘉靖年间蒙古部落2次大规模南掠,嘉靖19年(1539)俺答部落大举进犯宣府,掠蔚州,分道进入大同,南掠山西;嘉靖21年(1541),俺答率军入大同,破雁门关,进掠太原、潞安各县。明朝廷一方面利用通贡贸易来缓和明蒙关系,另一方面加强边墙的防御,兴筑了47座戍堡。这使得嘉靖年间成为筑戍堡最多的时期。而弘治至正德年间(1488—1520)出现筑堡的高峰期,则与明朝军事防御策略的改变有关。蒙古部落频繁入寇,乃至正统14年(1448)蒙古部落首领也先大举入大同,进逼京师,擒明英宗而归。明廷不得不加强防御力量,屯军筑堡是必然的。与此同时,河北爆发了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明廷大量抽调大同边防军镇压。这使得大同防御策略发生改变,由戍堡守军事要害转变为军民屯堡自保。兵部尚书何监认为“盗贼纵横,非京营军所能制”,建议调边镇军队镇压,朝廷纳之,“调边兵讨贼自此始”[9]。因此,这一时期才出现了筑屯堡的高潮。

5 结 语

明前中期大同府处于农牧交错带,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具有“山河表里”的地貌特征。此区域发育的军事性聚落的时空特征是:成化至正德年间(1465—1520)出现筑屯堡的高峰期,嘉靖年间兴筑了大量的戍堡;这些军堡主要分布在大同府的西北、北部和东北部河谷和盆地地区,并出现从卫城到长城延伸的空间变化趋势。究其环境原因,水源是影响农牧交错带军事性聚落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地形地貌是影响军事性聚落发展的重要因素;军事环境是影响军事性聚落时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农牧交错带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区域,成为多种自然人文环境的分界线,在历史时期出现过许多军事性聚落。对明前中期大同府军事性聚落的时空分布及其环境因素的分析,或许对整个农牧交错带军事性聚落分析有一定借鉴意义。

[1]赵松乔.察北、察盟及锡盟——一个农牧过渡地区经济地理调查 [J].地理学报,1953,19(1):42-60.

[2]黄健英.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的影响[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33.

[3]李侃.山西通志[M]∥季羡林.四库存目丛书·史部174.济南:齐鲁书社,1997:64-69.

[4]正德.大同府志[M]∥季羡林.四库存目丛书·史部186.济南:齐鲁书社,1997:222-223.

[5]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M]∥郑振铎.玄览堂丛书.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出版,1981:208-397.

[6]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山西省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6-7.

[7]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54-55.

[8]中国军事组编写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289.

[9]夏燮,沈仲九标点.明通鉴 [M].北京:中华书局,1959:1646.

(编辑徐象平)

Military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s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s in farming-pastoral zone: Take Datong prefecture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XU Xue-qiang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of China,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This paper takes Datong Prefecture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studying the temporo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litary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s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It further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al facts that impacted on the distribution.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paper includes historiography, Statistics and GIS.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in terms of the time, there arose two developmental climaxes of the military settlements in Datong Prefecture. In terms of the space, these military settlement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west and north of Datong, as well as the northeastern river valley and the basin area. In terms of the facts that influenced the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source of water played a determinant role, the topography played a key role in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military environment played a main role in its temporal distribution.

military settlements; Datong Prefecture; environmental facts

2015-05-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5XJC770005)

徐雪强,男,江西南昌人,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从事历史环境变迁与人文地理学研究。

K901.9

A

10.16152/j.cnki.xdxbzr.2016-04-027

猜你喜欢
交错带军事
灌溉因素订正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界定*
生态交错带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估研究进展
蒙东农牧交错带矛盾问题初探
军事鬼才
城市园林景观交错带空间格局三维重建系统设计
水陆交错带生态功能及其氮素截留效果研究进展
1987-2010年和林格尔县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谜底大揭秘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