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倍受关注的话题。要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辟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大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KYLX15_102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2004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细致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1]随后,教育部、卫生部以及共青团中央,相继发布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主张“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确立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2]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进程的坚定决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相较于国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性研究起步较晚。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逐渐有所发展。历经三十多年探索,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大学生自杀、肇事、价值观偏差等诸多问题频发,折射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短板”。
第一,舆论上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关注度呈扩大趋势,但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中的重要性是被弱化的。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基础教育仍过多地向应试课程倾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陈旧,即使是高等教育专业,也是以学术理论课为主导。
第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同传统的专业课设置不同,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往往是以一种“兼职”的形式存在,大多数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甚至于心理健康课程直接由“两课”教师代替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被归类成大部分教师均可兼授的一门无足轻重的课程。
第三,高校大力倡导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使教师的权威性受到威胁。自主性教育和教师权威性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相冲突的情况。无论是任由学生发散性思维或是教师强制性灌输,都不符合现代教学期待的目标。对于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真正发挥自主性教育的优势,高校尚未提出合理的对策。
第四,不同于国外大学生在学业、性、情感以及毒品成瘾等心理问题上的突出性和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自觉性,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呈现出一种隐蔽性的特征。群体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心理需求往往超越基本的生存需求更加追逐“被尊重”的感觉以及自我的“被认可”。一旦受挫,潜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释放和合理的呈现,积极寻求正确心理治疗的意识也十分淡薄。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现在的高校出现表面上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的尴尬境况,媒体不断报道的大学生犯罪案件无疑是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讽刺。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失效的归因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疾风怒涛”的青年期,动摇、起伏并产生显著的相互对立的冲动。[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独立完成培养“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社会人”的目标。大学生的诸多问题不应仅归咎于心理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思想观念的错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缺少思想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往往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性大大降低。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脱离,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还包括心理教育、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4]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的都是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实际状况。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手段。
3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现代教育主张“整体性”的教学原则,把学生的认知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综合地培养和发展,以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高校应当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入手,合理利用两者内容上的交叉性和专业上的互补性,既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科间渗透;同时又严格遵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模式上的有机结合。
(二)建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辅导员、德育教师与大学生直接接触,应形成一种良性的“朋辈”关系,不但要补充现有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补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应从专业构成、学历结构和工作岗位分布上尽量做到优化组合,确保相关专业人员在队伍中的合理比重,建立起一支学科间高度融合、与时俱进的专业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三)坚持学生“自主性”和教师“权威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高校在经历由 “说教式”教学模式向“渗透式”教学模式转变的同时,比以往都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普遍高涨。学生的自主性应当是在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那种只关注自身利益,完全以个人想法为出发点的“自主”,显然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因此,高校一方面应倡导学生积极发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其更好地将理论内容转化为自身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要坚持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
(四)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疗愈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自我治愈强调心理问题的自我疏导,相对学校等思想传播介质无疑更具有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学校、社会等外部条件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了必要前提。人的心理同身体一样会出现诸如感冒发烧这样的平常问题,高校学生应当摒弃长期以来对心理问题的偏见,积极树立“求助”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精神生活,同样有助于抵御消极情绪,提高自我疗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心理科学,2007,30(2):485-488.
[2]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102/t20110223_115721.html.2011-02-23.
[3]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
[4]史京京,徐永健.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报,2014(4):113-114.
作者简介
姚冬玮(1989-),女,安徽芜湖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專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