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深入关注和研究的社会空间
——三峡流域社会

2016-09-26 07:03谭志松
关键词:三峡流域空间

谭志松

(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宜昌443002)



一个值得深入关注和研究的社会空间
——三峡流域社会

谭志松

(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宜昌443002)

三峡流域社会以其特殊的地理空间位置、特别的历史文化渊源、重要的发展战略领地、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而成为学者们值得深入关注和研究的社会空间。从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理论视角来认识和研究作为一个特殊区域——三峡流域社会的发展,必将在促进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推进三峡流域社会进步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峡流域;三峡流域社会;社会空间;空间社会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发展中国家,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变迁锻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铸就了强悍、包容、勤劳、坚挺的大国形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为建设一个团结、自由、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过了不平凡的67年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进步。回顾走过的路程,从社会学的角度考量我国为发展进步所采取的许多重大战略和方针,无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思想的光芒。诸如: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制度、“一国两制”、经济特区、西部开发、片区扶贫、城市群(圈)等战略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空间生产、空间属性和空间与时间等社会空间理论的中国化体现,均与社会学关照和研究的内容直接相关。

一、三峡流域社会概念的提出:空间社会学的视角

(一)空间社会学视角

空间社会学起源于三种社会学理论:一是,马克思的“土地空间”思想[1]以及其发展的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空间理论。马克思认为“原始积累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只有劳动者不再束缚于土地和从属于他人的时候,才能支配自身,出卖自己的劳动”[2]。他对资本主义空间发展提出了批判视角,指出了资本主义空间与其他空间的分裂与矛盾,资本主义空间的发展造成了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的分裂和矛盾。对空间的描述和对时间或历史的描述在一些叙述中能够得到融合形成完整的空间——时间体系。同时,根据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其思想继承者——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重要代表之一的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这是当代空间社会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不仅如此,马克思还从哲学意义上对空间进行研究,指出,空间不仅仅等同于自然空间,同时,空间还具有社会属性。马克思强调社会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曾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有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3]二是,涂尔干、滕尼斯、韦伯、齐美尔等学者的人文主义思潮,即,强调空间中人的属性。三是,戈夫曼、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戈夫曼认为人的行为受区域空间的环境影响,区域空间的环境并非原始的、自然的,作为社会背景的舞台幕布,而受社会结构的制约,包含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动态舞台。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空间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和指导作用。

列斐伏尔把社会空间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空间的实践;即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主要是通过可以感知的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实在表现出来;二是,空间的再现:即是符号化的抽象空间,它以统治者构想的蓝图的方式呈现,因其意识形态影响着普通大众的空间的观念;三是,再现的空间:即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真实空间,它是日常生活自由驰骋的场所,是不受意识形态支配的纯粹的生活化的空间。[4]97

综上,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思想引导我们对社会空间的概念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实践是产生社会空间的动力,是人类实践的活动产生了社会空间;其二,物质空间是社会空间的基础。这里的物质空间指自然空间及其上的物质和生活在自然空间上的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创造的物质,我们称此为物质空间。物质空间是社会空间实在的产生和存在的必然基础和基本场域;其三,人们在物质空间中生存生活的方式及其感性、感知和认知,包括一些创造性活动等,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文化面貌和文化心理便形成了精神空间。精神空间是社会空间的一种“灵气”与“活像”的体现。其四,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社会得以继续的基本主体,每个人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元素,每个人所占有的实在空间和个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与人交往的丰富程度就构成了个人空间[4]108。相对于个人空间呈现的必然有公共空间形式。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都是其论及社会空间的“子”空间,它们受社会空间(母空间)的制约,同时,又丰富社会空间的内容。其五,人的交往构成交往空间。交往是社会构成的必要条件。因为,社会就是因为人与人、人与群体的交往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距离的关系和人与时间的关系。进而产生了交往空间(因为交往,使得距离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不可分,从而产生了时间空间)。也就是说:社会空间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人的生产实践和人的交往实践等四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个人空间和交往空间组成的有机共同体。我们还可以从文化学的角度,把精神空间、个人空间和交往空间概括为人文空间,于是,我们就可以简明地说,社会空间就是物质空间与其人文空间组成的有机共同体。本文在这样一个思想认识指导下探讨三峡流域社会。

(二)三峡流域范围界定

一个社会空间实在的形成必须有一个符合自然逻辑(有其共同的基本特征和成片的自然区域)和社会现实建构(人造物和人造的再现的空间)的物质空间。这个物质空间是社会空间的基础。我们所说的三峡流域范围界定为三峡区域物质空间和“三江”区域物质空间,具体情况如下:

1.三峡区域的物质空间:所谓“三峡区域”,即指长江中上游的三个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所涉水路及其经流的县以上行政区域所构成的地域范围,具体涉及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州、重庆的2区7县(副地级),即涪陵区、万洲区、丰都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开县。还包括武汉城市圈外,沿长江靠宜昌的3个地市区:荆州市、荆门市、神龙架保护区。所以,三峡区域的物质空间是三峡这个自然逻辑空间及其上再现的空间与国家城市战略“武汉城市圈”空间的再现所产生的“圈外”(靠宜昌片所再现的)空间构成。

2.“三江”区域的物质空间:长江中上游上有三条流经“三峡区域”入长江的支流,即乌江(源由贵州铜仁经流重庆的武隆至涪陵入长江)、清江(湖北境内七县市源由利川齐岳山下至宜都入长江)、沅江(湖南境内源经怀化至常德入洞庭湖再入长江)。“‘三江’区域”,即指这三条江经流的地市州县和所涉相关的连片的地市州县区的地域,包括贵州省的铜仁市及其所辖10个县市区;重庆市所辖2个地级区和副地级县5个;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其所辖8个县市,宜昌市及其所辖13个县市区,荆州市及其所辖9个县市区,荆门市所辖8个县区,神农架林区(副地级保护区);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所辖8个县市区,张家界所辖4个县区,怀化市所辖13个县市区,常德市所辖9个县市区。所以“三江”区域的物质空间指“三江”与长江的自然逻辑联系以及“三江”流经的连片的行政区域构成的物质空间。

3.三峡流域地域范围:我们所说的三峡流域就是指三峡区域和“三江”区域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三峡流域的物质空间由三峡区域的物质空间与“三江”区域的物质空间共同构成(如图1)。

二、三峡流域社会的构成情况及其主要特征

(一)地域自然情况及特征

“大山”和“大水”是三峡流域的基本自然特征,所谓“大山”,即武陵山脉、大巴山脉和巫山山脉;“大水”主要指四江(长江、乌江、清江、沅江)之水。“大山”和“大水”的融合,构筑了三峡流域美丽如画的自然特征。三峡流域有国土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位居中西结合部。背靠西部山区,面向中部平原。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3106米(神龙架),最低海拔18米(荆州)。平均气温17度左右。山地面积为主,森林覆盖率60%以上,有著名的湖北神龙架“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坪坝营国家保护林区和星斗山国家保护林区等过百万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世界级自然生态旅游地张家界;有无数传奇神话和自然风景的长江三峡精彩地:衢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等。水资源丰富:长江流经三峡流域1000多公里,清江流经423公里,乌江流经800多公里,沅江流经500余公里,还有许多河流、溪水遍布山川和田野。有丰富的珍稀动物500多种、野生植物3000余种,还有大量山地药材、多种矿物如硒矿、硫矿、铁矿等。主产玉米、稻谷、高粱、小麦、薯类农作物;茶叶资源丰富而茶质优良。

图1 三峡流域地域范围图① 此图系作者请本研究中心余菲菲副教授按照作者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系列图之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发行的湖南省地图(2014年修订版)、湖北省地图(2013年修订版)、重庆市地图(2013年修订版)及贵州省地图(2012年修订版)绘制。

(二)区位及其特征

表现其社会空间的自然空间实在形式和区位,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其作为社会空间的重要性。三峡流域社会的区位特征有三:一是,三峡流域社会空间位于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个省市交界处,由长江三峡和乌江、清江、沅江四条江水为纽带形成的跨省地域空间。二是,它的四周由四个中心城市群(圈)所隔离,即武汉“8+1”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4月5日新华网北京秒电,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中游城市圈发展规划》,此规划又包含了这两个群、圈)、成渝城市群和贵阳城市群(还只在讨论和规划中),这些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国家和省城市规划,已客观上形成三峡流域社会发展边缘化趋势(从国家和省战略的视角看),加上这一地区本来就相对落后的区域会产生更大的差距而形成新的不平衡。如果对三峡流域社会发展不引起高度重视的话,必将出现更大的差距,而影响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的整体水平,进而成为其发展瓶颈。三是,三峡流域有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水电工程和葛洲坝水电工程,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和战略地位。因此,从区位特点来看,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应该引起进一步重视。

(三)人口结构分布情况及主要特征

该地区总人口4600多万人;有土家、苗、侗等30余个少数民族,有少数民族自治州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0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400余万,占总人口30%以上,且主要聚居在三峡流域中武陵山地区。所以,该地区是少数民族集聚区,是其人口特点之一。第二个特征是移民特征。这个地区的移民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水库移民,特别是三峡工程移民(也叫库区移民或水库),总共120万人(直接淹地移民84.8万人),其中重庆7万农村移民分别安置到四川、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东、上海、福建、安徽、江西和湖南等11个省市,其余113余万人由湖北和重庆两省市内安置。城镇迁建有重庆的涪陵区和万州区的首府城市,湖北的秭归、巴东、兴山3个县城和重庆的巫山、奉节、云阳、开县、忠县、丰都、长寿(现在改为长寿区)等7个县城,还有116个乡镇(其中27个建制乡镇和82个集镇,还有7个一般场镇)乡[5]。三峡水库移民属于国家制度性移民(笔者不赞成对此称“非自愿移民”和“政府移民”),其规模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另外还有乌江水电开发移民、清江四大水电工程,即大龙潭电站、隔河岩水电工程、高坝洲水电工程和水布垭水电工程的移民;还有乌江水电开发移民和沅江水电开发移民。均由地方制度性和非制度性解决。二是城市化建设移民;三是劳动力转移移民;四是其他工程移民。后三类移民具有规模小、流动大、分散性等特点,全由地方就地解决。

该地区城镇化建设正在加速。现有地市州区首府城市12座,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座,即宜昌市(城区130万人),其余11座市人口均在30万至60万人之间,有城镇人口1800余万,城镇化率39.1%。2020年该地区城市规划人口均在50万至100万人左右,有县市区级首府城市84个(含重庆市的12个副地级县),人口均在30万人以下,且绝大多数在10万人左右。

(四)文化及其特征

该地区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主要呈现出三类:一是,民族文化。该地区有30多个少数民族,有2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1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还有若干民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30%,大多聚集在武陵地区内,以土家族、苗族、侗族文化为主,留下了灿烂的优秀民族文化。二是,地域文化。三峡流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空间,从历史到现实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变迁,沉积了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历史文化,如楚文化、巴文化、三峡文化、三国文化等,还有名人文化,如屈原文化、昭君文化、欧阳修文化等,还有红色文化等。三是,水文化。水是生命之脉,没有水,地球上就不可能存在生命,包括植物的生命。三峡流域以四江之水为生命之脉,养育了这里千秋万代的子民,造就了这里无数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故事。在当下,水的意义在延伸,水的保护需加强,水的利用与开发该理性,水的泛滥要根治,水的生态要维护。由于该地区水资源和水文化丰富,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水工程文化——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文化,它创造了世界水工程的奇迹。建立水的文明世界是人类共同的事业。

(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扶贫攻坚战略的不断推进,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交通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该地区现有三峡机场等10个(含在建的)机场;现有焦柳铁路、京广铁路、宜万铁路、渝怀铁路等4条铁路线,以及在建的5条铁路线和高铁,除神农架不通铁路外,截止2014年底,铁路总里程达到了2186.42公里;有沪渝、沪蓉等6条高速公路。截止到2014年,除常德、神农架外,该区域共建成高速公路2488公里,三峡流域的各个地市级城市之间已形成了一张高速公路网,实现了公路互通。还有若干国道公路、省道公路等,已达到地市州区级首府均通高速公路和铁路,并各地正在推进村村通公路。还有长江沿线(三峡段)港口等。现在基本形成了“海陆空”、“铁公机”的交通网络,并正在不断完善和提升。

其二,旅游业发展迅速。该地区民族文化底蕴丰厚,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景区、景点有神农架、张家界、凤凰古城、长江三峡、三峡大坝、清江画廊、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梵净山等风景区,与之相适应的是旅游产业已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该地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78021亿人次,接待游客人次连年增长,与2013年相比,大部分地区增幅均超过20%;旅游收入1648.5366亿元,旅游收入持续并以较大幅度予以增长,与2013年相比,绝大部分地方旅游收入的增幅超过的20%。

其三,经济结构转型加速,经济基础在逐步增强。该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该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尤其是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该区域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该区域的经济实力逐步壮大,经济基础也正在逐步增强,拒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1183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或超过了10%。

其四,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社会发展来看,该区域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域绝大部分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居纯收入年均增长接近或超过了10%。社会就业不断扩大,该地区绝大部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各种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基本做到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基本实现了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从社会治理情况来看,该地区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社会治理取得较好效果。社会治理基本架构基本完成,社区(村民委员会)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根据居(村)民需要合理布局,组织机构健全,逐渐从过去的单纯管理的观念转化为以为民服务为宗旨的社会治理理念。尤其是,该地区正在进行社会治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如宜昌市的“一本三化”社会治理模式,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在该地区乃至全国均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还有湖北秭归的“幸福村落”社会治理模式,湖北巴东的“农民办事不出村”的社会治理模式,探索出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治理效果。①以上有关数据来自作者根据2014年7月至10月与课题组成员调研和收集的各地文件总结资料数据整理而得。

三、三峡流域社会需要关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三峡库区需要研究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库区是指四条江上的水电工程形成的库区。特别是几个大电站库区,重点是三峡库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是,库区地质灾害防范与治理研究。这是一个交叉学科研究的问题,一方面,它需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普查和认识库区存在的地质灾害的隐患和预警、创造和使用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的技术。另一方面,需要人文社会学家们研究防范和治理的机制、政策和制度。二是,库区生态及其文明建设研究。三峡水库蓄水175米,打破了200多万年来形成的三峡区域自然生态的平衡,在工程完成和库区新环境下形成新的平衡是三峡水电能源永保青春的基础工程。要尽快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是人类加快生态建设强健生态环境,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把人类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建设文明生态,文明生态建设必须与社会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同步进行,才有可能尽早实现库区生态文明,从而实现三峡库区新的生态平衡。其三是,社会转型与库区移民及其发展研究。三峡工程120余万移民90%都在当地进行后靠和就近安置,所以社会转型视阈下新移民的家园建设和落业致富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这与库区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直接相关。四是,三峡工程建设的文化总结性研究。(含后三峡发展)

(二)三峡流域社会治理研究

三峡流域社会治理创新情况总体来讲还有待深入和提速,当然,也有部分地区坚持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笔者认为,三峡流域社会治理研究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这方面宜昌市经历了五年多的实践,成功地探索出了现代城市社会治理“一本三化”模式,值得推广①可参见谭志松,王俊等.《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创新“一本三化”模式研究——来自宜昌的中国经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二章~第六章。。其二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研究。这方面湖北姊归县实践探索了“幸福村落”建设模式,具有对山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者另文发表)。其三是库区社会治理与安全保护研究。

(三)三峡流域城镇化建设研究

在三峡流域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最主要的是三个领域:一是,三峡流域城市发展和建设战略性研究。在现代追求“高楼大厦”现代化象征的城市建设时代里,在政府主导城市建设的当下,如何根据三峡流域社会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构建特色城市,是一个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也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和政府委托的技术权威在进行三峡流域城市空间再现的规划和设计中,要强调三峡流域的特殊性,它的城市空间再现要不同于长江流域上任何城市的格调、风格和气势。二是,三峡流域的城市社会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和基层政治文明研究。因为,城市社会发展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所以,城市社会的文明程度就是一个时代的文明象征。三是,三峡流域城市的信息化、现代化与地域性有机结合的研究。

(四)三峡流域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

前面已经论及,三峡流域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积淀,包括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水文化。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所以,研究地方的文化发展也是研究地方社会发展的基本课题之一。笔者认为,三峡流域文化研究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三峡流域历史文化挖掘、发现、整理、保护和传承研究(武陵民族文化、三峡地域文化、水文化与水工程文化)。在这方面,学者和政府对武陵山区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发现、整理和保护和传承研究和探索时间较长,成果颇丰,并形成了基本的系统和理论,并有了一支壮大的研究队伍②武陵山民族文化研究的部分代表性成果有:1.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们主持完成的《土家族问题研究丛书》共10本,(民族出版社2000年);2.湖北民族学院教授们主持完成的《土家族研究丛书》共16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3.吉首大学教授们主持完成的《土司研究》;4.宜昌长阳自治县组织专家编写的《巴土文化研究丛书》共20余部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5.恩施自治州组织专家编著了八个县市各一套土家族文化资料性丛书(近100本);6.湖北民族学院组织教授完成的《武陵地区民族教育研究丛书》,共6本;7.一批以湖南吉首和贵州为首的苗族学者出版了相当数量的苗族文化研究专著,等等。这些成果基本反映了土家族文化研究的状况。。当然,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主要以各地民族与文化的主管部门组织了许多普查和地方志方面的研究,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没有完全建立。水文化研究起步晚,更显弱势,有待深入。二是,三峡流域文化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这方面是弱项,除了在旅游事业建设的推动和带动下在旅游产业中含有文化产业的因素外,真正本地成熟并持续于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文化产业企业还很少,需要研究和推进。三是,文化发展与社会建设方面的研究。这方面主要是研究在进行地方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如何推进文化发展,从而使其文化发展自然的成为社会发展的有机部分。

(五)三峡流域水资源开发与小水电建设研究

该问题看似是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它首先是一个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因为,首先是对三峡流域社会和地质资源价值的认识问题,其次如何决策的问题,再是执行问题。这些问题正是社会科学家们所关注的。所以,该问题是一个交叉问题。作为社会科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主要是,水利资源普查与小水电建设开发的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二是,水土保护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这是与农业现代化直接相关的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在农村个体化、私人化的山田属性中的三峡流域山村水土治理合作化问题,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建设问题。

(六)三峡流域社会法治建设研究

在国家法律不断完善的同时加强地方和行业立法建设,建设与国家法制建设契合,适合三峡流域社会发展的法规体系。笔者认为,主要是:三峡流域水保护与库区生态建设保护及其条例制定研究;三峡流域民族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的自治条理及其实践研究;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法治化问题研究。

(七)三峡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三峡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还处在相对比较滞后的状态,包括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和开发等一系列问题有待深入研究。这既是经济学家的事情,也需社会学家研究三峡流域社会的良好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以利于支撑或维护新常态下三峡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八)三峡流域社会跨省协调发展机制与国家发展战略及扶持政策研究

三峡流域社会是一个跨湘鄂渝黔四省市的区域社会,如何使其能够很好的协调发展,需要研究协调运行的体制和机制,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去研究省际之间的协调机制和政策措施,包括宏观区域布局和区域内的协调机制。

(九)三峡流域的人类学研究

三峡流域涉及四条江河,长江上的三峡段是整个长江上最精彩最有故事最令世人触目的流域段,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袁道先等的“长江三峡河谷发育与环境演变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建立了三峡地区长江阶地年代序列,认定长江三峡形成于200万年前。并指出,长江东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三峡河段的贯通是长江演化历史中的一个重大地质事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研究三峡河段流域人类学具有新的科学意义和历史意义。这方面,已经有学者开始进行相关探讨:2010年,三峡大学已启动“三峡通史”的研究和编撰工作,宜昌市正在组织编写“宜昌文化简史”的工作。2014年11月,西南大学召开了“流域人类学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另外,乌江、清江、沅江都是当地人民的母亲河,如古代巴人(土家人的先民)发源地——长阳武落钟离山坐落在清江之岸,养育了世代土家族人;乌江、沅江同样繁衍着人类发展历史,等等。因此,三峡流域人类学是一个有价值有丰富内容的研究领域。

(十)信息化时代三峡流域网络空间社会的治理与发展问题

上面论及的领域都是建立在三峡流域社会空间实质上的。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网络空间社会的形成已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它直接影响和推进现代社会实质的快速发展。因此,在三峡流域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空间,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空间的现代技术与信息优势,服务于三峡流域社会空间实质的优质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关注和研究三峡流域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三峡流域社会发展的四个战略意义

第一,三峡流域区位的特殊性强调了其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国家的“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与其相连的国家的“城市群战略”:“成渝城市群发展战略”、“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以及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国家级战略的实施,客观上要求人们需要从整体上深入关注和研究三峡流域社会这个特殊社会空间的发展问题。要把长江上最精彩的三峡流域社会空间建设发展的更加精彩,而不能因为长江上一系列大战略的实施却产生新的差距,进而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大瓶颈。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特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三峡流域的水电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的心脏,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三峡流域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以及其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三峡流域水电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安全运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局。因此,关注和研究三峡流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第三,三峡流域因为有三峡水电工程著称世界、张家界国际旅游闻名世界、四大原始森林保护区等具有国际影响和国家名片效应的自然和科技特征。三峡流域已逐步成为全世界关注和热爱的旅游目的地区域。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将有更多的国际游客来三峡流域旅游度假、生活、投资。同时,这一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水库地质灾害防治也备受国际社会和学界的特别关注,必须在国家层面上采取专项得力措施,防范和治理好三峡水库灾害、建设库区生态文明,这既是我国国力的象征,又是科技实力和文明程度的体现。因此,三峡流域社会的发展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部分缩影而逐步展示给国际社会,进而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产生重要作用。所以,研究和发展三峡流域社会具有国际性战略意义。

第四,三峡流域社会的特殊构成和未来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社会发展问题。因此,开展三峡流域社会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国家和政府科学决策和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该地区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进而把三峡流域建设成为一个各方面发展水平较高,且特色鲜明、运行良好、安全有效、生态文明、人民幸福的社会空间。

(二)关于现实意义的四点思考

1.三峡流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的关键,必须纳入国家战略统筹考虑。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40%。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意见》确定了“四带”战略目标定位: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意见》还布局了“提升黄金水道功能、打造综合立体交通,优化沿江城市化格局”的战略措施。在这一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三峡流域社会无疑是最关键的一个社会区域。它不仅在地理位置是长江上最为精彩的一段,需要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发展得更精彩,而且从战略地位上也是最需加快发展的区域。而目前它的经济发展现状相对滞后必将成为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影响整体发展;库区灾害的防范和治理,生态修复、保护和建设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和整个长江水安全以及区域社会安全;移民安稳致富问题直接关系三峡流域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2.把三峡流域作为一个整体行政区域划分建设,是加速三峡流域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最有效的机制体制调整。三峡流域社会空间是湖南、湖北、重庆和贵州等四省市接壤的地区组成的区域社会空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地方都分别在相应省市长期处于边缘而且相对比较落后,而现在的相关国家和省的发展战略都基本上以省会为中心或者以大区域中心为核心进行投入建设和促进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三峡流域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最有效的办法是从解决发展途径、体制和机制问题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三峡流域社会的发展问题。笔者建议,国家把三峡流域所涉及行政区域从相应省市划出,成立省级三峡流域行政管理区域,可称“三峡省”(1984至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曾围绕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进行过“三峡省”的筹备工作,因故而停止。当然,当时设想的“三峡省”与现在提出“三峡省”的内涵和外延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直属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建设,这样就能更好的集中解决三峡流域的健康、快速、全面发展的问题,更加有效的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全面实施和科学发展。

3.从空间社会学的角度看,三峡流域社会是整个长江流域社会(长江经济带社会)的一个区域性子空间社会,又处在国家中西结合部。这一子空间的发展直接影响其母空间(长江流域社会)的发展,只有子空间社会的发展与母空间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才能使母空间和子空间都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否则,就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因此,三峡流域社会空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国家政府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才能使国家的、省的和区域性的在长江线上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得以顺利有效的实施。这需要学者们深入三峡流域社会实际,开展客观的、科学的、创新性的深入研究,提出新的科学的理论观点和富有实际指导意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加速三峡流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促进区域空间社会学学科发展作出贡献。

4.有利于国家从整体上系统解决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和生态涵养区发展问题,这个问题事关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到2020年主要是三大任务:三峡库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库区及其中下游的地质灾害防范与治理、库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这三项任务都需要做好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区的规划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峡区域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三峡流域正是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区功能的最佳区域,把三峡流域的发展按照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区功能进行全面系统地整体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缘起及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5 (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4]王晓磊.社会空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三峡工程移民手册[G].内部资料,2001.

责任编辑:谭大友

C912.8

A

1004-941(2016)02-0016-07

2015-12-20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的2014年开放基金重大项目“三峡流域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谭志松(1954-),湖北恩施人,土家族,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应用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学。

猜你喜欢
三峡流域空间
压油沟小流域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沙颍河流域管理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春到三峡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