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以来《荷塘月色》教学的进展与问题
——基于11则《荷塘月色》课例的研究

2016-09-25 03:33黄青青刘汉波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课例散文

黄青青 刘汉波

新课改以来《荷塘月色》教学的进展与问题
——基于11则《荷塘月色》课例的研究

黄青青 刘汉波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经典名篇,自发表以来一直被列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历来是散文教学的重点。几十年来,《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对新课改以来公开发表的11篇《荷塘月色》课例进行研究,发现其问题还不少:一是文本解读不深入,存在政治解读倾向;二是教学目标空泛,没有抓住文本特质;三是教学内容过多倾向写作技巧分析,与情感分析相脱离,注重时代背景而曲解作者感情;四是教学方法上存在审美程式化倾向,按套路讲授课文。基于此,《荷塘月色》教学的落脚点应重新调整:一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课文情与景的结合上,二要抓住关键句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江南情怀”,三要以文解文,突出文章的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荷塘月色》;课例研究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以下局部简称《荷》)一文,结构缜密,语言清新典雅,贮满浓浓的诗意,是一篇诗化散文,是抒情类散文的代表作,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重地。自新课改以来,在已出版使用的语文教材中,除鲁教版语文教材外,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都选取了《荷》一文,且放在单元之首的显著位置。《荷》作为文学散文教学的重要篇目,优秀的教师如蜜蜂采蜜般徜徉其间,吸取其艺术精华,探究其教学价值,精到的教学解读、优秀的教案屡见于各类教学杂志。对于《荷》的教学,很多教师都不甘心按既定套路来授课,可是要讲出新意却绝非易事。在如此繁丰的资料面前,倒觉得“满园拣瓜,拣得眼花”,每位老师也都有对本文独到的见解和不同的教学风格。由于《荷》一课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应地对《荷》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新课改以来《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展如何呢?又存在着哪些问题?笔者收集了11则具有代表性的课例 (包括4篇教案、6篇课堂实录、1篇备课参考),按照发表的时间先后进行处理,从教材编排、教学目标预设、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运用四个方面对《荷》教学的进展情况进行梳理,以期发现《荷》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困境的原因。

一、各版本教科书编排《荷塘月色》的特点

《荷塘月色》在各版本教材的单元编排中有较大的差异,现以影响面广、社会认同度高的人教版、苏教版和粤教版教材为例展开分析,从单元位置、单元组合、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并比较其编排差异。(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三个版本的教材对《荷》编排的位置都不一样:人教版是必修一第二单元,苏教版是必修二第三单元,粤教版是必修一第三单元,相同点是都放在了单元首篇课文的位置。编排呈以下特点:(1)按不同的文体或主题组合单元。人教版是按文体编排的,选文都为抒情性散文;苏教版是话题引领的几篇体裁不同、内容有相似之处的文章,兼顾选文的人文内涵;粤教版按散文文体编排,有叙事、写景、抒情三种类型的散文。(2)单元的编写意图不同。从导语可以看出,人教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而苏教版在于体会散文的意境之美和细节之美,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品位文章的美和品味情趣丰富的人生;粤教版在于深化对人生的认识和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3)教学内容也呈现较大的差异。从课后练习来看,人教版对文章整体把握极为重视,读者意识浓厚,注重读者心得体验的激发和流畅的表达,注重知识与能力,重点放在语言揣摩上,而有淡化情感体验的倾向;苏教版的练习设计兼顾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和语言揣摩,同时要求鉴赏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习题设计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互动性,但是问题之间缺乏逻辑性,随意性大,重体验的题目设计稍显大而空;粤教版更为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对文本的研讨不够深入,缺乏对文章细致的研读,题目设置不够恰当,这种情况易忽视学生鉴赏能力的训练。

表1 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荷塘月色》编排比较表版本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单元位置第一册第二单元必修二第三 单 元“慢慢走,欣赏啊!”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单元组合《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花未眠》《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轶事》《荷塘月色》《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拣麦穗》《我与地坛》《沙田山居》单元导语抒情散文重在抒情。将这种情诉诸文字,往往不是直露无疑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的。这种情,打上了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底留下的痕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本单元的解读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永远的寻觅和追逐。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谷中的一条公路边,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驾车人:“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这片激情的森林,仔细地品味美,品味情趣丰富的人生。“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文学鉴赏需要反复阅读与揣摩。方法、趣味等等都将会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和养成。散文是多种多样的,本单元的散文,有以叙事为主的,有以写景为主的,也有以抒发内心情思为主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去,走近现代散文这片天地,一起来领略它的魅力,并从中陶冶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深化我们对人生的认识,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课文练习一、讨论:对于本文中的quot;我quot;,应该怎样认识?下边两种看法供参考:1.作者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思想是矛盾复杂的。反映在这篇文章中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2.作者在课文中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二、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填写表格,并回答问题。1.其中有两个比喻,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2.对这些比喻,一般人认为自然优美,有表现力。也有人认为,取材狭窄,阴柔、浮泛,过于直露,缺少想象力。你的看法呢?与同学交流一下。【活动体验】1.朗读《荷塘月色》,想一想,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意境是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流互渗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有着描述如画,意蕴丰富的特点。阅读《荷塘月色》涵泳品味,求同探异。鉴赏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并和同学交流感受。3.文学经典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谈谈你读作品的新感悟。 (略)一、作者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和平常的“我”有何不同?二、熟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试完成下列各题:1.请画出这两段中你最欣赏的三个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2.作者在文中把荷花缕缕清香比作什么?把荷塘中不均匀的月色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合理吗?为什么?三、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内的词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叠词、动词的使用)(略)

二、《荷塘月色》阅读教学目标的预设

《荷》是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散文类选文的经典篇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部分 “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中指出,“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1]通过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荷》一文的教学目标大多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类目标:了解作者和创作的时代背景,《荷》的散文知识和鉴赏散文的方法。(2)技能类目标:抓住文章写景抒情的语言,理清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情感类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表2《荷塘月色》课例教学目标预设比较表

作为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散文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荷》承担着奠定学生散文阅读基础的作用。帮助学生通过对《荷》的系统阅读,理解本单元的阅读要求,明确散文该“读什么”及“怎么读”,并且在接下来的散文阅读中去实践、检验、修正,应是教授这篇散文的重要任务。作为一篇具有很强代表性的精读散文,《荷》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体现散文的文体特征,也要突出《荷》的文本特质和单元教学要求。上述11则教学目标的预设基本是围绕 “了解作者和本文创作背景”、“揣摩文中语言”、“理解核心意象”来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和复杂的情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来展开的。从这些目标的设定来看,大多数的教师都抓住了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的特征,即“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2],也抓住了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可以说对本文教学解读比较到位。但是,细看这些教学目标,发现它们存在很大的问题:缺乏清晰合宜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篇散文究竟应该教什么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目的似乎不是针对本篇散文设计的,而适用于一切散文,至少是相当一部分散文。从这些宽泛笼统的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教师更加注重的是知识技能类的目标,特别是文章的语言写作技巧,以及高考常考的知识点,情感目标大多流于形式,对作者情感的解析也停留在表面,对作者的“江南情怀”更是没有涉及。课例5直接将“定篇”的精读课文当做写作教学来教,意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但高一的学生恐怕写不出“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这样文质兼美的抒情性段落。课例8,是按照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来展开,运用“借声传情”这一创新手法,在情境的创设下情感把握得很好,却忽略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生对于这篇文章“怎么读”、“读什么”,还是不知道。课例2、5、6、7的情感类目标都是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难道一节《荷》的教学就能解决审美观的问题?别的散文就不行?这种教学目标过于宽泛,没有意义,不如不要。相比之下,课例3、11的情感目标就较准确具体,操作性强。

表3 《荷塘月色》课例教学一览表

三、《荷塘月色》教学内容的选择

对于《荷》的教学,不同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同,那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也必然不同,因为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3]及其阅读方法。《荷》课例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见表3):(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8个课例);(2)抽学生选段朗读(6个课例);(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范读(5个课例);(4)理清作者的活动轨迹和情绪变化(10个课例);(5)品味语言,学习重点词句和艺术手法(11个课例);(6)理解文中核心意象(10个课例);(7)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内心情感(10个课例);(8)《采莲赋》与作者心情的关系 (5个课例);(9)对文章段落的仿写(4个课例)。

教师在对《荷》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由于不同教师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内容的选择差异肯定也很大。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有理据可依的”[4],即“依据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5]。

依据“文本体式”可以确定《荷》的教学应该回归散文教学的本位,应体会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从作者淡淡的笔调中,读出那个“超出平常的自己”的作者,及“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一关键句投射出作者的故园之思——以江南为指归的情感。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师都抓住了 “品味文中语言”、“体会作者情感”这两大主线,并且在内容的选择上在散文的文体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也存在两大方面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当:(1)文本解读不深入,政治化解读倾向严重。8个课例强调知人论世及创作背景,于是在课堂一开始或在讲到朱自清“不平静”的时候就引出1927年的“白色恐怖”。难道此文成为经典历久弥新是因为“白色恐怖”?如今的和谐社会就写不出来了?违背了散文教学“欣赏语言美、感受情调美、把握散文家的创作”的本质。要强调本文的现实意义,注重情感的体验共鸣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和概括,得出一个标准的答案。(2)情感分析停留表面,没有挖掘作者的“江南情怀”。只有5个课例涉及了《采莲赋》与作者感情的联系,且都只是停留在对自由的向往,便浅尝辄止。“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一个情感关键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老师们并没有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甚至这句话的地位还不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讲半天还是人人都看得懂的“不宁静”,作者最后为什么会再次“不宁静”的真正原因却没有分析。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放在4至6自然段知识和技能方面,之后的几个自然段涉及却很少。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情是指教师要教的内容与学生要学的内容是一致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6]。《荷塘月色》学生读不懂的地方、读不好的地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品读关键句,体会作者对故园江南的乡思之情,即作者的“江南情怀”。(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因此,课例3、9,通过“采莲赋部分该不该删”这样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成功地把学生注意转移到《采莲赋》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上来,读出了作者对江南采莲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惜没有进一步探究。课例5在介绍时代背景之后,让学生读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想达到让学生感受时代的目的,这是上历史课吗?只会让学生觉得同时代的每位作家都有相同的情感。

四、《荷塘月色》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堂教学方法一般指的是技术层面或操作层面的具体方法。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区别。判断合适与否的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教学对象,二是教学内容。本论文中的11则课例选择的重点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品味语言,学习重点词句和艺术手法。(2)合作探究,品关键句感文中情。如表4所示,就上述两方面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师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朗读体验法、设疑讨论法、讲解法和点拨法。这些方法与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但是,从11则课例分析中可以发现老师们对《荷》的教学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品味语言”用串讲4至6段或是写作手法罗列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则是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结合时代背景由学生讨论得出。或许这是教学界达成的共识,也许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兼顾品味语言与理解情感,便捷高效。但过于理性和程式化的审美,将语言的分析和情感的表达原本水乳交融的整体割裂了。在这种模式下使用最多的设疑讨论法也存在很大问题,如课例中对“感作者情”的讨论中,课例1、2、5、6都是采用先找出表达心情的句子,然后再介绍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讨论作者内心的情感,其实在这些条件都明摆的时候讨论就没有必要了,只会给学生以思维定势:反映了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苦闷、彷徨的心情与希望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大而泛的标准答案。相比之下课例3、4、7、9所设的讨论话题更有价值,课例3围绕《采莲赋》是否可以删去来展开讨论,话题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及其与江南的关系。课例4结合作者创作时的日记及好友和家人的回忆,更贴合当时作者创作的心境,作者是一个普通而有情感的人,不要把他当伟人来看。课例7、9抛出两个有争议的观点进行讨论都是贴切的,引导学生产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和共鸣,设题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对于“品味语言,学习重点语句和艺术手法”的问题的设计都大同小异。但课例1用串讲的手法来讲就肢解了课文,课文内容没有得到合理整合,课例4、6、7虽使用讨论法但都没有摆脱知识点罗列讲解的范畴。

表4 《荷塘月色》课例教学方法比较表

五、对《荷塘月色》教学进展的反思与讨论

在不同版本语文教材的选文中,散文占的篇目比例无疑是最多的。并且,语文考卷里的阅读材料,散文也几乎不会落下,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了 “语文学习怎么成了散文的学习”的质疑。散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部分“阅读与鉴赏”提出了14条相关的期望,强调了散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诗歌与散文”的选修部分,从六个不同方面阐释了“诗歌与散文”课程内容与学习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散文与高考在形式上紧密相连,受“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惯性思维的影响,大多散文教学都强调以应试为目的,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情感的体验。本文选择的11则课例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以来一线优秀教师在对《荷》一文在教学中的努力和探索,也真实反映了散文类教学的最新进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得到重视,下面从课程教材、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方面来进行思考和讨论。

1.语文课程教材层面的讨论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是“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具体而言,就是“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7]。虽然语文新课标对散文的教学在总体上有一个概括性的目标,但不够清晰不够具体,落实到《荷》这篇课文的时候更没有针对性。其次是语文新课标对于散文的教学内容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执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总体上看属于“能力标准”或者叫“素养标准”,缺失“内容标准”,它仅是指示学生在某学段应该有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但对“如何具有”即要使学生具有这样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应该“教什么”、“学什么”没有清晰的表达,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现场缺乏参照和指引,导致了对《荷》的教学虽都把握了“学习文中独特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这个大方向,但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语文教材编写的情况来看,目标指向混乱。通过前文对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荷》的编排来看,教学目标指向分别是:人教版重掌握语言表达技巧,苏教版重欣赏和情感体验,粤教版重掌握写作技巧。达到目的的方法是:人教版“通过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苏教版是反复阅读与揣摩,而粤教版则没讲。目标多元混杂,方法空泛,且与教学实际脱节,这无疑为教师的个性教学留下了太多空间。

2.语文教师教学层面的讨论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变化,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却产生了三个新的问题:(1)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理解得不准确,导致课堂教学目标的错位;(2)教师对语文课程新理念的理解产生偏失,导致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不当;(3)教师受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在教法上固守传统,导致课堂教学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8]通过11则课例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本文的文本解读都不够深入,对作者的情感把握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读出作者的“江南情怀”。文本解读不够导致教学目标预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停留在对文本浅层次的理解上。对《荷》的教学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先是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其次是用知识点罗列或是用串讲的方式分析重点段落的语言;再次是感悟作者思想,找出文章表达情感的句子,理清感情线索,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情感。这种应试教育惯性影响下的课堂固守的传统似乎没有问题,且大多数教师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大部分散文。然而,审美的程式化,必然导致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更无法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尽管找准了语言分析这个教学重点,但忽略了学生与文本情感的共鸣与体验,这篇散文的特色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3.考试层面的讨论

散文与高考联系紧密,高考的阅读理解题占有了很大的分值。而考试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快速地寻找概括出文本的重要信息,对情感层次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悟文中的情感。当今的考试作文又多为散文写作,于是学习散文的语言表达技巧就成为了重点。《荷》作为散文教材选文的代表作品,历来都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也正是因为如此,《荷》所承担的考试压力就很大,教师希望根据高考的要求来展开散文阅读教学,希望教给学生快速获取文章重要信息、分析各种语言技巧的方法,想把此文当做范文,总结出一些适用其他散文的阅读方法,所以,对于文本的独特情感和文字所营造的优美意境就不太重视,至于作者的“江南情怀”就更加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新课改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对《荷》一文的教学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希望广大一线教师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抛弃固有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文解文,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意境,从中获得情感共鸣。

本文为赣南师范大学2015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课例研究的语文教育硕士教学技能与实践智慧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4页。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6页。

[4]王荣生:《该如何面对语文教学内容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0期,第5页。

[5][6]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第34页。

[7]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8]王从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第 5期, 第 66页。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李运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课例散文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课例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