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勤 刘艾芳 张粤兴
摘要:本文依据国家自主招生政策的改革和发展脉络,在实践的基础上追踪分析了某高校2008-2015年的数据变化历程,结合政策背景、内容和实例进行探讨自主创新人才选拔的可行性,并通过与美国的自主招生政策的对比,提出自主招生政策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人才;自主招生;政策;数据
创新型科技人才一直是国家亟需的人才,在每年的高考选拔中,某高校全国招收6300名本科生,他们毕业后都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其人才选拔模式,是专门用于选拔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的自主类计划。该高校是教育部第一批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之一,经历了教育部的各类人才选拔模式改革和高考志愿填报政策的大改革,保存有多年的学生数据。通过对这些实践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探讨招生模式对创新型人才自主招生的影响[1],为培养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和依据。
自主招生自2001年开始试点实施,最初参与高校为3所,2016年增加到90所。自主招生测试命题方面,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自主确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自主组织命题和自主确定考试形式与实施考试。2001-2005年,基本上是每个高校一套选拔方案并独自举办选拔考试。[2]2006年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以及北京化工大学五所高校开始实行自主招生笔试联考;2009年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实行“五校联考”,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组建自主招生考试“联盟”;2015年自主招生全国报名平台统一,但恢复了各高校独自选拔的方式。
一、考试科目变化对自主入围考生生源地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2008-2010年,某高校从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出发,自主招生测试科目和高考接近,以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人文学科方面成绩优异,或在社会工作能力表现突出,具备培养潜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依据。其中,2008和2009年,广东省高考实施“3+X”政策,所以广东省的考生可以选考自己学的相应科目;笔试科目根据保密原则,组织有高考出题经验的老师命题;由于招考能力有限,考点也只设在本校。2011-2014年,联盟成立后,由联盟组织第三方命题,考试科目文科从三门减到两门,理科从五门到三门至两门,统一认为数学和语文是测试的基础,涉及的知识内容有渐减趋势,考点基本遍布了全国各省,减轻了学生的备考负担,更加体现了公平性。为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某高校从2011年起进行了部分面试并在2014年实现了全部面试,面试过程全程录像。2015年根据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改为各高校独自实施,再次强调了自主招生的定位是具有学科特长及创新人才的选拔。
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从2012年起自主招生强调了学科特长,命题中也考虑了这个因素,但总体涉及的科目还是比较广,所以各省入围人数的变化不大。从2013年起,安徽、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辽宁、浙江等省入围人数明显增加,这是由于这些省份数学、物理生源比较好,同时考试科目变为数学+物理或者数学+语文,考试的科目变窄了,有奥赛训练基础或者数学、语文、物理扎实的考生容易在测试中取得好成绩,而这些科目不是太突出的学生则显出劣势。另一方面,一些比较强调综合能力,英语等科目较强的、数学物理功底稍弱的省份入围人数明显减少,例如广东2013和2014年入围人数连续两年减少。
2008-2015年文科发展变化也类似,对文科考生而言,数学的分数更加容易拉开差距,所以当自主招生宗旨调整,命题理念也调整之后,入围的考生比例也发生了变化,文科的这种变化略微有点滞后。在2014年文科自主入围比例明显上升的省份有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和浙江,明显下降的是广东。
图1、图2结合图5、图6,从整体上看,西北西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虽然分数线比较高,但是这些地区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较弱,所以在全国性的考试中,竞争能力不如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也给高校在制作招生计划以及提高生源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教育部强调促进入学机会公平,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设置了“农村贫困专项计划”,继续实施2008年教育部确定的“支援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招生协作计划”,并要求适度调减属地招生计划,将招生计划向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10个省(区)倾斜。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从图3、图4可以看出,2012年前各省计划基本持平,2012年-2014年某高校文理科普通类计划中属地广东的数量略有减少,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其余省份普通类计划数逐渐增加,在2013年达到高峰,2014年因“农村贫困专项计划”数的增加而普通类计划数呈减少现象。
从图5、图6可以看出,某高校文理科在各省当地录取线也呈逐渐上升趋势,这跟某高校宣传工作的不断深入,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相辅相成,也跟教育部实行平行志愿存在一定联系;同时,在2014年出现明显上升,这与某高校农村贫困专项计划增加而普通类计划数稍减有一定关系。从数据上看,甘肃、重庆两省理科录取分数不太稳定甚至出现大小年情况,该高校及时调整了宣传策略很快扭转了这种局面,2014年、2015年稳步上升。
从图7可以看出,在分数线逐年升高的省份如辽宁、黑龙江、江西、湖北、山东等省中,一些获得入围资格的自主考生加上优惠分数后也没能达到投档线,导致了自主最终录取率的普遍降低;山东、广东、广西三省录取率平均数相对较高且历年比较稳定,这说明这几省生源比较稳定且质量较高;湖南、河南、江西几省录取率在平均数附近且比较稳定,这说明这几省生源比较稳定,生源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而北京、贵州、福建几省存在大小年情况,这说明这几省生源不太稳定,可能需要加强自主招生的宣传。
综上所述,自主入围率和自主招生考试科目相关,和上一年甚至以往多年的入围率、录取率相关,考生会根据过往学长的成功率评估是否要花费时间在自主招生上面。同样,自主最终录取率和招生计划数相关,高校当年当地的调档线甚至与在该省的自主招生宣传有关。
三、问题研究与改革创新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自主招生作为高考选拔人才的一种补充,在多元化选拔人才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平行志愿填报方式之下,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录取分数一般会逐年上升,往往出现自主招生录取考生数与入围数之间差距增大。一些类似钱伟长(当年以中文和历史100分、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共20分、英语0分的成绩走进清华)之类真正有“学科特长、创新特质”的偏才、怪才被拒之门外,这与教育部自主招生的初衷相背离。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多数大学要求学生提供四类资料以便对学生的资质进行综合评估:SAT或ACT成绩、高中四年平均成绩、教师推荐信、个人自荐信。[3]美国一流高等学府入学要求相当严格,例如哈佛要求学生SAT必须达到基本分数线,高中四年平均成绩也很重要。但是学校更看重考生的个人素质、创造性、各方面的才能和潜能、综合素质等等。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情况,个人自荐信等是衡量申请人的重要标准。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某高校已在2009年开始招收“特殊才能”类自主招生,意在选拔一批真正具有“学科特长、创新特质”的偏才、怪才。根据数据显示,该类考生报名19人,录取7人,虽然优惠条件已经降到了同批次重点线,但是录取率还是不高;2013年某高校探索实施了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分并记入最终综合成绩的方法,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专业特长、综合能力等记入评价体系,尝试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价和选拔人才,与教育部最新改革政策要求的进行人才综合评价也相符合。从近2年数据来看,高中阶段的材料评审是科学合理的,可以应用于考生的初选评价。
四、小结与建议
通过自主招生实践八年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在高考还是占主导的今天,自主招生要想真正与其初衷完全切合,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一是敢于创新,拓宽高考选拔多元化途径,例如浙江省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弥补了单纯以高考分数选拔学生的不足;二是如果专家组觉得考生是真正具有“学科特长、创新特质”的话,可以尝试突破同批次重本线界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三是根据历年录取与入围率统计,可以尝试夸大公示比例,目前教育部允许的最大比例是21,通过图7可以看出,这个比例平均数在40%,是可以适当扩大的。
参考文献:
[1] 田守春.论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困顿与突破[J].高教探索,2014(5):106-109.
[2] 刘进.历史与嬗变:中国高校自主招生10年[J].现代大学教育,2011(1):69-75.
[3] 杨思帆.当今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六大特征[J].教育考试,2008(2):32-34.
(责任编辑 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