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丽
摘 要: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本文阐述了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态度,在教授书本内容的同时,关注学生成绩以外的事物,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成绩,更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展示平台
一、提倡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中,教师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的提升。在初中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主探索能力与动手探索能力,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特点,有重点、有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发展。
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身边潜在的数学及数学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比如在学习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不同的内角设计美丽的图案,可用于地毯花纹、地砖图案等等。这种小小的创作和创新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运用知识、开动想象力去计算和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图案。
二、将教师检测与学生展示相统一,促进已学知识的内化、吸收
教师的检测身份往往与学生的学习者身份形成对立关系。学生对于教师检测,往往都是被动状态。而学习展示不同,教师提供课内外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展示机会,能够使学生把对知识的理解与创新,转化为自己独有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把教师的教学要求变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
学习过程是知识输入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理解、吸收、内化并重构的过程;展示过程是知识输出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已学知识,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信息加工再处理后展示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多提供机会,提倡学生将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进行反复的演练,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内化为已有知识。
教师应做好学生展示课前和课内的准备工作,在安排展示活动前,明确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展示环节要明确是学生单独的知识展示,还是小组展示,要让学生表明展示内容和知识点的重心,让学生能够讲出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方法或者公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每个学生都有想要表现的欲望,对于这个展示平台,大家都会跃跃欲试,为了讲解时有话可说,必须自己暗地里深入学习,因此,此方法可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境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理解知识、内化知识、建构与重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而展示是知识的转变、输出过程,要求学生对知识的重新加工和处理。输出过程要求学生进一步整合信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作为桥梁,对新知识做出解释,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境界。三是培养学生的交流与探索能力。展示活动是一个团体性的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探索能力等,是一个培养多方面能力的平台。
三、注重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更好地控制学习结果
教学中,多数教师普遍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考试成绩的高低,答案的错对,用这种评分方式评价学生,将学生的学习行为简化为对与错,简单地将学生划分为优等生及后进生。这种评分标准忽略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活跃、配合程度,变为一种单一的评价方式。
事实证明,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数学教师不能只盯着成绩看,而要观察细小、甚微的地方,如新的解题思路、快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在教学中提倡多种解法,解放学生的思想。比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做几张全等三角形的卡片,摆出不同的方向,让学生选择对比,找出这些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学生在对比过程中就能总结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教师可以在模型上画图制作,让学生继续推理,如其高和角平分线是否重合?其面积和周长计算出的结果是否相同?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在积极互动的环境中,会更快、更有印象地掌握以上知识点,从而达到控制学习结果的目的,使教学效果和过程更加愉快、顺畅。
数学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科,教师应提倡多方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关注学生身心成长,站在学生位置设计课程和教学流程,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方位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张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2).
[2]黄翔.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7).
[3]张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5(3).
[4]季丹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