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岚
一、问题的提出
【镜头一】
“除了课堂教材、各科教辅书外,这学期我没看过其他书。”一位初三的女生回答。“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题算不算?都是课外的呢。”一位男生嬉笑道……
【镜头二】
“作文里写过自己妈妈的,请举手!”下面出现一片手的森林;“里面写自己生病,妈妈送去医院的,请举手!”又是一片森林;“写去医院的时候,天正在下雨的……”下面还是齐刷刷的小手。“老师,这材料我小学就在写,都写深夜妈妈背着我去医院呢,写起来绝对凑足600字。”几乎是异口同声快乐地回答。
这样的情景,语文老师一定见多不怪了。当前学生的阅读面狭隘已是不争的事实,浅阅读、功利性阅读泛滥也已成群体趋势。这导致的更大的问题是学生习作同质化严重,同一素材从小学写到初中,多是不真实的“假唱”,缺乏对生活真实的情感体悟,更谈不上思维的深刻、思想的深度表达了。究其原因主要有:
1.写作教学缺席,多为自由放养
王荣生教授曾经指出,“这早就不是秘密:在我国中小学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或展示好的作文。对学生是怎么写的,则很少顾及。”一语中的,对学生“怎么写”的具体实践行为,教师的指引与点拨是缺席的。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少有写作教学,语文课堂中对写作教学的重视不够,写作教学多是“审题”与“范文”,写作实践多为“考场作文”与“周末作文”。这些不成系统的、不痛不痒的、若即若离的写作教学指导自然收效不大。甚至有的老师认为作文课可有可无。
写作教学只有过程性的写作时间,却无思维训练的设计,无教法学法的指导及教学目标的缺失,使写作教学形同虚设。这就需要对教材写作资源开发与运用,让写作教学成为一种常态化指导。
2.写作本质缺失,少有真情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指出,“我们多年的教学,让学生多去写空幻的话题,虚假与平和的东西太多。这原因大概是缺少思想的碰撞,思路在别人的身上,出格的精神甚少。”写作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本是自由抒发对生活的感知,可以说没有什么写作技巧比得上自由表达。可学生习作中多是老掉牙的题材、赞美的假话,是什么阻碍了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中迎合评卷老师?学生写作本质的缺失与背离,语文老师难辞其咎。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写作指导“若即若离”,写作素材“越写越窄”,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太少,激励性不够。中学生作文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呼唤写作教学本质的回归,中学生写作必须走进生活,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中学生写作,是走步的尝试,只要能让大家自由言志,有骨有肉即可。幼稚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否心口一致或文言一致。”
3.教学取向功利,仅为应试提分
在老师备考应试的干预下,写作是进行规范的程式化套路训练,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缺乏大量阅读,教师崇尚写作技巧,仅为应试提分而写,这并非理想的写作状态,且易催生教学“俗招”。教育的成果本就隐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思维的训练更是如此。这就涉及写作教学价值取向的问题。激励学生坦诚地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追求《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应是写作教学价值追寻的应有之义。
如何让写作教学落到实处且成为一种常态化指导,就需要做好阅读资源与写作资源的衔接与共生。学生写作本质的缺失和写作教学世俗功利化取向都可归因于阅读与写作的脱节。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没有有机整合,所谓的思维能力训练、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一纸空文。从这个意义上,写作教学的可能出路就是开发积累写作资源,引导学生真实发声,落实写作教学目标。
二、“微写作”课程范式说明
鉴于此,微写作聚焦学生写作困难,教师可以从文本阅读中挖掘写作素材,创设写作情境,常态化写作教学指导。微写作要求学生基于阅读文本提出的话题进行200字左右的写作活动,时间一般为15分钟左右(可机动),考查学生运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能力。具有切口小、入题快、微言大义、教学目标微化、实施途径多元、可在课堂内外开展、反馈及时高效等特点,同时给学生提供了相对独立、安静的思维空间。避免了大作文的“假大空”,也区别于琐碎的口头表达。像古代的宋词、《世说新语》等都可认为是微写作的典范。
在写作情境创设的阅读教学中,主体一定是学生,阅读的方式是切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原生态阅读。学生纯粹地进入真实的阅读状态,减少教师的干预,也避免教师的不作为,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真正领悟到作品的精妙。语言我来品,情感我来悟,深度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表达的诉求。
三、具体内容及实践操作策略
1.阅读初体验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能力。写作教学目标微化,运用微型学习理论,以小专题、小知识块的形式存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可以无处不在,让写作变得简单而有趣。
学生在课前预学阶段,在没有教师导学的干预下,对文本作出真实解读,多适用于自读散文篇目,侧重于训练学生自我情感体验、主旨情趣的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经典片段的赏析、仿写、扩写,从语言形式到语言内容,一步一步剖析言语技能训练的要领。可以深入文本,充分理解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再创作。
(1)阅读唤醒写作
在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材选入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很喜欢这篇文章,文章多处叙写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着很强的自我代入感。我预设了“话成长,说担当”的微写作训练。学生在“什么才是长大”“我的担当是什么”的思辨中写下了下面的文字:endprint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英子告别了她的童年。每个人都会长大,谁又能拒绝自己长大呢?记忆中,因为勇气与承担,我度过了从未吃过一点零食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每回眼巴巴的,看着小朋友们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买这买那,我总会默默咽下一口唾沫,对爷爷说:“不看啦不看啦,回家去!”然后心里默默想着,零食,再等两年见吧……这是我记忆中最初的坚持,至少,在那个懵懵懂懂的年纪,面对懦弱退缩与勇敢担当,我选择了后者。
老师点评:在经典文本的阅读赏析中,小作者学会了思考,对成长这个话题,在情感认知上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与领悟。
童年,是极其美妙的,它或许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因为在那时,你可以与伙伴们一起玩耍,没有一丝担心,没有一点负担,能与伙伴们一直玩到天黑也不回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越发重了,那些童年的伙伴都只能坐在家中的书桌旁,不再出来,不再看见了。现在回想起过去的那一点一滴,被封存起来的记忆,还仿若昨日……
老师点评:小作者叙写儿时的美好,宣泄自己的小情绪,字里行间闪烁着灵动的思想、用心专注的心意以及童年渐行渐远的失落。
同学们畅谈、书写自己的童年故事,分享自己童年的欢乐以及进入初中后学业压力带来的成长的烦恼。“微写作”让学生在情境化的氛围中自主写作,写作不再是负担。课后,学生又找来林海音、丰子恺的《忆儿时》品读。可以说“微写作”通过阅读激发、引导学生写作,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相生共赢。
(2)从模仿到创新
在细读品析《我的母亲》(八年级下)相关语段后,我把微写作教学目标确定为进行片段摹写、语段仿构训练,要求“语朴情醇”,学会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书写生活细节,抒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下面是学生习作:
我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
我的母亲有一张鹅蛋形的圆脸,五官都生得小巧精致。虽说身材矮小,看上去胖胖的,但依然阻挡不住别人对母亲美丽的赞美,她也总是为自己的“童颜”而沾沾自喜。可这样一位年轻活泼的母亲在我眼中总是严厉的。
小时候,我总是惧怕母亲。每当我对某件事物产生一点兴趣,她便逼迫我一直做下去。曾记得她每天要求我画一幅画,我原本是兴致盎然的,但没过多久我就想放弃了。母亲恼了,撕毁了我画的画,骂我,打我,弄得我呼天喊地地哭,最后也只好在一片泪水汪汪中重新提笔画画。可母亲仍生着气,冲我大嚷:“哭什么!为了一点点事就流泪吗?窝囊!”我的泪水便更多了,委屈盈满心底却不敢说。
老师点评:所谓“巧借文本成佳作”,模仿和借鉴也是基本的写作方法。这篇习作质朴家常又不失活泼生动,母亲的形象在小作者的笔下如此立体丰满,写出了真性情。从模仿到创新,让孩子找回了表达的欲望。
2.研读有发现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无非是个例子”的课文作为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根据地、切入口,教师应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
(1) 隐笔补白,尊重阅读期待
在文本研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课文在描写、抒情中都留有一定的隐笔空白,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中言犹未尽之处,对文本中的‘留白进行补白”。这种补白,既有利于深入解读文本内涵,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消化,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热情。
在上《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学生们学得很欢乐,关于“阿长买《山海经》”的情节,学生们作出了种种猜想,小组合作对补白的文字作细节润色修改,如:
阿长怯生生地在几家书店门口张望,犹豫了许久,终于鼓起勇气走进一家店铺,“老板……你,您这有……有……《三哼经》么?”阿长支支吾吾地询问店掌柜。“什么《三哼经》?没有!”店掌柜打量着又矮又胖,衣衫布满补丁的阿长,没好气地答道。“老板,我想起来了,就是那本……那本有九头蛇的书。”阿长很开心,自己记性这么好,是哥儿最心爱的宝书,她怎么会忘呢。老板头也不抬,在麻利地拨弄算盘,翻看账簿本,随口说了句:“得,自个找去吧!”于是,阿长蹲下她肥胖的身子,一本本书翻过去,找那本画着三脚鸟、九头蛇的《三哼经》……
老师点评:学生能看到阿长买《山海经》背后所遭遇的种种曲折,学生也进一步理解了鲁迅的“震悚”与“新的敬意”。
(2) 拓展深化,鼓励创新思维
在研读学习《〈论语〉十二章》后,为深化经典性阅读积累,涵养学生的书卷之气,我们班开展了《论语》课内外联读。在品析论语的相关章节后,学生也写下了自己的读思感悟。如研读《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之道,就是谨言慎行,言出必行。不能只注重于言说,更要着眼于踏实地去做。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总爱夸夸其谈,空谈理想。所谓“知易行难”,做一件事,需要行动;做成一件事,更需要毅力与坚持。等真正做到了,得到收获时再来总结自己的经历,得出真理。我们学习亦是如此,如果整天沉迷于那些假大空的幻想:我要考清华北大,我要当状元,而不去学习与实践,到头来只是一场空。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勤勉地学习,才是大智慧,才称得上是真君子!
老师点评:小作者对《论语》的解读可以结合学习生活实践记下所思所感,有自己创造性的理解和发现。
四、 研究成效
1.学生这样说
我们再来听听学生怎么说。
生1:“微写作”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可以肆意放飞心灵,表达内心最真挚感受的平台。写作时,仿佛笔尖下就有整一个世界,又一次深刻地爱上了文学。
生2:长篇大论的作文常使人烦恼,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从何谈起,因此便有了“作文怕”,但如果作文不需要长篇大论的阐述,只是因兴而起,记一记,写一写,就显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自然。微作文便是如此,三言两语的文字,简洁明了,又能表现出内心的所感所想,谁都能写好,不用再担心提笔无字可写的窘迫了。
生3:相比于很正式的考场大作文,我更偏爱黄老师倡导的“微写作”,老师总能发现我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原来写作文并不难,还可以常常被表扬。我发现一篇佳作的诞生需要N次片段性练习和训练。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缀段成篇,最终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2.我的思考
钱钟书说过,要把自己的作品收列在图书馆里,就得先把图书馆的书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阅读是最迫在眉睫和不容耽搁的事情,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本只是个载体,而写作的自由自在才是最欣悦的!欣赏他、鼓励他,他真的就很会写作文了。“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苏霍姆林斯基)在一年多的“微写作”教学实践中,我和学生一起从阅读中寻找写作教学的生长点,领悟到作文教学就在身边,教材、课外读物就是最好的素材库,作文教学也可以成为一种常态,不再“高不可攀”。“微写作”让我和孩子们一起在语言文字中享受快乐。
参考资料:
1.余文森《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厚江《从此爱上作文课》,漓江出版社。
3.王荣生《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5期。
4.邓彤、王荣生《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9期。
5.洪合民《微写作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机渗透》,《中学语文·教师版》2014年第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