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环境设施的公共艺术化趋势1

2016-09-23 00:58范晓莉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6年4期
关键词:设施景观环境

文/范晓莉(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城市景观环境设施的公共艺术化趋势1

文/范晓莉(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DOl编码:10.3969/J.lSSN.1674-4187.2016.04.003

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后现代美学的兴起,艺术家开始反对美学与生活完全隔绝的状态,试图打破这种僵局,使美学与生活产生零距离的接触和碰撞,寻找两者之间新的衔接点,使美学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实现美学的大众化与生活化。艺术家表达艺术的方式开始由个人精英主义转向更为通俗化的大众语言形式,艺术也从殿堂内神圣的架上艺术品走入公众的日常视线范围,公共艺术开始逐渐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处空间,引领公众步入艺术的通道,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公共艺术以其独特的公共性、参与性改善着人们的生活空间,为城市景观环境注入了勃勃的艺术气息。公共艺术的形式多样,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城市雕塑外,城市景观环境设施作为公共艺术的良好载体之一,引起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作为工业化生产的大批量产品,城市景观环境设施经历了从实用到美观的过程,而公共艺术的介入从总体上提升了环境设施的艺术性,在城市环境中创造了更富有趣味性与文化性,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景观空间,唤醒了都市新活力。

一、城市公共艺术项目模式的历史发展

1.1墨西哥壁画运动与艺术百分比策略

城市公共艺术处于最初发展阶段时,其功能仅限于作为建筑物装饰品的作用,通过设置美术作品,追求美化公共建筑物的外观以及周围环境,大部分的作品倾向于以追求形式美的西方现代主义为主的风格。建筑中的公共艺术,其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墨西哥。当时由一些著名画家包括世纪最负盛名的墨西哥壁画家迭戈·里维拉等,来引导启动墨西哥壁画运动,该运动中艺术家要求政府给他们提供固定的薪水作为其回报,艺术家为公共建筑物的装饰参与创造壁画作品。墨西哥壁画运动作为社会变革运动中的环节,为艺术家创造出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受到这种艺术概念的影响,美国的公共艺术也开始了起步,并且比墨西哥更进一步,美国的公共艺术制度还落实到了政策的实施,比较有影响的就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艺术政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30年的公共工程艺术计划,当时美国受到墨西哥壁画运动的启发,罗斯福总统决定效仿墨西哥的做法,在1933年新政中建立了公共工程艺术计划,其主要任务在于为失业艺术家提供工作机会,使他们参与国家的公共艺术项目。当时在7个月时间里,总共3700名艺术家从中获得了工作机会,完成了将近15000件的艺术作品。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制定了公共艺术的百分比艺术政策,作为大多数公共艺术施行的出发点,也是最主要的财政来源,以制定法律的方式保障公共艺术的稳定发展。该法律的正式名称叫做百分比艺术政策,是从1951年起正式开始实施的,最早出现于法国,且其适用范围扩大为整个公共建筑物。该法规规定在新建或增建公共建筑时,总金额中抽取百分之一的资金用于订购艺术品。其实,法国早在1936年就采用这种方式来确保实行基金,但一开始在法律上未具强制性,其适用对象仅限于学校建筑物,这些基金用在美化校园的环境。

1.2英美城市公共艺术项目模式

1959 年,费城首个批准了1%的建筑经费用于艺术的条例,随后,巴尔的摩、旧金山、西雅图、芝加哥、洛杉矶、达拉斯等城市以及夏威夷、华盛顿等州也先后为百分比艺术计划立法,公共艺术政策在美国广泛推广。迄今为止,三分之二的美国城市采用艺术百分比政策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并实施相应的公共艺术规划配套。美国费城的“百分比艺术”政策使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繁荣发展,对城市景观艺术性的提升做出了极大贡献。美国公共艺术项目的管理体制较为健全,根据不同的行政层级相应设置了公共艺术行政机构。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国家公共艺术委员会,对国家层级的公共艺术项目进行审批和资助。州、市一级的政府行政机构则设立公共艺术委员会。此外,美国联邦政府专门设立了国家艺术基金,用以推动艺术的发展建设、审批和资金支持。国家艺术基金会致力于创造高水准的艺术作品,鼓励公众参与公共艺术建设,不断推动公众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基金以支持艺术的卓越性、创造性以及革新性为出发点,授予艺术个人或者团体多个资助款项。

20世纪 80 年代开始,英国出现了专门从事公共艺术运作的机构,如公共艺术发展信托机构、艺术天使信托机构、公共艺术委托代理机构等。1989 年英国艺术委员会发起百分比艺术计划,鼓励开发商将投资资金的 1% 用于委托公共艺术创作。与美国不同,英国百分比艺术并没有作为国家级的法案实施,但英国不少地区在操作上采用了这个机制。英国大多数公共艺术政策出现在单一管理区、郡、自治区、镇这类地方的发展规划中,成为城市规划政策中的补充条款,配合国家规划政策,因地制宜地指导地方建设。英国公共艺术的一部分经费来自地区政府。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前 3 年提供一定的政府拨款,帮助公共艺术的顺利开展。此外,彩票也是英国公共艺术的经费来源之一。1993 年,英国通过国家彩票法案,以立法形式将每年的彩票所得,用于扶持有益于社会公众的美好事业,国家彩票资金分配机构,负责把彩票资金投入艺术、遗产、体育、慈善以及社区和志愿者组织等公益机构。从1994 年开始,英国国家彩票每周为“美好事业”积累约 3000万英镑的资金,累计起来,这笔资金的总额约 280 亿英镑。

1.3日韩城市公共艺术项目模式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迫使日本政府调整城市发展模式,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日本部分地方市民自发开展“城市景观创造活动”,这种活动大多是地方或居民自发组织的,景观设计师利用当时的机会与民间活动融为一体,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同时艺术家也积极参与其中并逐步影响到全国各个城市。20 世纪 80、90 年代,“创造拥有雕塑的新型城市”、建造“城市中的美术馆”、“与雕塑一起散步”等提案纷纷出台,日本各地的社会团体不断引进公共艺术大型计划,在各地掀起公共艺术热潮。日本的社会团体希望通过在城市中放置雕塑,使市民对艺术雕塑有一个广泛普遍的认识,从日常生活的接触和鉴赏中来丰富和提高市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日本各级政府均采取公共艺术支持政策,对公共艺术建设大力支持。日本现代公共艺术发展的经验是政府支持、注重公众参与、发挥民间团体力量、注重文化保护,走的是坚持社会关怀的道路,反映了人文精神,体现了民主意识。日本的公共艺术是在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借鉴西方的艺术理念和设计方式,结合本国的国情和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他们不排斥外来的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能够在吸纳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融会。

80年代的韩国随着经济的空前发展,国民生活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人们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开始注重周边的生活环境,尤其因为承办奧运会而更加注重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举全国之力支持开发城市建设。在这种大环境下,与城市规划有密切关系的公共艺术也开始受到广泛重视。1972年,韩国以改善城市文化环境以及振兴文化艺术为目的,正式开始执行相当于国外的百分比艺术政策的公共艺术制度——建筑物之美术装饰品法,规定新建及扩建建筑物时,必须使用建筑费用的百分之一用做绘画、雕塑、工艺等美术装饰品。到了1990年代,该制度有过或大或小的几次修正。尤其1995年经过了大翻修,这条法令作为总统承诺事项,成为了全国统一性的义务事项,即全国范围内具有了法律效力。该规定体现了韩国政府对普及文化艺术、提升国民生活质量所做的努力,受益于这条法律,很多城市开始涌现各式各样的公共艺术作品,给韩国带来了制作公共艺术品的热潮。

图1 欧洲研究员茱茜 ·乔克拉作品《林间小路》,“2016国际公共艺术奖研究员年会”,上海大学出版社和《公共艺术》杂志 供图

图2 上海地铁16号线临港大道站的一件公共艺术作品,“2016国际公共艺术奖研究员年会”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图3 虹口区四平路俞挺、童凌峰的公共艺术作品《路亭》,“2016国际公共艺术奖研究员年会”,图片摄影 施金忠(YUNS.TV摄影工作室) 

图4 机器人座椅

图5 芝加哥景观座椅平面布置图 

图6 芝加哥座椅

1.4中国城市公共艺术项目模式

1978 年 8 月,中国美协筹备小组召开了专门的雕塑会议,探讨雕塑如何配合城市建设,揭开了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序幕。1982 年,中国美协提交《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得到中央批示,每年划拨 5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雕塑在城市中的推广,并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1995年前后,“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概念进入我国。2004 年深圳公共艺术高峰论坛和 2006 年在成都举办的公共艺术峰会,都讨论了城市公共艺术的运作模式等问题,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对城市建设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直到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给中国公共艺术带来了发展契机。这一时期,在中国沿海城市涌现出了很多颇具质量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相关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随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的提出,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契机。城市公共艺术概念与城市化发展是离不开的,无论是国外还是中国。中国雕塑家协会副会长孙振华认为:“在中国,公共性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中国民众开始从新的角度考虑自己在公共空间中的权利问题。”他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公共艺术传统的国家,因此中国公共艺术有它的双向性,一方面它表现为对公众权利的尊重,表现为公众权力的实现,同时它又是公众自身素质的提高,公众文化艺术水平普及的一个重要手段。

图7 芝加哥夜景

近期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举行的“2016国际公共艺术奖研究员年会”上,各国研究员以一个个现实的案例来探讨公共艺术的多元形式和价值,试图探究公共艺术研究方法及其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构建有效的国际公共艺术研究与交流平台。来自16个国家的24位国际公共艺术协会成员围绕公共艺术研究总体构架、公共艺术与地方重塑、公共艺术资料收集检索具体方法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这些研究员遍布全球七个地区,包括东亚、太平洋及东南亚地区、欧洲、非洲、南美、北美、中东及南亚地区。他们对各自地区公共艺术作品案例的介绍,也逐渐勾勒出全球公共艺术发展的现状(见图1、图2、图3)。其中,美国《公共艺术评论》杂志的作者杰西卡·菲娅拉(Jessica Fiala)和编辑、策展人梅根·歌博(Megan Guerber)介绍了当地一个以社区居民聚餐为形式的公共艺术项目。菲娅拉和歌博表示,这个项目为当地居民建立了一种新的交流频道。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翁剑青教授认为:“这种共享与交流有利于增进当地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社区共识。这让我们看到,西方的公共艺术不仅是雕塑、或是一般静态的视觉呈现,而往往是通过一些行为,一些事件,还有一些人们交互的平台建设,来让大家进行对话,让各种意见可以得到一种呈现。这恰恰为社区自治提供了多样性的渠道和可能性。

二、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景观环境设施设计

城市景观环境设施可以认为是室内设施向室外设施的延伸,这就要求环境设施同样具有一定的功能与要求。在现代城市中,环境设施扮演着“城市生活家具”的角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小到街道上的电话亭、路灯、绿化带、垃圾桶,大到城市的交通系统、数字化管理系统、排给水处理系统等,城市景观环境设施不仅体现一个城市的景观形象,还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精神面貌、审美层次、物质生活质量以及政府的管理质量,同时协调和均衡着城市环境与人居生活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成为衡量城市精神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位于城市景观环境中的公共设施是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是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要求的设施,在我国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现阶段,公共设施的发展和普及,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公共艺术以艺术的敏锐触角介入到城市景观环境设施的设计中,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语言构建出更契合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的环境设施,传达出更具感染力的城市文化魅力。

2.1多彩的艺术造型与个性色彩表达

在满足环境设施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公共艺术发挥其在艺术造型上的丰富形态与个性色彩特征,创作了城市景观环境中的焦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艺术形态各异的公共休憩座椅在不同的景观空间中阐释的独特的艺术形态语言:

荷兰设计工作室deltainc创作了“机器人公共座椅”,与其称它为座椅,不如称之为城市雕塑更合适(见图4)。从外部造型上可以看出一个非常舒服地躺在地面的机器人,它双手抱头、单腿屈膝,一副消遣自得的样子。设计师分别将机器人的腿部和手臂部分设计成公共休憩座椅供人们使用,和人接触的一面都采用了自然亲和的木材,以提供更舒适的触感。

芝加哥某广场的景观公共座椅,采用了树叶的造型,从平面布置到立体造型都采用了“树”的设计概念,配合夜晚的灯光照明给两栋大厦之间的连接地带增加了温馨的活力(见图5-7)。

一个视觉形象独特富于艺术魅力的公共设施有时候能将人们从埋头看手机的状态吸引出来,我们更应该多关注一些公共设施设计。好的公共设计能让人们感到舒适放松,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艺术化的公共座椅为城市增添乐趣,创作了丰富的视觉焦点(见图8-15)。

图8 博物馆里犹如海浪般起伏的座椅 

图9 可插接的公共座椅

图10 与lBM公司广告巧妙结合的公共座椅

图11 彩色的活字印刷式公共座椅

图12 可摇摆的趣味公共椅 

图13 与超市建筑外墙结合设计的长凳

接下来我们再看两组垃圾桶的艺术化设计。垃圾桶是常见的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城市的整体的清洁度,使人们在享受到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的同时,培养保护与爱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扔了垃圾后谁也不想在垃圾桶旁边多呆一会,不过漂亮的垃圾桶一定可以吸引你的注意力。2011年设计师Ignacio Ciocchini为纽约布莱恩公园设计的垃圾桶摆脱了传统的形象,精美易用,驱动人们做一个有责任的市民。这种垃圾桶通过造型细节、颜色和投放的狭缝定义了三种垃圾桶的功能,分别用于一般垃圾,报纸杂志等纸质垃圾,瓶子、罐子类垃圾的投放(见图16、图17)。

貌似保龄球瓶的垃圾桶,上方顶盖恰好满足烟灰缸需求,搭配主体可作为垃圾桶使用,倾倒时只需卸下上半部,轻松而利落,和景观中的高脚坐凳放置在一起没有丝毫的突兀感(见图18、图19)。

再看来自日本的可爱站台,外形是各种蔬菜和水果,看上去也非常美味可口,坐在这样可爱的站台里应该不容易心浮气躁了(见图20)。

2.2注重美学价值与彰显场所精神

优秀的环境设施设计是能让人感受到它所具有的美学价值的同时,还能体验到设计师或艺术家赋予其中的思想情感。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环境设施中的表达赋予了其深层次的思想与内涵,有利于环境设施更好彰显其特定的场所精神。

公交站亭是常见的公共交通设施,一直以来其功能性是第一位的,在满足交通、运输等基本功能基础上,公共交通设施的合理规划与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效率,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窘境(见图21)。澳大利亚的某公交站亭创意十足,既满足了某些乘客顾影自“恋”的需求,又让大家当了回“肖像纪念邮票”,在不知不觉中传达了澳大利亚特有的邮政文化(见图22)。澳大利亚邮政的商业化变革是以确保邮政员工利益和国家民众利益为前提,既没有强迫裁员,也没有降低普遍服务水平和质量,公司作为值得信赖、可靠的社会服务的供给者的名誉得到有效维护。在国际舞台上,澳大利亚邮政同样是全球业绩最好的邮政企业之一,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中保持最低信函资费的国家之一。

图14 可自由旋转调节角度的长凳 

图15 会发光的公共吊椅

图16 布莱恩公园垃圾桶分类

图17 布莱恩公园垃圾桶 

图18 保龄球垃圾桶与景观凳结合布置

图19 保龄球垃圾桶

2015年美国芝加哥Stewart Hicks和Allison Newmeyer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市中心将一个人行空间改造成一个独特的座位区,且能够在夏天全天24小时开放。他们共同设计的“游行走廊”以其丰富的艺术形态牢牢地抓住了公众的眼球(见图23),人们可以在这条临时性的走廊上歇息或者赏景,同时自己也成了被欣赏的一部分。

2.3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设计源于人们对于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环境设施中提倡的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问题,以再思考的设计引导和满足消费需求,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公共艺术介入环境设施的设计过程中,要秉持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概念,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传播性还能更好地施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观念。

图20 日本各式各样的水果站台

图21 奥地利的创意公交站,让等待不再漫长,因为有了美好的风景陪伴 

图22 澳大利亚的邮政广告车站

图23 温哥华彩色游行走廊

图24 墨西哥环保艺术座椅(图片来自筑龙网)

2013年elultimogrito为墨西哥城市国际艺术节设计了一组公共座椅,采用木板和塑料包装袋,邀请社会各界一同参与安装过程,最终制成了这组夸张而炫目的座椅。在安装的第一天,周围的民众还持有怀疑态度,认为这些材料看起来如同垃圾一般。然而随着进一步的安装,街头的民众都逐渐被其吸引,很快就自发的加入安装过程之中。一直到该艺术品最后的落成,附近的民众都聚集而来,小商贩也开始售卖食物。该设计团队在过去的几年一直致力于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利用原始的工具和材料,尝试用全新的设计方式和思维模式来塑造各种艺术作品。近年来设计师开始采用新型可循环使用的环保包装材料,这些材质易于使用、高度可塑且便于收集,利用切割、粘合、折叠、拼接、扭曲等方式,将这些材料制成独具个性的装饰艺术品(见图24)。

结语

公共艺术融入当下的景观设计,成为一种景观装置艺术,可以提供更多创造性的设计思路,可以不受形态与材质的束缚,可以更加自由地使用各种设计元素,使城市环境空间呈现多元化与艺术性的特征。公共艺术的表达形式已经突破了早期的艺术传统模式,可以和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从业者(如景观设计师、建筑师、产品设计师等)进行合作。通过艺术形式语言的塑造和空间场所精神的塑造,丰富与完善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现在城市景观的诸多方面。公共艺术的介入,让艺术的影响力及作用蔓延到城市的不同环境,激发公众参与更多样化的户外公共活动,大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当下,公共艺术化的城市环境设施在国内外开始逐渐兴起,其艺术形式和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随着近年来城市规划学者和艺术家对其研究的深入和广泛的关注,城市景观环境设施因其突出的公共特性和可操作性的艺术化设计空间,逐渐成为公共艺术的研究与设计对象,其理论越来越丰富,成功的设计实践案例越来越多,城市景观环境设施的艺术化设计成为了公共艺术研究的新领域,环境设施也逐渐摆脱了单一机械的功能特点,呈现出公共艺术化设计的趋势。

(责任编辑:张同标)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孙婷婷.公共艺术项目范式与中国政策制定的探究 [D], 南京:东南大学 ,2012

[3]杨晓军,蔡晓霞.空间·设施·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付艳,李险峰.当代园林中公共艺术表达形式与景观效应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2.

Public Artistic Trend of Urban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本文从城市公共艺术项目的历史发展,研究了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景观环境设施的趋势。公共艺术的发展使城市空间呈现趣味性与文化性的特征,让艺术的影响力蔓延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激发公众的互动性与参与性,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同时,城市景观环境设施因其突出的公共特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空间,逐渐成为公共艺术研究的新领域。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public art projec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trend of the public art in city landscape environment facil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rt make the city space presents interesting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influence of the art spread to every corner of the city, stimulate the public interactive and participatory, enrich urban residents'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 city landscape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ts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facilities and the maneuverability of design space, gradually become a new field of study of public art.

城市景观 ;环境设施 ;公共艺术

Urban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Public art

范晓莉,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

1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SJD760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设施景观环境
民生设施非“摆设”
景观别墅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