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发展历程梳理及其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

2016-09-23 07:28卢晓旭杜凤珍万静宜蒋小润吴子阳闫雅琴
地理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南京工业发展

卢晓旭杜凤珍万静宜蒋小润吴子阳闫雅琴

(1. 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 2.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1500)

南京工业发展历程梳理及其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

卢晓旭1杜凤珍1万静宜1蒋小润2吴子阳1闫雅琴1

(1. 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 2.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1500)

梳理了南京工业自1865年肇始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近代工业发端时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三个阶段,重点介绍了南京化学、电子、汽车、钢铁等主导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历史渊源,以及1980年代后期以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十二五”期间南京工业发展的动态和“十三五”产业规划的方向。从工业区位选择、工业联系、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等角度出发,呈示了对南京工业发展历程进行利用的教学案例,并提出梳理城市工业发展历程对地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包括拓宽和加深地理教学资源获取途径、丰富乡土性地理教学资源、从“生活中的地理”角度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地理教学的厚重感、有助于开展乡土教育和历史使命教育等。

南京;工业;发展历程;地理教学

一、南京近代工业的发端时期(1865~1926年)

1. 发展概述

太平天国后期,源于清政府对枪炮制造的需求,金陵机器制造局于1865年在南京创立,成为南京近代工业的肇始标志,[1]南京进入近代工业的发端时期。该时期历经清末和民初(北洋政府时期)两个阶段。受到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放开民间办厂限制以及沪宁、津浦铁路相继开通等历史事件的影响,南京工业曾出现加快发展的时段,但整个发端时期工业发展总体呈现出自发发展的量变状态。至1926年,南京拥有机械、发电、自来水、食品、纺织、轻工业等近代工业企业66家,其中机器制造厂11家,水厂电厂3家,印刷厂5家,织布厂6家,织袜厂2家,砖瓦厂3家,酿造厂2家,碾米厂19家,采矿场11家,火柴厂1家,烛皂厂1家,面粉厂1家,织绸厂1家,资本总额很小。[2]

2. 主要工业部门

(1)机器制造

李鸿章于1862年在上海松江创办了上海洋炮局,1863年迁至苏州,更名为苏州炮局。他发现发展机器生产对武器制造的重要意义:“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于是于1865年选址南京聚宝门(中华门)外扫帚巷,将苏州炮局移入,创办金陵机器制造局(如图1、图2,今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为其旧址)。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为了增加税收以偿付赔款,清政府放开民间办厂限制,民间工商业在南京逐渐兴起。胜昌机器厂、同泰永机器翻砂厂、泰记和茂工厂、杨永兴机器厂等20多家机器厂均兴办于这一时期。1908年沪宁铁路(图3为当时的南京车站)通车,1911年津浦铁路(图4为当时的浦口车站)通车,对南京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旨在维修津浦铁路南段机车的南京浦镇机厂的建设是南京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事件。[3]

(2)其他工业

1902年公发毛巾厂的建成开南京机器棉纺工业的先河,至1908年南京有棉纺织机900台。1912年政府建立了江苏省立第一工场、宁城善后工场等福利性示范工厂。1907年南京正式成立官办南洋印刷厂,开创了南京近代印刷业的先河。1910年金陵电灯官厂建成发电。1920年南京电灯厂下关发电所投产。1913年英商和记洋行在南京建厂,它是当时全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南京食品工业因此得到较快发展。[4]

图1 金陵机器制造局(1872年摄)[5]

图2 金陵机器制造局生产车间(1872年摄)[6]

图3 南京车站(下关)(沪宁铁路起点 1910年摄)[7]

图4 浦口车站(津浦铁路起点 1911年摄)[8]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时期(1927~1949年)

1. 发展概述

1927年起,南京成为国民政府首都,1928年南北统一,南京工业具备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和优越的发展条件。1929年12月,中国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采用综合分区的近代城市规划《首都计划》编制完成,兴起了持续十年的城市建设热潮,首先推动了南京建材工业的发展,加上农业发展对肥料的需要,南京建立了化学工业基地。这一时期,南京工业的发展种类繁多,“就原料之取给便宜而论,纱厂、丝厂、织造厂,鸡、鸭以及肉类之罐头厂,砖瓦厂、烟厂等业,皆有成就。”“大抵长江流域可供给之原,及其可销流之制造品,殆无不宜于南京开办也。”建筑和修造铁路需要铁,促进了当时炼铁业的发展。1931年国民政府开始建设一座国营钢铁厂。公路汽车的增加、电灯和电器的使用也促进了当时的炼铁、汽车配制、电力、电器制造业的发展。[9][10]

《首都计划》及其工业规划

《首都计划》由国民政府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林逸民处长负责,由美国顾问亨利墨菲与古力治主要负责规划工作,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吕彦直等作为助手参与。《首都计划》采用当时先进的规划理论,共编制了28项规划内容,即南京史地概略、今后百年人口之推测、首都界线、中央政治区地点、市行政区地点、建筑形式的选择、道路系统之规划、路面、市郊公路计划、水道之改良、公园及林荫大道、交通之管面、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站之位置、自来水计划、电力厂之地址、渠道计划、市内交通之设备、电线及路灯之规划、公营住宅之研究、学校计划、工业、浦口计划、城市设计及分区授权、分区条例草案、实施之程序、款项之筹集。《首都计划》的工业区规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工业规划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如长江南北两岸或铁路车站附近,以便于工厂原料进出和产品外运。其次,把重工业区或轻工业区分别规划在一定的区域内,以便于同业交流。第三,把工业区布局在城外,以防止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合理的布局对南京的工业格局的形成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11]

据国民政府社会局统计资料显示,1933年6月底,南京共有工厂122家,其中印刷业30家,机米业39家,机械制造业16家,面粉业3家,电气业2家,烛皂业4家,饮食制造业4家,纺织业5家,水泥砖瓦制造业7家,铁器制造业5家,电镀电刻业4家,其他工业(煤球业、电池业、凿井业各1家)共3家。[12]

国民政府十年建设时期南京工业发展条件

南京工业发展条件非常优越,尤其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的十年建设时期,在《首都计划》规划引领下,优势条件得到了充分发挥。

南京有长江水运便利,又有沪宁、津浦铁路纵横南北,运输便捷、便宜,而且工人工资也较上海便宜。据记载:“现在每日约为四角到六角。其具有专门技术者,每日约一元。市内失业之人民,为数不少,设立工厂,一方固可以谋救济,一方复可无劳工缺乏之虞。又附近乡民,谋生不易,必多愿在工厂做工,尤可免供不应求之弊。政府最近所颁布之劳动法,对于劳资两方之利益,皆有相当之保障,关于工人纠纷问题,当亦无所顾虑也。”另外,南京工业的动力成本也较其他地方便宜,据记载:“倘用电力,则现在下关所供给住户之电,每千瓦小时为一角,若用电较多,价可递减,而以减至五分为最低限度。将来出电愈多,管理费用较少,此最低限度之价,当可再减。至煤炭之来源,亦取求甚便,鲁省所出之煤,可由火车载运;开滦及抚顺所出之煤,又可由水道运至,价值颇为廉省。”

南京建材业迅速发展得益于南京巨大的城市建设市场和本地材料价格的便宜。“建办公用房用最好之材料,及具最新式设备之办公室,每一立方英尺仅三角六分。用钢筋三合土造成之办公室,每立方英尺仅二角八分。用钢筋三合土造成之货栈,每立方英尺仅二角。如不需长途之输运,泥土堤坝之建筑费,每方约需要七角。”低廉的成本和大量的需求,促进了南京建材工业的超常发展。[13]

1937年南京被日军攻占,南京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遂告结束。日军占领期间,对南京工业进行了掠夺和破坏,一种方式是轰炸和破坏,如轰炸下关发电厂,破坏大量中小企业;二是“军管理”,如中国水泥厂、江南水泥厂在其管理下机器设备损毁严重;三是军事统治,如金陵兵工厂为其侵略战争生产物资,永利硫酸铔厂生产硝酸的全套设备被劫夺到日本。[14]南京近代工业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南京的工业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由于随后的内战对电子通信的需求,南京的电子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47年9月~12月,国民政府经济部调查数据显示,当时南京有工厂888家,业别属饮食品工业182家,纺织工业340家,印刷工业156家,化学工业89家,五金工业44家,电工器材工业3家,机械工业58家,交通用具工业14家,杂项工业2家。其中使用动力雇佣工人30人以上的工厂36家。[15]统计不包括建筑工业、军事工业和南京郊外的一些工厂,如江南水泥厂、中国水泥厂。以上工业除了饮食工业品生产可供南京自给外,其他民生日用品与南京的需求相差甚远,因此当时南京绝大部分民生日用品均来自上海,市场被上海的大工厂在南京设立的经销店所操控。

2. 主要工业部门

(1)电子工业

1929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出于国防通讯的需要,建立军事交通修造厂,内设电信工场。1932年,电信工场扩建为通信工厂,制造有线、无线通信设备,此为南京无线电工业的发端。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内地3家电子工厂迁到南京,先后成立中央电工器材有限公司南京电照厂、中央有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南京厂、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南京厂。1947年国民政府国防部成立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并将台北特种器材修理所并入,1948年11年改名为雷达研究所。“三厂一所”是近代南京电子工业的主体。1948年12月,蒋介石命令将电子工业工厂迁往台湾。中共地下组织努力抵制搬迁,南京电子工业的实力得以保存,南京因而成为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电子工业也成为后来南京的支柱产业。[16]

(2)化学工业

20世纪30年代以前,我国农业生产所需肥料基本从英国、德国进口,国民政府计划建造化肥生产厂,但与国外合作建设谈判未成功。1933年11月,天津永利制碱公司便获许承办南京硫酸铔①厂。工厂于1934年开工建设,1936年底工程完工并于1937年初投入生产。工厂取名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硫酸铔厂(如图5),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工厂。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力冲击了英、德两国对中国化肥市场的掌控地位。抗战期间,工厂遭到轰炸和掠夺,1946年恢复生产后仍然举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帮助下工厂迅速恢复生产。值得一提的是,永利铔厂建设资金的筹集、设备的安装和管理都采用了先进、规范的国际化运作模式,具备现代化大型企业的特征,它的建成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其他工业的发展乃至综合国力的增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为旧中国的化学工业增添了亮色,也为新中国南京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7]

永利硫酸铔厂建厂过程

在硫酸铔厂项目得到国民政府批准后,天津制碱公司(为此项目更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从公司内部拨出部分经费,作为新厂股金,还请上海、金城、中南、中国等几家银行认购新股,并向银行借款,还发行了公司债券,先后筹措资金1200万元。总经理范旭东对建厂厂址开展了考察调研,经过对南京、上海、马鞍山、株洲等地的多次实地勘察,最后决定将厂址选择在运输条件、资源条件、劳动力来源和发展潜力都有优势的南京六合县的卸甲甸②。卸甲甸位于南京八卦洲以北的长江北岸,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有原材料进厂和产品外运的便捷水陆交通。化学工业机器十分庞大、笨重,一台合成器就重达一百多吨,六七十吨一件的机器为数甚多。而卸甲甸地处长江下游,水面宽阔,航道很深,在此建码头,大轮船装运大型机器能平安起卸,生产运输非常方便。卸甲甸之西紧靠浦口的津浦路火车站,铁路运来的原料、燃料便于转运到厂。由于卸甲甸一带不是良田,价格便宜,买土地之投资少。当地农村劳动力众多,招用工人容易。江对面又有下关电厂,电力供应也无大碍,南京靠近上海,在卸甲甸设厂有利于引进设备并便于国际贸易的开展。1934年7月,公司购妥2000亩土地,项目上马。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后被任命为永利硫酸铔厂厂长兼总工程师)全程参与建厂工作。项目由美国氮气工业公司负责设计,设备由一家贸易公司向世界工业发达国家询价,最终谈判采购。厂方始终占据主动权,并与设计公司配合默契,保障了设备的采购和安装。[18]

图5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江苏省六合县卸甲甸硫酸铔厂全景[19]

为了满足市场对染料原料硫化元的迫切需求,国民政府于1947年在南京燕子矶附近初步建成中央化工厂筹备处京厂,并生产出南京最早的有机化工产品。这是南京首家官办化工企业,1948年国民政府下令停止进一步建设。中央化工厂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前只是初步建成,但它为南京化学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该厂1949年更名为南京化工厂。[20]

(3)建材工业

建筑材料水泥于十九世纪末传入我国并得到广泛利用,1906年我国第一家水泥厂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建成,改变了水泥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但国内先后建立的水泥厂产量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水泥厂。1921年,上海建筑行业巨头姚锡舟召集实业界人士筹建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泥厂)。工厂选址今南京龙潭镇,因为该镇附近生产原料丰富,水陆交通便利,靠近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市场庞大。1924年,工厂“泰山”牌水泥面市,1929年成为全国第二大水泥企业,日军占领南京前,该厂产品除占据了江浙沪市场外,还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并远销南洋、香港等地。

江南水泥厂。“九一八”事变后,唐山启新洋灰公司放弃了发展唐山工厂的计划,拟在江南另建新厂。1933年开始,技师赵庆杰在江南一带历时一年勘察选址,最终在栖霞山东麓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灰石和黏土矿,且开采条件良好,水陆交通便利。原北洋政府内阁总理颜惠庆受托面见蒋介石,获得水泥厂购置国民政府江防要地2000余亩的许可。1935年5月,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股东决定,将上年及本年应分的股息、红利全部拨作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江南水泥厂)的股本,不足部分另外筹集,并推举颜惠庆为董事长。公司从丹麦购得两条生产线,另外从德国、英国购买了一批设备。公司1935年自建了铁路专用线与栖霞山车站接轨,修砂石路与宁杭公路连接,开挖围厂河与便民河相连,从而通达长江。1936年11月工厂投产,当时该工厂生产设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日军占领南京后,设备被劫走,工厂受到破坏。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9月,江南水泥厂才恢复生产。

中国水泥公司和江南水泥公司均以股份制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管理机制先进,最高决策层为董事会,并且产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为公司成功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家公司的成功和水泥需求市场的广阔促进了南京其他中小型建材企业的迅速发展,甚至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也参与其中,顾祝同、张学良、何应钦、宋美龄等人还创办了宏业砖瓦股份有限公司,抗战胜利后还增资扩股,股东增至61户。这一时期建材工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南京建材工业的基础。[21]

(4)钢铁工业

南京很早就有金属冶炼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冶炼业,南京最早的城池“冶城”因此得名。[22]南京附近有铁矿,汉代时南京就有炼铁工场。近代,南京铁矿开采主要集中在城南凤凰山一带。1931年,国民政府开始在南京江北卸甲甸建设一座国营钢铁厂,并计划引进德国炼铁设备,用凤凰山的铁矿、江浦的石灰石、幕府山的白云石炼铁。工厂在建设过程中因日军占领南京而中止。厂址所在的卸甲甸地区于建国后的1959年建成了南京钢铁厂。[23]

三、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今)

1. 发展概述

(1)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停产的永利硫酸铔厂、江南水泥厂、无线电厂、机器厂等工厂在政府帮助下迅速恢复生产。军工企业在南方各省解放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作用并得到发展。三年恢复时期,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总方针下,南京的工业得到恢复,较严重的失业问题也得到解决,工业逐步繁荣。当时,南京以军工企业为龙头,以国营大型企业为骨干,带动民营企业恢复与发展。[24]

(2)“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南京在新中国“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下对工业进行“一化三改”,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均改造纳入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轨道。南京新工业建设从此起步。由于南京原有的电子、化工、建材基础较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南京工业定位以发展电子、化工、建材、机械等重工业和化工业为先导,带动其他工业共同发展。但由于该时期国家工业建设重点在内地,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没有一个在南京,南京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尚未发展成为一个工业体系完整的城市。[25]

(3)“大跃进”和大炼钢铁时期(1958~1960年)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在全国掀起了大炼钢铁的运动。南京的土法炼钢项目也一哄而上,盲目浮夸。“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农业严重歉收,造成全国性饥荒,中国社会随即进入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工业发展倒退,南京也不例外。[26]

(4)工业调整时期(1961~1965年)

1961~1965年,南京工业发展开始调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提出了16个产业的调整和发展方案。1963~1965年,南京工业发展加快,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经济困难局面好转。[27]

(5)“文革”到改革开放前(1966~1978年)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革命”代替了生产,工厂经常停工,工人不断去“串联”,南京工业在动荡中缓慢发展。至1978年,南京工业终于形成了以化学工业、电子工业、建材工业、机械工业等重工业为支柱,以门类相对齐全的轻工业为补充,结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28]

(6)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0年)

1970年代,国家工业投入偏重重工业,1976年南京轻重工业比例为30.2:69.8,重工业比重达到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峰值。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家提出的轻工业发展“六个优先”的政策下,南京轻工业发展加快,同时产能巨大的国防工业也大批转轨生产民用产品,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1984年,南京轻重工业比例调整为37.6:62.4。1980年代中后期,全国许多工业企业出现严重亏损,而大中型企业却例外。南京大中型重工业企业密集,产业集聚程度高,具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1989年统计显示,南京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4.8%,产值却占65.6%,利润比重更高达79.9%。政府认识到大中型企业的这种重要作用,开始进一步探索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途径,工业再度向高效益、高利润、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工业倾斜。1980年代末,石油化学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占据南京工业产值前列,并成为南京后来重点发展的产业。1990年,南京轻重工业比例再度达到30.2:69.8。[29]

(7)“八五”至“十一五”时期(1991~2010年)

1990年代,南京强化工业地方特色和重化工特色,通过实施“电汽化特”战略,打造重工业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以及包括钢铁冶金在内的特色工业。四大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不仅进行了自身产品结构调整,还通过工业联系和集聚,带动了南京工业的大发展。新世纪以来,国际资本加速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江苏提出沿江开发战略,南京实施“工业第一方略”,强化电子、汽车、石化、钢铁、电力等五大优势产业。2004年颁布的《南京工业产业布局规划》除了强调“五大优势产业”外,还提出构筑产业链和产业链招商概念,不断提高产业集聚程度。1990年代以后,南京先后建设了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指获批国家级年份,下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南京化学工业园区(2003年)、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等4大国家级开发区和8家省级开发区(雨花、栖霞、滨江、浦口、六合、溧水、高淳等经济开发区和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如图6。南京充分发挥了开发区的工业集聚优势,也使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2010年,36个工业行业中,产值400亿元以上的7大行业(指统计分类,其中排第一位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1559.13亿元)与石油化学、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钢铁四大支柱产业有很高的重合度,说明了南京支柱产业集聚度和工业支撑作用明显。

1980年代后期,南京还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的科技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88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1991年成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世纪以后,南京以高新技术产业为

图6 南京省级以上开发区分布图

(8)“十二五”以来(2011年至今)

“十二五”期间,南京提出培育风电光伏装备、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③,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电气化特)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分布如图7),转型提升建材、船舶以及轻工业等传统制造业,加强园区建设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业发展思路。在产业布局方面,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等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光机电一体化、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南京化学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生命科学三大特色产业;江宁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无线通信、航空等先进制造业,并以禄口机场为核心,以江宁、溧水开发区为依托,加快规划建设空港产业基地。雨花、栖霞、滨江、浦口、六合、溧水、高淳等经济开发区和白下高新技术先导,形成了电子信息与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优势、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了软件、电力自动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四大产业基地。其中软件业成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2010年)。南京还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大大增强了工业竞争力。[30][31]产业园等8家省级开发区以现有主导产业为基础,以龙头型工业企业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延伸拓展主导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32][33]

图7 “十二五”时期南京四大支柱产业分布图

“十三五”期间,南京将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网+云+端”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智能制造,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转型,促进石化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汽车产业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机械装备产业向智能制造装备转型。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进行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改造。同时,在协调、绿色等发展理念指导下,南京将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金陵石化及周边地区、梅山地区、大厂地区和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等区域工业布局将有序调整,推进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生态园区,建设美丽宜居家园。[34][35]2015年南京江北新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新区定位为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开放合作示范新区,这无疑将为“十三五”南京的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 主要工业部门④

(1)化学工业

南京具有石化工业的基础,建国以后,南京石化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形成了分布于江北六合原大厂镇地区和栖霞沿江地区两大片区、由三大集团和一个国家级园区构成的空间布局形态。主要化学工业企业分布如图8。

中国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1952年,永利硫酸铔厂采用公私合营方式运营,并更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宁厂。“一五”期间,国家投资4500万元将其扩建,成为一家国营大型化工企业,并于1957年合并南京磷肥厂,成立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后公司于1965年撤销,1973年重新组建。1990年,公司与连云港碱厂合并成立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1997年,南化公司与扬子石化、金陵石化、仪征化纤、江苏石油共同组建中国东联石化集团,并于1998年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1999年更名为中国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2005年公司与南京化工厂重组为现中国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南化公司总部位于六合区葛关路,是国内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的生产基地,生产以煤、盐、硫磺为原料的无机化工和化肥产品,以苯为原料的有机化工产品,以橡胶助剂为主体的精细化工产品。

原南京化工厂。1947年,国民政府建中央化工厂筹备处南京工厂,是南京首家官办化工企业,厂址在燕子矶镇和燕路。1949年12月更名为南京化工厂。1953年该厂生产防老剂产品,结束了中国防老剂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1966年,南京化工厂成为以生产有机中间体和橡胶助剂为主,兼有氯碱产品配套的中型化工企业。1977年底,该厂制苯胺新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成为金陵石油化学工业公司成员,1999年进入中国石化集团,2005年中石化内部调整,其与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改革重组为现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公司。1965年8月南京炼油厂(位于栖霞区甘家巷)历经7年建设后投产,结束了中国燃油依靠进口的历史。1980年南京烷基苯厂建成,主要生产直链烷基苯、合成洗衣粉、洗涤剂等产品。1982年,原分属不同系统的南京炼油厂、栖霞山化肥厂、南京烷基苯厂、南京化工厂、钟山化工厂、南京塑料厂、南京长江化工厂7家工厂组建成金陵石油化学工业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联合企业。1984年加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公司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及石化产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是中国石化第三大原油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清洁汽油和航空煤油生产企业,也是亚洲最大的洗涤剂原料生产基地。公司生产石油产品30余种,能以中间化工产品带动周围地区下游产业的发展。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1983年9月扬子石油化工公司成立。扬子石化工程是国家“六五”、“七五”重点建设项目,肩负着振兴中国石化工业,增强综合国力,造福人民的民族重托和神圣使命。工程于1984年6月开工,5万建设大军历经6年建设,1990年3月整个工程建成投产。工厂选址在南京大厂,南临长江,现与南京化学工业园区融为一体。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及乙烯、芳烃等烃类及衍生物的生产和加工。2001年中国石化和德国巴斯夫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以50:50的股比建设了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项目2005年投入运营,以年产74万吨乙烯的蒸汽裂解装置为核心,所有装置均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公司还拥有一个天然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和数个国际码头以保证能源供应和物流运输。

南京化学工业园区。2001年10月,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成立,2003年1月成为全国第二家国家级石化工业园区。化工园集聚了40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20多家世界500强与化工50强企业,形成以石化、碳一两大产业链为主要支撑,新材料、生命科学与高端精细化工为重要内容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园区产业规模、项目集聚度与区域集约开发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园区前列,成为南京市石化产业整合、集聚、提升的重要载体。园区将成为“产城融合、以产为主、绿色低碳”的循环型生态园区,并将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

(2)电子工业

南京电子工业起步较早,“一五”期间,由于军事通讯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南京东方红电子仪器厂、南京灯泡厂(后来发展为华东电子管厂)、南京电工厂等在原有电子工业基础上相继成立,至1957年,南京有国营电子工厂6家,工人13000人,其中技术人员1337人,主要产品有电子管、扩音设备、电话机、收音机、通讯器材等。南京电子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主要电子工业企业分布如图8。

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无线电厂)。其前身是1936年9月诞生于湖南长沙的中国第一个收音机厂。1956年,熊猫品牌正式创立,第一台以“熊猫”作为商标的全国产化短波收音机在南京问世。此外,我国第一台250瓦单边带通信机、第一座卫星通信地球站、第一部国产品牌移动电话、第一台50英寸16∶9背投影宽屏幕彩电等诸多第一都诞生在这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熊猫牌收音机和黑白电视机是国内一流的品牌,产品牢固占据国内外市场。1992年,熊猫与瑞典爱立信等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熊猫”先后与LG、夏普、戴尔、索尼、爱立信、久保田、泰雷兹等知名企业达成零部件配套产品加工协议。2007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江苏省、南京市联合投资成立了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重组熊猫电子等南京7家原部属企业。中电熊猫旗下有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汉达科技有限公司等20多家专业公司;主要有液晶显示、电子装备、电子元器件和现代服务业四大核心产业;拥有4个国家级研发中心、5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国家级计量检测中心及实验室、14个省级研究中心、2个省级计量检测中心、10个市级研究中心,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2012年位列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第12名,公司还拥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熊猫电子工业的发展使南京电子工业总体实力不断壮大。

图8 南京化学工业、电子工业分布图

图9 南京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分布图

(3)汽车工业

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广、就业面宽、拉动消费能力强的特性。南京汽车工业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经过70多年的发展,南京已形成了微轻中重型载货车、微轻中大型客车、轿车、专用车、改装车、新能源汽车、农用运输车、摩托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的庞大工业链体系,目前拥有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企业200多家,其中主流整车厂家包括: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名爵(MG)汽车有限公司、南京菲亚特汽车有限公司、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长安马自达汽车公司南京公司、南京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发动机及主要零部件专业厂几十家,城市整车产能规模近百万辆。南京汽车工业除拥有整车生产基地以外,还拥有发动机、变速箱、前后桥、转向器、离合器、传动轴、制动器、线束、玻璃、灯具、活塞、活塞环、铝轮毂、火花塞、座椅等主要零部件生产企业数百家,以及多家铸造、锻、模、冲等加工中心,汽车零部件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主要汽车企业分布如图9。

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历史可追溯至1947年。1958年,南汽成功制造出第一台跃进牌轻型载货汽车,同时成立南京汽车制造厂。1995年更名为跃进汽车集团公司,2003年资产重组后成立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南汽收购英国MG罗孚公司和动力总成公司,2007年,南京成为上海汽车的全资子公司。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中央路,是我国特大型汽车骨干生产企业,拥有20多家控股子公司和参股公司,包括南京名爵(MG)汽车有限公司、南京菲亚特汽车有限公司、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以及400余家关联企业,目前已形成南京依维柯、南京菲亚特、南汽名爵等3个整车生产公司,生产跃进、依维柯、菲亚特、MG名爵四大品牌系列400多个品种汽车。2015年综合产能40万辆。

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前身为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公司,成立于2005年,工厂于2007年竣工投产,公司由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共同出资组建,双方各占50%股份,是马自达海外唯一一家集生产、采购、研发、销售于一体的整车制造型企业。旗下拥有马自达3星骋、马自达CX-5、马自达3昂克赛拉8大系列30多款车型,年产能22万辆。公司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苏源大道。

南京长安汽车有限公司。隶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成立。成立以来,先后推出长安单、双排微型货车、长安运通、长安镭蒙、长安之星I代、长安S460等6大系列300余款车型。厂区现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占地990亩,拥有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生产线。近年来通过扩能改造,整车产能跃升至30万辆。

南京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公司位于雨花台区铁心桥镇,是徐工集团通过股权并购而设立的重型卡车制造企业,其前身是具有20多年卡车设计、生产、制造经验的南京春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其2008年成立标志着徐工进入工程机械之外的重卡制造领域。目前已拥有瑞龙、祺龙、专用车三大系列。产品品种有仓栅车、厢式车、载货车、蓬式车、畜禽车、翼开启车、自卸车、牵引车、非公路重型自卸车、随车起重运输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化工液体运输车、粉粒物料运输车、混凝土泵车等。年产能2万辆。

(4)钢铁工业

由于1958年“大跃进”初期土法炼钢失败,南京转而建设大型钢铁工业,南京钢铁厂于1959年初步建成并投产,同期建设的钢铁厂还有小红山、秣陵和江浦等钢铁厂。对于南京工业而言,在“大跃进”时期的1958年6月到1960年底的两年半时间里,南京钢铁工业从无到有,建成8个小型钢铁联合企业,南京钢铁厂成为全国较为著名的钢铁基地,为南京发展冶金、采矿、有色金属工业奠定了基础,南京冶金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主要钢铁企业分布如图9。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南京钢铁厂是江苏省兴建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有自备铁路与津浦线相接,自备万吨级码头依傍长江黄金水道。1959年建成江苏第一座255立方米高炉,1975年建成江苏第一个中板厂,1996年70万吨高功率电炉投产,2004年宽中厚板项目投产。1996年7月,南京钢铁厂改制成立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并以其为核心组建了南钢集团,当年产量突破100万吨。目前公司具备年产1000万吨钢、900万吨铁和940万吨钢材的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产钢859.04万吨、铁842.94万吨、钢材792.06万吨。南钢集团旗下集聚有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江苏冶金机械公司、南钢冶金铸造公司、南钢冶山矿业公司、南京三金房地产公司等10余家子公司,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排名第39,是南京钢铁工业的主力。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梅山钢铁厂位于南京西南郊,北临长江,东靠宁马高速公路、南京长江三桥和宁芜铁路,水陆交通便利,生产主体始建于1969年,1970年投产,投产初期,梅山作为上海的钢铁原料基地,最终产品是生铁。1991年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改造,梅山从单一炼钢企业,成为集采矿、选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从一个钢铁原料基地,变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1998年,梅钢成为宝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目前是一个具备5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四、城市工业发展历程梳理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

城市工业发展历程的梳理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工业布局原理来看,城市工业布局是由城市工业区位条件决定的,是工业区位选择的结果;从静态的历史断面来看,城市工业发展的特点是由不同时代的不同工业区位条件决定的;从动态的发展变化来看,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变迁是城市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结果。工业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地理教学中社会经济发展原理教学的重要载体,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选用城市工业发展史料有助于从乡土和生活角度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区域分析和规划等经济决策能力,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工业发展历程中的案例可以用于以下工业发展原理的教学,以南京为例如下。

1. 工业布局是工业区位选择的结果——以永利硫酸铔厂选址为例

工业布局是在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基础上做出的选址决定。国民政府时期,远东第一大厂永利硫酸铔厂的选址过程就是一个区位分析和比较的过程。当时中国存在巨大的化肥市场,民族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亲自赶赴南京、上海、马鞍山、株洲等地考察,比较各地工业区位因素,最终选择了市场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并在区位最佳的卸甲甸位置建设工厂。

交通运输条件:“卸甲甸之西紧靠浦口的津浦路火车站,铁路运来的原料、燃料便于转运到厂。”“化学工业机器十分庞大、笨重,一台合成器就重达一百多吨。而卸甲甸地处长江下游,水面宽阔,航道很深,大轮船装运大型机器能平安起卸。”

劳动力条件:“当地农村劳动力众多,招用工人容易。”“工人工资也较上海便宜。”“现在每日约为四角到六角。市内失业之人民,为数不少,设立工厂,一方固可以谋救济,一方复可无劳工缺乏之虞。又附近乡民,谋生不易,必多愿在工厂做工,尤可免供不应求之弊。”

能源供应:“江对面又有下关电厂,电力供应也无大碍。”“现在下关所供给住户之电,每千瓦小时为一角,若用电较多,价可递减,而以减至五分为最低限度。将来出电愈多,当可再减。至煤炭之来源,亦取求甚便,鲁省所出之煤,可由火车载运;开滦及抚顺所出之煤,又可由水道运至,价值颇为廉省。”

土地:“卸甲甸一带不是良田,价格便宜,买土地之投资少。”

政策条件:“政府最近所颁布之劳动法,对于劳资两方之利益,皆有相当之保障,关于工人纠纷问题,当亦无所顾虑也。”

国际贸易和市场:“南京靠近上海,有利于引进设备并便于国际贸易的开展。”

资金:“天津制碱公司从公司内部拨出部分经费,作为新厂股金,还请几家银行认购新股,并向银行借款,还发行了公司债券,先后筹措资金1200万元。”

技术:“项目由美国氮气工业公司负责设计,设备由一家贸易公司向世界工业发达国家询价,最终谈判采购。厂方始终占据主动权,并与设计公司配合默契,保障了设备的采购和安装。”“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地理教学中可以对城市不同时期、任意一种工业进行区位分析和评价,取得成功的案例是良好的教学资源,如2010年南京市成功成为我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发展失败的案例也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如1958年大炼钢铁失败的案例。另外,作为南京近代工业肇始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始自上海,迁至苏州,再迁至南京,是什么区位因素的吸引,并由“炮局”更名为“机器局”是何种发展思路的变化,还可以作为探究性问题供学生查阅史料探讨。

图10 南京钢铁和化学工业早期布局区位条件及如今附近国家级开发区分布图

2. 工业联系产生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现象——以卸甲甸化学、钢铁工业为例

工业联系存在两种工业分布形态,一是工业集聚联系(联系发生在地域内),二是工业分散联系(联系发生在地域间),其发生原理是成本或效益驱使。工业集聚源于工序联系或共用基础设施,有自发和规划建设两种类型,并且集聚能力强的工业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地域,集聚能力弱的工业产生小规模的工业地域。

如图10,卸甲甸区域在永利硫酸铔厂奠定的化学工业基础上不断发展和集聚,如今已形成了以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扬子石化公司等大型企业为核心的化学工业地域,企业因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而集聚,最初以自发的形式为主,由于化学工业内部的工业联系复杂,集聚能力很强,能够形成较大规模的工业地域。与化学工业性质相同的还有同样集聚在卸甲甸附近的钢铁工业。1931年国民政府选址于此建设钢铁厂(由于日军占领南京而中止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南京钢铁厂仍选址于此,并于1959年正式建成投产,如今以南钢为中心也集聚了大量钢铁厂的上下游企业。

与生产工序联系相区别的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的工业联系大多发生在规划建设的开发区中。附近的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作为案例。

但是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也会有工序上的联系,甚至联系还非常显著,如南京化学工业园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不一定源于工序联系,但必有共同利用地域内的区位条件。如1931年国民政府选址卸甲甸建设钢铁厂,1934年永利硫酸铔厂也选址于此,这两类工业的集聚其实是共同利用区域内优良的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铁路、港口、劳动力、地价等)的结果,并非工序上的联系,也非规划建设的。

工业分散是工厂生产工序上存在联系,但因成本因素或无法集聚而产生的地域间联系现象。国民政府钢铁厂选址卸甲甸,需要与江浦的石灰石产地、幕府山的白云石矿、城南凤凰山铁矿产生工业地域联系,可在小尺度上视为工业分散现象。这种分散是因为采矿厂无法移动,并且近处并没有其他同类采矿厂。而如今的南钢从澳大利亚采购铁矿,相对于这一尺度,与南京本地的矿区联系则视为工业集聚。这些是不可移动的联系企业,而那些可移动的联系企业则可以选择集聚到卸甲甸,以降低原料采购或产品供给的运费成本。而如果运费低廉或运费占比低,分散在外地存在劳动力、地价成本低等其他优势,则可以采用分散联系策略,如南钢与一些外地企业发生工业联系,这些可移动的外地企业并没有集聚在南钢附近,是因为其分散具有这些优势。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案例进行分析。

3. 工业的历史变迁是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结果——以政策、交通对南京工业的影响为例

工业发展的历史变迁与政策、交通、技术、市场、资金、劳动力等区位因素变化有关。工业发展历程作为教学资源运用于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从横断面培养学生工业区位分析的能力,还可以从纵剖面培养学生的工业发展观。

以政策变迁为例。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会对工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和质的变化。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首都计划》促进了南京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带来了南京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建国后最初30年,南京工业经历“两起两落”[36]均与政策有关。“一五”期间,南京在新中国“一化三改”政策下对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当时工业的发展,南京工业出现“一起”。1958年,市场钢铁需求促使“大炼钢铁”政策的出台,“大跃进”的发展政策促进了钢铁工业劳动力、原料、投资等因素的变化,但由于技术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导致运动的失败,这一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随之来临。政策未尊重工业发展规律导致失败,南京工业经历第“一落”。1961年,南京工业贯彻“八字方针”,工业生产得到发展,经历第“二起”。而“文化大革命”运动又让南京工业经历建国后前30年的第“二落”。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面向国内国际,尊重经济规律,发挥市场作用,政策为工业发展保驾护航,南京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88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省市政府共同建设,1991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条件,高科技产业成为南京的新兴产业。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为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政策导向,南京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发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图11 南京交通条件发展变化历史事件图

再以交通为例。交通是非常重要的区位因素,历史上交通区位的变迁导致城市兴衰的案例很多。如图11,历史上南京的繁华依赖于长江,上世纪初开始,北方的煤炭可通过运河、长江运抵南京,保障了南京工业发展的能源需求。1908年沪宁铁路的通车加强了其与上海及国际的联系,1911年津浦铁路的通车为其输送来了北方的能源和物资,并使其成为南北物资转运的中心,为工业发展带来契机,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的通车为其发展进一步增添了活力,1978年鲁宁输油管道和南京油港的建成为其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石化基地提供了基础。1984年外贸港和2005年集装箱码头的建成促进了其外向型工业的发展,1997年禄口机场启用增强了临空型工业发展的动力,2010年以来,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沪汉蓉高铁、宁杭高铁、宁安高铁、宁启复线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和全国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也必将对其工业发展带来更有利的影响。

除以上三点,通过对城市工业发展历程的梳理还可以挖掘出更多蕴含工业发展原理的教学资源。如一些工厂企业从兴起到消失历时很短,可能是区位选择的失误,也可能是区位因素在迅速发生变化。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发展起来的一些家电产业,许多昙花一现,可以对这些案例作分析与评价。早期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可作为传统工业区来分析,工业的转型升级是传统工业存在问题的解决,也是技术进步在工业发展方面的表现。如南京钢铁、化学工业分布的长江沿岸地区就是传统工业区,其转型发展和污染控制问题已提上“十三五”规划日程。城市中的开发区是新工业区,其发展具有新工业区的特点,可以在“新工业区”的区位分析中使用南京各开发区的案例。作为新工业区的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则有更多分析内涵和地理教学价值。

不同时代的工业有不同时代的特征,无不与不同时期的区位因素特征有关。利用城市工业发展历程开展地理教学可以拓宽和加深地理教学资源获取途径,丰富乡土性地理教学资源,从“生活中的地理”角度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地理教学的厚重感,有助于开展乡土教育和历史使命教育。

注释:

①“铔”为化学元素“铵”的旧译。

② 卸甲甸,曾是项羽解盔甲休息之地,故名。

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具体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

④ 部分资料来自相关公司企业或政府部门网站。

[1-4] [9] [13-14] [16-18] [20-21] [23] [24-30][36] 夏蓓,顾攀.南京百年城市史:1912~2012.工农业卷[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5-8][19] 叶兆言,卢海鸣,韩文宁.老照片•南京旧影[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10] 宗玉梅,林乘东.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工业政策初探[J].民国档案,1994,(2):84-90.

[11] 薛冰.南京城市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5.

[12](民国)南京市市政府秘书处.新南京[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15](民国)书报简讯社.南京概况(秘密)[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22] 蒋赞初.南京史话(上)[M].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5.

[31] 南京日报记者.南京工业:华彩30年,跃升100倍! [N].南京日报,2008-12-01(A04).

[32] 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http://www.njdpc.gov. cn/jcck/ztzl/201110/t20111011_168575.html, 2011-10-11, 2016-04-12.

[33] 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EB/OL]. http://www.nanjing.gov.cn/njszf/ szf/201202/t20120207_1176730.html,2011-12-31,2016-04-12.

[34] 中共南京市委.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2016-01-04(A01).

[35] 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南京日报,2016-05-06(A01).

(责任编校:方琦)

*资助项目: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师范生教学技能目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2015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地理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建设项目;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2015年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HGE2015A04)。

猜你喜欢
南京工业发展
“南京不会忘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工业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南京·九间堂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