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游学活动

2016-09-23 07:28陆莉湘
地理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竹海游学活动

陆莉湘

(常州市北环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17)

浅谈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游学活动

陆莉湘

(常州市北环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17)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业压力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依据课程理念创设的地理游学活动,融合统整多学科元素,以明确的主题、生动的体验、完整的系列,完善现有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空间,优化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课程;游学活动;地理

一、游学活动的背景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1992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与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常州市北环中学“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机会,让每个教师都拥有创新的舞台,让每个家庭都拥有回报的欢乐”的办学理念,需要构建以“和”为主要线索,以“美”为过程的系列课程,促进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品行的健康发展。

而当下地理学习的内容依旧是地理课本,地理课程实施的主战场依旧是课堂,能否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设更灵活、更开放、更有用的课程方案呢?笔者就“游学活动”这一主题进行了一些尝试。

二、游学活动的概念

游学 (Study Abroad),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中国古有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弟子的学识,培养弟子的品质,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本文所叙述的游学活动概念,是以在校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结合语文、地理、历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体育等学科,创设出符合本校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因此与常规意义上的游学课程略有不同。

三、游学活动开设的意义

1.课程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课程即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切学习经验或体验;课程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本位,注重活生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的获取,注重个人知识、实践知识的学习。如果把游学活动看作是课程的一部分,那么游学活动必然具备课程的各个要素。游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倡导在“游”的过程中创设“学”的情境体验。

2.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游学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强行灌输。游学活动中赋予“学”鲜活而生动的载体“游”,学习的场所不仅可以是教室,在网络,还可以在主题公园、博物馆、规划馆、开放公园等等。

3.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丰富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一个平台,使老师认识到自己就是拥有特殊学问和能力的人,能够创设出立足学校、基于学生的地理活动,把单纯的课程“传播”转化成一种激励学校去面对一个挑战的世界而去设计并制定属于自己的课程,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指标。[1]

四、游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主题性

游学活动的实施可以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游学活动便具备了相应的主题。如:赴南山竹海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就可以设计以“竹”为主题的游学活动,包括游竹海、赏竹海、品竹海、画竹海、忆竹海等,游学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游玩,而是赋予一些主题性活动,让学生产生“想做”的学习动机。

2.体验性

游学活动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实施的空间不在教室,这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让学生以社会人的身份进入新的领域进行学习。如南山竹海主题活动中,在行游竹海、鉴赏竹海、品味竹海、笔画竹海、宣讲竹海等活动时,学生需要格外多地用眼、用腿、用脑,种种体验性的活动话题更彰显学生与人交往、为人处世、性格爱好等不易观察的特征,故游学活动因其设计而使学生具有体验性的活动过程。

3.系列性

系列性的游学活动设计,需要的是前瞻性的课程设计理念,需要作为课程实施者全盘性地思考与建设。这样系列性游学活动带有明确的主题、明确的活动指向,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如,由近及远的主题设计,可以是常州环球恐龙城、武进春秋淹城、武进花博园、溧阳南山竹海等。

五、游学活动的设计案例

案例一:基于社会实践的游学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会实践每学年安排一次,时间为一天,如何让社会实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扩展德育的空间和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开展学校特色办学,深化课程文化的内涵?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基于社会实践的游学活动。

基于社会实践的游学活动涉及地理、语文、体育、美术、音乐、信息等学科。前期,由地理备课组负责“牵头”,在游学活动前设计一份具备多学科元素的游学手册,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指导学生完成前期的学习;中期,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定的分组,开展社会实践;后期,学生提交游学手册,交地理备课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一定层面的评比,全校展出或宣讲(见表1)。

表1 基于社会实践的游学活动设计

案例二:

基于校园的游学活动

校园内跑步运动是常规的活动,如果赋予其丰富的学科背景与鲜活的生活背景,让跑步变得有情境、有意义,那么跑步必然也变成学生会做、能做、想做的活动。

校园火炬模拟接力跑,以校园跑步为载体,以班级为对象,以常州、中国、世界为主题,涵盖地理、体育、语文、美术等学科开展的综合性活动。先后开展自制火炬展评、文化宣讲、知识竞赛、运动会开幕式主题文化演绎等。地理备课组在活动开展前期,绘制了模拟跑路线节点、计算了跑步节点之间的距离数,设定每人每天实际跑步公里数与模拟跑步公里数之间比例(如,跑程较短,每人每天跑1公里代表模拟跑1公里;跑程较长,每人每天1公里代表模拟跑10公里或50公里),学生利用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在校时间完成,由班级体育委员负责记录;利用校秋季运动会开幕式,每班以班级为单位向全校师生展示主题文化学习成果,同期进行知识竞赛和文化宣讲(见表2)。

表2 校园火炬接力模拟跑案例

六、基于地理游学活动的一些思考

拓宽课程的来源,进一步扩展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就其来源来说,会随社会发展、变化而拓宽。在课程中不仅存在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也会有社会生活的各种需求。[2]在地理游学活动中不断纳入与学生未来生活、未来学习有关的主题,帮助学生建立应对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本领或精神,体现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益的、对生活有用的理念。这需要教师在创设活动时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

让教师更多地参与课程决策。课程问题是关于应该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实践问题,由此,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与受教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的游学活动,其策划、组织、实施均由一线教师负责,其设计的活动基于学生,立足学校,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方向性,彰显了教师的“主体”本色。[3]如何让学生参与课程的开发,这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注意学科之间日益明显的融合态势。面对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及文化的各种压力,面对教育领域因科学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种种新变化,在对未来课程设置所作出的回答上,力图打破传统的分科,将课程内容重新加以整合,把教育与生活真正结合起来。[4]游学活动将地理、语文、体育、美术、音乐、信息等学科进行统整,通过游学活动的主题,既架起各学科之间的桥梁,又不排除各学科特性的学习内容;既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学习者的主观需要;各学科关联增多,突出课程内容中的关键性概念,消除某些无用的重复;统整课程增添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有利于新知识的引进与应用。如何统整?如何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这亦是需要长期研究的话题。

[1][2][3][4]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校:朱琳)

猜你喜欢
竹海游学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Kurixalus (Anura:Rhacophor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家乡的竹海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