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波
(浙江省北仑中学, 浙江 宁波 315800)
地理教学中的共性和个性思维培养
谢海波
(浙江省北仑中学, 浙江 宁波 315800)
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中生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辩证思维是普通高中课程应着力培养的重要目标,而在地理教学中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共性和个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重要的途径。基于此,对地理教学中的共性思维和个性思维培养进行了研究,也提出了方法和建议。
地理教学;共性;个性;思维培养
1.地理知识的共性和个性
地理知识的共性是指反映地理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如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地震、洪涝、海啸、台风、寒潮、火山喷发等都是自然灾害,它们的共性是都发生于自然界,并且会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地理知识的个性是指不同地理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如自然灾害中的地震是地球内能的突然释放;台风是热带海洋上气旋的强烈发展;寒潮是大规模冷空气的侵袭现象,它们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2.两种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思维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辩证思维)阶段。在抽象思维阶段,学习往往只反映思维对象的同一性或共性,而排除了差异性或个性,知识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割裂的。人类要想清晰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必须使思维由抽象思维上升到辩证思维。而个体的思维发展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浓缩”。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呢?笔者认为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共性和个性思维能力,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1]
3.两种思维培养的统一性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对某一地理知识的了解、理解和应用,如果是从书本中直接获得的,往往是先掌握了知识的共性,并以此为根基,了解和掌握其一般演变规律;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该知识的某些个性问题、特异征象。最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掌握该地理知识,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认为的演绎方法。如果某地理知识是学生从实践中积累而得,往往是先掌握了知识的个性,然后不断提炼和纠正,最后总结出该知识的共性。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认为的归纳方法。知识的习得总是将个性思维和共性思维融合在一起,互相交织,辩证运用,两种思维的培养是统一的整体。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片面强调某种思维的重要性,因为共性思维是基础,个性思维是升华,只有时刻意识到两者辩证思维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才会得心应手。
1.在地理概念的习得中进行培养
地理概念是地理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地理概念是内涵和外延的结合体。它反映着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因而,揭示地理概念的辩证关系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自然资源概念的学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教师活动:展示各种本地资源:1.北仑港码头的铁矿;2.北仑中学草地里的蚯蚓;3.大碶街道的龙角山泉水;4.柴桥街道农田里的稻谷;5.闪电;6.白峰街道的海边滩涂;7.宁波宝新公司的钢材;8.空气;9.九峰山的阔叶林。
教师提问:思考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不是自然资源,为什么?
学生要运用共性思维提炼概念的内涵,即自然资源的自然性(直接来自自然界)和社会性(有利于生产和生活)。基于此,4、5和7就不是自然资源了。地理概念的内涵是在撇开各种资源的差异,而对其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得到的。学生同时要运用个性思维理解概念的外延——“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和“物质和能量”,由于受认知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往往是不同的,比如自然资源的具体内容、类型划分和经济价值,铀矿现在是自然资源,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它就不可能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按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如1)、气候资源(如8)、水资源(如3)、土地资源(如6)、生物资源(如2、9)等;根据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如2、3、6、8、9)与非可再生资源(如1)两大类。自然资源概念在反映各种自然资源同一性的同时,并没有排除其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因而在实际地理概念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共性和个性思维培养,丰富概念的内涵,促使地理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各种地理概念。[2]
2.在地理原理的理解中进行培养
地理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规律,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知识。地理原理的掌握主要在于理解,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原理不少,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归纳出共性的原理,并理解其核心知识,然后通过发散思绪,再引导学生学习个性知识,如此必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热力环流知识(见图1)是自然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学生不但要理解其形成原因和过程,还要掌握其对气流和气压的影响。对于这个地理原理的核心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共性思维品质。如地表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在这过程中,地表冷热不均是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异是热力环流形成的直接原因。通过分析等压面的变化还能推导出气压分布的共性规律:P4>P3>P2>P1。正是这些宝贵的共性思维成果给后面的个性知识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石,海风与陆风、山风与谷风、城市风的学习顺理成章,三圈环流中的A和G处的气压带形成也是热力环流的结果。
图1 热力环流的发散思维
其实季风的形成原因(见图2)也是热力环流原理下的一个典型案例,海陆风是海陆热力性质随昼夜变化的结果,而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随季节变化的结果,当然热带季风气候的夏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在上述知识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个性的思维,而个性思维反过来又巩固了核心知识。
图2 季风的成因
3.在地理规律的探究中进行培养
地理规律是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是经过对无数地理现象的高度抽象、归纳而成的地理原理知识,是地理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系统。中学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地理规律,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的掌握主要在于“应用”。
地理分布规律是指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它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世界气温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①总体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②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两个是世界气温分布的共性规律,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得出共性规律。然后还要鼓励学生探究世界气温其他的分布规律:③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冬季相反;山地气温低于同纬度的平原或盆地;暖流经过海区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海区,寒流反之;④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共性思维后的个性思维,这对学生全面认识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是必要的,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必需的。
地理演变规律是指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它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4、5月在华南——6月在江淮——7、8月在东北、华北——9月南撤——10月退出大陆。但在特殊的年份,就会出现与一般规律不相吻合的规律:夏季风强时,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时,南涝北旱。如此将个性思维和共性思维融合在一起,辩证运用,学生才能将探究活动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学生才能更完整地理解身边的诸多地理现象。
1.比较的方法
比较是确定事物各种特征的异同及其关系。通过比较,有些从表面上看似差异很大的事物之间,也能看出其在本质上的共同点,而有些从表面上很相似的事物之间,也能找到它们的差异性,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趋同和求异思维。在趋同中寻共性,在求异中找个性,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共性和个性思维最主要的方法。例如人文地理中的工业区位分析(见表1)是人文地理的核心知识,而在众多的工业区位因素中往往都有一个主导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工业企业的最终布局,这个地理规律往往是有章可循的,这就是教学中的共性思维。在共性的背后还有不少充满个性的案例,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与共性规律进行比较,明晰共同点,理解不同点,让学生的思维在趋同中求异,在探究中升华。
2.变式的方法
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凸现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考,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前面提到的热力环流知识就是一个很好的变式。热力环流是本质特征,可以通过共性思维予以理解。而海陆风、山谷风、热岛和季风都是热力环流的外延表现,其学习过程是培养个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又比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分析是地理学习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特殊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其中一个教学难点。图3中的火山地貌,从旁边的等高线图中不难发现,示坡线的指向不一致,所以火山地貌可以理解为盆地地貌和山地地貌的结合体。同理,图3中的“地上河”地貌可以理解为是大山脊地貌和小山谷地貌的结合体。上述特殊地貌只是基本地貌的变式,或改变了外延,或重新进行了构架。通过变式,使学生学会掌握事物本质特征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从事物千变万化的复杂现象中,抓住本质,举一反三,使思维既深刻又灵活。
图3 两种特殊地貌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利用变式对于学生领会概念及事物的因果联系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地理事物的各种因素,并确定哪些是主要的、本质的,哪些是次要的、非本质的;利用变式也是防止扩大和缩小地理概念外延的有效方法;利用变式还可以防止学生颠倒因果关系,对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大有裨益。
3.图示的方法
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图表是指各种用以表达地理信息的图形、图像和数据统计图表。地理图表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特性和数量特征。如探究非洲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见图4)。
图4 非洲气候分布
A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和成因在世界气候类型中具有共性,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应重点掌握。而B地区,特别是C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在世界气候类型图中极具个性,不但在空间分布上不同于A地区,而且降水和气温特征也与A地区有所区别。利用地图,进行探究,找出差异(见表2),这也正是教师培养学生共性和个性思维的重要使命。
表2 非洲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比较
又例如在“地球运动”学习中,日照图的学习令人头疼。如图5所示,一个侧视图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图中有侧视图,有俯视图,也有侧俯视图,实际上是同一种情况下在不同视角的几种图像,其中中间的侧视图最具有共性,所以是教师和学生应重点分析的图像,而其他视角的图像学习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个性思维,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不同视角的转换,不但可以让学生在矛盾反思中寻求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空间感和观察能力。因而“用图说话”应该成为所有地理教师的共识。[3]
图5 不同角度的日照图
辩证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职责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共性与个性思维的培养,不但符合地理教学规律,也有利于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分清现象和本质,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于海飞,王双维,张成良.物理概念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J].物理教师:高中版,2001(6):1-3.
[2] 朱翔,刘新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3] 郑伟大.道听“图”说: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图像教学[M].浙江:宁波出版社,2012.
(责任编校:左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