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2016-09-23 08:31吕爱军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仲永丑小鸭主旨

吕爱军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吕爱军

王国维的 《人间词话》有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 ‘闹’字而境界全开。”一个“闹”字,运用通感手段,化视觉印象为听觉感受,将春色点染得十分生动,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蜂飞蝶舞、春意盎然的环境氛围。清人刘体仁云: “一 ‘闹’字,卓绝天古。”作者宋祁也因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扬名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彰显了 “闹”字的魅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僧敲月下门”中的 “敲”,都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我们也可以浓缩为一个字,这样做可以凸显教学重点,使得教学主次分明、有章可循,而且能有效地避免一些弊端,如旁逸斜出,剑走偏锋,条分缕析,面面俱到等。在研读文本时,教师根据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可以尝试从不同方面加以提炼与概括。

一、从课文主旨入手

主旨,就是作者究竟想写什么。它是一篇课文的中心所在,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目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们可以将其主旨浓缩成一个 “乐”字,以此作为教学重点。不管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留下了鲁迅童年快乐的足迹,构成了他挥之不去的甜美回忆。百草园里看似毫无情趣的的植物、动物,在鲁迅眼里都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充满了勃勃生机;美女蛇的故事,离奇曲折,引发了他的好奇心;雪地捕鸟,满足了他的游戏心理,快乐自在其中。这些给他的童年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三味书屋,在很多人看来,是单调枯燥乏味的;对于鲁迅,这里是他的另外一个乐园:有机会他可以跑出去玩,爬上花坛折蜡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趁老师读书入神,他可以在座位上做游戏、画画儿等。而老先生和蔼、博学,不太束缚孩子,也不是那么严厉,因此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和快乐的。

有人却认为,课文的主旨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我觉得是剑走偏锋,主要理由有三:一是 《朝花夕拾》是鲁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匕首;二是课文的叙述浑然一体,前后一致,不存在前褒后贬之说;三是鲁迅写作此文时,正与许广平热恋,他自然想和爱人更多地分享自己的快乐。

“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鲁迅是站在孩子角度写孩子的感受,我认为 “批判之说”是成人的错误理解,是强加给孩子的。

教学时,教师把握住 “乐”这一主旨,就能做到 “一览众山小”了。提炼和概括课文主旨,应当是教师研读文本的第一要务。主旨一现,云开雾散,教学自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二、从课文题目入手

题目,就是一篇课文的 “眼睛”。它的语言简短、凝练,其作用也是多样化,或表明线索,或概括内容,或暗示主旨,或吸引读者,或表达情感,或指出主要人物,不一而足。所以说,教师在研读课文时,对其题目可是不容小视的。《伤仲永》一文,我们就可以从题目入手,提取一个 “伤”字,以此展开教学。“伤”有哀伤、惋惜之意。课文紧紧围绕“伤”字,写了可“伤”之事,为何而 “伤”,其间流露出作者的“伤”之情,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看法。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了仲永初露时的情形,真切地刻画出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为“伤”做铺垫;然后写他的父亲贪求钱财、目光短浅和愚昧无知,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丧尽的原因,而 “泯然众人”是可悲的结局,是必然的结果,这一悲剧怎能不使人 “伤”呢?仲永的表现前后对照,可谓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鲜明地体现了 “伤”的含义。课文中让作者“伤”的人有很多:仲永父亲——“利其然也”、“不使学”;仲永——天资聪慧,却不知努力,自甘堕落;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 “宾客其父”、 “以钱币乞之”。“环境造人”,因此仲永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也有 “伤”世风之意吧。虽然 “伤”,但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讽刺谁、批评谁,而是想告诉人们: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很重要。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人要衣装,文要题装”。由此可见,课文的题目要加以重视。有些课文,教师以题目为抓手,不妨可这样提问:“为什么用这样的题目?”、“这样的题目有什么好处?”、“可否替换一个题目?”围绕课文题目而设置悬念来推进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防止教学的旁逸斜出。

三、从内容方面入手

内容,就是作者写了些什么。它是作者表达情感思想、表述观点看法的凭借,而把握课文内容是教学的第一步。 《最后一课》是一篇三千字左右的短篇小说,主旨严肃宏大,涉及的内容较多,我们不妨把教学内容浓缩成一个“变”字。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第一,课文中心人物的“变”——小弗郎士 (既是线索人物,又是提升主旨的人物)上课前和上课后的表现有哪些 “变”?然后进一步思考他为什么会 “变”(以此探讨韩麦尔,因为他是小弗郎士思想发展和成熟的一种映衬,也是课文中的重要人物)。第二,其他方方面面的“变”。

具体内容列表如下:

内容时间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气氛学生其他(镇上的人)平时最后一课

教学时,教师以写 “变”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这样就像庖丁解牛一样,不显山,不露水,慢慢地引导学生体味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不变”之心——亡国痛、民族魂和爱国情。特别是小弗郎士,他虽然贪玩、幼稚、不爱学习,但毕竟不是一个坏孩子——“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在 “变”中,小弗郎士也有 “不变”之根,所以在韩麦尔的影响、感召之下,他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怀自然就会被唤醒,进而被激发出来:“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歌唱吧”。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文字多,篇幅长,容量大,头绪多,教师如果能甄选出主干教学内容精读,就能有效避免面面俱到但也泛泛理解的随意性,或条分缕析浪费时间,从而实现把课文读深、读透的目的。

四、从线索方面入手

线索,就是贯穿课文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课文中的各个事件连成一体。抓住了线索,就能很容易地掌握课文的段落结构。 《丑小鸭》一文中比较清晰的线索就是丑小鸭的流浪经历。细细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另一条暗线,那就是一个 “痛”字:丑小鸭一路成长一路痛。在养鸭场,遭受嘲弄和虐待,丑小鸭因 “痛”“飞过篱笆逃走了”;当野鸭被猎杀,面对猎犬追击,丑小鸭因 “痛”(“我丑得连猎狗也不咬我了”)“又跑开了”。面对生命之初的“痛”,丑下鸭选择的是盲目逃跑。在农家小屋,面对鸡和猫的奚落排挤,丑小鸭因 “痛”决定 “我想还是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好。”此时的丑小鸭在“痛”中有所觉醒,对未来生活产生了朦胧的向往。特别是,它第一次看见美丽的白天鹅,有“说不出的兴奋”,此时丑小鸭开始明确了自己的成长目标。可是,命运没有眷顾这只丑小鸭,再次残酷无情地袭击了它——几乎被冻死在冰冷的湖面,让丑小鸭体味了极 “痛”。丑下鸭经历的种种 “痛”,不仅仅有身体之痛,更有心灵之痛,虽然有 “痛”相依相随,但丑小鸭始终“向着明亮那方”。如果它没有一路的 “痛”,就只会成为养鸭场里的天鹅,而无法成为翱翔于天空,享受众人赞美,内心充满幸福却又谦逊的天鹅。丑小鸭一路的 “痛”,很好地诠释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金子总会发光”等人生道理。

明线易见,暗线难得。教学时,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隐藏的另一条线,就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深入文本、解读文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经历、情感、思想及时代背景等,进而实现 “知人论世”。

五、从课文章法入手

章法,就是课文的组成结构。它是内容的呈现形式,是布局谋篇的技巧与方法。《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采取了反复穿插的章法,课文时而写眼前的事 (毕业典礼),时而回忆往事,这种交替叙述使得课文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摇曳生姿。课文记叙了作者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经过,其间穿插了 “昨天去医院看爸爸”、“赖床不起受惩罚”、“爸爸喜爱花”、“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和 “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等。在反复穿插中,我们发现,爸爸爱子之情,更甚于爱花之情;爸爸培养了英子的学习意志;爸爸锻炼了英子的生活能力。其间,英子还回忆了遇见的一些人:在宋妈看来、不跟弟弟妹妹吵嘴就是长大;在兰姨娘看来,不招妈妈生气就是长大;在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看来,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就是长大。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见。一个民歌手遇见了关关和鸣的雎鸠,于是有了诗;牛郎遇见织女,于是留下了一场凄美的爱情,以及永不褪色的神话;小英子遇见了爸爸,还有 《城南旧事》中提到的秀珍、妞儿、四眼狗……于是,她长大了。我们可以把课文中穿插的内容浓缩成一个 “遇”字,并把它作为教学重点,因为英子就是在与这些人相遇、叮咛和离别中慢慢长大的。在英子眼里,最美的就是相遇——虽然“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影子了”,但是她哀而不伤,以 《爸爸的花落了》为题是她这种情感基调的最好解读。特别是文末的点题:“爸爸的花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两句话暗示,虽然爸爸离开了人世,但是他撒在女儿心中爱的种子正在发芽、长叶,而且开出了美丽的花。

章法之美,体现了课文的变化之美。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提炼课文的表达规律,从布局谋篇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进而体会作者将文面写美、将主旨写亮的构思方法。

六、从重点词句入手

重点词句,指的是能解释课文核心意义的词句。它能体现课文特点,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出课文的核心意义。《小石潭记》一文中的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这能让我们直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那就是一个“乐”字。《文心雕龙》中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管是因景生情,还是融情于景,我们都能发现作者内心之 “乐”,何“乐”之有?“隔篁竹,如鸣佩环”——“乐”音之美;“下见小谭,水尤清冽”——“乐”水之凉;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乐”石之奇;“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乐”树之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乐”水之清;“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乐”鱼之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乐”溪之曲;“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乐”溪之幽。石潭之景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作者虽然隐隐有孤寂凄凉之情,但依然难掩他的心中之“乐”,并“记之而去”。

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有时能收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所有课文都可以浓缩为一个字,这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主旨和形式,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来选择、确定。尝试将一篇课文浓缩为一个字,这是为教师研读课文提供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路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 “聚焦”,而不至于乱 “花”渐欲迷人眼,“沉醉不知归路”。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写作此文时,笔者读到了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的那篇 《语文课该减肥了》。面对教材中一篇篇经典的课文,教师应做到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浓缩,有所侧重,这就正是语文教学的“减肥”之道吧。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外国语学校)

编辑:舍予

责任编辑:文海

小启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规范出版的要求,本刊下半年刊(含初中版、高中版、语文教育版)将统一封面设计和印刷开本,2017年起将进一步统一各版定价。

《读写月报》杂志社

2016年7月1日

更正

因总期数核对失误,本刊《语文教育版》2016年1-6月刊的总期数应分别为总第 929、932、935、938、941、944 期。

特此更正,并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读写月报》杂志社

2016年7月1日

猜你喜欢
仲永丑小鸭主旨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丑小鸭的蜕变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
想清楚再动笔
新《伤仲永》
《丑小鸭》后传
《丑小鸭》续编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
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理解与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