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琼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浸渗
杨 琼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中的影响力越来越薄弱,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语文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最重要的承传载体,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传播载体。一句话,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的重要内容——写作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性。无论什么样的写作命题,都不可能脱离人性(人类精神风貌),都会涉及到“个体生命价值”、“民族精神风貌”以至“人类精神境界”,这是作文应当呈现的文化意蕴。这些蕴含在写作文本之中的体现人们共同情感和精神体验的共鸣,是作文的生命。
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学生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中很少有传统文化的印痕。可以说,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令人不太满意的地方,值得思考和改进。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运用急需一线教师去践行。
在国外,写作教学的总体趋势是生活化、实用化。生活化趋向在日本写作教学的发展轨迹中体现得最为明显。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起了“日常生活作文运动”。美国中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是与学生的生活、学生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写作目标要求是从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强调写作是与别人交际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听众(或读者)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习向别人呼吁并且能说服别人的写作技巧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一开始不让学生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而先写观察作文,从而摆脱传统作文教学让学生重复别人思想的弊端,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周围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他让学生置身于森林、田野、果园、草地、河边这些神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直观感受周围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运用充满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这样,美就自然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灵,他们由此得到了精神的陶冶和人格的净化。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精神活动。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作文是学生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丰富学生习作的文化内涵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在中国教育界引起轰动的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而自成一家,他在作文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在星期日和节假日野游,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为作文寻觅素材。让学生不但更加热爱大自然,而且培养了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稳定持久的注意力。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课标》全新的理念成为我们日常教学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探究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文章是最富有人文性的板块,教材中的课文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负载着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那些优秀作品的精彩之处,更是作家人格的闪现。走进这些语言文字,接受它的熏陶,发现与感悟其中的人文内涵,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学生的人文品格自然得以提升。
写作教学,是表现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精神以及提升人文品格的重要途径。濡染了人文色素的作文,往往是鲜活的、独特的、明敏的、高尚的,而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又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的洗礼。一句话,舍弃了人文精神便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育便不是健全的教育。所以,我们想借助作文来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提出进行“丰富学生作文文化内涵”的课题研究。文化内涵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通过教学实践和探讨,引领学生开掘传统文化精髓,在写作教学与文化内涵的有机契合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拓宽写作教学的领域,提升写作教学的质量,形成切实可行的写作教学理论体系。同时借此过程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回归语文教学的真正面目。
为丰富学生作文的文化内涵,我们将进行四个方面的有效链接。
1.链接课堂
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写作教学过程,使写作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创作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写作、乐于写作、善于写作的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突出写作教学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建立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自由而理想的发展。总结其特征,构建多种有效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我们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唐宋诗词朗诵会、“孔子与我”演讲比赛、“性善论、性恶论”辩论赛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记述活动过程,抒写感受。又如在迎新年活动中,我们在文艺表演的基础上加入了写春联环节,学生自带笔墨纸张,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联语,学生热情高涨,气氛活跃。集作文与书法为一体,把作文教学创新实验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及软笔书法水平。
2.链接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1]要使学生写出有文化底蕴的文章,读书是必须的,而且还要读大量的文学经典,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传统文化浸润于他们的作品中。
语文文本(教材与课外读物)中的人文内涵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挖掘教材中能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人文内涵,厘清其表现特征,以其感染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目录,并且将它们分类。
第一类:儒家经典
必读:《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孝经》《弟子规》;选读:《增广贤文》。
第二类:史书
必读:《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左传》; 选读:《战国策》《公羊传》《读通鉴论》。
第三类:老庄荀韩墨孙
必读:《道德经》《庄子》《荀子》《韩非子》《墨子》《孙子兵法》;选读:《鬼谷子》《明夷待访录》。
第四类:其他子部古籍
必读:《论衡》《幼学琼林》《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
第五类:先秦文选
必读:《楚辞》《汉赋》《昭明文选》。
第六类:唐宋诗文
必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选读:《乐府诗集》《十八家诗抄》。
第七类:古典小说戏曲
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选读:《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世说新语》《金瓶梅》《西厢记》《浮生六记》《菜根谭》。
第八类:工具书,文艺理论
必读:《说文解字》《文心雕龙》《诗品》《人间词话》;选读:《书目问答》《经典常谈》《吾国与吾民》。
第九类:古代科技
必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山海经》。
第十类:宗教
必读:《楞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选读:《普贤行愿品》《华严经》《抱朴子》 [2]。
3.链接课外活动
系列课外活动能够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促成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寻求人文素材,形成一套人文精神训练序列,使作文贴近学生情感,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1)风土人情。具体包含如下内容:
序号1 2 3 4类 别民间传统节日人生礼仪习俗生活习俗行业习俗包含的具体内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婚嫁、生育、寿庆、丧葬、祭祀等服饰、饮食、居住、建房、搬迁、分家等农业、养殖业、渔民、商业等
例如春节前夕,我们以“年文化”为主要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春节期间观察风俗民情,亲身体验感受,自由作文。中国人过年,有“团圆”、“求福”、“避邪”之意,而“团圆”从深广的意义上讲就是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能够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很大原因就是团圆的意识强烈。本次作文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写出了许多清新自然、情真意切的好作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学生热爱民俗的情怀。再如,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组织学生包粽子,介绍粽子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屈原纪念活动,增强学生爱国热情,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作文。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让他们汲取到可贵的民族精神营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其他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缅怀先烈,让学生感受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重阳节到敬老院拜望老人,让学生们写出一份孝敬之心,一份和谐亲情……
(2)文物景点。主要探究其中的三大文化系列,即“历史文化”“革命文化”“自然文化”,具体包括如下景点:
序号1 2 3类 别历史文化革命文化自然文化相关景点滕王阁、西山、汪山土库、梦山等小平小道、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广场等厚田沙漠、南矶山、梅岭、赣江等
我们的家乡南昌本来就是历史文化名城,因此我们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前往南昌各大景点参观游玩,感受独有的文化。
4.链接写作教学的评价体系
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都认为教师批改作文不必精批细改,而是提倡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认为批改作文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考虑应该怎么修改,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指点,以达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和自己批改能力的目的。[3]学生具备了自我修改的能力,将会受益终身!为此,我们在平日的作文教学中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将“注重结果”的传统式作文评价方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以学生生命体验活动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将评价过程作为写作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我们为学生建立一个作文能力发展档案,它像一个成长袋,用这个成长记录袋来记录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既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写作能力是否增强,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写作能力发展的轨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建立成长记录袋,也是把学生视为一个发展的个体的具体体现。
(2)将传统的老师“一言堂”的评价模式改变为学生参与、家长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自评、互评、家长评、行家评等方法,使评价的方法、手段多样化。多重评价也促使学生主动修改习作,使写作教学获得更大的收益。高中生写完自己的作文,常常不太会仔细看,仔细修改,但是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总喜欢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喜欢挑同学的毛病,同时学习同学的优秀之处。学生们互相修改、互相评议,他们的作文水平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做教师的感觉,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灵感。
(3)改变传统的评改方式,使评语本身洋溢着人文精神,感情充沛,发挥其激励与感染作用,提高写作教学的评价效益。激励是学生向上的动力,学生作文中的每一次进步、每一处优点都应得到鼓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作文也应该不以“完文”为要求。同时,评语中要点出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并澄清模糊性认识,让学生懂得哪些是好的,哪些地方该改正,从而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写出真情实感,那么教师的评语也应让学生听到教师的心声,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作文评语的书写。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心灵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注释:
[1]于漪:《视野·思路·表现力——写作教学纵横谈》,《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年第9期,第8-10页。
[2]源自李世源博客,http://blog.sina.com.cn/cctv09。
[3]饶翠萍:《“四评结合”改作文─—由叶圣陶“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想到的》,《教学月刊》,2011年第11期,第46-48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
编辑:李运
责任编辑: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