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人_郭少棠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新亚文商书院院长)
语文教育的时代使命与动力
发言人_郭少棠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新亚文商书院院长)
语文教育既是教育的问题,也是文化的问题。所谓“知书达礼”“文以载道”,语言和文字既是文化的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创造演变成生活各个部分的记忆和表述,成为历史不可或缺的记录。文字的深化和升华,记述了思想和情感复杂的流露。
在历史漫长的道路上,语文表达的积聚反映出人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思想和情绪。当积聚的强度达到某个沸点,便会回过头来触动人类的生活,促成社会的变化。因此,语文和生活以至社会各个环节都有紧密的关系。语文是这些变化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因素。社会的进步、停滞或倒退都与这些因素有关。所以古代文明古国有活的文字传统,也有死的文字传统。中西文化都有修辞学,证明语言文字的优化一直受到重视。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更以修辞学作为其中一根支柱。现代语言学和传播学,尤其后现代的解构主义,对语言的结构与创造,已经变得多姿多彩。
语文带动社会的变革的例子很多。最为人知的是欧洲近代初期民族语言的出现。它支撑着民族国家的诞生和演变。欧洲摆脱中古拉丁文全面的控制,发展成不同国家的语文,为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德意志的马丁·路德提供自由创作的舞台。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为语文的创新和拓展铺设历史的康庄大道。
语文的生机必须与生活甚至生命的起伏紧贴在一起。语文教育需要有真正的心灵力量,更不能与生活和生命的经验脱节。语文教育既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庭、组织和社会的责任。
社会的步伐和文化的波动必会寻找语文作为表达的媒体。用传统的理想来描述,“立功、立德、立言”,功德言三者是互相关联,互相辉映。
要真正达到语文教育的改进,必须超越教育和社会内一些僵硬的或不合时宜的体制,使语文的创造和传播能够在一个更高的水平和境界中得到发展和实现。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学科的培训,无论在哲学、理论或方法上都必须与时代的步伐上呼应,甚至走在时代的前端,引导时代潮流的发展。语文既有它的历史文化传统,亦有它的时代使命。语文教育承担着继往开来的使命,不能沦为思想控制的工具,而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和创作的动力。
“有于中,形诸外”,语文教育的动力来自个人和社会本身。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慎独、诚意和修身”与“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已经不再孤立或硬性规定先后,而是纵横交错、互相牵制或共生共荣。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语文和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态体系,所以改革语文教育必须塑造一个全方位而多元化的生态环境,群策群力才有机会孕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