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河流域民歌的形态特征

2016-09-22 01:13孙四化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11
铜陵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民歌

孙四化(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1)

安徽淮河流域民歌的形态特征

孙四化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11)

按照地理环境和音乐文化的不同差异,可将安徽淮河流域的民歌分为三大区域:淮河以北平原地区的民歌、淮河以南丘陵地带民歌和皖西大别山区民歌,因三种不同地貌覆盖的地区,音乐随不同的环境、气候、语言等自然和文化因素的差异表现出多样性和明显的差异性特征。淮北平原地区的民歌是在“侉”语言基础上体现了“侉腔侉调”,具有北方音乐特点;淮河以南丘陵地带民歌是南北民歌音乐文化的杂糅区;皖西大别山区的民歌具有典型的山地音乐风格。

安徽民歌;淮河流域;歌种;音乐形态

安徽地处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 38′之间,东邻江苏、浙江,西连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与山东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1]淮河与长江横贯安徽的北部和南部,把安徽省由北向南自然的切割成三大区域,淮河以北地区、江淮地区和江南地区,这三个区域恰好在自然地貌上有着一定的差异,即淮北地区以平原为主,江淮地区是平原和山地的过渡地带——丘陵,长江以南又以山地为主。平原——丘陵——山地,这三种地形地貌在安徽从北向南的自然分布,又使得世代居住于这些地区的人们,在适应自然中逐渐形成了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文化艺术。法国著名艺术理论家丹纳认为,影响艺术产生、发展和特征的三个主要因素是种族、时代和环境,其中,环境所起的作用有时是至关重要的。丹纳的所谓环境,既指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也指社会环境。在丹纳看来,艺术和植物一样,长成什么样子,取决于其所生长的环境,也就是我国古人所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只因“水土异也”。安徽民歌就孕育于这三大地域之内,天然形成的自然地貌,历史形成的各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各地语言、风俗和音乐审美习惯的差异,这在民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本文选取淮河流域的民歌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一区域兼具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淮河以南的丘陵地带和皖西的大别山区,基本覆盖了安徽民歌的区域性特征,为此,选取这三个地区代表性民歌,以音乐形态学的视野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找出其中的异同,求出一定的基本模式,在各种作曲技术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考虑旋律、曲调、腔式、和声、对位、织体、配器、力度、密度等各方面要素统一综合起来,寻找音乐形式如何为表现一定的内容服务,[2]3以此探求安徽民歌的表现手段及其一般规律,尤其是音乐风格在形态上的具体表现,以获得对安徽民歌整体的认知。

一、淮河流域地域限定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的桐柏山北麓,自西向东流经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江都县三江营注入长江,全长约1000千米,流域达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有6.69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35.8%。安徽省的淮河流域位居淮河中游,包括阜阳、亳州、淮北、宿州、淮南、蚌埠以及六安、滁州、合肥的一部分。地理学界认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淮河穿过安徽的北部地区,淮河以北偏东一带是较为广阔的平原,被称为淮北平原,它与鲁西南、苏北、豫东南相连,其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地理风貌、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民歌等民间艺术文化与这些地方相近,明显具有北方文化的特点;淮河以南的偏东地区,长江与淮河分水岭以北,这一地区属于丘陵地带,被称为江淮丘陵,这一地区在自然环境上处于平原和山地的过渡地带,恰恰又是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处,因此,体现在民歌方面就是南北民歌的杂糅相融;安徽淮河流域的西部地区属于大别山区,包括六安市的金寨县和霍山县等地,特殊的山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产生了当地独具风格的民间歌曲。

二、皖西大别山区的民歌

(一)民歌分布与歌种

安徽淮河流域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西部、淮河南部以及江淮北部,属于霍山、金寨、六安北部的一部分区域。这个区域在地势上的特征呈西南高东北底的走向。地理环境造就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特有的生活习俗,同时造就着有别于其他地貌的文化环境,也孕育了色彩斑斓的大别山民歌。大别山民歌已被列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近年,政府及文化部门相继参与了对大别山民歌的整理、研究和传承工作。

这一地区的民歌主要有山歌、花鼓、放牛队歌、小调、门歌①、小调和各类号子(打夯号子、车水号子)等等。他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反映了居住在大别山区的人民,在生产劳动时的状态以及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风貌。

大别山区是安徽宁国除畲族外,安徽皆为汉族区,山歌重要的分布区域,主要有“靠山音”②、“寒音山歌”③、“快板山歌”、“放牛山歌”④、“震颈红”(又名“过山青”,也作挣颈红)、“慢赶牛”等。按照演唱风格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慢赶牛”和“震颈红”。这两类山歌也是流行在大别山山区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意义的山歌种类。其中“慢赶牛”流传范围广泛,北至淮南,南至安庆,西部延伸到河南东部。根据分布区域、演唱、旋律等特征的不同,“慢赶牛”又可分为三类:北路“慢赶牛”,主要分布在淮南、霍邱、寿县及附近地区;中路“慢赶牛”主要分布在金寨及附近山区;[3]54南路“慢赶牛”分布在安庆及附近地区。与“慢赶牛”一样,“震颈红”也是大别山地区最古老的民歌种类,当地人称其为“蜜蜂钻天”,广泛流行在大别山东部山区的舒城县晓天、河棚一代,约明末清初开始在除舒城之外的其他山区流传。相比“慢赶牛”,“震颈红”的覆盖面、流传范围较窄,仅局限在大别山深山区,而且近年来随着民间艺人的逐渐逝去,“震颈红”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威胁。

(二)民歌的形态特征

从现存的这一地区的民歌来看,既有历代劳动人民不断创造,代代相承至今的传统民歌,也有解放以后产生的反映现实的新民歌。如流行于金寨县的《慢赶牛》就是当地劳动人民在旧社会悲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六安、金寨、霍山等区域的《采茶歌》则是对当地采茶的劳动生活的描述;《长工苦》、《缠足苦》、《寡妇十叹》等又是劳动人民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悲情控诉。而《八月桂花遍地开》、《送歌当红》、《红军歌》等则是劳动人民颂扬革命的激情、讴歌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

这一地区的民歌,在结构上以五句式的单乐段结构居多,同时也有四句体和三句体的民歌;调式以徵调式和羽调式居多,节奏自由徐缓,拖腔悠长;歌曲音域宽广,音区较高,旋律中多出现八度及八度以上的跳进,高亢嘹亮;歌者使用真、假两种声音歌唱,情感真挚、粗旷、奔放。

如皖西民歌:《把一把苦菜当晚饭》

把一把苦菜当晚饭

(慢赶牛)

该曲为羽调式民歌,重复第四句而使结构扩大为五句体乐段。八度上行大跳形成其旋律进行的一个特色。当旋律从主音进行到三音时,上行八度大跳,接着从三音再下行到主音。由于上行八度大跳,给原本优美、嘹亮的民歌又增添了高昂、挺拔和粗犷的风格。

三、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

(一)民歌分布与歌种

安徽淮河流域的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淮河南部,淮河与长江分水岭以北。主要包括霍邱、长丰、寿县、淮南、定远、天长、明光、等市县。安徽淮河流域丘陵为由西向东延伸的狭长地带,因跨越区域较长,地貌、生态环境也有较大差异,所以文化的差异也较大,尤其表现在风俗、方言以及民歌方面。这个区域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相较太行山区而言品种更多的民歌类型,其中号子、秧歌和小调居多,局部地区有少量的山歌。安徽的秧歌有别于北方地区的秧歌,泛指农民在田间劳作,特别是插秧时候唱的歌曲,也被成为“田歌”。“丫头调”是秧歌中具有代表性的的类型。基本特点为,二句式结构,歌词常使用比兴手法,衬词使用广泛,传统歌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即先由领唱者唱,众人“和”时,将领唱者歌词重复或者变化重复领唱者所唱的第二句歌词。

如《秧歌好唱口难开》

领:秧(啊)歌子好唱口(啊)难开(呀),

白米(子呀)好吃秧(咿)难(子)栽(哎嗨哟)。和:哎咿哟呵嗨,白米(那子)好吃秧(啊)难(子)栽(啊丫头子)。

秧歌好唱口难开
(丫头调)

相传南宋时候秧歌已经开始传唱(采访中歌手一致认为南宋开始传唱,但缺少相关文献支撑),其名称来自歌曲结束之后额衬词“啊,丫头子哎!”丫头是当地民间对于未婚女子的统称,但“丫头调”歌词内容与丫头无关。“丫头调”内容多样,内容以反映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为主,部分“丫头调”讲述历史故事,也有以诉说爱情的“丫头调”。“薅草歌”也是秧歌的一种,歌唱形式与“丫头调”相似,为一领众和的歌唱形式,有别于“丫头调”的是部分歌曲歌唱中帮腔者不唱实际意义的歌词,只唱固定的衬词部分,如以“刘姐姐”“干嫂子”“姐呀小娘哉”等作为帮腔者的唱词,与“丫头调”一样,衬词中这些称谓与实际唱歌内容没有内在联系,歌词内容以爱情和劳动生活为主。

著名的“凤阳花鼓”是安徽丘陵地区民歌的代表,《凤阳歌》又是“凤阳花鼓”的代表性曲目,也是广为传唱的安徽民歌的代表,《凤阳花鼓》于明末清初流传全国,这首民歌深刻表达了凤阳人民在遭受自然灾害之后的苦难生活。这首歌曲最早收录于清代乾隆年间(1770年)编纂的戏曲集成《缀白裘》。除“凤阳花鼓”之外,丘陵地区传统民歌还有《茉莉花》、《小猫调》等、1957年,“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推出了《姑嫂对花》、《十把小扇》、《怎么不是的》、《划龙船》等优秀民歌。从民歌的色彩角度分析,东部地区民歌以幽默、轻松而风趣为主,如《怎么不是的》、《小猫调》等。西部地区的民歌高亢、嘹亮,如“慢赶牛”等。因为地域特征,部分民歌同时兼有两种以上的地域性风格特征,如在天长广为流传的《茉莉花》,其归属地就在学术界引起过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是江苏民歌的变化形式,部分学者坚持认为这首歌曲是由安徽“凤阳花鼓”的“鲜花调”演变而来,事实上,地缘关系、人口迁徙、行政关系等诸多问题都会引起一首甚至一种民歌的变迁,或是同源异流,或者互不关联,何止是扬州、凤阳如此接近,地域的归属都经历变化,一首民歌的在地域上的归属就更难纠缠了。安徽部分丘陵地区还流行花鼓灯歌,集中在淮南和寿春两县。丘陵地区的小调和山歌在霍邱地区也有较广的分布。

(二)民歌的形态特征

该地区民歌在形式上呈现多种形式民歌的交叉和共存,秧歌和舞歌的音乐特征是丘陵地区民歌特征的特色和代表,结构上以二句、四句式居多,调式以徵调式、羽调式居多,有数量较少的商调式民歌。[4]160歌曲节奏简洁,相对规整,旋律方整且平缓,音区较窄,歌唱者较少使用拖腔,以真声歌唱为主。感情细腻,律动性较强。

如凤阳民歌:《凤阳歌》,此歌系二段式歌曲,第一段是羽调式,第二段转为商调式。《凤阳歌》分为各包含4小节的四个乐句。从材料关系上看,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构成了上下两片关系的A、B两个乐段。比例结构方整、对称,词曲贴切,曲调婉转细腻。

从结构来看,《凤阳歌》有着规整的乐段结构,A乐段从第1小节至8小节,这8个小节总共有二个乐句(ab乐句),第一乐句4个小节,第二乐句也是4个小节,形成一个规整的段落,体现了对称美学特征。B乐段从13小节至20小节,第三乐句4个小节,第四乐句也是4个小节,这个乐段一开始就进入高音区,诉说着凤阳人民的苦难。歌曲速度和缓,节奏简洁,旋律起伏平稳,以级进为主,仅在第三小节出现一次6度大跳,呈现出南北音乐文化融合的典型现象。

凤阳歌

四、淮北平原地区的民歌

(一)民歌分布与歌种

安徽淮河流域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这个地区除了东北部有少数的低山丘陵外,其它地方地势辽阔平坦,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这个区域东部与江苏接壤,西部与河南接壤,南部临淮河,北部与山东接壤,包括颍上、凤台、怀远、蚌埠、怀远、凤阳、阜阳、亳州等地。由于相邻区域之间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融合,本地区民歌也显示出多样性以及交融性特征,与我国民间音乐分布的基本状况相同。安徽淮河流域平原地区的民歌也以小调、号子为主,其他民歌类型还有秧歌和风俗歌曲,部分地区有舞歌分布,个别地区(以颍上、蚌埠和五河为主)也存在少量的山歌,其中淮北地区的小调和号子以其鲜明的特色,奔放的风格特征在淮河流域平原区广为流传,如《小寡妇上坟》、《四季淮北》等小调几乎传遍整个平原地区。除了小调和号子,舞歌也是淮北平原最为流行的民歌类型。

舞歌是民间舞蹈中演唱的曲子,由于它依附于舞蹈,不具有其它民歌那样相对较强的独立性。舞歌主要产生或流行在颍上、凤台、蚌埠、凤阳和怀远等地,而花鼓灯同样也是这些地区的广为流行的民歌类型。与山地、丘陵地区的民歌不同的是,平原地区有种类较多的风俗类歌曲。通常在民俗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如婚礼歌、哭轿歌(汉族地区婚礼上演唱的一种民歌,男方花轿到女方门口后,新娘母亲唱“哭轿歌”,歌曲内容以嘱咐女儿、女婿的话为主,声音悲切,感情真挚。新娘的轿子到达新郎家门口停下,新娘再唱哭轿歌,内容多为回忆少女时代的生活和“质疑”未来的生活,边唱边把准备的礼物分赠与为新娘送行的兄弟和好友)接房歌(通常在婚礼宴会结束之后的婚礼仪式上演唱,表演者是男方雇请的民间歌手,内容以祝贺婚礼、祝福新人今后生活美满为主)、敬酒歌(婚礼仪式上由青来的歌手演唱,仪式为端着酒杯向天、地和大门边敬边唱)、撒账歌(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妻进入洞房,歌手们所唱的歌曲,唱词内容也以祝福为主,也有部分歌词幽默含蓄且包含调侃成分,通常情况下歌手在唱歌的同时还将花生、糖果、糕点、枣子、核桃等食物抛洒在空中和床上)哭嫁歌、送春歌(也叫春歌,唱春、颂春等,是民间风俗活动的一种,明末开始流传)、门歌等等,官方收集整理的民歌集《阜阳民歌三百首》中就收录了近五十首风俗类歌曲。

(二)民歌的形态特征

本区域民歌以徵调式为主、音区较低、节拍规整,旋律常出现宽广的七度大跳音程、用真声演唱,使用淮北方言或者使用中原官话演唱,歌词直白泼辣、奔放真实,小调的伴奏乐器常使用二胡、琵琶等,打击乐器使用棒子,演唱时使用瓷质碟子敲击节奏是平原地区乐器伴奏形式中较为特别的形式。

蚌埠民歌《毛主席像太阳》是商调式民歌,商调式民歌在安徽民歌中的比例较少,主要流传在江淮地区,在商调式的民歌中,大部分是由羽调式和商调式交替而产生,如:蚌埠民歌《毛主席像太阳》由羽调式转为商调式。其结构为重复性平行结构的四句体乐段,结构为a+b+a1+b1,前后两句呼应的形式。

毛主席像太阳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安徽淮河流域三个区域的民歌,我们可以看到,皖西大别山区的民歌以“慢赶牛”、“震颈红“为代表,同时分布有数量较少的采茶歌、秧歌、牧歌、门歌、小调和各类号子等民歌。由于特殊的山地环境和气候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皖西大别山民歌,它在音乐的形态上最明显的有两点:第一,地形的高山和峡谷相间,地貌起伏大,音乐旋律上的体现就是级进少,跳进多,尤其是八度及八度以上大跳多;第二,高山之上,人与人的交流不可能轻声细语,只有放开喉咙,大声喊唱,体现在音乐上就是音域宽、音区高,甚至用假声演唱。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一马平川,体现在音乐上,首先就是音区不高,节奏规整,似与北方的农田一样整齐划一;其次,受北方语言、文化和审美习惯的影响,这一区域旋律既有级进,也有小跳,偶尔也会出现七度跳进,我们知道,淮北地区属于北方方言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北侉南蛮”之说中的“北侉”,“侉”的语言体现在音乐上即是用本地语言演唱的“侉腔侉调”,而且主要用真声演唱,显得更加朴实生动;其三,音乐的结构主要以二句体的单乐段结构为主,显然属于北方音乐文化系统。淮河以南的丘陵地区是典型的南北过渡带,体现在民歌上就是,既有北方结构的二句体单乐段民歌,也有四句体单乐段的南方民歌类型;音乐旋律上既有大跳也有小跳,而《茉莉花》、《孟姜女》等小调,其音乐主要为环绕式旋律级进,又是典型的南方音乐风格;这一区域内历史悠久的《凤阳花鼓》是其代表性作品,从上述对它的音乐分析可以看出,它也是南北音乐文化融合的典型产物。

注:

①门歌:又称为锣鼓书,流行与安徽中部,东部和西部的说唱艺术形式,早期为穷人沿路乞讨时所唱的歌曲,内容为即兴创作,多表述新近发生的事情,以锣鼓或其他简易打击乐器伴奏,著名的唱段如《休丁香》《白灯记》等。

②靠山音:山歌一种,节奏自由缓慢,高亢嘹亮,结构简单,其特点为演唱中常用到闭口发声的鼻音,如“咿嗯”。

③寒音山歌:山歌的一种,曲调缓慢,低回,哀伤,内容多以描写困苦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以正面的形式抒发情感和表述人们对现实的态度。

④放牛山歌:放牛者放牧时候唱的山歌,内容多样,以反映放牧生活为主,以“猜谜”为重要特色,民间称为“打哑谜”,基本形式为一问一答或者一人问多人答,曲调简单,即兴行强,极富口语化,问答内容包括历史轶事,自然景物、人情风俗等。

[1]张理华,张群,周葆华.安徽资源环境[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武松林.流动的歌声——安徽淮河流域民歌的音乐地理学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4]戴朝庆,崔琳.安徽民歌200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Songs in Anhui:Taking Huaihe River Area for Example

Sun Si-hua
(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11,China)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culture and music,we divided the Huaihe River in Anhui folk songs into three regions,folk plains north of the Huaihe River,the Huaihe River south of the hilly areas,and Dabie Mountain area of west Anhui folk song.Three different areas folk songs have big differences.The songs of Huaihe River northern plain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the ones in Dabie Mountain area of western Anhui have a typical mountain folk music style,And the ones in the south of Huaihe River in Anhui become a fusion of north and south Chinese music culture.

Anhui folk songs;Huaihe River flows through thearea;song species;music form

J616.22

A

1672-0547(2016)02-0091-04

2016-03-18

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安徽民歌的音乐形态学分析”(SK2015A26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寿州锣鼓研究”(AHSKQ2015D92);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378)

孙四化(1980-),男,安徽寿县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作曲及理论。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淮河民歌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