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亚,孙家忠
(1.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1;2.咸宁市中心医院)
瑞舒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探讨
陈冠亚1,2,孙家忠1*
(1.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1;2.咸宁市中心医院)
目的 分析探讨瑞舒伐他汀在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时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20例,随机选取58例为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次/d,20mg/次进行治疗;另62例患者为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次/d,10mg/次进行临床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降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6周以及第12周的血脂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均有着明显的改善(P均<0.05),观察组患者血脂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在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时,能够有效的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且不良反应较低,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瑞舒伐他汀;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疗效
糖尿病作为一种以高血糖为临床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呈现上升趋势。糖尿病是由于机体缺乏胰岛素或者对胰岛素利用不足而造成的,而胰岛素又是机体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重要调控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血脂代谢异常,极易造成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及时纠正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异常,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给予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瑞舒伐他汀,有效对患者血脂异常进行了调控,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20~78岁,平均(48.27±3.23)岁。随机选取其中58例患者为对照组,另6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相似,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对比性。
1.2纳入标准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关于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3],同时TC水平高于5.18mmol/L和LDL-C高于3.37mmol/L。所有参加研究的女性患者均在治疗前采取了有效的非药物避孕措施,在治疗期间同意进行有效的非药物避孕措施。
1.3排除标准本研究排除由于药物所引起糖尿病患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以及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排除半年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脑血管疾病患者;排除3个月内发生严重创伤、感染或是实施重大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合并有恶性肿瘤疾病、白内障的患者;排除吸烟、酗酒的患者;排除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后静息坐位舒张压仍高于100mmHg和(或)收缩压高于160mmHg的患者;排除活动性肝炎以及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排除血清CK水平超过正常值3倍的患者;排除近期内应用过或一直使用肝素、甲状腺治疗药物或者其他可对血脂代谢造成影响类药物的患者;排除对研究用药过敏的患者以及有严重不良反应史的患者;排除近期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1.4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统一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包括饮食干预和在医嘱情况下口服或者皮下注射胰岛素。两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血脂控制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1次/d,20mg/次,每日晚上8点温水送服。观察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670),1次/d,10mg/次,晚上8点温水送服。以12周为一个疗程,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
1.5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6周及第12周时,对患者血脂(LDL-C、TC、TG以及HDL-C)水平进行检测,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以确定患者治疗期间的安全性。
1.6统计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指标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情况比较治疗6周和12周时,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改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情况比较±s)
同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2.3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出现腹胀、肌肉疼痛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对照组患者发生呕吐、便秘、患者局部出现皮疹各1例,不良反应率为5.2%。两组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程度均较轻,未对治疗造成影响,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脂血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合并症之一,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40%的患者合并有血脂异常的情况[3]。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密切的关注与干预,对于延缓和控制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988年,Reaven首次提出“X”综合征,其将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均归结入内[4]。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肝脏脂蛋白对于机体胰岛素的调节起到了抵抗作用,增加了血清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的增加,TC的载体是VLDL,其合成的大量增加进而导致了高甘油三脂血症。同时由于LPL活性的下降,VLDL转化为高密度脂蛋白的数量减少,造成胆固醇清除能力大幅下降。因此,高胰岛素血症可对脂质的正常代谢起到干扰作用,导致患者TG、LDL水平升高,HDL水平下降。机体内,TG具有较强的胰岛素抵抗效果,同时其还能够分解成游离的脂肪酸,后者也有着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作用,造成机体高胰岛素血症和高甘油三脂呈现恶性循环状态。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胰岛素抵抗,极易引起机体血脂代谢异常,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脂症。
2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①甘油三脂(TG)水平明显升高;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下降;③载脂蛋白B100(ApoB100)水平明显增高,而ApoAI和ApoAII水平降低;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水平与TG水平呈现正相关,当TG低于1.5mmol/L时,sdLDL-C水平不升高,但TG水平超过1.5mmol/L时,尤其是超过2.0mmol/L时,sdLDL-C的水平明显升高。
现代循证医学研究发现[5],“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强化干预功能能够有效的减缓甚至是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其不仅对于TC和LDL-C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还对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具有着明显的促进意义,进而减少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他汀类药物具有几个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其可以选择性的抑制肝脏中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降低肝脏脂蛋白生成水平;②增加机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受体的表达,导致血浆中胆固醇水平的下降;③增强机体对中间密度脂蛋白(IDL)的清除能力,促进VIDL和TG水平的下降,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进而达到调脂的效果。
阿托伐他汀临床口服给药后可迅速被吸收,1~2h内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半衰期约为2~4h,是临床中一类作用机制清晰,选择性强,疗效较为确切的低毒性降血脂药物。
瑞舒伐他汀时一种新型的他汀类药物,其作为一种具有选择性的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的还原酶抑制剂[6],分子结构与其他他汀类药物有着明显的不同。由于瑞舒伐他汀的分子结构中含有极性甲磺酰胺基的存在,使该他汀具有极强的亲水性,使其便于肝细胞摄入。同时,瑞舒伐他汀还能够通过选择性的有机阴离子转运过程而被干细胞摄入,因此具有选择性分布同时作用于HMG-CoA还原酶的特性。瑞舒伐他汀结构的相对水溶性的特性还能够使其避免在消除前需要细胞色素P450代谢的缺陷,因此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明显降低。另外瑞舒伐他汀还是具有慢结合动力学与高亲和力的HMG-CoA还原酶竞争性抑制剂,并且其对于肝脏的选择性要明显高于外周组织的选择性,瑞舒伐他汀还能够抑制凝血酶所引起的白细胞跨肠系膜小静脉迁移[5]。瑞舒伐他汀在血液中半衰期约为13~20h,并且无需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进行代谢,其生物利用率可高达20%,奠定了其强大的降脂效果。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较为稳定和理想,与临床中常用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相近,而且不良反应较低,对肝功能无影响,也无明显的转氨酶、肌酸激酶以及血肌酐升高等情况,与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多项临床试验也证实瑞舒伐他汀不具有其他种类他汀药物所常有的肝毒性,并且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无需减少服药剂量[5]。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在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时,能够有效的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且不良反应较低,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杜小宇,傅强,汪娟,等.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4):513
[2]李红梅.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9):676
[3]马博清,魏立明,霍丽梅,等.2型糖尿病的血脂代谢异常[J].中华临床医药,2002,3(13):36
[4]李光伟,李春梅,孙淑湘,等.胰岛素抵抗-遗传与环境因素致高血压的共同途径[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1
[5]毛毳颖.国产瑞舒伐他汀钙片调脂疗效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6]刘小平,李晓东.瑞舒伐他汀纠正早期糖尿病肾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房,2012,23(2):145
,E-mail:sjz300@163.com
R587.1
B
2095-4646(2016)04-0309-03
10.16751/j.cnki.2095-4646.2016.04.0309
20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