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源自不断学习总结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启业

2016-09-21 02:57许帆婷王桂根
中国石化 2016年8期
关键词:催化裂化总书记装置

□ 本刊记者 许帆婷 陈 帜 王桂根

科技创新源自不断学习总结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启业

□ 本刊记者许帆婷陈帜王桂根

杨启业:科技创新除了科技人员要有积极创新的意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科技体制的改革。我认为实现这一步比科技创新本身还难。

访谈人名片

杨启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SEI)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他长期从事炼油设计工作,先后设计、审核了100多套催化裂化装置,经济效益显著,为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拥有多项国内外专利,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6月中旬,集团公司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国内外环境和经济局势的变化,让人们迫切渴望创新,希望它成为继续发展的强大引擎,突破现实困境。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启业,请他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谈谈对创新发展的看法。

依靠创新建设科技强国

记者: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再次强调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您怎么看待创新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意义?

杨启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科学强国而奋斗》为标题,再次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吹响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

目前,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需求十分迫切。现在我们可以称为大国,但还不是强国。虽然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过去我们的高速发展靠的是资源消耗和低价的劳动力。经过全球经济危机,世界制造业重心正在转移。过去在美国看到的,都是中国产品,现在东南亚国家的产品已经输入到美国。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如果没有积极创新,想变得强大是不太可能的。

我的体会是,有些东西拿钱是买不到的。目前还有一些技术,只被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掌握,我们还做不出来。比如PC(聚碳酸酯)材料,我们还没有掌握技术。还有在飞机和汽车制造中广泛应用的碳素纤维,这种纤维重量轻、强度比铝更高,目前我们国家只能生产低端的种类,高端产品还需要花很大代价从国外购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现在中低端产品有剩余,高端产品却需要进口。

集团公司在6月中旬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就是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一步一步按照党中央要求来做的。这次大会表彰了两名科技创新功勋奖获得者、2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一批单位和项目,部署了“十三五”科技进步的规划,凸显了科技创新的地位。

记者:您认为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杨启业:科技创新除了科技人员要有积极创新的意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国家要适度放手,让科研机构、学校有科研自主权,把搞创新的人从复杂烦琐的项目申请和审批手续中解放出来。我认为实现这一步比科技创新本身还难。因为过去多年来习惯了行政干预,上面指挥下面,行政指挥科研,要想改革这个难度是最大的。

除制度改革以外,我们国家科技投入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因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要在重点领域加大投入,缩小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哪儿?我们可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攻关应该这么做,我也很有信心。

原始创新需要广开思路

记者:您一直从事催化裂化的设计研发工作,您认为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杨启业:中国石化去年催化裂化生产能力将近7000万吨,常减压2亿多吨,规模很大。在催化裂化技术方面,我们在国际上还是比较知名的。像渣油催化裂化技术方面,渣油催化裂化会产生大量热量,这一过程的取热技术就成为攻关关键。我们很多人一起努力,试验成功一种结构简单、调节灵活、安全可靠的外取热器。我们的外取热器价格低、效率高、质量好,操作条件很灵敏,外国公司很愿意使用。所以,从1991年开始销往国外,直到现在长盛不衰。

而实际上,1973年我们原本想买美国公司的取热器。他们当时就给张设计图纸,要价100万美元。在1973年,100万美元很值钱,逼得我们没办法,就自己来开发。我们开发出来的产品,比他们的要好得多。

所以,我们中国人只要下决心干事儿,不是干不出来的。本来我们要买人家的,人家卖得很贵,我们就不买他们的,自己开发,搞出来的东西比别人的更好。所以我从亲身经历来看,非常相信总书记说的话。

记者:在石油化工方面,未来科技创新的方向在哪里?

杨启业:目前,催化裂化技术发展到今天,要进步首先是催化剂的开发。催化剂开发在石科院,要实现工业化则靠我们。工程公司就是要将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研究院的成果要靠工程设计才能工业化。我们公司(SEI)在催化裂化流态化方面,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影响。目前,我们正在与高校合作,开发新的催化裂化技术,优化装置设计,将让天更蓝、水更清,降低碳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和收率。

此外,生物质能源也是有发展前途的。我国现在一年有4亿多吨秸秆,可以想办法利用这些资源生产燃料和各种化学品。这方面技术也得到了我们公司(SEI)的积极支持。

我认为,在科技创新中,要更注重原始创新。有的外国知名公司告诉我,他们发表专利的时候,实际上就代表他们已经开发了替代的、更先进的技术,不再需要这项专利了。我们过去习惯于看到外国人的专利再去搞,而他们是看到你有这项专利就不再跟风研究了,追求的是原始创新。如果要赶超世界一流,必须依靠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必须广开思路。比如现在流行的分子炼油概念。我了解到清华大学一个研究组高价购买了一个仪器,用来分析各种芳烃分子的结构和大小尺寸,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催化剂的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添加什么样的稀土元素能得到什么样的产品。

只有善于学习总结才能实现创新突破

记者:以您多年科研经验来看,能够做出科研创新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杨启业:我们工程技术达到现在这样的水平,依靠的是几十年经验的总结和艰苦的实践。当初,第一套被放大的年加工120万吨原料的催化裂化装置在齐鲁石化开工的时候,我就在现场待了两年,这两年学到了很多东西。原来我拿着资料看以为很容易,实际操作过才知道,想要干得好不是看资料就行的。那两年很辛苦,也培养了我。在总结了经验、掌握了技术后,到目前为止我参与的100多套催化裂化装置,都是一次开车成功。

我除了工作就是不断学习。而且,不光催化裂化一项,各方面我都在不断学习。以前,我不仅做过催化裂化,还做过热裂化、常减压、重整、加氢、焦化,这些都增加了我学习的机会。有机会学到各方面的知识,对我来说很多工作就比较方便,就能考虑得更周到。这个不断学习的工作经历对我帮助很大,我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记者:您是如何总结经验,从经验中学习的?

杨启业:催化裂化要不断学习,总结经验。UOP是这样,每开一次车就要有一个总结;我们也是这样。我做每一次设计会总结很多方面:烧焦烧得好不好?催化剂循环流化有没有什么问题?管道输送有没有什么问题?选用的催化剂跟设计的结构是不是匹配?什么原料的停留时间要长,什么原料的停留时间要短?

每次总结都有一个提高,新的设计就会有所改进。现在我们新做的设计,能耗就比以往低。2015年齐鲁石化第三套催化裂化装置投产。这套装置就是我们设计的,是目前能耗最低的装置。

目前催化裂化装置对设计者的要求很高,各方面都要考虑,比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等等,还要降低成本,因此要求设计人员有很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创新大会讲话中也提到,要打好基础。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催化裂化总书记装置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教你辨认枪口装置
催化裂化再生器壳体关键制造技术
倒开水辅助装置
多参数协同优化方法在催化裂化装置中的应用
中科炼化420 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一次开车成功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轰趴装置指南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