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刘 意, 马 宇, 周利晓
真菌性角膜炎流行病学、病原学分析和主要病原菌的快速检测
王敏1, 刘意1, 马宇2, 周利晓2
角膜炎/流行病学、病因学; 眼感染,真菌性/流行病学、病因学; 真菌; 细胞学技术; 细胞诊断学; 显微镜检查,共焦
真菌性角膜炎于1878年首次由Leber报告,是一种常见的、较顽固的、可致盲的角膜真菌感染,可致角膜溃疡,最终导致视力受损,严重者可引起失明。近年来,由于我国中原农业经济地区产业的崛起,加上抗生素、皮质类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真菌性角膜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有些地区已经成为角膜感染的致病菌之首[1]。对于越来越多的真菌感染,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药物却比较少,治疗棘手。因此,掌握该病的病理学特点及流行规律,建立主要致病菌的鉴定技术,将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改善其预后。现对198例临床诊断患者进行病原学分析及细胞学检查、真菌培养、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及真菌培养,为真菌性角膜炎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1.1对象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笔者医院角膜病区住院的患者,排除细菌、病毒等其他微生物的感染,经姬姆萨染色法显微镜下检查菌丝、真菌培养或新型成像检查法,三者中至少一项阳性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共198例。
1.2方法
1.2.1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易感因素、初次诊断、药物治疗史及有无角膜接触镜史。
1.2.2直接涂片镜检查法1%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日本参天公司)点3次,5 min后置开睑器,于裂隙灯下用消毒的针头刮取病灶边缘组织,均匀涂于已消毒的载玻片上,行姬姆萨染色,30 min后检查菌丝和真菌孢子。
1.2.3真菌培养法取病灶组织置于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置于25 ℃温箱孵化培养,根据菌落的特征及镜下的特点,将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在培养2~4 d后,观察真菌菌落的外观特征,镜下菌丝、孢子及菌细胞形态。
1.2.4新型成像检查法1%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点3次,5 min后置开睑器,共焦显微镜40倍水浸式圆锥物镜均匀涂上羧甲基纤维素,将镜头轻轻前移,使人工泪液与角膜病变区接触,快速记录角膜各层结构,观察其中的微生物形态,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对每张图像进行测量和分析。
1.3结果
1.3.1基本情况198例中,男性117例59.1%;女性81例(40.9%)。职业分布:农民143例(72.2%),工人21例(10.6%),学生9例(4.6%),其他25例(12.6%)(表1)。
表1 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职业分布
表中数据为n(%).
1.3.2患者的易感因素分布植物性外伤66例(33.3%),异物入眼21例(10.6%),利器伤16例(8.1%),其他(眼部手术、化学农药损伤等)8例(4.0%),无明显诱因87例(44.0%)。
1.3.3检查方法比较在检验水准α=0.05/3=0.017下,新型成像检查法与传统检查法(姬姆萨染色及真菌培养法)阳性结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合3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可以认为新型成像检查法阳性率高于传统检查法。同样,在检验水准α=0.05/3=0.017下,姬姆萨染色与真菌培养法阳性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二者的阳性率不同(表2)。
表2 各种检查方法比较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严重危害人们的生活质量[2]。本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真菌性角膜炎发病主要见于男性,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3-4]。72.2%的患者职业是农民,大多数患者都有明确的诱因,其中主要是植物性外伤如树枝、玉米叶、花生叶等。异物入眼所占的比例在本研究中也达到10.6%,这部分患者在异物入眼后都在眼科门诊就诊,并使用了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这也表明乱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也是导致真菌性角膜炎的诱因之一[5]。出现真菌性角膜炎的9位学生中,8位均表示长期佩戴眼镜,甚至佩戴过夜,长时间没有规范进行隐形眼镜清洗、护理等,这说明隐形眼镜佩戴不规范易导致真菌性角膜炎。
目前,研究表明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真菌多达56属105种[6]。我国感染性角膜炎中,超过半数的病例是由于真菌引起的,大部分地区是以镰刀菌为主,其中主要是茄病镰刀菌;其次是曲霉菌、青霉菌等[7]。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3种病原学诊断中,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诊断率最高(84.3%)。该方法可以早期诊断,且只需要短时间就可以对角膜进行全层扫描,并且为无创性检查,不需要直接接触角膜病变区,不会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角膜损伤。
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应该加强农民在农业劳动中的保护意识,必要时候采取防护眼镜。一旦发现感染性角膜炎应该选用共焦显微镜检查尽早诊断。对于基层医院,应该尽早筛查进行分流,使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处理,挽救视力。
[1]姜钊,赵桂秋,高昂,等.真菌性角膜炎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6):2686-2688.
[2]王丽娅,杨子建,张月琴,等.河南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病因学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4(3):331-333.
[3]穆红梅,皮百木,李家臣,等.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3,33(9):879-880.
[4]李慧,刘梦阳,郑红英,等.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研究[J].山东医药,2012,52(43):26-28.
[5]贺丹.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学分析及主要病原菌的快速检测[D].长春:吉林大学,2012.
[6]贺丹,万雪,高嵩,等.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学分析及鉴定[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4,34(1):19-22.
[7]鹿秀海,高彦,张莉,等.真菌性角膜炎334例的病原学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13,49(1):12-15.
(编辑:张慧茹)
2015-12-13
1.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技术系,郑州450052;
2.郑州大学 第五附属医院眼科,郑州450052
王敏(1974-)女,实验师
刘意.Email:824569815@qq.com
R322.91; R379; R771.2; R772.21
B
1672-4194(2016)02-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