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文学同行,与时代同行

2016-09-21 08:55郑润良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6年8期
关键词:评论者当代文学批评家

◎郑润良

青年批评家

批评:与文学同行,与时代同行

◎郑润良

主持人语:郑润良是这几年最为活跃的青年批评家,博客兴起时,他将自己的博客打造成了文坛消息集中点,让他研究生时的老师谭华孚先生感慨地说,“你们只要看郑润良的博客,就知道当代文学发生了什么事情。”微信火热时,他建起了“文学中国”群,将国内最优秀的一批青年作家拉在群里,促进了作家间、作家和批评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哪里有润良兄,哪里就有酒和欢笑声。同时,多年来,他在《中篇小说选刊》开设个人评论专栏,最近又再主持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栏目,不仅自己广泛阅读做评论,还组织力量对“文坛精英”进行有效的梳理。我曾说,做一个批评家只是个人的事业,但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组织和策划推出青年作家和批评家的事业上,将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业,这将有利于小环境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为此,我将润良引为知己。(周明全)

郑润良 1976年生,福建福安人,2009年获得福建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2010至2013在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现为武警福州指挥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篇小说选刊》《神剑》《贵州民族报》《人民文学》醒客APP、博客中国专栏评论家,《贵州民族报》“中国文坛精英盘点”栏目主持。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解放军报》《文学报》等核心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文章百余篇。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六届中青年作家研讨班(文学评论)学员,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福建省影视专家库成员,《中篇小说选刊》2014-2015年度优秀作品奖评委。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文学批评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职业化的写作,许多作家朋友有了新作会习惯性地寄给我,希望我做一些推介或评论,我也觉得自己有义务从这么多的作品中去辨别哪些是真正的佳作,从文学史的流脉、当前的文学格局或者作品对于作家个人的意义对它进行定位,推荐给读者。

作为评论者,我们要真正进入当代文学现场,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及时发声,在作家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甄别良莠、梳理文脉,为当代文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评论者要意识到评论并非文学作品的单纯附庸。某种意义上说,评论作品和文学作品同样参与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评论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最终都在表达我们对所处世界和时代的看法。作为评论家,他应该对当下的社会精神状况和文化空间的整体状况有清晰的认识,他才能判断哪些文艺作品是否在当下文化空间中起到有效作用,推动社会精神状况的良性发展。那些以独创性的形式深刻表现“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能够促进我们对时代与人性的深层理解的作品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身处数字化、碎片化阅读时代,纸媒包括学术刊物、评论刊物的边缘化,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但是,评论者要意识到,不管怎么边缘,它们在整个文化空间中仍然占有无可比拟的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为了扩大评论的影响力,可以尝试一些新的融入读者的方式。所以,应该积极适应新媒体,提倡和尝试更加丰富多元的批评平台和批评文体。

这些年,我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审美趣味与批评倾向,比如我在写作题材上,我更喜欢当代题材的小说。当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题材写得好也有丰富的当代意蕴,但是一方面这样的作品就我自己观察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我觉得能够正面强攻现实的作品更有意思。我觉得文学就是在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和人性的看法,当代题材面对的是变动不居的现实,面对的是“中国问题”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未知性,充满了戏剧性。我希望能够和作家们一起去观察和思考我们面临的现实,想象我们的未来。在我看来,这是最有意思的。中国作家对于改革前的中国现实已经写得很成功,也够多了,但是在面对当代现实时,很多人感觉力有未逮。另外,在写作风格上,我喜欢偏重于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更接地气,更有问题意识,当然许多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事实上都已经融入了先锋小说的技巧。我觉得批评与文学作品都在做同一件事,都在表达我们对时代、对人性,对世道人心的看法,都在想象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批评,与文学同行,与时代同行!

责任编辑:程 健

猜你喜欢
评论者当代文学批评家
网络新闻评论者的伦理责任问题及应对路径探析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讨论和研究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仲夏夜·轻时光生如夏花
新闻评论少不了科学精神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