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宋词:《鹊桥仙》([宋]秦观)

2016-09-21 15:59郭学萍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乞巧秦观鹊桥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情若是久长时

传说有一次,文采备受苏轼青睐的秦观从会稽到开封,拜见苏轼。苏轼说:“分别以来,你的文章写得更好了,近来整个都城都在传唱你的‘山抹微云的词。”秦观还没来得及高兴,苏轼接着又说:“可没想到自从分别后,你却学柳七作词。”秦观连忙辩称:“我虽然没有学问,也不至于学他。”语气之中,对柳永充满不屑。柳永自诩“白衣卿相”,他的词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尽管如此,当时的正统词人,如苏轼等却对他颇有微词,认为其词鄙俗,不能登大雅之堂,只配在街头巷尾供市民唱唱而已。虽然秦观和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出“苏门”,号称“苏门四学士”,但他的词风却不同于苏轼的豪放,其词婉约的风格,反而更接近柳永。

“鹊桥仙”是词牌名,因为欧阳修的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之句,故取名“鹊桥仙”。很显然,这首词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写的。魏晋以来,题咏这个故事的作品很多,要推陈出新,很不容易。秦观这首词,不落俗套,反弹琵琶,表达出超乎一般的爱恋主题。

首句“纤云弄巧”,一个“弄”字,意境全出。那些纤柔的云彩,变化多端,仿佛是天上仙子用七色云霞编织出的美丽锦缎,美不可言。这里的“巧”字,也是对“七夕节”的暗指,因为“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这一天,会开展各种“乞巧”活动:第一是“穿针乞巧”,方法是在月光下比赛穿七孔针,结七彩线,谁穿得越快,乞到的巧就越多;第二是“投针验巧”,方法是取井水和雨水各一半,盛在碗中,将绣花针放在水面,然后根据针在水中的影子,判断是否乞得巧慧;第三是“喜蛛应巧”,方法是在七夕晚上,将捉来的喜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清晨,根据蜘蛛结网的情况,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慧;第四是“投巧菜”,“巧菜”也就是豆芽,方法是把豆芽轻轻放在水中,让豆芽漂浮在水面上,一边投菜一边唱着古老的歌谣。

第二句的“飞星”,是指牵牛、织女二星。“传恨”,指终年不得见面的离愁别恨。这当然说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银汉”指银河,“迢迢”,形容路途遥远漫长。牛郎和织女隔着银河,终年不得见,只有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才能渡过辽阔的银河相会一次。写到这里,词人话锋一转,表达出内心的某种羡慕:在这秋风送爽、寒露初降的时刻见上一面,胜过了人间的无数恩爱。金风玉露,是指秋天的气候。诗赋家多把金风和雨露并用,如李世民《秋日》诗:“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

词的下阕,“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是情人之间,相聚相离时的一贯表现。这样的缠绵悱恻之态,让我想起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为什么》:“为什么/我可以锁住我的心/为什么/却锁不住爱和忧伤/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又想起柳永《雨霖铃》中的分别情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正因为如此,即将分开的牛郎、织女,又怎么忍心回头看喜鹊搭成的归途?“顾”在古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回头看”。不忍别,终须别,这就是爱情的美丽、哀婉之处。写到此,秦观笔锋再次一转,表现出超越时代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秦观看来,如果两个人真心相爱,即使因为种种原因,相见很难,相聚很短,都无法改变对爱情的那份执著和坚守。

写离愁别恨的诗,却能跳脱哀婉凄迷,变得如此淡然洒脱,这就让秦观的词在婉约的基调上多了一份气度。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乞巧秦观鹊桥
鹊桥仙·闹春
八月来临话七夕
《乞巧》
潭山乞巧
乞巧七夕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秦观拜师
七夕赏“鹊桥”(环球360°)
《秦观 踏莎行》
鹊桥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