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视角下的说明文教学

2016-09-21 15:30:35俞晓云张晓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霸王龙说明文恐龙

俞晓云 张晓芳

语文教学要有一定的“文体意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文体意识之所以重要,是由文体在读写中的独特功能决定的,它为写作提供编码程序,为阅读暗示解码方式。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一套对语言代码及其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文本信息传递得以畅通的保证。带着文体意识解读文本并实施的语文教学,不妨称之为“文体视角下的语文教学”。

前些日子,看到了一位特级教师《恐龙》(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从实录看,整节课目标明确,板块清晰,举重若轻的课堂驾驭能力,体现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教学功底。《恐龙》是小语教材中比较典型的说明文,有着鲜明的文体特征。随着课改的深入,随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推进与落实,《恐龙》这一类说明性文章的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越来越应体现其文体特色。如果从文体视角看上面这位特级教师的课,某些教学环节的处理就值得商榷了。

【片段一】

师: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对恐龙的情况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大约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就有了恐龙。

师:你知道恐龙生活的年代离现在十分久远。

生:我知道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在地球上就神秘地消失了。

师: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

生:我知道恐龙是卵生的。

师:恐龙虽然行走在陆地上,但它像鸟那样用蛋来繁殖自己的后代。

生:我知道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吃肉的。

师:老师告诉你,以吃植物为主的恐龙一般来说性情很温驯,而食肉的恐龙一般来说都很凶猛。

生: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

【思考一】了解文本内容,讲究说明的条理

说明文非常讲究说明的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分到合,由远及近,由浅到深,逐步阐述。《恐龙》这篇课文就有其条理性:“生活年代、环境、范围→种类、外形→亲戚→食性→繁殖方式→消失之谜”,这就是课文的说明顺序。从外形到生活习性,从存在到消失,这一顺序基本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

“片段一”是第二课时的导入环节,教师的目的是带领学生回顾第一课时所学的内容。但是,从学生的发言来看,所讲是零碎的、杂乱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内容缺乏整体的了解,对课文的说明顺序更是毫无概念。也许,第一课时并非这位特级教师所教,但是当课堂上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有必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让学生对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形成清晰的概念。

【片段二】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写了几种恐龙。请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生读、画)

生:课文总共写了七种恐龙: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霸王龙、鱼龙和翼龙。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它们不属于恐龙。

师:亲戚,就是跟这个家族有点血缘关系的人,像我们的舅舅、舅妈。准确地说,他们还不属于这个家庭的成员。看来,课文写了五种恐龙,此外还介绍了恐龙的两个亲戚。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恐龙的形态是千奇百怪的。课文描述的这五种恐龙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先把描写这五种恐龙形态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再细细地朗读、品味,最好能用一两个词简要的概括每种恐龙的特点。(生读、品味)

【思考二】把握文本结构,尊重说明的逻辑

典型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理清结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恐龙》这篇文章的确介绍了五种恐龙,但是了解了文本的结构,教师就应该发现,对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的介绍是在说明恐龙种类、形态的第二自然段出现的,而对霸王龙的介绍则是出现在说明恐龙生活习性的第五自然段。细细研读,会发现,第二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段落,总起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直接告诉读者,这一自然段是在介绍恐龙的种类和形态,一个“更”字说明,作者重在介绍恐龙的形态,而“千奇百怪”这个词,则揭示了恐龙形态的共同特征,那就是“奇怪”。后面列举的四种恐龙: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作者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的方法都是为了体现它们形态的“千奇百怪”。作者在这里很讲究选材,恐龙的种类很多,但他挑的四种恐龙都是在形态上极具特色的,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几种恐龙的样子,而是紧扣他的总起句中的关键词“千奇百怪”。也正因为这样,作者在这里没有写恐龙界有名的霸王龙,而是放到后面写恐龙食性的时候才用到这一素材,虽然有对霸王龙牙齿样子的描述,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恐龙的肉食特性。由此可见,作者对自己要写什么,怎么来写有着细致的考虑。

有些教师教学时,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会将文本内容变序、重组,但说明文教学因其文体的特殊性,这种方法应慎用。我们来看“片段二”中的教学语言:“恐龙的形态是千奇百怪的。课文描述的这五种恐龙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先把描写这五种恐龙形态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再细细地朗读、品味。”很明显,教师把课文中对霸王龙的介绍也纳入了“形态千奇百怪”这一范畴。基于这样的理解,在后面的教学里,教师还引导学生发现“这几种恐龙都是根据它们的外形特点来起名字的”。而实际上,“霸王龙”并非以外形特点命名,这个名字应是与它的肉食特性相关的。教师将霸王龙和其余四种恐龙放在一起组织教学,这就打乱了说明文的内在逻辑性,而逻辑性恰恰是说明文的重要文体特征。

【片段三】

师:(出示图片)在这五种恐龙中,你最喜欢哪种恐龙?能不能抓住它的形态特点,按照下列句式给大家介绍一下?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要把描述这种恐龙的句子读熟、记住。自己先练读。(生练读,师出示)

我是 龙,我长得 (什么样)

(生练说,然后选三个同学到台上介绍)

师:先说你是什么龙,再说你长得什么样,最后也可以适当介绍你的威力或者本领。

生:我是雷龙。……

师:介绍得很清楚。如果一边介绍,一边做一些动作,我想会更精彩。下面的两位可要注意了。

生:大家好,我是三角龙。……

师:这就叫绘声绘色。

生:我是霸王龙。……

师:这三种恐龙大家都不要轻易去惹它们,一个能压死你,一个能吓死你,一个可以咬死你。(生大笑)

【思考三】研究表达方式,运用说明的方法

“说明”是说明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用言简意明的文字,准确地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小学阶段的说明性文章里已经使用了很多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等。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认识不能仅止于“贴标签”,结合文本真正读懂说明方法的作用并能恰当运用才是最终目的。

教师在“片段三”的教学前,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这三种说明方法介绍恐龙外形特点的好处。在“片段三”之后的教学环节,教师出示一组课外的恐龙图片,让学生选择一种介绍。一位学生发言后,教师发现学生没有很好地运用文中的说明方法,就示范介绍一种恐龙,再一次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方法,并要求学生介绍时也运用这些方法。

为什么学生介绍课外的恐龙时不能很好地运用之前学习到的说明方法,是因为用文体视角来看这堂课,“片段三”的教学力使得还不够。“片段三”中,教师让学生用“我是 龙,我长得 (什么样)”的句式,介绍恐龙的形态特征。学生兴致盎然,转换角色,内化了文中的语言。但是,在这一环节,教师之前的要求也好,之后的评价也好,都只关注了说的内容,而没有关注说的方法。“体会文中说明方法”“转换角色介绍恐龙”“运用说明方法介绍恐龙”,这三个教学环节应该指向同一个教学目标——说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但由于中间一个环节弱化了这一目标,学习链中断了,只能通过教师的示范重新建立联系。

说明文有着很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小学语文教学不需要教给学生系统的文体知识,但对于《恐龙》这一类有着鲜明文体特色的课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教学实施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文体意识,文体视角下的说明文教学必将是有序、有理、有效的。

(作者单位: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教研室、

无锡惠山小学)

猜你喜欢
霸王龙说明文恐龙
说明文阅读专练
我是霸王龙
放生一只霸王龙
好冷啊,霸王龙灭绝了
霸王龙
恐龙笨笨
说明文写作注意事项
恐龙跑的快吗?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恐龙大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