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如何捍卫百姓“保命钱
3月28日,国务院公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5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意味着“保命钱”准备金纳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这实际上也优化了社会保险资金的制度环境。有法可依,“保命钱”才能保得住。
究竟社保基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基金,它的大规模入市对于普通人的养老金利弊如何?事关老百姓的“保命钱”、“养老钱”,又该如何做到保值增值?
1.5万亿社保投资将“有规可依”
尽管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社保基金)建立于2000年,截至2015年12月底基金规模已达15085.92亿元,但十几年来管理依据只是部门规章,即财政部、人社部联合颁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保基金发展。此次出台《条例》对于社保基金规范管理和保值增值可谓意义深远。
社会保障基金与社会保险基金名称上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资本划转、基金投资收益和以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构成,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而后者资金主要来自单位和个人缴费,用于五险待遇的当期发放。
然而两者又有着密切关系,社保基金对于社会保险基金而言,将扮演保障者、护航者的角色,当后者未来遭遇支出压力时,前者就能及时进行输血。如果说社会保险资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社会保障基金就相当于老百姓“保命钱”的准备金。《条例》的颁布,意味着“保命钱”准备金纳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这实际上也优化了社会保险资金的制度环境。有法可依,“保命钱”才能保得住。从这个角度说,《条例》的实施将有望重塑公众对于社会保险的信心,因为有社保基金兜底,公众不用再担心今后领不到养老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险资金了。
同时,《条例》还将成为社保降费的“推动者”。自中央明确要降低社保费率为企业和个人减负以来,到目前超过12个省市相继出台文件下调社保费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只集中于工伤、失业、生育三大险种,对医疗尤其是养老保险费率没有触及,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国资划拨补缺口,地方不敢降低这两种费率。
这次《条例》明确提出国资将划转社保基金,为进一步降低费率提供了法律依据,换句话说,有利于加快社保降费的效率。国资划转无疑能为社保基金提供充足“弹药”,社保降费就能迈出更大的脚步,企业和个人负费就有望真正减轻,也能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大活力。
另外,《条例》还将对社保基金投资运营起到规范作用,同时还能为养老金投资探路。虽然社保基金蛋糕越来越大,2015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达15.14%,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公告显示社保基金自营指数化投资的标的范围较窄,2010年到2013年相关投资组合亏损近70亿元;再如社保资金曾被挪用等。
《条例》还对社保基金投资如何防范风险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有利于规避投资风险和监管风险。而且,由于社保基金投资范围相对较大,如果安全有保障,收益情况好,也为今后养老金扩大投资积累了经验。总之,《条例》的价值不仅在于规范社保基金投资与管理,而且对于社会保险基金、公众等也有多重意义。
养老金入市迈出关键一步
《条例》的消息一公布,就有专家指出,这不仅意味着掌管着近两万亿元资产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终于可以有法可依地运营人民的“养命钱”,而且也意味着,养老金借道社保入市迈出了重要一步。
去年8月,官方曾发布投资指导方针,允许地方养老金投资于更大范围的高风险资产,股票和股票总净资产的最高比例定为30%。分析认为,随着《条例》的颁布,养老金增量资金投资二级市场,从操作层面来看已指日可待。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前官方渠道已经发布消息,不能将养老金买入A股看成是“政策救市”。养老金是风险厌恶型,且追求高度安全性的稳健资金,在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上,不会太激进。“增量资金确实会有,对市场也是正面的信心激励,但不能夸大解读”,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
A股市场在2015年全年和2016年初的过山车式的行情下,已基本上完成了“去泡沫化”、“去杠杆化”的进程,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已基本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因此,未来无论是社保基金,还是养老基金,其逐渐入市的策略,都在情理范围之内。
从长远角度考虑,随着社保基金和养老基金入市步伐的加快,在给股市带来流动性资金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机构投资者的整体占比,从而增强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整体影响力,利于将价值投资的理念注入至市场之中,使得整个市场投资逐步趋于理性。
同时,社保基金的入市增加了其投资运用渠道,有利于其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的目的。从改革角度出发,社保基金作为一个“航母”级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并不是简单的资金堆积,其规模经济的要求,将会促进证券市场深层次的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
目前,推动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培育壮大机构投资者已成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项重点任务。根据国务院去年发布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基本养老基金投资股市的上限为30%。按养老金委托投资运营资金约2万亿元规模测试,最多大概有6000亿元资金可入市。目前A股蓝筹股估值仍然处于历史底部区域,正是长期资金入场的最好时机。长期资金入市,将是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保障“养命钱”保值增值
其实,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不管《条例》的意义有多大,也不管养老金入市的前景有多美,他们最关心的仍是“保命钱”、“养老钱”如何保险甚至是有“保障”。这笔钱到底该如何管理投资才能够在日常管理中不至于只是“保存”,还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养老基金收支缺口也愈加明显。
为了弥补养老金缺口,中国于2000年设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专门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草案)》,意味着中国将从“立法”层面保障百姓“养命钱”保值增值,对社保基金管理基金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是一个促进,在全国社保基金的层面上形成统一的管理,特别在投资、运行这方面有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在审计、监督、风险防控等方面。这对社保基金健康和规范运行、风险控制以及将来如何使用都有很好的帮助。
草案指出,全国社保基金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资本划转、基金投资收益等资金构成。投资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应当科学配置经国务院批准的固定收益类、股票类和未上市股权类等资产。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指出,社保基金来源的多元化有助于弥补社保资金的缺口,但基本的原则是要保障基金的绝对安全,不能让老百姓的养老钱受到损失,社保基金是“养老钱”,这一部分运行的安全以及对风险的防控始终是大家关心的事情也是政府所重视的一项工作。通过制度的建设和规范化的管理,在风险控制方面也有了规定,有助于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行中的风险防控。
总之,社保基金入市要有收益,更要所有人有足够的安全感。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为进一步降低社保费率提供了法律依据。近期,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等地相继宣布下调社保费率,引发广泛关注。这一轮降费率,将为企业带来多少“降成本”利好?百姓社保待遇是否受到影响?不少地方社保金收支矛盾本已突出,“减收”同时如何确保社保制度安全运行?
降成本:对企业有多少实质利好
日门(江西)建材有限公司财务经理罗思对企业人力成本之重颇有体会:公司员工300余名,每月要缴纳社保16万元,员工拿6000元工资,公司还额外缴4000元“五险一金”。
福建厦门安井食品公司社保专员许小其却感受到了企业减负的点滴进展。他算了一笔账:去年10月,当地降低工伤保险费率,企业一年节省约24.6万元;今年年初,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可节省43.5万元;3月,降低医疗保险缴费费率,一年节省72.1万元。“虽然是‘小步走’,但为企业降负落到了实处。”
这是近期各地新一轮降低社保费率的缩影。上海、广东、天津、浙江、福建、云南、甘肃等地陆续出台“降费”政策,一些地方还启动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合并实施。
目前,我国职工社保“五险”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类。“一金”即住房公积金。
上海于3月21日宣布调整单位缴费部分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率,社会保险费率总水平从此前的45.5%下调到43%。
广东在此前下调养老保险费率的基础上,近期还宣布下调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单位费率。
北京近期公布相关通知将工伤保险费率由最高2%调整为最高1.9%。
这是根据中央部署,为企业“降成本”采取的实质性举措。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要求下调社保费率,涉及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现在,占据社保缴费“大头”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降费率也在地方有所动作。
今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表示,“五险一金”从总体上看还是有适当调整的空间,各地情况不同。社会保障基金是充裕的,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框架下,可以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阶段性地、适当地下调“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
中智人力资本调研中心对数万家企业进行的2015年福利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去年投入的以“五险一金”为主体的法定人均福利成本约为23052元,福利总成本约占企业人工成本的23%。
而人社部2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社会保险五险费率合计为39.25%。
为了降低用工成本从沿海城市搬迁到中部地区的江西森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伟发现,人工成本依然不低。“现行社保费率下,每位员工的社保费初步算约900元,占到员工工资成本的40%。”
此次降低费率,能为企业带来多大实质性利好?
据上海测算,企业社保费率降低2.5个百分点,2016年全年可减轻企业负担约135亿元。而广东则明确,到今年年底,将为全省企业减轻社会保险费(含住房公积金)约350亿元。厦门地税部门预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减负政策将为全市用人单位减轻超过18亿元成本。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目前企业面临一定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降低企业的单位缴费费率来降低企业成本,是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说。
保待遇:降费率如何不成降待遇
企业社保负担降低,职工社保待遇是否受到影响,这是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问题。
记者在降低费率的多地采访发现,包括上海、广东、厦门等地均表示,降低费率的决定是在基金可以承受的基础上经过精密计算得出的,不会影响居民待遇。一些地方此前就降低过养老保险等社保费率,在降费率后依然保持了养老金等待遇的连增。
广东省社保基金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到2015年年末,广东省社保基金滚存余额9591亿元,占全国七分之一。目前,广东的社保基金比较充裕,这也是下调费率的基础,绝不会以牺牲养老待遇来换取费率下调。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祝平说,以养老金为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注重代际平衡。从个人看,个人待遇主要取决于职工本人退休时上一年的社会平均工资以及本人平均缴费工资、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储存额等因素。个人退休后的待遇增长,则主要考虑物价增长水平和社会平均工资的增幅,“下调企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会对养老金待遇确定和增长因素产生影响,因此也不会影响参保人员的个人养老金待遇水平”。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权衡说,征缴和发放养老金事实上并非是“完全挂钩”的,属于收支两条线,这也就意味着单位缴费部分的下调并不与居民的养老金待遇发生直接的联系。居民领取的养老金是由多个因素综合决定的,即使基金每年有一定的收入减少,依然可以承受,也不会影响到职工权益。
再如医保金。据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主要取决于个人账户计入标准、门急诊自负段标准、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等。因此,即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部分费率下调,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仍可能有适当提高。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胡苏云说,养老金、医保等待遇早已在《社会保险法》等对其计算方式有明确的规定,“绝对不会少”。从历年的经验来看,如果“池子”里的钱不够的话,政府会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足额发放,不可能少发或者不发。
另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2013年10月,上海就曾在确保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受影响、社保基金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调整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中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保费率水平,总体费率下调2.5个百分点。
此后上海连年上调了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标准,启动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小城镇医疗保险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39万元。
事实上,中央已经给公众吃下“定心丸”。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报告中说,各地要切实负起责任,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这意味着,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今年将迎来“十二连涨”。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说,降低社保费率,意在为企业降成本,但不能降参保职工的待遇。未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成本的变化,各项社保待遇还将逐步提高。
防风险:社保“底线”如何筑牢
当前,不少地方老龄化程度加剧,各项社保待遇刚性提高,社保基金收支压力较大。在此情形下降低费率水平,是否会影响到社保金安全运行?
赵祝平说,进一步降低职工社会保险费率,是经过严密测算和认真研究的,是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可承受范围内。不管是从近期还是长远看,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进一步降低费率后,基金的安全仍然是有保障的。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10项社保基金收入3000多亿元,支出2800多亿元,当年收支结余400多亿元,累积结余3000多亿元。赵祝平表示,目前上海职工社保基金收支情况较好,有一定的积累且年度有结余。
记者采访了解到,2012年,广东就将1000亿元社保基金余额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每年的收益率都在10%左右,2015年达15.14%,不存在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情况。
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养老金运行正面临严峻考验。比如,尽管有高额国家补贴,但黑龙江省2015年养老金缺口依然比上年扩大,将在200亿元以上。目前黑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抚养比已达1.16:1,这意味着1.16名在职职工就要养1名退休职工。仅靠黑龙江省自身,养老保险费率下调已难有空间。
再如,江西省上半年养老保险如剔除一次性收入,全省当期出现缺口的县(市、区)有近30个。景德镇市社保中心办公室主任张建平说,景德镇市养老金支付一直有缺口,去年1月和今年1月的支付,是省里提前划转了中央转移支付7亿多元,否则很难支付。
“适当降低社保费率,必须建立在确保社保基金长期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否则就会‘摁下葫芦起了瓢’,顾此失彼,得不偿失。”金维刚表示。
专家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保基金预警、储备和保值增值机制,扩大职工社保的覆盖面,加强社保费的征缴和基金管理,加大财政、国资等对社保基金的支持力度,以增强社保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此前介绍,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覆盖8.5亿人,距离10亿人的应覆盖目标还有15%左右的空间。
国家正在出台各种措施日益完善社保政策,老百姓的保障也越来越坚实,但仍然有人不愿意或者没有缴社保。一边担忧未来的养老问题,一边又放弃制度提供的保障,这种怪现象为何发生?
3800万人中断社保是何兆头
人社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截止2013年已累计有3800万人中断了缴社保,意味着有23%的工作者中断缴费,该数据占城镇职工参保的一成还多。表面看,弃保纯属个人行为,但影响的却是整个社保体系,造成了养老金空账压力加剧。
专家指出,3800万人中断缴纳社保,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标志着国家信用正面临挑战。其中是担忧、是恐惧、是焦虑、还是缴不起?无论如何,有一成多人退出了。如果持这种想法的人越来越多,养老金的空账压力无疑将加剧。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中断社保的问题非常凸显。来自湖南的胡女士今年55岁,在广州打工19年,其间一共买了10年的社保,本想着明年就退休回老家,但经过多方打听后发现,她根本无法在广州退休。
“我现在有三种选择,一是中断社保,仅保留个人账户内缴纳的资金和利息回老家;二是根据老家的政策,把现有的保险关系转移过去,但社会统筹部分无法转移,只能转移个人账户的资金,则需重新在当地购买社会保险;三是继续在广州工作,直到交够15年的社会保险。”近日,胡女士无奈地表示,她缴纳的社会保险年限比较长,所以还在犹豫是否中断,但自己认识的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回老家,大都选择了中断社保。
社保一旦中断,也就意味着已达退休年龄的胡女士或因参保年限不够而无法领取退休金。
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表示,未来的几年内,退休年龄够了却因参保年限不满而无法退休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同时,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工作人口在缴纳社保方面的选择倾向,中断或者工作之初就放弃缴纳社保的现象将会增多。
“中断缴纳社保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参保年限已满15年后中断社保,待到退休年龄后直接领取养老金;另外一种情况则是缴纳年限未满15年,暂时中断或者彻底中断缴纳社保的行为。”中国人保研究员崔鹏表示,中断缴纳社保主要集中在三类人群:一是下岗失业人员,这类人群大都属于被动中断;二是小微企业员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给员工缴纳社保;三是流动性比较大的务工人员。
据了解,个人一旦中断社保,根据各地的不同政策,买房买车都将受到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中断期间的个人账户未有资金进入,计算养老金时会有亏损。
弃保或断缴背后有何隐情
一边是务工人员为养老所愁,一边是断缴或主动不参保,为何如此矛盾?在这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劳动者弃保:还是想把钱都揣在自己口袋里。
高收入人群不愿交社保。工资较高的员工对社保兴趣不大,部分高管在入职时会向企业表示,自己已经购买商业保险,企业能否不为其缴纳社保,因为在养老金领取上,社会平均工资会作为一个重要参数,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投保越高相对越吃亏。“很多高管并不希望公司为其缴纳养老金,因为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对他们来说无足轻重,他们靠的是储蓄、投资等”某公司人力总监表示。另外,延迟退休的政策实施也是一大影响,延迟退休实质是延迟领取养老金,很多收入较高的员工,认为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几乎没有作用,他们靠的是储蓄、靠投资养老。
初入职场的低收入者对社保“无所谓”。上述人力总监介绍,上述公司30岁以上的固定员工对于缴纳养老保险普遍比较在意,对他们来说,在职时拿着不高的工资,意味着退休后主要依靠养老金生活。但对于有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由于他们身体更健康,距离退休还很遥远,同时个人现阶段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承受租房等开支压力,因此对于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更在意当下能拿到多少钱。
农民工为了每月多拿钱放弃社保。据人社部门透露,在一些流动性较强的行业,一些农民工也有不愿参保的现象。如农民工群体在A城市做几年然后转去B城市,是很常见的事。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农民工最后只能拿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的结余,社会统筹部分将全部留给原城市,等于白做贡献。所以会有一部分人干脆要求老板不交社保,直接把本来要缴社保的费用全部打包到工资里一起发。
出租车司机很少有社保。出租车司机只是出租车公司的普通雇员,和其他任何公司的雇员并无两样。但现在的事实是,出租车司机每个月要缴纳高昂的份儿钱,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保证金、修车费等等,这些都需要出租车司机自掏腰包。因为劳动力过剩,使得出租车公司越来越有话语权,反正就得交这么多钱,你不想干就走人,有的是人等着干。出租车是私人挂靠单位,所以司机根本没有社保,只有公营公司的出租车司机有社保医保,一般私人挂靠的想交社保,公司那部分也要自己出。
除此之外,一部分劳动者认为社保资金缺口严重、入不敷出,担心社保今后无法兑现,“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只有钱在自己手里最踏实。”有人如此担忧道。
用人单位“夹心”:政府规定交,员工要折现。
不缴社保或者弃保也有一部分原因在用人单位身上。毕竟它们是缴纳社保的重要主体。根据《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申请办理社保登记并申报缴纳社保费。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保费的,由社保经办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补足,并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
然而,有部分企业却频频遭遇员工要求不买社保、直接折现的情况。其实,夹在政府和员工之间,企业也很苦恼。
福建闽威水产实业有限公司一位雷姓负责人说,现在企业形势不太好,企业员工流动性很强,由于社保没有办法顺利接转,员工大多不愿意交纳社保,而是希望直接把钱发到他们手上。“企业也很为难,不交违法,交了员工其实很多也享受不到。”
广东省中山市霞湖世家服饰有限公司总裁郭长棋经营了二十多年的服装制衣生产。“现在很多工人都不愿意交社保,要把钱直接拿到手上。甚至还有工人说如果要交社保的话,就不来工厂上班了。站在工人的角度这也可以理解,他们一个月2000多块钱工资,再扣去200多元社保,最后剩下可支配的就不多了。”
郭长棋说:“我和工人们说,你们交社保,企业交的那部分比你们交得多,企业都愿意承担了,为什么你们不愿意交呢?可工人们认为,养老金就像一个饼,画饼难充饥,交给政府不如握在手里。交社保,工人不乐意;不交社保,劳动监察部门来查我又违法,我给夹在中间。”
据了解,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短工化的现象异常突出,部分劳动者以短工、零工的方式维持生计,就业不稳定。这部分员工实质上处于无社保的状态。
部分企业主坦言,员工的社保对企业而言也是一个承重的负担,在员工流动性很强的情况下,如果员工不愿意缴纳社保,企业一般不会为员工持续缴纳社保,“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
拿什么拯救对社保的信心
其实,在弃保和断缴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老百姓对社保信心的递减甚至缺失,那么,人们为何对社保不放心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侵占、挪用、贪污社保基金违法违规案件的层出不穷。近年来,养老保险资金被挪用的事情已不再是新鲜事,我们经常能看到社保基金巨大窟窿等报道,如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广州8亿社保基金被挪用事件。再就是资金缺口问题。据前几年统计,我国养老金统筹基金年均缺口717亿元,总缺口达2.5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经济总收入的1/3。这种严峻现实让人对政府的“兑现”能力产生怀疑。
另一个问题出在中国的社保体制,民众的社保不是由税收形成的,而是由企业与个人缴费形成的,民众的社保实际上只是一种自保。这种自保更像是一款强制保险,缴费要缴上30年,不仅缴额年年上涨。领取生存金还必须等到退休后,中途不能领取,不能退保,不出具合同文本,随时可以变更其中的条款比如把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
这怎能让中低收入者对社保有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保守”和“现实”的老百姓很容易就会产生宁可相信储蓄罐,也不信任政府的想法。于是他们会设法少缴费或干脆不缴费,多缴又不能多得、早缴又不能早得,在近几年持续的凶猛的通胀态势下,把钱早早拿到手肯定划得来。
专家指出,不管是商业保险还是社会保险,实际上都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参保的人越多,每个人要交的钱越少,保障水平会更高。如果弃保人员增多,将对社保体系造成比较严重的冲击。
因此,解决社保问题,重拾人们对社保的信心,根本对策是要变革现行社保体系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架构,并进一步完善其制度要素。例如,尽早、尽快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以及城乡居民纳入统一的中国标准版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来;采用“以税代费”的做法,做实名义缴费率;统一男女退休年龄,并延迟退休年龄等。
(《法制日报》2016.03.30、国际在线2016.02.05、新华社2016.03.2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