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咏终南山佛寺诗中的文化意蕴

2016-09-20 02:25荣小措
唐都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仙游终南终南山

荣小措

(西安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西安 710065)



【汉唐研究】

唐代咏终南山佛寺诗中的文化意蕴

荣小措

(西安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西安710065)

终南山佛寺林立,宗教文化氛围浓厚,现存的百余首唐代咏终南山佛寺诗真实记录了唐代僧人与文士在山寺中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和思想情感。这些诗既弥漫着浓郁的佛禅气息,又不乏鲜明的庙堂色彩和政治意蕴;既能将山水美景与宗教意趣完美结合,也留存了唐时终南山寺中独有的休闲与审美文化。

终南山;佛寺诗;政治意蕴;佛禅气息;审美文化

终南山历史悠久,风景秀美,佛寺林立,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唐代佛教隆盛,京城长安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中心,位于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也受其影响,佛寺众多,形成了庞大的终南山寺院群,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道宣、玄奘、宗密、不空等高僧大德都曾往来于长安城与终南山区住锡传法,佛教六大宗派的祖庭也均匀分布于长安城区与城外,长安城与终南山间的佛寺实际共同构成了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佛教文化圈。唐代终南山与文人的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其佛寺也对在长安生活过的众多文人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存的咏终南佛寺诗也描述了唐人丰富多样的宗教活动状态和思想、文化面貌等。

一、唐代咏终南山佛寺诗概述

据统计,现存史料中有34座寺名确凿的唐代终南山佛寺,其中唐代诗人吟咏到的就有26座,还不包括诸多无名野寺。今存咏终南山具名佛寺诗的数量共104首,咏无名野寺的诗有28首,其中也包括一些主题并非吟咏佛寺,但涉及终南山佛寺风物的诗歌;还有涉及终南僧人的诗歌19首。共计约151首。现将存诗两首及其以上的终南山佛寺情况列表(见表1)。

表1 唐代咏终南山佛寺诗一览表

这些诗歌描写了终南山佛寺僧人所处的环境和修行生活。与长安佛寺所处的繁华都市相比,终南山中的很多佛寺建于人烟稀少处。如龙池寺位于“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1]933,丰徳寺也是“高楼更在碧山巅”[1]1686。喻凫前往翠微寺则需“沿溪又涉巅,始喜入前轩。”[1]1387屏居深山使寺僧得以远离世俗喧嚣,闭门修道。如贯休诗中的终南僧“声利掀天竟不闻,草衣木食度朝昏。”[1]2044寺僧们或焚香:“闭门不出自焚香,拥褐看山岁月长。”[1]735或禅定:“定久衣尘积,行稀径草长”,连“猎人偷佛火,栎鼠戏禅床”[1]1285也浑然不觉。也有一部分佛寺地处交通要道,如翠微寺在终南太和谷口,仙游寺在黑水峪口,可给过往诗人提供食宿,因此很多诗人都喜欢夜宿僧房,写了不少宿寺诗。如白居易的《宿清源寺》云:“往谪浔阳去,夜憩辋溪曲。今为钱塘行,重经兹寺宿。”[1]1060清源寺位于蓝田驿道旁,是长安人外出东行的必经之地,白居易两次出长安都留宿寺中。还有如岑参的《冬夜宿仙游寺南粱堂呈谦道人》、贾岛的《净业寺与前鄠县李廓少府同宿》、钱起的《夜宿灵台寺寄郎士元》、马戴的《宿翠微寺》等。

此外,终南佛寺还可为读书习举的文士提供方便,使他们可以借居佛寺潜心攻读。如刘昚虚《寄阎防(防时在终南丰德寺读书)》云:“青冥南山口,君与缁锡邻……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1]644,可知阎防屏居于丰徳寺苦读。再如王建《秋夜对雨寄石瓮寺二秀才》云:“对坐读书终卷后,自披衣被扫僧房”[1]760,真实描写了两位秀才夜间在石瓮寺读书打扫的情景。安史乱中,终南佛寺更成为文人避乱的桃花源。如钱起《东城初陷,与薛员外、王补阙暝投南山佛寺》:“洗足解尘缨,忽觉天形宽。清钟扬虚谷,微月深重峦。噫我朝露世,翻浮与波澜”[1]590,南山佛寺的安定宁静,使诗人在忧患中得到身心的抚慰。

终南山佛寺中还有着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开明的佛法观念。如云际寺中有新罗国王之孙圆测,从事佛经注疏达八年之久,人称“新罗王子台”。另有不少住锡终南佛寺的新罗僧颇受关注,如顾非熊《寄紫阁无名新罗头陀僧》诗中的新罗僧人不畏路途遥远来到终南山中,棕床自檠,露宿山野,达到了“身心相外尽”、“无名便是名”的超凡境界。姚合《寄紫阁无名头陀(自新罗来)》[1]1257诗中的新罗僧亦是“不眠知梦妄,无号免人呼”,诗中的“山海禅皆遍,华夷佛岂殊”两句,反映了唐人宏阔的视野和开明的宗教思想。终南山中还有胡僧,如岑参的《太白胡僧歌》诗描写了在太白山兰若中修行的胡僧形象:“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草衣不针复不线,两耳垂肩眉覆面”[1]468,胡僧的特异形象如在目前。

二、鲜明的政治意蕴

在数十座终南山佛寺中,石瓮寺、翠微寺和云际寺被唐人吟咏最多。这三座寺院均与皇室相关,具有浓郁的庙堂色彩和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蕴。

石瓮寺位于骊山石鱼岩下,华清宫上方。据郑嵎《津阳门诗》中自注:“石瓮寺,开元中以创造华清宫余材修缮”[1]1446,寺名为唐玄宗御赐,寺里曾有玄宗题诗及王维所画的山水壁。玄宗曾登石瓮寺赋诗,使群臣和之,唐穆宗也曾到石瓮寺一游。帝王的频频游赏使石瓮寺成为终南山中皇家佛寺的典型代表而为文人关注。翠微寺则位于终南山太和谷,原是唐高祖避暑的行宫,唐高宗即位后舍宫为寺,称翠微寺,“供施殷厚,缘设雕华”,成为文人热衷前往的皇家佛寺。还有位于终南山太平峪万花山上的云际寺,高祖和太宗均曾来此赏游参佛,高宗时新罗国国王之孙圆测来此隐居,一时高僧云集,文人墨客接踵而至。

终南佛寺邻近京城长安,遂与时代变迁和王朝兴衰紧密相连,这集中体现在石瓮寺诗和翠微寺诗中。盛唐的石瓮寺因与唐玄宗杨贵妃热衷的华清宫毗邻而兴盛一时,如范朝的《题石瓮寺》诗充分描绘了这座佛教名刹的富丽堂皇和雄伟气势:“关连四塞起,河带八川流。复磴承香阁,重岩映彩楼”[1]336。储光羲的《石瓮寺》诗“下见宫殿小,上看廊庑深”[1]318两句,以宫殿所代表的世俗繁华映衬出寺庙廊庑的幽深,写出了皇家佛寺的特殊景象。安史乱后的石瓮寺因失去玄宗的凭依和唐王朝的衰变而日渐衰败,引发了诗人的深沉感喟,这在王建的三首咏石瓮寺诗中均有流露,如“遥指上皇翻曲处,百官题字满西嵌”[1]758句缅怀着盛唐玄宗时石瓮寺曾有的辉煌。晚唐的石瓮寺衰败已极,贾岛的《寻石瓮寺上方》诗云:“野寺入时春雪后,崎岖得到此房前”[1]1470,当年的皇家大寺已沦为道路崎岖的山中野寺。郑嵎《津阳门诗》中有“庆山淤潴石瓮毁,红楼绿阁皆支离……烟中壁碎摩诘画,云间字失明皇诗”[1]1446等句,石瓮寺中曾有的明皇题诗与摩诘壁画,能引发人们对业已逝去的盛唐繁华与文采风流的多少怀想与叹息,如今却已然破碎遗失了。唐代佛教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唐皇室的推崇,长安及终南大量佛寺的命运均与唐王朝的盛衰息息相关,石瓮寺作为皇家佛寺堪为其代表。翠微寺因其与皇室的因缘,也往往引发诗人们的盛衰之慨。如刘禹锡的《翠微寺有感》:“吾王昔游幸……凉轩避暑来……龙髯不可望,玉座生尘埃。”[1]879昔年太宗避暑游幸时的盛况如在昨日,使人叹息不已。

三、浓郁的佛禅气息

终南山中的仙游寺、悟真寺、草堂寺、化感寺等也颇受唐人关注,存诗较多。仙游寺始建于隋朝,称仙游宫,隋仁寿元年(601),杨坚改称仙游寺。唐宣宗李忱将仙游寺拆建为三寺,黑河南岸的名为仙游寺。悟真寺是净土宗祖庭,位于蓝田玉山,风景优美,文人游赏赋诗者颇多。草堂寺位于终南圭峰山北麓,约建于东晋末年,是鸠摩罗什在终南山创立的第一个国立译场,对佛学有重要影响,后被尊为三论宗祖庭,高僧宗密常在此弘扬佛法。可知唐人热衷的终南山佛寺大都具有深厚的佛教根基,浓郁的宗教氛围,能引发文人对佛教的兴趣和思考,使很多诗作中洋溢着鲜明的佛禅气息。不少诗人在其诗作中喜用佛语。如王维的《游悟真寺》:“闻道黄金地,仍开白玉田……山河穷百二,世界接三千……”[1]296。《游化感寺》:“……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1]296还有卢纶的《题云际寺上方》、刘禹锡的《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等诗亦是如此。从中既可见到刘禹锡、王维、卢纶等诗人深厚的佛学素养和鲜明的崇佛倾向,也可见终南佛寺对诗人强大的宗教感染力。正是这种感染力常使诗人能从俗世名利的羁绊中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人生世事进行思考。

唐代国运昌隆,政策开明,诗人们大都豪情万丈,积极进取,心怀济世安民的宏大抱负而汲汲于仕途;而另一方面,追求丰盈精神世界和诗意化人生的文人心态以及佛道昌盛的时代氛围,也激发了文人更深入的思考。当踌躇满志的诗人们从繁华喧嚣的长安城来到终南佛寺,面对着巍巍青山、潺湲绿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佛寺的清幽静穆、高僧大德精深的佛法及其与世隔绝的另类生活方式,就不能不萌生出对佛法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感悟和思考主要表现为对俗世浮名的反思警醒和对佛法的崇敬拜服。如裴迪的“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1]296,卢纶的“愿得远公知姓字,焚香洗钵过浮生”[1]708,章孝标的“云领浮名去,钟撞大梦醒”[1]1280等等。其中白居易的《游悟真寺诗》[1]1055所记尤为细致真切,诗人如实地描写了自己游览悟真寺五昼夜的经历,并深刻反思了自己以往的人生道路,表示自己“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今来脱簪组,始觉离忧患……”,以后要“终来此山住,永谢区中缘”,足见山中佛寺带给诗人的触动。然而,正如罗邺《题终南山僧堂》所云:“九衢终日见南山,名利何人肯掩关”[1]1653,文人心中那长久以来关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结,终究不是短暂的佛寺感悟所能化解的。白居易的《游悟真寺回山下别张殷衡》[1]1083诗:“世缘未了治不得,孤负青山心共知;愁君又入都门去,即是红尘满眼时”。正表达了文人向往“青山”却终究又入“都门”、奔赴“红尘”的矛盾心情,而这无疑是更为真实深刻的。

四、丰富的休闲审美文化

终南山中的秀美风景是文人热衷终南佛寺的又一原因。唐代终南佛寺大都建于风景秀美之处,吸引了不少文人前来游赏。如有关蓝田悟真寺的现存7首诗中有6首为游寺诗,其他如云际寺、翠微寺等都有唐人的记游诗。张籍的《使行望悟真寺》诗抒发了自己出使经过山间幽静的悟真寺而不能亲自游观的遗憾心情。白居易则要幸运得多,他性喜山水,热衷佛教,并频频造访终南佛寺,今存诗歌涉及终南佛寺者多达14首,对仙游寺和悟真寺尤其热爱。他曾多次游宿仙游寺,甚至在长安供职时依然对仙游寺念念不忘,乃至梦游仙游寺,其《禁中寓值梦游仙游寺》诗云:“……因成西南梦,梦作游仙客。觉闻宫漏声,犹谓山泉滴”[1]1051。对仙游寺的喜爱使诗人身在魏阙而心恋山寺。缘乎此,白居易也留下了现存唐代游寺诗中篇幅最大的《游悟真寺》[1]1055,全诗一百三十韵,详细描写了悟真寺周围的景色之美和环境之幽,在诗人笔下,悟真寺有蓝水萦山、时急时缓,东崖堆石、亦青亦润。有“拂檐虹霏微,绕栋云回旋”的宏阔,“雪迸起白鹭,锦跳惊红鳣”的灵动,亦有“日月光不透,绿阴相交延。幽鸟时一声,闻之似寒蝉”的幽深静谧,凡此种种,都引发了诗人的喜爱和眷恋,所谓“一游五昼夜,欲返仍盘桓”。在《游蓝田山卜居》诗中也表达了“拟求幽僻地,安置疏慵身。本性便山寺,应须旁悟真”[1]1054的愿望。同样是写悟真寺,卢纶的《题悟真寺》则以“万峰交掩一峰开,晓色常从天上来。似到西方诸佛国,莲花影里数楼台”[1]707的简洁诗句将终南佛寺的山水美景与宗教氛围自然融合。

而能将山水美景与宗教意趣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当属“诗佛”王维。王维经营了蓝田辋川别业作为自己的居所,辋川附近风景优美佛寺众多,王维可以自由往来山林佛寺,尽享美景禅境。他的《蓝田山石门精舍》[1]287就是一首极优美的游寺诗,描写了诗人傍晚游寺所见的清丽之景和石门精舍里的禅意生活。诗中的“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几句,秀雅空灵。而“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几句则艺术地再现了终南佛寺独有的幽寂雅静、闲适自在。他的另一首《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与裴迪同作)》以“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1]293,成功地将对终南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与佛教空寂静穆的宗教体验完美融合,形成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

身处终南佛寺不仅可以遍赏美景,亦可体验山中佛寺独有的审美效果和闲适生活。从今存终南山佛寺诗来看,诗人们可在寺中吟诗、赏乐、品茶、赏画。唐代僧人大都学识深厚,且不乏诗才,对诗人颇具吸引力,与高僧畅谈吟诗成为一大乐事。如唐彦谦的《秋霁丰德寺与玄贞师咏月》,诗人在“群动消声举世眠”的深夜,独自与居住在碧山之巅的丰徳寺僧人畅谈吟诗,无疑会产生奇特的人生感受。佛寺周围的美景也常触动诗人的诗兴,如白居易的《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1]1081。诗人于仙游寺周边遍赏美景,诗兴大发,遂于深林内红叶煮酒,题诗石上,率性而风雅。

终南山中的佛寺因其高俊幽深的山水环境,常常带来独特的艺术效果。例如回荡在山间佛寺的宗教音乐:钟声、磬声、唱经声。如吕温的《终南精舍月中闻磬声诗》[1]921写月下的终南禅室,深幽静谧,天籁般的磬声飘荡在广阔的沟壑云天间,“泠泠满虚壑,杳杳出寒云”,使诗人“竟夕听真响,尘心自解纷”,以至于“偶来游法界,便欲谢人群”了!终南佛寺的山水环境和宗教乐曲相得益彰,遂使诗人尘心顿解,得到了独特的审美感悟。还有独孤申叔的《终南精舍月中闻磬》写终南佛寺中的幽磬声在月色下随风而去,“响尽河汉落,千山空纠纷”[1]1192,连绵的群山上幽磬飘扬,使自然山水与宗教人文的交融宏阔而空灵。音乐和宗教都具有净化心灵的力量,佛寺中的钟磬之音则兼有二者的神奇效力,遂使诗人尘心解而禅心生。如温庭筠的《宿云际寺》“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1]1485

吟诗赏乐之外,品茶赏画也是唐代文人参观佛寺时常有的活动,唐时茶道兴起,煮茶、品茶成为时尚,秦岭北麓在唐代气候比较温润,有部分佛寺种有茶叶。如武元衡的《津梁寺采新茶,与幕中诸公遍赏,芳香尤异,因题四韵兼呈陆郎中》诗,写诗人在蓝田山津梁寺采摘新茶,新茶气味甘美,染上人衣,诗人遂与诸位同僚品尝新茶,即兴赋诗。诗人还可以在佛寺中欣赏书法绘画艺术。如白居易《游悟真寺》写悟真寺的墙壁上吴道子的画作色彩鲜亮,素屏中褚遂良的书法墨色如新,令诗人倾心赏玩。温庭筠游清源寺时感慨:“诗阁晓窗藏雪岭,画堂秋水接蓝溪……妙迹奇名竟何在,下方烟暝草萋萋。”[1]1486清源寺壁上有王维所做的辋川图,笔力雄壮,是温庭筠前来游寺的目的之一。受佛寺壁画影响,诗人的游寺诗中也多有宗教意趣。如王维的《游化感寺》诗就极富宗教壁画的装饰趣味,诗歌中所描写的佛国世界的神秘绮丽,如佛寺壁画一般,呈现出奇异的审美效果。再如钱起的诗句“朝瞻双顶青冥上,夜宿诸天色界中。石潭倒献莲花水,塔院空闻松柏风……”[1]600也颇具异域华美奇幻的佛国气象。

综上可见,唐诗中的终南佛寺是真实而立体的宗教文化处所,其中有山寺僧俗生活的真实面貌,有皇家佛寺的雄伟庄严、兴衰巨变,亦有山寺独具的宗教魅力、雄奇秀美的山水风景以及文人雅士的休闲审美,唐代咏终南山佛寺诗中的文化意蕴无疑是丰富而珍贵的。

[1]彭定求,等.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朱伟东张敏]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the Poems about Buddhist Templesin Zhongnan Mountain

RONG Xiao-cuo

School of Humanities, Xi’an University, Xi’an 710065, China)

Buddhist temples stand in great numbers in Zhongnan Mountain.Hundreds of existing poems about Buddhist temples in Zhongnan Mountain have truly reflected Buddhist monks and scholars’ diversified cultural life and thoughts and emotions.These poems are full of Buddhism and Zen spirit and temples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having perfectly combined scenic beauty with religions and preserved the exclusive leisure and aesthetic culture in the temples in Zhongnan Mountain.

Zhongnan Mountain; poems about Buddhist temples; political implications; Buddhism and Zen; aesthetic culture

I106.2

A

1001-0300(2016)02-0042-04

2015-10-20

荣小措,女,陕西咸阳人,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仙游终南终南山
弦乐四重奏《终南山怀远》中的时空观念与音乐叙事逻辑
陕西 终南一脉可消暑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仙游百松村劲摇“清风”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研究
法律服务新窗口群众诉求好帮手——仙游度尾镇成立全市首家村级司法室
贡茶第一寨仙游伍家台
谢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