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问答

2016-09-19 05:54
中华书画家 2016年9期
关键词:碑铭碑文陈寅恪

现场问答

陈来讲座现场

问:请谈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大学精神。

答:一个大学必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有较长历史的大学,必有其传统和精神。早在清华学堂建立的前几年,王国维就在其《人间词》中发出了“殷勤唤起,大地清华”的召唤,预示了清华的诞生。在清华建立发展的过程中,老清华国学院的导师对清华的大学文化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梁启超在清华学校时期,化用《周易》乾坤两卦的象辞,为学校提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一直以来得到了清华从上至下的共同认同,对清华大学的大学精神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陈寅恪在清华国学院时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它所昭示的学术精神和理念,在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

1929年6月3日,在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两年之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立纪念碑纪念,碑上刻有国学研究院导师陈寅恪所撰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碑文的铭词一开始就说,“士之读书治学”,这就开宗明义地指明,碑铭通篇的思想是针对“读书治学”而言的。“士”在这里即指大学师生。而全篇的思想,就是强调,大学师生在学习和研究上,要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认为这种精神、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可见,碑铭文中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提出的一种大学的学术精神,而不是指社会的、政治的或其他的追求。一切离开学术精神而对这十个字的解说,都是出于不同的需要所做的各种不同发挥,并不是陈寅恪的本来意旨。这是必须要说明的。

1953年中国科学院准备调时任教于中山大学的陈寅恪到北京任职,委派其学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汪篯南下带去邀请。12月1日,为了表达自己的学术主张并回复中国科学院的邀请,陈寅恪口述,由汪篯记录了他的《对科学院的答复》,其中较详细地说明了王国维纪念碑铭的思想。

王国维的自沉,本来是出于他对北伐和湖南农民运动中激进行为的恐惧,所谓“义无再辱”,梁启超在王国维死时就指出了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说,陈寅恪认为王国维之死因只是出于守护学术自由,这种理解确有过度诠释之嫌。事实上,他的所说,已经超出了对王国维之死的具体诠释,是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

在这个谈话记录中,陈寅恪自己对碑文作了清楚的、明确的说明:“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亦即,他在碑文中所说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是指“研究学术”而言。他认为“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这些主张是用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可见陈寅恪这里所说的独立自由不是就政治而言,乃是强调学术研究的独立自主,其所主张的不是政治的自由,而是学术的自由。因此,正如陈寅恪自己在写作碑文24年后的1953年强调这篇文字的精神实质一样,我们今天重温这个碑文,可以忽略其具体的背景如王国维之死等,而抓住大学的学术精神,集中从这个角度对“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加以诠释和发扬。事实上,不仅在清华早期提出了这样的大学精神,北大亦然。蔡元培先生“五四”时期为北大奠定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今天仍然是北大推崇的大学精神与学术传统;蔡元培1919年提出的大学应独立于教育管理部门的官僚体制的自由教育思想,今天也仍然有其价值。另外,把大学作为自由思想的园地,把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作为大学精神,也是近年来社会文化的共识。■

责任编辑:韩少玄

猜你喜欢
碑铭碑文陈寅恪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突厥卢尼文碑铭所记bökli čölig il及勿吉—靺鞨之称新释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陈寅恪:我的徒弟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工布江达县“万善同归”碑文考释
古突厥文碑铭中ik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