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香瑞(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 130033)
●植物保护●
保护地黄瓜栽培病害发生与综合防治
徐香瑞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130033)
10.16627/j.cnki.cn22-1215/s.2016.09.014
近几年来保护地黄瓜栽培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通过生态调控可以取得较好的防病效果,现总结如下,以供广大农民参考。
红粉病是黄瓜的一种新病害,发病率已逐年上升趋势。
症状:多在黄瓜生育中后期发生,主要危害叶片,由下向上发生。病叶上产生圆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的浅黄褐色病斑,病健部界限明显。病斑直径2~50毫米,病斑处变薄,后期容易破裂。从单株发病情况看,下部叶片病斑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呈浅黄褐色,中部灰白色,易破裂,常常两个或几个病斑连在一起;中部叶片病斑较小,病斑数量较多,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浅黄褐色;上部叶片病斑呈圆形,小且少。高湿时间长时,病斑部出现浅橙色霉状物。发生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大量枯死,引起化瓜。
发病规律:多发生在棚室黄瓜,露地黄瓜在夏季多雨高湿条件下也可发生。气温25~30℃,相对湿度高于85%时,易发病。春季棚室中温度高,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易发病。
综合防治:及时摘除病老叶,采取膜下沟灌,及时排湿等栽培措施,以避免病害的发生和控制病害的蔓延。发病初期喷洒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隔5~7天1次,连续3次。露地栽培的黄瓜,可在高温多雨季节,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预防。
症状:主要危害保护地栽培的黄瓜叶片。发病时叶片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圆形,直径10~30毫米,病斑渐渐变为褐色,病健交界不明显,有的病斑有黄晕。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黑褐色的霉层,即病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高温高湿,特别是多雨的高温季节易流行。田间湿度大,黄瓜生长衰弱,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肥料不足,均易引起发病。
综合防治:低洼或易积水地应采用高畦深沟种植,不宜过密,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实行2年以上轮作。田间生长期发现病叶应及时摘除。采收后清除病残体,烧毁或深埋。
出现长期阴雨绵绵的天气,每亩用百菌清烟剂250克,闭棚熏治一夜。发病初期喷洒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35%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700倍液,或50%硫磺·多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10天1次,连续2~3次。
症状:主要危害黄瓜叶片、茎蔓和瓜条。叶片发病,病斑圆形,暗绿色,病叶软腐下垂。茎蔓发病后,缢缩变细,或呈暗绿色软腐,后期稍微开裂,病部生白色霉状物。瓜条发病,病斑暗绿色,圆形,水浸状,凹陷,逐渐生长密集的白色霉状物。
发病规律:在田间,病原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田间温度25~30℃,相对湿度高于85%时发病重。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流行。易积水的菜地,定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
综合防治:收获后,及时耕翻土地15~20厘米。高温多雨季节,要注意清沟沥水。在气温高于32℃的季节,暴雨后要特别注意排出积水。出现中心病株后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2~3次。
症状:多从花蒂部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到幼瓜。发病初期,花器呈褐色腐烂状,幼瓜的瓜顶部分呈水浸状,其表面可见稀疏白色毛状物,毛状物中间可见黑色点状物。空气干燥时,病瓜外部变褐色。
发病规律:病原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上越冬,也能以接合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田间主要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保护地栽培的黄瓜,遇有高温高湿及生活力衰弱或低温、高湿条件,日照不足、雨后积水、伤口多易发病。
综合防治:选择高燥地块,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抗病力。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采用高畦栽培,合理密植。注意通风排湿,严禁大水漫灌。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
开花至幼果期开始喷洒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300倍液,或6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10天1次,连续2~3次。
症状:在根瓜采收期发病最为严重。病株上部叶片萎蔫,似缺水状,而周围未发病株则表现坚挺。发病植株萎蔫症状以中午最明显,早晚稍微减轻,但植株不能恢复正常。几天后,植株萎蔫程度加重,但整个植株仍为绿色。拔出病株,植株根毛呈水浸状,颜色为淡褐色,根毛区无新生的白细根毛。发病部位先从根毛处开始向主根或根茎处发展,重病株根茎处呈水渍状腐烂。
发病规律:病原以卵孢子或菌丝体在土壤中存活。春天,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在口间可借灌溉水传播。田间持水量在80%以上,白天地温在18~21℃,夜晚地温在15~16℃,最易发病。萌发的游动孢子从根尖处侵入寄主。如果遇到连阴天后天气突然转晴,日光温室的温度变幅较大,此时将加重根腐病的发生,在大水漫灌或滴灌后就覆盖地膜,往往造成发病严重。
综合防治:浇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最好采用滴灌方式,要避免大水漫灌。浇水后,温室要进行适当通风。在根瓜坐瓜后覆盖地膜。遇连阴天、地温在15~17℃以下时,要进行补光,有条件的温室可同时进行增温处理,并喷施叶面肥料。
黄瓜在定植前,可用95%恶霉灵50克掺细土10千克,撒在定植穴中。缓苗后15天及发病初期,可用95%恶霉灵30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每株灌药液量200~250毫升。若发现田间植株发病,应立即拔除病株,并在病株周围撒石灰消毒,同时避免大水漫灌,以防病害传播。
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开花结瓜期发病严重。初发病株基部茎蔓收缩变细,下部叶片光泽暗淡、萎蔫,中午明显。病情逐渐发展,叶片向上渐次萎蔫,似缺水状,3~5天后整株青枯死亡。根茎外表症状不明显,横剖观察根部及茎基部,维管束变褐色,横切面挤压后流出乳白色黏质物,手指蘸液后慢慢移开,黏液被拉出半寸长丝。严重时靠地面茎部腐烂,且周围可见白色菌脓,有恶臭味。
发病规律:低温高湿的环境,病害易发生。持续阴天,雨雪天气较多,造成棚内温度极低,加之光照少,通风换气不良,棚内湿度过大,相对湿度在85%以上,发病重。自然条件下,自根栽培的黄瓜没见发生此病,而嫁接栽培的黄瓜容易发病。
综合防治:播种前,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实施轮作,与非瓜类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生长期和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雨天及时排水,浇水要少浇勤浇,防止大水漫灌。在开花结果盛期增施钾肥,可以在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等,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发病初期,及时喷施14%络氨铜水剂300~4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3~4次。或用60%琥铜·乙膦铝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灌根。每10天灌根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