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微 沈毕忠(盘锦市检验检测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盘锦 124010)
2010年~2014年某市食品安全监测结果的分析
郭 微 沈毕忠
(盘锦市检验检测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盘锦 124010)
目的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要求,对2010年~2014年盘锦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制定修订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致病菌检测操作规程,对5种食品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 各类食品中婴幼儿食品检出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水产品、餐饮食品、肉制品、豆制品。各种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依次为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创伤弧菌。结论 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得出,盘锦市婴幼儿食品和水产品的污染较为严重。为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流行,广大市民应该多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分布和流行趋势,同时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致病菌
为了解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流行趋势,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掌握食品安全状况,发现食品安全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及时掌握主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制定修订、标准跟踪评价和采取相关的监管措施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1样品来源及种类:按照2010-2014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要求,从盘锦市两县两区共设8个采样点,共采集样品505份,其中婴幼儿食品72份、肉制品138份、豆制品35份、水产品140份、餐饮食品120份。
1.2采样方法:根据每年工作任务制定详细的采样计划,用无菌食品袋采样500 g(或500 mL),一式两份,一份用于检验,一份作为备用样品。采样过程无菌操作,防止样品污染。样品采集后,在接近原有贮藏温度的条件下尽快送检。
1.3仪器设备及试剂耗材:细菌鉴定设备是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半自动细菌鉴定仪;细菌镜检设备是Olympus CX-31电子显微镜;细菌培养设备是上海智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ZBDP2080恒温培养箱;灭菌设备是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生产的LMQC5070高压灭菌器。普通干粉培养基、即用型血琼脂平板、生化鉴定管购自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显色干粉培养基购自法国CHROMagar微生物显色培养基公司;API生化鉴定条购自法国梅里埃公司。
1.4检测依据:严格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致病菌检测操作规程进行致病菌的检验。
1.5标准物质及质量控制:用已知阳性、阴性标准菌株做阳性、阴性对照检测。标准菌株均购自中国工业菌种保藏中心。所用培养基和实验用水均经过质量验收。检测阳性菌种已送辽宁省疾控中心复合,结果均为符合。
2.1各年份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2010年~2014年共采集5类样品,505份(各年份采集样品量、检出率见表1),共检出致病菌65株,检出率为12.87%。检出的各种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26株,检出率最高为5.15%;其次依次为蜡样芽孢杆菌检出21株,检出率为4.16%;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15株,检出率为2.97%;创伤弧菌检出3株,检出率为0.59%。
表1 2010年~2014年各年份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
2.2各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2010年~2014年检测的食品中,婴幼儿食品共检测样品72份,检出致病菌15株,检出率为20.83%;肉制品共检测样品138份,检出致病菌10株,检出率为7.25%;豆制品共检测样品35份,检出致病菌1株,检出率为2.86%;水产品共检测样品140份,检出致病菌29株,检出率为20.71%;餐饮食品共检测样品120份,检出致病菌4株,检出率为8.33%(表2)。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婴幼儿食品、水产品、餐饮食品、肉制品、豆制品。
表2 2010年~2014年各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
食源性疾病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3]。从粮食生产到消费直至我们的餐桌,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近年来婴幼儿食品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导致广大消费者趋向信赖进口婴幼儿食品。从检测结果分析得出,盘锦市婴幼儿食品的污染较为严重,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达到了20.83%。虽然蜡样芽孢杆菌是条件致病菌,但是条件适宜生长时也会引起婴幼儿的食物中毒。然而,目前婴幼儿食品卫生标准中并未对蜡样芽孢杆菌这样的条件致病菌有明确指标要求,为此本文相关数据将为相关标准制定修订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数据。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4-12],为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流行,广大市民应该多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分布和流行趋势,防患于未然。
[1] 刘伟,王菊光,谢利军,等.2009~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2014,29(2):154-155.
[2] 陈炯,顾其芳,刘诚,等.2011-2012年上海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4,26(4):169-172.
[3] 崔京辉,李达,王丽萍,等.2004~2006年北京市西城区食品中主要致病菌株检测结果及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6):1163-1165.
[4] 杨修军,刘桂华,孔祥云.2002~2007年吉林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2(7):1400-1402.
[5] 王红,林玲,崔敏莉,等.2005~2007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病原菌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6):1171-1173.
[6] 王岚,刘建琪,张红,等.长沙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663-1665.
[7] 孙悦.论新形势下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检验[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25):48-49.
[8] 王健芳,黄文智,林嘉,等.2012年昆明市食品安全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3):2-6.
[9] 陶建英.新形势下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检验[J].医学信息,2015,28(51):262-263.
[10] 张晓莉.2013年如皋市餐饮业食品安全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3):1861-1862.
[11] 张素月,潘俐,林雁.永安市2011-2012年食品安全监测结果[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2):63-64.
[12] 王健芳,黄文智,林嘉,等.2013年昆明市食品安全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1):1-4.
R15
B
1671-8194(2016)23-02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