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初起浙江地区发现的先秦时期原始瓷

2016-09-18 01:49林毅郑建明
大众考古 2016年3期
关键词:礼器窑址德清

文 图 / 林毅 郑建明

窑火初起浙江地区发现的先秦时期原始瓷

文 图 / 林毅 郑建明

瓷器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早、应用广泛、影响深远的伟大发明之一,渗透到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支撑起中国作为世界瓷器起源地的重要证据,是大量古代瓷窑址的发现,而中国早期瓷窑址,从夏商周至汉六朝时期,绝大多数均集中在浙江,规模庞大、产品质量高、种类丰富,是当时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因此浙江瓷器的起源及其发展史几乎等同于世界瓷器的发明和早期发展史。

浙江境内瓷器与瓷窑址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至夏代,延续至明清时期,其主要发展过程可以划分成四个大的阶段:先秦时期的原始瓷、汉六朝时期的早期越窑青瓷、唐宋时期的越窑青瓷、宋元明时期的龙泉窑青瓷。其中制瓷史上的两个里程碑式技术跃进:原始瓷的起源与成熟青瓷的出现,均发生在浙江,浙江不仅在夏商时期发明了原始瓷,而且在东汉时期成功烧造出了成熟青瓷。

原始瓷是瓷器的早期形态,是探索瓷器起源的重要内容。先秦时期浙江原始瓷窑址无论是窑场规模、窑业发展序列的完整性,还是产品种类、产品质量等,都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目前发现的原始瓷窑址数量已超过160多处,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这一窑区无论是从生产时间、窑址规模,还是窑址产品种类、产品质量、装烧工艺等方面,都是一枝独秀,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汉代成熟青瓷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而在钱塘江南岸的浦阳江流域有一个次一级的生产中心,主要围绕着萧山的茅湾里分布,其生产的瓷器质量、种类、档次虽无法与德清地区相比拟,但生产规模亦比较大,是越国日用陶瓷器的一个生产中心,这一中心外围还分布着绍兴富盛等窑址群。

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的原始瓷窑址目前共发现140多处,上起于夏代晚期,成熟于商,兴盛于两周,战国中晚期衰落。

德清窑址群全景

德清地区原始瓷窑址群

战国初年,越王勾践携灭吴之势,北上争霸,力图中原。迁都琅琊后,他霸关东躬求贤圣,孔子曾“奉雅琴至大王所”,“述五帝三王之道”,勾践喟然叹曰:“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夫子异则不可。”于是孔子辞。勾践对孔子与礼乐制度的断然拒绝,表现出古越民族的自信,同时也能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巨大差距。原始瓷和土墩墓葬制度在此时的越地已延续近千年,是古越文化性格中最原本的历史底色。勾践基于此背景走入中原,从此拉开了整个越文化与中原文明迅速融合的帷幕。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只能通过原始瓷的演进痕迹来触摸越族发展的繁盛质感。

原始瓷是处于原始状态的青瓷制品,由瓷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经过高温烧成,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还处于瓷器的低级阶段。全国很多省份均有发现,主要集中于浙江以及相邻的苏、皖、闽、赣等地区,广泛出土于先秦时期的墓葬、遗址中。

浙北的东苕溪中游地区,低山缓丘,恰适人居。此地风露夜清,幽花自吐,是古越民的生活中心,东苕溪纵贯此地之南北,连通太湖、钱塘江诸水系,为古越族之交通要膂。德清位于此区域中部,是越民的生活和制瓷中心,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绝大多数集中于此地。

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的原始瓷窑址目前共发现140多处,起于夏代晚期,成熟于商,兴盛于两周,战国中晚期衰落。此地区离中原较远,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越民清雅平和的心态和细腻的生活品味,原始瓷便氛氲在这种安适文化中,由孕育走向茂实繁盛。这里在良渚时期手工业即相当发达,先民在此基础上对制陶原料、工艺不断改进,在夏商时期孕育了中国最早的瓷器。

浙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分布示意

火烧山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址。该窑址于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2007年3~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900平方米,揭露窑床3条、灰坑10多个。揭露的窑炉遗迹清晰可见,出土器物绝大多数为原始瓷器,另有少量窑具。原始瓷器产品丰富,以碗为主,包括盘、罐、盂、钵、器盖以及仿青铜器的鼎、卣、簋等。纹饰也多种多样,有与同期青铜器相似的云雷纹、勾连纹、水波纹、S形纹、锥齿纹、绞索状纹等。装饰手法采用刻画、模印、堆贴等。大部分产品釉色佳,器形规整,部分器物装饰纹样复杂。火烧山窑址是相当重要、为数不多的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原始瓷窑址,揭露了属于龙窑的窑床遗迹,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

火烧山窑址全景

夏商时期的瓷器产品除日常用器外,还有部分质量高的礼器类产品,具有与中原同时期流行以青铜器作为礼器完全不同的风貌。产品色青釉薄、表面光整、器型清雅,天然无雕饰。原始瓷礼器形制成熟圆润,线条轻浮如云,而又深切入骨,体现出制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民众恬静、安逸心态,可以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越文化在精气神上很少受外界干扰。安阳殷墟等地出土的至少部分原始瓷器可以确定为德清窑址群此时期烧造,这应该是越族对中原的纳贡或其他形式的交流时输出的高等级物品。

火烧山窑址器物出土情况

亭子桥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胜村东山自然村北亭子桥,窑址主要分布于山体东侧,面积约1000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碗、罐、鼓座、句鑃残件等,器型丰富,产品类型较多,是战国时期一处非常重要的原始青瓷窑址。该窑址于1986年被发现,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德清县博物馆,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中共揭露出7条窑炉遗迹,出土大量仿青铜器器形的原始青瓷礼器和乐器,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类窑具。揭露的7条窑炉遗迹均建在小山缓坡上,平面呈长条形,系富有南方地区特色的龙窑。出土产品标本主要是原始青瓷,兼极少量印纹硬陶器。原始青瓷器的器形除了一般的日用器,如盘、碗、杯、盂、盅、盒等外,主要为大量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礼器器形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提梁盉等,乐器器形有甬钟、錞于、句鑃、三足缶和悬鼓座。这些器物,形式大小与青铜器相仿,造型规整,制作精良,纹饰精美,胎质细腻坚致,釉面匀净明亮,产品质量已接近成熟青瓷的水平。发掘成果证明该窑址是一处战国时期越国地区主要烧造高档次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址。

亭子桥窑址清理后全景

西周早期原始瓷有一个大发展,随着烧造技术的成熟和产量的增加,其窑址及产品分布也如壮大的河流,枝枝蔓蔓地向周边流淌开来。到西周早期已经浸润到南方地区的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和北方地区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甘肃等地,但主要仍集中于浙江以及相邻的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区。之后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和战国早期,先后迎来两个发展高峰,尤其是从战国早期开始,除生产大量的原始瓷礼器外,还同时出现大量乐器,并且此类礼乐器的生产仅限于德清地区,产品体型硕大、制作规整、胎质坚致细腻、釉色青翠匀润,几乎可以与成熟青瓷媲美,可以看出在原始瓷生产上,德清地区始终居于中心地位。

原始瓷的发展跟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紧密相联,也是越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当进入战国早期,勾践对中原政策的引入在本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导致越族礼制观念的部分改变,对中原礼制有了初步的认可,产生了对中原礼器的模仿。这时的原始瓷礼器产品一改古越风格,完全按照中原青铜器的形制烧造。此时正值勾践灭吴并迁都琅琊,进入了中原的视野,越民族正处在奋发向上的激扬精神支撑下,使战国早期原始瓷礼乐器产品中蕴含着越族隐藏不住的锐气、锋芒,这也成就了原始瓷发展史上最高峰的出现,专业化生产程度相当高,产品品质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完善。此时期原始瓷产品成为越国贵族地位与身份的重要象征,其意义相当于中原地区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与本区域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礼器产品大量出现在当时越国的政治中心——绍兴一带,不仅为越民日常生活所用,同时也使用于高等级墓葬中,地位越高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品质越高。越国贵族墓葬中使用原始瓷而不用青铜器随葬,一直成为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

越国原始瓷的发展与越国的国力兴衰息息相关,自越王翳从瑯琊迁都回吴后,原始瓷产品明显走出了上升期,质量开始大为下降,可以看出王权对高等级物品的控制能力已大不如前。到战国中晚期,越败于楚,原始瓷产品质量明显低劣,并且墓葬的规模与等级亦远不如前。

从原始瓷各时期产品的品质和使用范围的变化,可以看到先秦时期整个越族由边缘走向中心,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由多方位接触交流,渐向融合的过程。德清先秦时期的窑址群,用它未经皴染的笔触,述说着昔日繁盛,让我们与那段朦胧的历史不期而遇,从器物发展中找寻越族与外界沟通的结合点,架构出越族由一个独立的地方文化汇入主流文化时,民众思想变迁的大体脉络。

德清窑产品在滥觞期就以超高的品质奠定了在中国陶瓷史中的地位,其产品氤氲着清淡古旧,渐渐弥漫在世人眼前。历经千年,直到汉代,在原始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青瓷也是越人的重大发明。越民族的原始瓷用清雅特立、不拘世俗的风格在世界瓷器史的开篇处,奏出了华彩乐章。

亭子桥窑址瓷片堆积层

茅湾里窑址

以茅湾里为代表的浦阳江窑址群是早期窑业生产的重要分布区域,是东苕溪流域德清主体窑场的重要补充。

钱塘江最大的支流是浦阳江,她孕育了浙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从上游距今10000年的上山文化一路向下,到距今8000~7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再到距今6000~5000年的楼家桥遗址,以及距今4000年前的茅草山遗址。她与钱塘江对岸的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序列,共同架构了浙江史前文化发展的两条谱系。同时这里亦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腹地,重要的手工业基地,包括冶炼、铸造、烧窑等。茅湾里窑址群是越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原始瓷罐

西周早期原始瓷盉

西周晚期原始瓷托盘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原始瓷筒形卣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原始瓷尊

战国原始瓷提梁盉

战国原始瓷兽面鼎

战国原始瓷甬钟

战国原始瓷器座

茅湾里窑址位于杭州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村裘家山茅湾里,包括裘家山、狮子山、蜈蚣腿等多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这里是浦阳江中下游地区东部的会稽山余脉向西逐渐降低而平缓,最后过渡为浦阳江河谷的小山间盆地,窑址在这些低缓的山冈上,区域内除浦阳江自南而北纵贯而过外,亦有多条大小的支流纵横其中。浦阳江中下游的进化镇一带是原始瓷与印纹硬陶的重要分布区,茅湾里窑址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一处窑址群。

茅湾里窑址产品为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合烧,从前山诸窑址发掘情况来看,窑炉火候较高的前部烧原始瓷,火候较低的后部烧印纹硬陶,空间使用相当合理。原始瓷主要以碗、盘、碟、钵类日用器物为主,不见大型的礼器与乐器类产品,部分器物胎釉质量较高。印纹硬陶则多为罐、坛类器物,纹饰较为单一,以方格纹、重回字十字交叉纹、米筛纹、菱形填线纹等为主。

茅湾里窑址远景

龙窑窑炉

据《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文献记载:“越之兴霸自元常矣”,“允常拓土始大,称王”,“夫镡子允常,允常子勾践,大霸称王”。允常时期,越为楚、吴属国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允常与吴王寿梦、阖闾等为同一时期,卒于公元前497年。其子勾践在春秋末期继位后,于公元前496年先在檇李大败吴,但旋即在公元前494年被吴大败于夫椒,溃退回钱塘江以南,“以余兵五千余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几至亡国,十年生息后,终于在公元前473年“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这一时期越国政治、经济中心一直在会稽地区,原始瓷的高端产品始终在浙北东苕溪流域的德清一带烧造,不仅规模大、出现时间早、序列完整,而且产品质量高,几乎纯烧原始瓷,是越国窑业的主体。之后“于越徒都琅邪”,但琅琊只是军事性陪都,越国在以琅琊为都的90余年中,浙江原始瓷产品丰富、数量较大,礼器生产地集中在德清一带,浦阳江流域的萧山一带则承担了相当部分日常用器的生产,到越王“翳三十三年(公元前379年)迁于吴”。越国原始瓷与印纹硬陶的生产始终集中于浙江,在琅琊地区没有找到任何原始瓷生产、使用的遗迹。

越国以会稽为政治、经济中心,自春秋中晚期以来人口迅速增加、国力增强,民众的生活所需的原始瓷、印纹硬陶较之前有大幅度增加,茅湾里正是在这种需求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开辟的新窑场,它以烧造日用器物为主,除原始瓷外,还包括大量的印纹硬陶。茅湾里窑址群分布范围广、规模大,是越国时期重要的民用窑业生产基地。其产品朴拙天真,不像德清地区窑业产品那样披上了满身礼制的使命。茅湾里产品涌出一种活泼率直的气氛,可以感到民间生命脉流的搏动,是越国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写照。以茅湾里为代表的浦阳江窑址群,相对于德清窑址群,生产规模较小,时间延续也较短,集中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窑炉较为成熟,是早期龙窑的重要分布区域,是东苕溪流域德清主体窑场的重要补充。

自翳迁吴后,随着越国的衰落以及逐渐走向衰亡,社会需求迅速减少,德清窑原始瓷质量开始大为下降,产量亦逐渐收缩,加上战事频仍、民不安所,茅湾里窑场只能在岁月悠悠中重归寂灭。

茅湾里窑址群,经历了越国由繁盛到消亡的过程,饱含着民众的生活热情,在沉寂中孤独等待了数千年。如今只有我们这些喜欢在河边看风景的人,重新积聚起再度直面它的热情,将她本来的面目还原,以期寻找、展现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让世人有机会辍足观赏,体悟它的古往今来。

原始瓷碗

原始瓷盅

印纹硬陶罐

间隔器——托珠

叠烧并粘结

富盛窑址

瓷器的起源过程中,越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考古工作者在野外艰苦不懈的努力,《茶经》等文献中记载的越窑上推至东汉时期,而绍兴县富盛长竹园地区挖水渠露出的两条窑炉遗迹,经过考古清理后,则将烧造瓷器的龙窑炉历史提前到了先秦时期,这在当时是陶瓷考古上的一个突破性的发现。

富盛窑址位于绍兴县富盛镇倪家溇村平潮山长竹园一带。这一带瓷土资源丰富、烧料也很充足,而开阔的山间盆地与纵横交错的河沟网络更为古代窑业发展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窑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包括长竹园、诸家山多处。

富盛窑址具体年代可以判定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使用龙窑烧造,通常一个窑址有多处窑炉,一条窑炉亦多次使用,形成多次窑底烧结面。窑底铺砂,直接置于窑床上明火叠烧,使用泥饼间隔。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合烧,器类较为单一。原始瓷主要以碗为主,也包括钵、盘等器物。胎色灰白,质地较硬而细腻。釉色青黄,薄而均匀,火候较高。原始瓷基本为素面,内腹常见有清晰的轮旋痕。碗类器物直接明火叠烧,使用陶质小饼间隔,这是最早的间隔具之一。印纹硬陶主要是罐与坛类器物,胎色紫红,火候高。纹饰较为单一,有方格纹、米筛纹、菱形填线纹、席纹等,图案细密规则。

公元前505年,吴楚两国间的柏举之战使越国从此摆脱了吴国附庸的地位,春秋从此转入了吴、越争霸的时代。越王允常时,吴都城东面大片地域属于越国,越国北界当在今江苏昆山至上海嘉定一线,吴越已经接壤,并兵戈频仍。夫椒之战后,越国国破军残,勾践质吴,越吴交锋后,越国地域明显向南退缩。越族最重要的原始瓷生产一直在德清地区,而越族的生活区一直向南发展,原始瓷日用品的生产地域变化极有可能与此期越向南的败退有关。

富盛窑址位于越国的腹地,处于越国的强盛时期,这里始终未发现与德清窑址相类的礼器类产品,应该是越地日常用瓷器重要的窑业生产基地之一。

富盛窑址

富盛窑址出土印纹硬陶

一直到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越国才完全统治了古越族的全部领地。原始瓷进入了第三次发展高峰。富盛窑址位于越国的腹地,处于越国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应该是越地日常用瓷器重要的窑业生产基地之一。在富盛窑址的日常琐碎之中,就可能看得出越民坚韧、细致的性格本色。

(作者林毅为杭州市公安局工作人员;郑建明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礼器窑址德清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德清裸心堡
浅谈玉器的祭祀性到装饰性的演变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徐德清:往来于中美创新创业的“诗和远方”
先秦玉璜的发现与鉴赏
“礼器”对高校德育教学的启示浅析
我的母亲叫中国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