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欣 江用科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100022)
谋定而后动
——论解析几何题的求解突破
叶欣 江用科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22)
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我们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首先要明确题目中的几何问题是什么,然后分析几何要素,思考如何进行转化,最后再用坐标法进行推理、求解.
解析几何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思想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解析几何解答题综合性强,计算量大,因此是学生比较犯怵的一个考点,也是高考中拉开学生分数的题目,更是高三总复习中教师特别关注的一个专题.以北京高考为例,每年数学高考题的第19题基本都是有关解析几何的题目,命题也主要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为背景.在高三总复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并不理解解析几何的本质,只是按照套路做题,有些学生甚至连图都不画,直接将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起来,消元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列出等式,然后寻找有用的条件进行分析,如果遇到稍微复杂的题就只能碰碰运气.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刻的思考,并在高三总复习的教学中进行了多种尝试.通过引导学生对题目的分析,让学生逐步理解解析几何的本质,从而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合理设计解题思路,体会转化和化归思想,进而轻松解题.
【案例分析】学生见到此题时,通常会设出直线l的方程,将其与椭圆方程联立,再利用P、Q两点关于原点对称这一特征,表示出P、Q两点的坐标.进而表示出|PF2|、|QF2|的长度,最终求出△PF2Q的面积.依照这个思路,求解的过程非常复杂,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得出最终结果.
【解题过程】解:设椭圆的左焦点为F1,因为直线l过原点与椭圆交于点P,Q,由对称性可知,四边形PF1QF2是平行四边形,所以△PF2Q的面积等于△PF1F2的面积.
(Ⅰ)若直线l的方程为x+2y-1=0,求△OCD外接圆的方程;
(Ⅱ)判断是否存在直线l,使得C,D是线段MN的两个三等分点,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法一:假设存在直线l,使得C,D是线段MN的两个三等分点.
由题意,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m(km≠0),M(x1,y1),N(x2,y2),
得(1+2k2)x2+4kmx+2m2-2=0,
所以Δ=16k2-8m2+8>0,
(*)
由C,D是线段MN的两个三等分点,得线段MN的中点与线段CD的中点重合.
由C,D是线段MN的两个三等分点,得|MN|=3|CD|.
验证知(*)成立.
【教师引导与解题过程二】既然我们可以利用熟悉的中点解决问题,那是否可以将三等分点直接转化为中点呢?实际上C,D是线段MN的两个三等分点等价于|MD|=|DC|=|CN|,等价于C是DN的中点,且D是MC的中点,这样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就可以直接求解.
解法二:假设存在直线l,使得C,D是线段MN的两个三等分点.
由题意,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m(km≠0),M(x1,y1),N(x2,y2),
得(1+2k2)x2+4kmx+2m2-2=0,
所以Δ=16k2-8m2+8>0,
(*)
解法三:假设存在直线l,使得C,D是线段MN的两个三等分点.
下同解法二.
【教师引导与解题过程四】上述三种解法都是先设出直线l的方程,进而表示出C,D的坐标,再将几何条件转化为代数问题,进行求解.求解本题是否还可以转变一下思路呢?抓住C,D是坐标轴上的点,M,N是椭圆上的点这两个条件,先设出C,D的坐标,再利用前面解法中转化好的几何条件表示出M,N的坐标,将其代入椭圆方程进行求解.
解法四:假设存在直线l,使得C,D是线段MN的两个三等分点.
由C,D是线段MN的两个三等分点,得C是DN的中点,且D是MC的中点,则M(-c,2d),N(2c,-d).
【案例总结】在高考中,解析几何的解答题常与三角函数、向量、函数、不等式等内容综合在一起考查,难度确实很大,如果我们能多花一些时间分析题目中的几何问题,合理转化题中涉及的几何要素,先确定可行的解题方案,再动笔进行计算,就能轻松攻克解析几何难关.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章建跃. 人教A版高中数学课标教材中的解析几何[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0).
[3] 王先进. 高三数学复习要抓实三个环节[J]. 中学数学月刊,2013(10).
[4] 张跃红. 合理设计追求高效[J]. 数学通报,2013(10).
(责任编辑:李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