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巢湖市人民路小学西校区(238000) 魏胜生
链接三个有效基点,实现概念的理性跨越
安徽合肥市巢湖市人民路小学西校区(238000) 魏胜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引领学生从感性顺利跨越到理性,这是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从三个基点入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概念教学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数学概念理性跨越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已有学情,从学生的经验点、知识迁移点、核心点入手,沟通数学概念的内外关联。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新知学习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有效融合。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已有经验,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感性体验,从而实现理性的跨越。
例如,教学“认识公顷”时,先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学生给出学过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我针对其中的进率提出问题:“想一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进率是多少?平方厘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根据相邻的面积单位进率是100,得到平方米和公顷的进率为10000。此时我追问:“就平方米和公顷的进率是10000,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发现,在平方米和公顷之间应该还有一个面积单位——公亩。
我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思考:1公亩的大小有多大?你怎么体会它大小?学生根据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经验,认为1公亩就是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还有学生认为,1公亩就是平方十米。根据学生的这一思路,我继续引导:1公亩叫平方十米,那么1公顷叫什么?学生得出,1公顷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就是平方百米。根据平方米、平方十米、平方百米这几个逐渐升级的面积单位,学生由此推想出下一个最大的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这几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完成题目“1.8( )=180( );400( )=0.4( )”由此,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对公顷有了直观的理解。
教师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公亩顺利过渡到公顷,有效链接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概念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提升。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链接知识的迁移点,拓展数学课堂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设计了习题:幼儿园里分糖果,要平均分给3个小组,正好分完;要平均分给4个小组,正好分完;这些糖果有多少个?学生根据这个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提出只要找出3和4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我加了一个条件:“要平均分为6个小组,正好分完。这些糖果至少要有多少个?”有学生认为要找出3、4、6的最小公倍数,根据求两个数的公倍数的经验,可以先分别列举出3的倍数,4的倍数,6的倍数,然后由这三个数的倍数找出公倍数;有学生认为,可以将6的倍数列举出来,对照看看哪个是数字3和4的公倍数,然后找出最小的那个;有学生提出直接找出4和6的公倍数,因为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以上三种方案,到底哪种最简便呢?经过讨论后学生得出,使用短除法更为有效。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正向迁移,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了深入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概念的延伸和应用,链接概念的拓展点。
例如,教学“认识面积”时,面积和周长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理解时有必要进行区分。因而,我借助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出示图1,让学生观察哪一块涂色部分的面积比较大。学生认为面积一样大,因为都是6块小正方形组成。此时我增加了一个条件: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哪一块涂色部分的周长比较长?
图1
活动二,出示图2,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周长和面积。我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一组学生看一个4格的图形,另一组学生看一个6格的图形,但这两个图形没有标准单位,比较哪个图形面积比较大。由此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到底怎么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呢?这就为探究面积大小的比较奠定了基础。
图2
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其中隐含的规律,提升了思维。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有效链接学生的经验点、知识的迁移点和拓展点,以此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责编童夏)
G623.5
A
1007-9068(2016)23-086